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創造出一種建築語言?

建築是一門語言。

學建築就像學語言, 要多背單詞(形式、手法)才能看得懂報紙、寫得好作文。

那麼, 問題來了。

在我們漫長的英語血淚鬥爭史上, 我們最怕的是什麼?

對, 就是專業詞彙。

這些不知道是哪位大神生生造出來的詞兒, 絕對讓你借個腦袋都猜不出是什麼意思。

我好像看到某些位英語學霸輕蔑的笑了。

好吧。 那請你來告訴我, 下面這個單詞是什麼意思?

Hepaticocholecystostcholecystntenterostomy

這是一個外科術語, 亦即在膽囊與膽管之間或腸子與膽囊之間接人工管子的手術。

(傳說中最長的英文單詞是一個由1913個字母組成的詞, 意為“色氨酸合成酶A蛋白質”, 我就不展開了, 有興趣的學霸請自行百度)

同理, 在建築中, 我們最難理解的也是那些自己造詞兒的建築設計。

比如下面這位大神就是建築界的造詞專家。

丹尼爾.李伯斯金老師。

拆房部隊曾經拆過李專家的一座小建築(點擊回顧), 但很多同學反映不夠典型, 還是搞不懂李專家的套路。

所以, 這次, 我們鼓足了120分的勇氣, 把難倒無數考生的

丹佛美術館

拆給你看!

我們說了, 建築是一門語言。

那麼, 如果丹佛美術館如果是一篇閱讀理解我們該怎麼去做呢?

Passage One

Questions 46 to 50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DenverArt Museum

Outdoor

Indoor

我猜你通篇閱讀下來,只看懂了題目(Denver Art Museum)和兩個單詞(Outdoor, Indoor)。

那李老師到底說了些什麼呢?

別急。我們先來看問題。

1.Whatkind of space is the building being expressed?

2.Howcan we get the space like this?

3.Whatdoes the space bring to people?

好吧,既然從實景照片中讀不出來那讓我們運用常規讀建築的方式來看一下。

一層平面

二層平面

三層平面

四層平面

東立面圖

1-1剖面圖

2-2剖面圖

3-3剖面圖

我們常規閱讀建築的方式就是通過平、立、剖三種圖示在腦海裡建立建築空間形象的。

然而,在李老師的閱讀理解中,我們即使找到了所有的平、立、剖卻依然讀不出其建築生成的邏輯來。

那是因為,我們習慣的平立剖讀圖法實際還是建立在笛卡爾體系下的一種閱讀建築的方式,也就是說一旦脫離了X、Y、Z三個軸向,它們就再無法對一個物體做準確的描述了。

也就是說,你做了半天這篇閱讀理解壓根兒就不是用英文寫的,而是李老師自己發明創造的一種語言。

我們為什麼說李老師自己創造了一種語言?

1.他可以自己造詞

2.他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組織邏輯

造詞

在李老師的語言系統中,很少有傳統意義上的建築詞彙,像軸線,秩序,均衡,穩定等等都是李老師批判的對象,甚至有很多與傳統建築美學相悖的地方。

我們來看看李老師的語言系統中最常用的幾個詞彙:

1.從不垂直的牆體:

這一點我們以前提到過,就是說“能斜著絕對不正著,能歪著絕對不直著”。

在丹佛美術館中,甚至不得不採用另設垂直展牆或者用適應斜牆面的展覽方式來化解這一矛盾。

2、 不規則的結構體系:

從其不規則的形體就可以很容易判斷出來,規整的結構體系是不足以支撐這樣複雜的形體的。我們從其平立剖當中,也很難尋覓到有規律結構體系的蛛絲馬跡。在這裡,柱子、梁和牆體一樣,都是斜的。

3、自由設置的門窗:

從門窗的設置來看,它們並不遵從結構形式,像以往那樣成為結構體系的填充物。在李伯斯金的作品當中,門窗不再受到任何因素的限制,可以在建築的圍護結構上任意設置。在這裡,它們的作用僅僅是為了形式而服務。

4、 冰冷的金屬表皮:

銀白色的金屬表皮幾乎成為了李老師的專利。用這樣單一,冰冷甚至麻木不仁的材料包裹整個建築,就是為了讓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其誇張的建築形體上。

當然這些詞彙也不是憑空被創造出來的,而是來源於李老師本人對於立體派繪畫的執念,在他的一項名為“微顯微”的系列研究中,我們可以窺見到他這一系列手法的原型。

然而光有單詞是不夠的,要創造一門語言更重要的是要有語法,也就是獨特的語言組織邏輯。

語言組織邏輯

要講清楚李老師的語言組織邏輯,就要先搞明白李老師的方法和我們常規的方法到底有哪裡不一樣。

Step1.

多軸線的隨機生成,創造一個不規則的基底

按照常規做法,我們做方案的第一步就是根據場地周邊的城市肌理找到一條主要的軸線,然後根據這條軸線以及建築的性質來形成方格網狀的柱網體系。生成這樣的柱網體系,一方面可以作為下一步排布功能房間的依據;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個規整的結構體系。

然而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來看看李老師是怎麼做的。

李伯斯金的視野要比我們普通人大多,他可以從整個城市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範圍內為它的建築尋找軸線關係。無論有的沒的,都會扯上關係。進而作為其建築體塊生成的最初依據。這個手法他不只一次用過,在費力克斯.努斯鮑姆博物館中,他甚至從整個歐洲來尋找軸線關係。

Step2.

運用反重力原則,生成建築體塊兒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在不規則的基底裡面,李老師安排了哪些功能。

場地的東側比鄰城市廣場,參觀的人流多從這裡進入建築,因此在這個方向開設了主入口、商店入口以及兒童入口。西側為城市次幹道,可以將貨物入口、垃圾出口設置在此處。這樣,在一層臨近各個出入口的位置,就分出來6個大體區域。分別是入口門廳、零售商店、咖啡廳、專項展廳、輔助空間以及卸貨區。

這一步李老師和一般建築師的做法並無二致,但接下來李老師就要放大招了——開始運用反重力大法。

在建築形體方面講反重力,其實就是消除體量給人們帶來的穩定之感。

常規認識裡,重力環境下,金字塔型的體量是最穩定的,其次就是垂直元素組成的體量。而李老師的做法就是用各種方法來打破穩定,以此來表達建築的張力。

在這個操作過程中,我們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後可以負責任的表示,誇張體量的生成是沒有明顯的理性依據的。更多的就是靠李老師對形體的超然感知能力。這些形體變幻莫測的存在著,似乎只是為了瞭解自己內心而進行的自我滿足,並沒有任何技能與功名的追求。

Step3.

運用折紙手段,將體量進行整合

在這裡要澄清一點,上一步操作僅僅是為了讓大家看的清楚,所生成的體量只是很接近很接近最終的結果。

然而在真實的設計過程中,隨機性的操作想要一下子達到最終的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為這些已經升起來的不規則形體加一道約束,使其有一定的邏輯。於是乎,就有了下面這張折紙圖。

在“戳破建築大師們用折紙概念的謊言”那篇文章中路哥已經強調,用折紙的方式生成方案未免過於扯淡。

這張圖說明的也並不是用折紙的方式來為形體加這道約束,而是一個立面的展開圖。

它的目的是要將我們剛剛生成的不規則體塊兒聯繫在一起,讓彼此之間有更直接的聯繫。

Step4.

結構體系的建立

這是一張來自Google earth的截圖,左邊藍色框的部分也是由李伯斯金設計的7層住宅。相比之下,紅色框內的丹佛美術館的體量是何等的巨大。然而在這裡面,竟然沒有任何可以稱得上柱子的構件。所有的支撐構件都隱藏在了之前折紙體系當中。當然,疏散樓梯間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在這裡,樓板也參與到了整個結構體系當中。在框架結構的體系中,樓板主要承受來自水準方向的荷載,施工的時候多是預製混凝土板搭接在樑柱之上,沒有參與到整個結構體系當中。然而在丹佛美術館中,樓板也起到了水準拉結的作用。它與折紙體系形成強有力的連接,為折紙體系提供了一個向內的水準力,使其不至於傾覆。

這樣,折紙體系的斜牆,垂直的交通核以及水準樓板組成了完整的結構體系,除此之外,再無別的構件參與其中。

Step5.

空間優化

當有了建築的主體形象和足以支撐這個形象的結構體系之後,李伯斯金便開始對內部空間進行精雕細刻。其手法就是,在保持原有結構完型的前提下,加上人們行走的路徑。

我們來看一遍完整過程。

路哥有話說

今天的文章大概是拆房部隊史上最長的了。

但是為了將李伯斯金的設計步驟講清楚,不得不出此下策。對於為了這篇文章奮戰了將近一個月的我來說,仿佛身體被掏空,感謝大家能夠耐心的讀到這裡。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高速建設的時代,仿佛為了速度而簡化了許多設計中有趣的過程。流水線般的排柱網,排功能,做立面的工作流程,像這種規模的博物館我們一天能出上不下十個方案(非標君能出二十個)。

假設我們可以將每個設計步驟都認真對待,再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那麼我們在每一個設計環節都有能夠創造奇跡的機會。

這也就是李伯斯金所創造的奇跡。

在李老師的作品當中,每一個步驟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實現手段,這些見解和手段也完全源自於他對其他藝術形式的研究和理解。

可以說他的整個設計過程是從奇跡走向下一個奇跡。也可以說是從一個坑挖向另一個坑。

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

或許即使我們拆了多少個李老師的作品也很難理清李老師的套路。但是,我覺得李老師的意義不是說教給了我們一個什麼設計手法,而是告訴我們,不管你的想法多麼天馬行空不可思議,只要你能填上自己挖的坑,就會有實現的一天。

想像力大概才是建築進步的源動力。

旅遊規劃

http://www.laiyelvyou.com/

我猜你通篇閱讀下來,只看懂了題目(Denver Art Museum)和兩個單詞(Outdoor, Indoor)。

那李老師到底說了些什麼呢?

別急。我們先來看問題。

1.Whatkind of space is the building being expressed?

2.Howcan we get the space like this?

3.Whatdoes the space bring to people?

好吧,既然從實景照片中讀不出來那讓我們運用常規讀建築的方式來看一下。

一層平面

二層平面

三層平面

四層平面

東立面圖

1-1剖面圖

2-2剖面圖

3-3剖面圖

我們常規閱讀建築的方式就是通過平、立、剖三種圖示在腦海裡建立建築空間形象的。

然而,在李老師的閱讀理解中,我們即使找到了所有的平、立、剖卻依然讀不出其建築生成的邏輯來。

那是因為,我們習慣的平立剖讀圖法實際還是建立在笛卡爾體系下的一種閱讀建築的方式,也就是說一旦脫離了X、Y、Z三個軸向,它們就再無法對一個物體做準確的描述了。

也就是說,你做了半天這篇閱讀理解壓根兒就不是用英文寫的,而是李老師自己發明創造的一種語言。

我們為什麼說李老師自己創造了一種語言?

1.他可以自己造詞

2.他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組織邏輯

造詞

在李老師的語言系統中,很少有傳統意義上的建築詞彙,像軸線,秩序,均衡,穩定等等都是李老師批判的對象,甚至有很多與傳統建築美學相悖的地方。

我們來看看李老師的語言系統中最常用的幾個詞彙:

1.從不垂直的牆體:

這一點我們以前提到過,就是說“能斜著絕對不正著,能歪著絕對不直著”。

在丹佛美術館中,甚至不得不採用另設垂直展牆或者用適應斜牆面的展覽方式來化解這一矛盾。

2、 不規則的結構體系:

從其不規則的形體就可以很容易判斷出來,規整的結構體系是不足以支撐這樣複雜的形體的。我們從其平立剖當中,也很難尋覓到有規律結構體系的蛛絲馬跡。在這裡,柱子、梁和牆體一樣,都是斜的。

3、自由設置的門窗:

從門窗的設置來看,它們並不遵從結構形式,像以往那樣成為結構體系的填充物。在李伯斯金的作品當中,門窗不再受到任何因素的限制,可以在建築的圍護結構上任意設置。在這裡,它們的作用僅僅是為了形式而服務。

4、 冰冷的金屬表皮:

銀白色的金屬表皮幾乎成為了李老師的專利。用這樣單一,冰冷甚至麻木不仁的材料包裹整個建築,就是為了讓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其誇張的建築形體上。

當然這些詞彙也不是憑空被創造出來的,而是來源於李老師本人對於立體派繪畫的執念,在他的一項名為“微顯微”的系列研究中,我們可以窺見到他這一系列手法的原型。

然而光有單詞是不夠的,要創造一門語言更重要的是要有語法,也就是獨特的語言組織邏輯。

語言組織邏輯

要講清楚李老師的語言組織邏輯,就要先搞明白李老師的方法和我們常規的方法到底有哪裡不一樣。

Step1.

多軸線的隨機生成,創造一個不規則的基底

按照常規做法,我們做方案的第一步就是根據場地周邊的城市肌理找到一條主要的軸線,然後根據這條軸線以及建築的性質來形成方格網狀的柱網體系。生成這樣的柱網體系,一方面可以作為下一步排布功能房間的依據;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個規整的結構體系。

然而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來看看李老師是怎麼做的。

李伯斯金的視野要比我們普通人大多,他可以從整個城市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範圍內為它的建築尋找軸線關係。無論有的沒的,都會扯上關係。進而作為其建築體塊生成的最初依據。這個手法他不只一次用過,在費力克斯.努斯鮑姆博物館中,他甚至從整個歐洲來尋找軸線關係。

Step2.

運用反重力原則,生成建築體塊兒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在不規則的基底裡面,李老師安排了哪些功能。

場地的東側比鄰城市廣場,參觀的人流多從這裡進入建築,因此在這個方向開設了主入口、商店入口以及兒童入口。西側為城市次幹道,可以將貨物入口、垃圾出口設置在此處。這樣,在一層臨近各個出入口的位置,就分出來6個大體區域。分別是入口門廳、零售商店、咖啡廳、專項展廳、輔助空間以及卸貨區。

這一步李老師和一般建築師的做法並無二致,但接下來李老師就要放大招了——開始運用反重力大法。

在建築形體方面講反重力,其實就是消除體量給人們帶來的穩定之感。

常規認識裡,重力環境下,金字塔型的體量是最穩定的,其次就是垂直元素組成的體量。而李老師的做法就是用各種方法來打破穩定,以此來表達建築的張力。

在這個操作過程中,我們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後可以負責任的表示,誇張體量的生成是沒有明顯的理性依據的。更多的就是靠李老師對形體的超然感知能力。這些形體變幻莫測的存在著,似乎只是為了瞭解自己內心而進行的自我滿足,並沒有任何技能與功名的追求。

Step3.

運用折紙手段,將體量進行整合

在這裡要澄清一點,上一步操作僅僅是為了讓大家看的清楚,所生成的體量只是很接近很接近最終的結果。

然而在真實的設計過程中,隨機性的操作想要一下子達到最終的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為這些已經升起來的不規則形體加一道約束,使其有一定的邏輯。於是乎,就有了下面這張折紙圖。

在“戳破建築大師們用折紙概念的謊言”那篇文章中路哥已經強調,用折紙的方式生成方案未免過於扯淡。

這張圖說明的也並不是用折紙的方式來為形體加這道約束,而是一個立面的展開圖。

它的目的是要將我們剛剛生成的不規則體塊兒聯繫在一起,讓彼此之間有更直接的聯繫。

Step4.

結構體系的建立

這是一張來自Google earth的截圖,左邊藍色框的部分也是由李伯斯金設計的7層住宅。相比之下,紅色框內的丹佛美術館的體量是何等的巨大。然而在這裡面,竟然沒有任何可以稱得上柱子的構件。所有的支撐構件都隱藏在了之前折紙體系當中。當然,疏散樓梯間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在這裡,樓板也參與到了整個結構體系當中。在框架結構的體系中,樓板主要承受來自水準方向的荷載,施工的時候多是預製混凝土板搭接在樑柱之上,沒有參與到整個結構體系當中。然而在丹佛美術館中,樓板也起到了水準拉結的作用。它與折紙體系形成強有力的連接,為折紙體系提供了一個向內的水準力,使其不至於傾覆。

這樣,折紙體系的斜牆,垂直的交通核以及水準樓板組成了完整的結構體系,除此之外,再無別的構件參與其中。

Step5.

空間優化

當有了建築的主體形象和足以支撐這個形象的結構體系之後,李伯斯金便開始對內部空間進行精雕細刻。其手法就是,在保持原有結構完型的前提下,加上人們行走的路徑。

我們來看一遍完整過程。

路哥有話說

今天的文章大概是拆房部隊史上最長的了。

但是為了將李伯斯金的設計步驟講清楚,不得不出此下策。對於為了這篇文章奮戰了將近一個月的我來說,仿佛身體被掏空,感謝大家能夠耐心的讀到這裡。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高速建設的時代,仿佛為了速度而簡化了許多設計中有趣的過程。流水線般的排柱網,排功能,做立面的工作流程,像這種規模的博物館我們一天能出上不下十個方案(非標君能出二十個)。

假設我們可以將每個設計步驟都認真對待,再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那麼我們在每一個設計環節都有能夠創造奇跡的機會。

這也就是李伯斯金所創造的奇跡。

在李老師的作品當中,每一個步驟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實現手段,這些見解和手段也完全源自於他對其他藝術形式的研究和理解。

可以說他的整個設計過程是從奇跡走向下一個奇跡。也可以說是從一個坑挖向另一個坑。

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

或許即使我們拆了多少個李老師的作品也很難理清李老師的套路。但是,我覺得李老師的意義不是說教給了我們一個什麼設計手法,而是告訴我們,不管你的想法多麼天馬行空不可思議,只要你能填上自己挖的坑,就會有實現的一天。

想像力大概才是建築進步的源動力。

旅遊規劃

http://www.laiyelvyou.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