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外賣、網約車補貼“大拍賣”,互聯網平臺製造泡沫難持久

2018-04-27 19:46 | 浙江新聞用戶端 | 周婧璿

現如今, “燒錢大戰”已逐漸成為企業初入局的圈地戰術, 這一特徵在外賣和打車市場表現尤為明顯。

在美團、滴滴在出行領域掀起“價格血戰”約半個月後, 補貼戰有了“熄火”跡象:4月13日, 美團、滴滴相繼宣佈, 已於4月12日停止對南京用戶的補貼發放;滴滴方面14日還宣佈, 率先取消上海地區的常態化補貼。 外賣業務先在無錫落地的滴滴, 同樣也採用瘋狂補貼圈地的方式, 與其他外賣平臺共同爭奪市場。

滴滴與美團這兩大互聯網平臺原本就擁有大量的客戶基礎, 談及這兩個名字, 印象中往往關聯的是滴滴打車和美團外賣。 而這一次, 偏偏巧遇兩者都想涉足對方的行業, 於是身份交換, 成了滴滴外賣與美團打車的圈地戰爭。

外賣與網約車早已成為大部分人用餐和出行的重要選擇, 而這兩個行業中也已經有不同的平臺紮根立業,

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外來客想要擠入其中奪得一席之地不是易事。 因此, 向顧客發放大量補貼引起價格血戰來吸引客戶成了他們的主要手段。

問題是, 這一方式究竟能不能給商戶帶來實際而長遠的利益?

從成本和收益角度而言, 商戶實際上是沒必要進行大力補貼的。 這一理論在中國的平臺模式鼻祖淘寶身上已得到驗證。 相比早期對用戶的補貼力度, 在商家端也只是進行一些費用減免, 一方面, 只要對用戶的補貼顯現效果, 商家本身就可以獲益;另一方面, 避免了在未來向商家收費時, 遭遇商家心理落差帶來的阻力。

其實, 在外賣大戰正酣之時, 各家也遵循了這一原則, 畢竟投資人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

而滴滴外賣打破了這一原則, 對商家進行大額補貼, 雖然短期內可能有效, 但一個最直接的負面效果即很多小商戶入駐, 並且只是奔著套取補貼而來, 並無心做好運營。 一旦出現一定比例的這種商家, 也將進一步破壞行業生態, 即在完成第一波用戶需求拉動商家之後, 商家的運營服務無法反向驅動更多的用戶加入, 這會對平臺模式本身造成致命打擊。

這種補貼方式的另一個弊端其實已經在滴滴出行中暴露出來。 滴滴早期對“付費方”司機(主要靠向司機抽傭獲得收入)也進行了大力補貼。 當市場穩定後, 不僅停止補貼, 還不斷提升傭金, 最終引發“公憤”。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 滴滴外賣在用戶端的補貼力度同樣高於同行。

其急於搶佔市場、壓制對手的動機可以理解, 但是其過度的補貼也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在高額補貼之下, 刺激了大量沒有外賣需求的使用者加入, 製造出大量偽需求。

由此可見, 如果補貼只是為了眼前的資料, 一定是一種最低效的打法, 對於平臺的長期價值也是有損害的。 如果不儘快修正, 極容易陷入“樂視陷阱”, 即“低成本走量”, 而無法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生態鏈。

無論是外賣還是網約車, 在補貼政策逐漸降溫之後迎來的都是訂單劇減, 出現頹勢。 互聯網平臺通過瘋狂補貼吸引大量用戶加入平臺, 確實能使短期營業量暴漲, 但無可避免的是其製造的泡沫往往難以持久。 【作者為復旦大學學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