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設備製造到影視內容生產 華錄,三次優雅的轉身

引言:

“在當今中國沒有所謂的傳統產業, 只有傳統的人。 也沒有夕陽產業, 只有夕陽的生產方式。 與其求助於外, 到陌生的戰場上亂碰運氣, 倒不如自求突破, 在熟悉的本業裡, 咬碎牙根, 力求技術上的銳度創新, 實現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 ”

幾年前, 面對陷入困境的製造業,

經濟學者吳曉波說過這樣一番話。

在咱們大連, 已有多家企業未雨綢繆, 像華錄、博濤、冰山、廣鑫, 他們敏銳地感知到市場的變化和政策的風向, 積極做出戰略調整, 結合各自優勢, 蓄力轉型、大力發展文創產業。

當然, 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 每一次轉型都意味著一場陣痛, 探索的路上也並非一帆風順, 但是, 就像經濟學者吳伯凡說的那樣:“一切彎路都是直路。 ”

日前, 記者跟隨市委宣傳部文化發展指導處, 探訪了大連八家文創企業, 聽取他們在轉型路上的經驗和體會。

聰明的企業, 面對市場的風雲變幻, 會早做打算。 當風浪來臨, 他們已完成轉身。 華錄集團, 即是那個優雅轉身的代表。

第一次轉身, 從“中國第一錄”到“世界DVD工廠”,

實現傳統模擬技術向數位技術的轉型;第二次轉身, 從“世界DVD工廠”到“數字音視頻國家隊”, 實現硬體生產商向資訊內容與服務提供者的轉型;第三次轉身, 從“數字音視頻國家隊”到“以資訊產業為基礎的新型文化產業集團”, 實現單純的資訊產業結構向科技與文化融合的資訊文化產業結構的轉型。

20年來, 無論市場如何翻雲覆雨、不留情面, 華錄總能積極應對, 尤其是最近幾年, 華錄緊緊抓住國家推進資訊消費、文化消費、智慧城市建設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機遇, 發展成為擁有84家控股企業、2家上市公司、15家參股企業的大型科技文化產業集團。

如今的華錄, 已擁有國內最完整的數位高清音視頻產業鏈,

打造了“中國高清第一品牌”, 建立了文化設備生產製造、文化內容創作生產、資訊服務三大產業板塊。

2017年, 華錄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7.85億元, 同比增長12.6%, 其中文化設備生產製造和文化內容創作生產板塊占主營業務收入達63%, 淨利潤8.1億元。

在華錄的三大產業板塊中, 最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莫過於華錄的文化內容創作生產。

其旗下的華錄百納, 近些年推出了一系列燭照歷史、觀照現實的情懷之作。 從古裝劇《貞觀之治》《蒼穹之昴》, 到諜戰劇《黎明之前》;從家庭劇《王貴與安娜》《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媳婦的美好時代》《嘿, 老頭》到年代劇《大工匠》……高妙的立意、細膩又不乏深度的劇情, 贏得觀眾一致好評, 更讓觀眾可以跳脫出生活的艱難瑣細, 心生暖意和美好。

編劇高滿堂曾說:“要做好影視,娛樂應該有度,不能至上;藝術貴在節制,不能氾濫;要給歷史留下尊嚴,給藝術留下真誠,給人生留下境界。”華錄做到了。

最近兩年,華錄又順應市場需求涉足綜藝製作,推出《笑傲江湖》《跨界歌王》《前往世界的盡頭》等喜劇、音樂、旅遊類節目,收穫了不錯的話題度與收視率。

電影方面,《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痞子英雄》《爸爸去哪兒》等影片都有華錄參投。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節目的熱播,博物館文化日益深入人心。2017年,華錄集團所屬中國唱片集團,在廈門鼓浪嶼建成中國唱片博物館,以展示中國唱片百年歷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僅存的演講唱片、四大名旦歷史上唯一一次合錄的專輯《四五花洞》、1935年東方百代第一版《義勇軍進行曲》都可以在這裡聽到,還有梅蘭芳、馬連良、蝴蝶、趙元任、黎錦暉等民國名人的創作手稿等也可以在這裡看到。

APP領域,華錄也有涉足。其開發的“聽戲”APP,載入京劇、黃梅戲、昆劇、秦腔等戲種達60餘種,深得戲曲愛好者的喜歡,目前成為國內最權威的戲曲應用軟體。

一路下來,從影視、綜藝,到博物館、聽戲APP,每一個文化娛樂產業的風口,華錄都沒錯過。當然,嘗試的過程中,也有走眼和失敗,但是,人只有經過,才知道對錯,對任何一家文化企業來說也是如此。

對於未來華錄的文化內容製作,有專業人士認為,綜藝和影視是很好的發力點,尤其是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將是下一個風口。而文創企業最終還得靠內容取勝,產出優質內容的關鍵,則在人。在拓展版圖、調整業務完成轉型的同時,華錄需要吸引更多優質人才,激發更強勁的創作力。記者軍輝

心生暖意和美好。

編劇高滿堂曾說:“要做好影視,娛樂應該有度,不能至上;藝術貴在節制,不能氾濫;要給歷史留下尊嚴,給藝術留下真誠,給人生留下境界。”華錄做到了。

最近兩年,華錄又順應市場需求涉足綜藝製作,推出《笑傲江湖》《跨界歌王》《前往世界的盡頭》等喜劇、音樂、旅遊類節目,收穫了不錯的話題度與收視率。

電影方面,《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痞子英雄》《爸爸去哪兒》等影片都有華錄參投。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節目的熱播,博物館文化日益深入人心。2017年,華錄集團所屬中國唱片集團,在廈門鼓浪嶼建成中國唱片博物館,以展示中國唱片百年歷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僅存的演講唱片、四大名旦歷史上唯一一次合錄的專輯《四五花洞》、1935年東方百代第一版《義勇軍進行曲》都可以在這裡聽到,還有梅蘭芳、馬連良、蝴蝶、趙元任、黎錦暉等民國名人的創作手稿等也可以在這裡看到。

APP領域,華錄也有涉足。其開發的“聽戲”APP,載入京劇、黃梅戲、昆劇、秦腔等戲種達60餘種,深得戲曲愛好者的喜歡,目前成為國內最權威的戲曲應用軟體。

一路下來,從影視、綜藝,到博物館、聽戲APP,每一個文化娛樂產業的風口,華錄都沒錯過。當然,嘗試的過程中,也有走眼和失敗,但是,人只有經過,才知道對錯,對任何一家文化企業來說也是如此。

對於未來華錄的文化內容製作,有專業人士認為,綜藝和影視是很好的發力點,尤其是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將是下一個風口。而文創企業最終還得靠內容取勝,產出優質內容的關鍵,則在人。在拓展版圖、調整業務完成轉型的同時,華錄需要吸引更多優質人才,激發更強勁的創作力。記者軍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