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環境革命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為引領——甘南州著力打造宜居宜遊宜業的生態人居環境

鄉村要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 近年來,甘南州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畫,把改善農牧村人居環境作為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實現協調發展的迫切要求,以環境衛生革命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為引領,整體推進農牧村垃圾清潔處理、雨水污水排放、村容村貌提升、文化元素升級等工作,打造了引領全省、示範藏區的宜居宜遊宜業生態人居環境。

堅持問題導向 做好整體謀劃

良好的人居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 針對農牧村環境髒亂差和群眾落後的衛生習慣,我州堅持把人居環境改善作為發展之計、民生之舉、穩定之策牢牢抓在手上,從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大局著眼,從打造乾淨開放“軟環境”等細處著手,全面部署推進農牧村生態人居改善工作。 做好州級籌畫,把抓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等國家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找准甘南在國家規劃中的定位;做好部門協同,把發改、環保、住建、水電、扶貧等專案統一整合到環境衛生整治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中,統一安排、統一調度、統一推進,在農牧村村容村貌改造、水利設施建設、住房環境改善、村內村外保潔等方面避免了“撒胡椒麵”式的操作,達到了改造一地、靚麗一方的效果;做好制度保障,州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通過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條例》,州委、州政府配套建立了領導責任機制、目標管理機制、考核獎懲機制等,把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為督促檢查的重點內容,堅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報。

對排名靠後的縣市“一把手”通過告誡、約談等方式,傳導責任壓力,倒逼責任落實。 州縣市人大、政協也廣泛參與,推動了農牧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突出重點難點 全域輻射推進

實施環境衛生革命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是我州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 根據農區、半農半牧區和林區的人居環境現狀,因地制宜推進人居環境改善工作。 創建美麗宜居示範村,優選全州27個村創建省級保障基本示範村、33個村創建省級環境整治示範村、25個村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範村,排查整治非正規垃圾堆放點443處。

舟曲縣土橋子村、碌曲縣郎木村等被評為全省“千村美麗”示範村和“萬村整潔”示範村;多元化投入改造資金,按照“多個管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原則,累計投入各類農牧村人居環境改善資金59.76億元,全州所有行政村都實現了安全飲水;加大重點難點區域環境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農牧村居民生活環境,力爭通過營造良好生活氛圍,達到提振群眾“精氣神”的“改人”目的;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機構,落實工作人員,建立村級保潔員隊伍,在已建成的703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制定了村規民約,建立了保潔員管理制度,統一配備服裝,清掃工具和清運車輛,配備保潔人員1406人,保證了示範村垃圾日產日清,形成了“有人幹事、有錢辦事、有章管事”的長效管護機制;創新落實後期運行管護經費,針對專案後期運行管護,確立了四種管護模式:財政撥付模式,將運行管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用於支出人員工資、油費和管理費;多方籌資模式,從鄉鎮企業、門店及村民收取垃圾處理費保持運轉;協會自治模式,部分村成立自治協會,籌集運行基金,堅持“一事一議”組織運行;村級保障模式,由鄉村組織低保人員清運、處理。

落實除汙專案 抓好重點改造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順應農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期待,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全面落實國家、省上實施的農牧村人居環境整治專案,自籌資金拓展延伸專案內涵外延,推動農牧村人居環境改善不斷邁向深入。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十二五”期間,全州實施中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84個,安排資金5263萬元;開展污水收集處理,結合實施農牧村連片整治專案,區分城郊地區、鄉鎮所在地、水川地區、山區、水源地區、風景名勝區等不同的情況,確定收集、集中、運送、處理的具體途徑、模式和機制,做到既能處理,又可持續;創新垃圾清運模式,確定“組保潔、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統籌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模式。組保潔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配備專職或兼職保潔人員,每個自然村莊至少配有1名保潔人員,組織對公共區域的環境衛生和垃圾收集點的衛生進行清理;村收集是以行政村為單位,組織收集轄區範圍內的垃圾,轉運到鄉鎮中轉站或集中到1個或幾個區域性集中點;鄉轉運是由鄉鎮負責各村收集點的垃圾中轉,運輸到各縣市垃圾填埋場處置。

堅持村景共融 助力產業發展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能為鄉村振興帶來多重紅利。我州把村內外生態環境建設與培育村級產業發展、培養生態人文意識結合起來,打造村、景共融共生的綠色發展模式。2015年以來,全州通過環境革命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穩定脫貧6002戶、2.5萬人,占近3年脫貧總人口的29%。加強村莊綠化,動員群眾在房前屋後、道路兩旁、村莊周圍、田頭地埂、村內村外開展植樹造林,建設綠色家園。已建成的生態文明小康村村綠化覆蓋面達到70%—80%,其他村莊到2020年要達到50%以上;推動人畜分離,尊重村民的養殖意願和需求,根據村莊地形地貌,區分人居相對分散和相對集中的不同情況,開展人畜分離和集中養殖區建設,合理規劃畜禽圈舍集中區,做到既有利於發展生產、又有利於改善衛生環境;發展鄉村旅遊,依託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資源,各縣市紛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開辦農家樂,實現山珍野菜、本土特產上餐桌。2017年,全州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68.3萬人次,收入8.5億元;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電視臺、微信平臺、網路、報紙大力宣傳,各縣市積極總結宣傳工作亮點經驗,多管道、多層次向農牧民、寺院僧侶、中小學生、外地遊客等宣傳保護和建設環境衛生的意義,調動了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農牧村人居環境改善,取得良好效果。

落實除汙專案 抓好重點改造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順應農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期待,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全面落實國家、省上實施的農牧村人居環境整治專案,自籌資金拓展延伸專案內涵外延,推動農牧村人居環境改善不斷邁向深入。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十二五”期間,全州實施中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84個,安排資金5263萬元;開展污水收集處理,結合實施農牧村連片整治專案,區分城郊地區、鄉鎮所在地、水川地區、山區、水源地區、風景名勝區等不同的情況,確定收集、集中、運送、處理的具體途徑、模式和機制,做到既能處理,又可持續;創新垃圾清運模式,確定“組保潔、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統籌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模式。組保潔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配備專職或兼職保潔人員,每個自然村莊至少配有1名保潔人員,組織對公共區域的環境衛生和垃圾收集點的衛生進行清理;村收集是以行政村為單位,組織收集轄區範圍內的垃圾,轉運到鄉鎮中轉站或集中到1個或幾個區域性集中點;鄉轉運是由鄉鎮負責各村收集點的垃圾中轉,運輸到各縣市垃圾填埋場處置。

堅持村景共融 助力產業發展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能為鄉村振興帶來多重紅利。我州把村內外生態環境建設與培育村級產業發展、培養生態人文意識結合起來,打造村、景共融共生的綠色發展模式。2015年以來,全州通過環境革命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穩定脫貧6002戶、2.5萬人,占近3年脫貧總人口的29%。加強村莊綠化,動員群眾在房前屋後、道路兩旁、村莊周圍、田頭地埂、村內村外開展植樹造林,建設綠色家園。已建成的生態文明小康村村綠化覆蓋面達到70%—80%,其他村莊到2020年要達到50%以上;推動人畜分離,尊重村民的養殖意願和需求,根據村莊地形地貌,區分人居相對分散和相對集中的不同情況,開展人畜分離和集中養殖區建設,合理規劃畜禽圈舍集中區,做到既有利於發展生產、又有利於改善衛生環境;發展鄉村旅遊,依託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資源,各縣市紛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開辦農家樂,實現山珍野菜、本土特產上餐桌。2017年,全州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68.3萬人次,收入8.5億元;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電視臺、微信平臺、網路、報紙大力宣傳,各縣市積極總結宣傳工作亮點經驗,多管道、多層次向農牧民、寺院僧侶、中小學生、外地遊客等宣傳保護和建設環境衛生的意義,調動了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農牧村人居環境改善,取得良好效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