您的位置:首頁>搞笑>正文

敘利亞平民有多慘,看完這片就知道了

先講個笑話~

有一天, 小白兔在森林裡散步, 大灰狼上來“啪啪”給了小白兔兩個大耳貼子, 說“我讓你不戴帽子”。

小白兔很委屈的走了。

第二天, 她戴著帽子蹦蹦跳跳地走出家門, 又遇到大灰狼, “啪啪”又給了小白兔兩個大嘴巴, 說“我讓你戴帽子。 ”

兔兔鬱悶了, 思量了許久, 最終決定去找森林之王老虎投訴。

說明了情況後, 老虎說“好了, 我知道了, 這件事我會處理的, 要相信組織哦”。

當天, 老虎就找來自己的哥們兒大灰狼——

“你這樣做不妥啊, 讓我很難辦嘛。 你看這樣行不?你說, 兔兔過來, 給我找塊兒肉去!她找來肥的,

你說你要瘦的。 她找來瘦的, 你說你要肥的。 這樣不就可以揍她了嘛。 ”

以上指導工作, 被正在窗外的小白兔聽到了。

次日, 小白兔又出門了, 迎面走來的還是大灰狼。

大灰狼說:“兔兔, 過來, 給我找塊兒肉去。 ”

兔兔說:“那, 你是要肥的, 還是要瘦的呢?”

大灰狼聽罷,

心裡一沉, 又說:“兔兔, 麻利兒給我找個女人來。 ”

兔兔問:“那, 你是喜歡豐滿的, 還是喜歡苗條的呢?”

大灰狼沉默了2秒鐘, 抬手更狠的給了兔兔兩個大耳帖子。

“讓你不戴帽子。 ”

強者想欺負弱者, 總會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 如今的英法美攻打敘利亞, 靠得就是這句“讓你不戴帽子”。

網友也貼上段子加以嘲諷——

無論是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 還是近些年的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 最先端起槍桿子的, 始終都有無利不起早或賊不走空的醜惡嘴臉。

但倒楣的, 肯定還是平民啊。

超過100枚導彈落到敘利亞境內, 家園成了斷壁殘垣, 親人化成一把塵土。

今天推薦的這部影片, 就是平民視角下的戰爭, 主人公被“莫須有”的理由奪去丈夫和兒子後, 開始覺醒、反抗......

《憑空而來》

這是一部碗哥心心念很久的影片, 早在沖奧季就給大家推薦過, 如今高清熟肉出來了, 果然沒辜負期盼。

《憑空而來》曾代表德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惜敗給LGBT題材《普通女人》, 兩部影片的主角都是女性, 但無疑前者要比後者出名太多。

女主戴安·克魯格, 顏值爆表, 她的臉吸收了娜塔莉·波特曼和凱拉·奈特莉所有的優點, 清純而不甜膩——

從左至右:娜塔莉·波特曼、戴安·克魯格、凱拉·奈特莉

頂級長相的女星, 在演技不那麼純熟的事業初期, 都有“當花瓶”經歷。

但戴安·克魯格的花瓶歲月可不一般。

處女作, 史詩級戰爭片《特洛伊》, 跟布拉德·皮特演對手戲, 為了爭奪她的美貌, 特洛伊戰爭持續了十年之久。

《無恥混蛋》中, 她在椅上坐著, 搭在右腿上的左腳, 輕輕搖晃著精緻的皮鞋。

鏡頭推近, 塗了厚口紅的嘴唇甜甜的喝了杯酒。

紅酒緩緩流進她的嘴裡, 場外的觀眾跟著咽了口水。

煙,不知道什麼牌子的煙,在她上揚的食指與中指間燃燒。

那繚繞的煙,在鏡頭拉遠後環繞著她,包裹著她,擁抱著她......

一晃近十年沒見,再從螢幕上見到她,已拿下了坎城影后的桂冠。

這次沒人說閒話了,在《憑空而來》中,戴安·克魯格貢獻了教科書般的演技。

她飾演的卡佳,原本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中產階級女性。

一場毫無徵兆的災難後,她成了喪子的母親、喪夫的寡婦。

庭審現場,她極力克制自己不要爆發又難掩悲痛之情。

明知自己的行為,在種族戰爭前杯水車薪,卻仍有飛蛾撲火的勇氣。

“你無法用一個詞概括卡佳此刻的心情,只有眼神和語言能傳達這種複雜”

於是,戴安·克魯格選擇素顏出鏡。

觀眾從螢幕上看到的絕望眼神、深邃眼圈、消瘦的輪廓和失禁的鼻涕,沒有經過任何濾鏡處理,戴安為此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

影片採用三段式,比較工整的章回體:家人、正義、海洋。

老司機看到三個小標題,對於影片的風格心裡就有底了:前兩段聚焦故事的起因、發展,作為“人物帶故事”的片子,主要矛盾也集中在了前兩段。而第三章則是一些形而上的概念,或說主人公思想昇華。

看這片子,少不了知識背景來輔助。

在本世紀初的前十年,在歐洲難民潮之前,德國曾籠罩在暴恐的陰影下。

組織名叫“地下國社”,成員大都是十八九歲的小青年,之所以沒成氣候,是因為他們的行動比起ISIS來說,都是小打小鬧。

最臭名昭著的一件慘案中,他們殺害了9名有移民背景的德國公民和1名員警,並實施連環爆炸襲擊。

目標和目的很明確:由於移民們沒有純正的德國血統,那麼日爾曼民族容不下他們。

嗯,比較典型的民粹主義,另稱:新納粹。

《憑空而來》便是借由這樣一個由頭,講了一個悲情故事。

如上文所說,卡佳原本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儘管丈夫之前有過兩年的販毒前科,但出獄後洗心革面,開起了一家小店。

他們的孩子聰慧活潑,招人喜愛,偶爾說一句粗口,卡佳都會耐心教育。

某天,卡佳出門洗澡的空當兒,丈夫的小店發生了爆炸案。

小店臨街,重傷的不少;被炸死的,只有丈夫和兒子兩個人。

如大家預料,卡佳的生活坍塌了,她用各種方式逃避痛苦:酗酒、K粉、割腕。

卡佳泡在浴缸裡,看著左胸前的“武士”紋身,感受不出絲毫的勇氣,於是她拿起了刀片......

命懸一線的時刻,電話響了,丈夫生前的朋友告知卡佳:嫌疑犯抓到了。

報仇的怒火把她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交待完故事起因,電影來到了第二幕。

主體是卡佳和疑犯的庭審戲,偶爾閃回卡佳回憶中與家人的歡樂時光。

在警方和證人的指認下,疑犯是狂熱的納粹分子,他們專挑外來移民下手,製造恐慌,意在維護他們概念裡的“淨土”。

卡佳的老公是土耳其移民,因此未能倖免。

本來是板上釘釘的案子,卻因辨方加入了一名“新納粹份子”律師,事情出現了轉機。

於是我們看到,即便是疑犯父親說出了“我兒子擁躉希特勒,庫房有炸藥”這樣的證詞;辨方律師還是以“沒辦法證明現場炸藥就是當事人暗藏的”為突破口,開始攪動是非。

“你怎麼有你兒子家車庫的鑰匙”

“因為鑰匙就在門口石頭下面”

“但是你又怎麼證明不是別人拿到鑰匙後主動栽贓給了你兒子”

但檢方律師也不是酒囊飯袋,作為卡佳丈夫的哥們,他憑藉內心的韌勁兒和極度專業的辯詞,幫著卡佳實現心願。

幾個回合說不上誰勝誰負,但片中的庭審戲相當出彩,劍拔弩張,兩派交鋒,劇情跌宕起伏,時而讓人義憤填膺,時而又燃人一臉。

德國人嚴謹是出了名的。

如果沒有百分百的證據,僅有民眾和媒體的熱情,法官不可能宣佈一方有罪。

就這樣,本該速戰速決的事兒,一拖再拖。

辨方律師也揪住了卡佳丈夫之前販毒和卡佳在事發後吸毒的事兒,來反咬檢方。

很快,庭審現場的議題,從納粹份子發動爆炸,轉移到了卡佳吸毒誣陷嫌疑人。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場庭審完畢,律師拍拍胸脯:他們一定會爛死在牢房的。

第四場之後,這幫人真煩。

態度轉變顯而易見,卡佳鉚足的勁兒,也泄了一半。

終於,拍板子的一刻到來:嫌疑人被判無罪。

理由並不複雜:存放炸藥的倉庫鑰匙人人都能拿到,所以並不能證明爆炸案是嫌疑人製造的;而卡佳吸毒後精神恍惚,提供的案發現場的證詞並不是鐵證。

這個結果一出,只聽見疑犯二人一聲歡呼後,法庭迅速被沉默籠罩。

卡佳的狀態不用多說了。

憤怒、絕望、無助......

她想不通的是,明明對方是兇手,可法律偏偏不能把他們怎麼樣。

家庭觀念坍塌後,社會秩序在卡佳腦海中,也坍塌了。

那麼胸口這股惡氣怎麼吐出來呢?

那只能使用原始暴力,以暴制暴了。

電影第三章,主要講述了卡佳的復仇。

她跟隨疑犯的腳步,來到了希臘的一個小島,儘管坎坷,但最終鎖定了疑犯的窩點:沙灘的房車。

原本,她還想靠收集犯罪證據,將二人繩之以法。

但拿出手機看丈夫、孩子以往的錄影時,悲從中來——

他們都不在了,自己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故事最終落在了“以牙還牙”的爽快結局上。

本片導演法提赫·阿金,去年一部講述屌絲兒童的公路片《契克》,刷爆朋友圈。

碗哥初看《契克》時,便不再懷疑這位新人導演的敘事能力了。

而影片最大的槽點,也是很多“白左”攻擊的重點。

法提赫·阿金出生在漢堡,但體內卻流著純正的土耳其血液。

影片中爆炸的地點,就是漢堡的土耳其移民區。

如此,導演的態度就很明確了——

《憑空而來》是他對“新納粹”憤怒的咒駡。

當卡佳閉上眼睛將身體浸泡在血水中時,姿勢像極了一個殉道者。

當所謂的制度、體系、情緒無法維護一個人生存權益時,暴力便是她唯一的表達管道。

而前些年默克爾開放移民政策之後,歐洲如今的樣子,大家有目共睹。

究竟孰是孰非,沒人能斷言。

作為觀眾,如果我們能體會到卡佳的心情,也便能知曉如今敘利亞難民的境遇了。

而“反對大規模武器”如果只是一個藉口,那英法美無疑就是在正義罩袍下的恐怖份子。

非正義戰爭的結局,歷史已經無數次上演:希望英法美早日搬石砸腳,伊拉克戰爭的泥潭在向你們招手。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銳影Vanguard編輯 |碗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注明來源和作者喲

場外的觀眾跟著咽了口水。

煙,不知道什麼牌子的煙,在她上揚的食指與中指間燃燒。

那繚繞的煙,在鏡頭拉遠後環繞著她,包裹著她,擁抱著她......

一晃近十年沒見,再從螢幕上見到她,已拿下了坎城影后的桂冠。

這次沒人說閒話了,在《憑空而來》中,戴安·克魯格貢獻了教科書般的演技。

她飾演的卡佳,原本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中產階級女性。

一場毫無徵兆的災難後,她成了喪子的母親、喪夫的寡婦。

庭審現場,她極力克制自己不要爆發又難掩悲痛之情。

明知自己的行為,在種族戰爭前杯水車薪,卻仍有飛蛾撲火的勇氣。

“你無法用一個詞概括卡佳此刻的心情,只有眼神和語言能傳達這種複雜”

於是,戴安·克魯格選擇素顏出鏡。

觀眾從螢幕上看到的絕望眼神、深邃眼圈、消瘦的輪廓和失禁的鼻涕,沒有經過任何濾鏡處理,戴安為此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

影片採用三段式,比較工整的章回體:家人、正義、海洋。

老司機看到三個小標題,對於影片的風格心裡就有底了:前兩段聚焦故事的起因、發展,作為“人物帶故事”的片子,主要矛盾也集中在了前兩段。而第三章則是一些形而上的概念,或說主人公思想昇華。

看這片子,少不了知識背景來輔助。

在本世紀初的前十年,在歐洲難民潮之前,德國曾籠罩在暴恐的陰影下。

組織名叫“地下國社”,成員大都是十八九歲的小青年,之所以沒成氣候,是因為他們的行動比起ISIS來說,都是小打小鬧。

最臭名昭著的一件慘案中,他們殺害了9名有移民背景的德國公民和1名員警,並實施連環爆炸襲擊。

目標和目的很明確:由於移民們沒有純正的德國血統,那麼日爾曼民族容不下他們。

嗯,比較典型的民粹主義,另稱:新納粹。

《憑空而來》便是借由這樣一個由頭,講了一個悲情故事。

如上文所說,卡佳原本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儘管丈夫之前有過兩年的販毒前科,但出獄後洗心革面,開起了一家小店。

他們的孩子聰慧活潑,招人喜愛,偶爾說一句粗口,卡佳都會耐心教育。

某天,卡佳出門洗澡的空當兒,丈夫的小店發生了爆炸案。

小店臨街,重傷的不少;被炸死的,只有丈夫和兒子兩個人。

如大家預料,卡佳的生活坍塌了,她用各種方式逃避痛苦:酗酒、K粉、割腕。

卡佳泡在浴缸裡,看著左胸前的“武士”紋身,感受不出絲毫的勇氣,於是她拿起了刀片......

命懸一線的時刻,電話響了,丈夫生前的朋友告知卡佳:嫌疑犯抓到了。

報仇的怒火把她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交待完故事起因,電影來到了第二幕。

主體是卡佳和疑犯的庭審戲,偶爾閃回卡佳回憶中與家人的歡樂時光。

在警方和證人的指認下,疑犯是狂熱的納粹分子,他們專挑外來移民下手,製造恐慌,意在維護他們概念裡的“淨土”。

卡佳的老公是土耳其移民,因此未能倖免。

本來是板上釘釘的案子,卻因辨方加入了一名“新納粹份子”律師,事情出現了轉機。

於是我們看到,即便是疑犯父親說出了“我兒子擁躉希特勒,庫房有炸藥”這樣的證詞;辨方律師還是以“沒辦法證明現場炸藥就是當事人暗藏的”為突破口,開始攪動是非。

“你怎麼有你兒子家車庫的鑰匙”

“因為鑰匙就在門口石頭下面”

“但是你又怎麼證明不是別人拿到鑰匙後主動栽贓給了你兒子”

但檢方律師也不是酒囊飯袋,作為卡佳丈夫的哥們,他憑藉內心的韌勁兒和極度專業的辯詞,幫著卡佳實現心願。

幾個回合說不上誰勝誰負,但片中的庭審戲相當出彩,劍拔弩張,兩派交鋒,劇情跌宕起伏,時而讓人義憤填膺,時而又燃人一臉。

德國人嚴謹是出了名的。

如果沒有百分百的證據,僅有民眾和媒體的熱情,法官不可能宣佈一方有罪。

就這樣,本該速戰速決的事兒,一拖再拖。

辨方律師也揪住了卡佳丈夫之前販毒和卡佳在事發後吸毒的事兒,來反咬檢方。

很快,庭審現場的議題,從納粹份子發動爆炸,轉移到了卡佳吸毒誣陷嫌疑人。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場庭審完畢,律師拍拍胸脯:他們一定會爛死在牢房的。

第四場之後,這幫人真煩。

態度轉變顯而易見,卡佳鉚足的勁兒,也泄了一半。

終於,拍板子的一刻到來:嫌疑人被判無罪。

理由並不複雜:存放炸藥的倉庫鑰匙人人都能拿到,所以並不能證明爆炸案是嫌疑人製造的;而卡佳吸毒後精神恍惚,提供的案發現場的證詞並不是鐵證。

這個結果一出,只聽見疑犯二人一聲歡呼後,法庭迅速被沉默籠罩。

卡佳的狀態不用多說了。

憤怒、絕望、無助......

她想不通的是,明明對方是兇手,可法律偏偏不能把他們怎麼樣。

家庭觀念坍塌後,社會秩序在卡佳腦海中,也坍塌了。

那麼胸口這股惡氣怎麼吐出來呢?

那只能使用原始暴力,以暴制暴了。

電影第三章,主要講述了卡佳的復仇。

她跟隨疑犯的腳步,來到了希臘的一個小島,儘管坎坷,但最終鎖定了疑犯的窩點:沙灘的房車。

原本,她還想靠收集犯罪證據,將二人繩之以法。

但拿出手機看丈夫、孩子以往的錄影時,悲從中來——

他們都不在了,自己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故事最終落在了“以牙還牙”的爽快結局上。

本片導演法提赫·阿金,去年一部講述屌絲兒童的公路片《契克》,刷爆朋友圈。

碗哥初看《契克》時,便不再懷疑這位新人導演的敘事能力了。

而影片最大的槽點,也是很多“白左”攻擊的重點。

法提赫·阿金出生在漢堡,但體內卻流著純正的土耳其血液。

影片中爆炸的地點,就是漢堡的土耳其移民區。

如此,導演的態度就很明確了——

《憑空而來》是他對“新納粹”憤怒的咒駡。

當卡佳閉上眼睛將身體浸泡在血水中時,姿勢像極了一個殉道者。

當所謂的制度、體系、情緒無法維護一個人生存權益時,暴力便是她唯一的表達管道。

而前些年默克爾開放移民政策之後,歐洲如今的樣子,大家有目共睹。

究竟孰是孰非,沒人能斷言。

作為觀眾,如果我們能體會到卡佳的心情,也便能知曉如今敘利亞難民的境遇了。

而“反對大規模武器”如果只是一個藉口,那英法美無疑就是在正義罩袍下的恐怖份子。

非正義戰爭的結局,歷史已經無數次上演:希望英法美早日搬石砸腳,伊拉克戰爭的泥潭在向你們招手。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銳影Vanguard編輯 |碗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注明來源和作者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