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大資料時代的“最佳實踐”

大資料時代的“最佳實踐”

——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建設紀實

4月26日—27日, 全國法院第五次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會議在石家莊召開,

最高人民法院資訊中心負責人在會上介紹了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國法院資訊化建設的最新進展情況。 這其中, 就有剛剛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中入選數字中國建設年度最佳實踐並被重點推介的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

近年來, 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進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建設, 積極運用司法大資料提升審判品質和效率, 服務法官辦案和人民群眾, 並為國家治理提供決策和參考, 取得明顯成效。  

破除“孤島” 挖掘“富礦”

當今時代, 被稱為是“大資料時代”, 世界各國都在搶抓先機, 紛紛制定並實施大資料行動計畫, 運用大資料蘊藏的巨大潛力和能量, 大資料革命正在引發新一輪全球各國治理能力的深刻變革。

司法大資料, 被稱為是觀察社會的“第三隻眼”。 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資訊覆蓋民事、商事、刑事、行政等各個方向, 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動的晴雨錶、風向標, 也被譽為是大數據時代的司法“富礦”。

在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建設之前, 儘管全國3500多家法院每天都產生大量的司法資訊資料, 但是各地資料標準不相容、系統不連通、資源不共用, 一個個資訊“孤島”, 阻礙了司法大資料潛在價值的實現。

通過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建設, 實現全國人民法院“一組數”, 進而通過資料深度分析利用, 服務法官辦案和人民法院決策, 準確研判經濟運行風險、社會發展動態, 國家立法需求等國家治理內容,

有效引導社會治理模式變革, 加快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是最高人民法院回應國家大資料發展、創新驅動、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的重要戰略部署。

2014年7月1日, 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正式上線, 經過近4年的建設, 大資料平臺已累計彙聚1.4億件案件資訊, 除案件、文書和卷宗等審判執行資訊外, 還彙集了司法人事、司法政務、司法研究、資訊化管理、外部資料等六大資料體系全面豐富的資料資源, 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審判資訊資源庫。

實現全覆蓋 “統計”大跨越

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的建設, 先後經歷了全國法院全覆蓋、案件資料全覆蓋、統計資訊全覆蓋三個階段。

針對全國法院辦案系統不統一、資料標準不健全、不少尚未接入法院專網等突出問題, 通過原型系統拓展、關鍵技術攻關、現場排憂解難、特殊情況特辦等方式, 不到一年時間, 2015年6月, 實現了全國四級法院都向平臺成功彙聚案件資料, 基本形成一張覆蓋當時全國3512個法院、萬餘個派出法庭的“數據大網”。

面對案件資訊漏傳漏報、部分資訊邏輯錯誤、資料彙聚不及時等突出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資訊中心發佈資料集中管理、案件資料動態更新等制度規範和技術標準, 在最高法院與各高級法院之間成功建立了5分鐘和每日案件資料動態更新機制, 並開發了一套涵蓋93項質檢規則的品質檢查和監控軟體, 2015年10月底, 實現全國法院“案件資料全覆蓋”。

面對全面更新的司法統計業務標準和報表體系、執行案件流程資訊管理系統和破產重整案件資訊系統對資料彙聚全面性準確性造成的重要影響以及司法統計嚴格的資料品質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資訊中心按照試點單位積累經驗、示範方案應用推廣、資料品質全面達標三個步驟, 分別對2000萬案件逐一核查統計資訊項, 推動存在品質問題的200余萬件案件資訊全面歸零, 最終實現統計資訊全覆蓋, 使大資料平臺正式進入全面應用階段。

當前, 平臺每5分鐘動態更新全國3525家法院的案件資訊, 每日新增7至8萬件案件, 已累計彙聚全國法院1.4億件案件資訊, 可以隨時自動生成全國法院審判態勢, 能夠基於138張司法統計報表, 面向全國3525個法院按月、年一鍵自動生成580萬張報表,實現了司法統計歷史上報表數量最多、一次性服務單位最多、生成效率最快等“三個之最”,實現了司法統計乃至於政務統計領域中的革命性跨越。

應用有“深度” 決策可參考

“‘七年之癢”變三年’,女性更敢說‘離’”、“婚後2-7年為婚姻破裂高發期”……今年三月下旬,各大媒體紛紛發表了一組關於離婚糾紛案件的報導,這些報導的資料來源,正是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一份離婚糾紛司法大資料專題報告。

該報告資料依託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國離婚糾紛一審結案案件,從案件自身情況、當事人特徵、案件特徵三個方面,運用十組圖表全方位反映了近年來我國離婚糾紛案件的整體面貌。這是最高人民法院依託“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積極開展司法大資料專題深度研究的一個典型例子。

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托自身詳細的資料,從司法大資料要報、審判態勢月報、專題深度研究、專題公開發佈四個維度,對依法治國、司法改革、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領域中的重難點問題開展針對性專題研究,探索建立司法大資料深度應用新模式,目前已累計完成300余項專題分析成果,其中《非法集資案件分析》、《金融詐騙案件分析》、《人大代表涉訴情況分析》、《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等研究報告被有關部門採用,同時,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開發佈了19份專題報告,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等媒體廣泛報導,社會反響強烈。

在《從司法大資料看司改成效報告》中,通過定量化分析顯示,全國法院院庭長人均辦案量在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開後逐年增長,2016年人均辦案量較2015年增長28.64%,2017年1至9月院庭長辦案量較2016年同期增長32.28%,客觀反映了全國各級法院院庭長重回審判第一線的基本趨勢,為院庭長辦案制度的落實監督和效果評估提供了資料支援。

而《電信網路詐騙案件》專題研究表明,在網路詐騙案件中,通過提供中獎號碼或其他增加中獎幾率實施詐騙的案件占比為47.71%,通過聊天軟體實施詐騙的案件占比為33.62%。詐騙方式上,通過發佈虛假廣告騙取受害人錢財的案件占比為42.73%,通過冒充熟人騙取受害人錢財的案件占比為29.52%,這些分析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民群眾的電信網路詐騙防範意識。

運用大資料蘊藏的巨大潛能,提升人民法院工作現代化水準,服務國家治理,這一切,正在人民法院主動擁抱司法大資料的“大動作”中成為現實。

面向全國3525個法院按月、年一鍵自動生成580萬張報表,實現了司法統計歷史上報表數量最多、一次性服務單位最多、生成效率最快等“三個之最”,實現了司法統計乃至於政務統計領域中的革命性跨越。

應用有“深度” 決策可參考

“‘七年之癢”變三年’,女性更敢說‘離’”、“婚後2-7年為婚姻破裂高發期”……今年三月下旬,各大媒體紛紛發表了一組關於離婚糾紛案件的報導,這些報導的資料來源,正是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一份離婚糾紛司法大資料專題報告。

該報告資料依託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國離婚糾紛一審結案案件,從案件自身情況、當事人特徵、案件特徵三個方面,運用十組圖表全方位反映了近年來我國離婚糾紛案件的整體面貌。這是最高人民法院依託“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積極開展司法大資料專題深度研究的一個典型例子。

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和服務平臺托自身詳細的資料,從司法大資料要報、審判態勢月報、專題深度研究、專題公開發佈四個維度,對依法治國、司法改革、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領域中的重難點問題開展針對性專題研究,探索建立司法大資料深度應用新模式,目前已累計完成300余項專題分析成果,其中《非法集資案件分析》、《金融詐騙案件分析》、《人大代表涉訴情況分析》、《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等研究報告被有關部門採用,同時,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開發佈了19份專題報告,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等媒體廣泛報導,社會反響強烈。

在《從司法大資料看司改成效報告》中,通過定量化分析顯示,全國法院院庭長人均辦案量在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開後逐年增長,2016年人均辦案量較2015年增長28.64%,2017年1至9月院庭長辦案量較2016年同期增長32.28%,客觀反映了全國各級法院院庭長重回審判第一線的基本趨勢,為院庭長辦案制度的落實監督和效果評估提供了資料支援。

而《電信網路詐騙案件》專題研究表明,在網路詐騙案件中,通過提供中獎號碼或其他增加中獎幾率實施詐騙的案件占比為47.71%,通過聊天軟體實施詐騙的案件占比為33.62%。詐騙方式上,通過發佈虛假廣告騙取受害人錢財的案件占比為42.73%,通過冒充熟人騙取受害人錢財的案件占比為29.52%,這些分析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民群眾的電信網路詐騙防範意識。

運用大資料蘊藏的巨大潛能,提升人民法院工作現代化水準,服務國家治理,這一切,正在人民法院主動擁抱司法大資料的“大動作”中成為現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