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朝軍隊的編制十分複雜,一個八旗步軍營有多少兵力?

說起清朝軍隊的編制, 這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 因為清朝軍隊的標準是一筆糊塗賬, 在清朝入關之前, 清朝的軍隊只有自己的滿洲八旗。

請注意, 在這一階段, 八旗基本上全民皆兵, 每個旗有7500兵力, 滿洲八旗總計6萬人。 後來隨著自己地盤的擴大, 又出現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編制和滿洲八旗一樣。 所以說, 在清朝入關之前, 自己只有這不到20萬的八旗兵。 這些部隊有各個旗主率領, 還算簡單明瞭。

但是在清朝入關之後, 八旗兵的編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八旗不再是各自為戰, 而是被混在了一起。 原來的旗主們都成了空架子, 所以的軍隊都必須服從朝廷的命令。 這些八旗兵被劃分成了野戰軍和內衛軍。 野戰軍包括健銳營、火器營、驍騎營等等, 內衛軍則分為了八旗步軍營。 八旗步軍營總計有2萬餘兵力, 編制與野戰軍不同。 如果邊疆發生了戰爭, 清朝會從各個部隊中抽調部隊。 但由於八旗兵已經逐步喪失了戰鬥力, 清朝主要依靠綠營作戰。

清朝入關之後, 依靠自己那不到20萬軍隊, 肯定無法征服全國。 所以說, 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綠營。 綠營就是漢軍組成的部隊, 綠營的武器明顯不如八旗兵。 起初, 八旗兵也根本看不起綠營。 但是到了康熙在位的後期, 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逐步下降, 清朝不得不依靠綠營兵。 不如雍正時期與準噶爾部的戰爭, 年羹堯統帥了23萬大軍, 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綠營兵。 到了乾隆時期, 綠營兵更成為絕對的主力, 八旗子弟成了紈絝子弟的代名詞。

綠營的編制與八旗完全不同, 綠營部隊的最高編制為鎮, 鎮之下有標、協、營、汛、棚等等。 截止清朝乾隆時期, 清朝的綠營兵分為66鎮, 總計兵力為60多萬。 也就是說, 一鎮綠營兵在一萬人左右, 類似於現在的野戰師。 其實也不一定,

比如邊境地區的鎮, 可能有將近2萬部隊。 江南地區的一鎮綠營兵, 可能只有三四千部隊。 到了乾隆時期, 綠營兵也逐步喪失了戰鬥力。 就在乾隆在位的末期, 清朝爆發了白蓮教大起義。

當時, 起義軍的聲勢浩大。 無論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 都根本無力鎮壓。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開始鼓勵各地的鄉紳組建鄉勇武裝。認真的說,在鎮壓白蓮教的過程中,鄉勇發揮了重大作用。由於當時各地的鄉紳都組建了鄉勇,但編制和人員都不同,所以根本無法統計。有一點可以確定,當時總計組建了30多萬鄉勇武裝。在白蓮教被鎮壓之後,這些鄉勇武裝也被逐步解散。其實通過白蓮教起義,就能看出清朝的正規軍已經成了花架子。

幾十年之後,規模更大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清朝軍隊自然是無力應付,清朝皇帝使出了當年的老辦法,估計各地的官員組建團練。也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之下,曾國藩的湘軍脫穎而出,隨後還出現了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這些軍隊的編制都不一樣,以曾國藩的湘軍為例子。湘軍最大的編制為營,而一個營只有500多人。在清朝的末期,為了應對危機局面,清朝還組建了北洋六鎮。北洋六鎮的標準很清楚,一個鎮有12000多兵馬。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開始鼓勵各地的鄉紳組建鄉勇武裝。認真的說,在鎮壓白蓮教的過程中,鄉勇發揮了重大作用。由於當時各地的鄉紳都組建了鄉勇,但編制和人員都不同,所以根本無法統計。有一點可以確定,當時總計組建了30多萬鄉勇武裝。在白蓮教被鎮壓之後,這些鄉勇武裝也被逐步解散。其實通過白蓮教起義,就能看出清朝的正規軍已經成了花架子。

幾十年之後,規模更大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清朝軍隊自然是無力應付,清朝皇帝使出了當年的老辦法,估計各地的官員組建團練。也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之下,曾國藩的湘軍脫穎而出,隨後還出現了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這些軍隊的編制都不一樣,以曾國藩的湘軍為例子。湘軍最大的編制為營,而一個營只有500多人。在清朝的末期,為了應對危機局面,清朝還組建了北洋六鎮。北洋六鎮的標準很清楚,一個鎮有12000多兵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