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精准扶貧新模式加快猛臘瑤族村寨脫貧攻堅步伐

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教授

國際線上報導:雲南猛臘縣河邊村是一個瑤族山寨, 它幾年前還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近幾年來, 猛臘縣探索了一條“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村民為主體”的綜合扶貧新模式,

使得這裡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驅車順著蜿蜒而嶄新的水泥路往山上行進, 來到河邊村, 只見路兩旁的太陽能路燈、wifi覆蓋全村的示意牌、瑤族農家小木屋, 格外惹眼, 充滿生氣與活力。 談起河邊村的變化, 村支書李福林對記者說, “以前我們這裡是很困難的, 路也不好, 房子也不好, 這裡的條件太差了。 2014年, 我們向鎮上申請了城鄉推薦專案, 希望能對寨子進行重新規劃。 2015年, 李老師就過來了, 他幫我們規劃, 還教我們蓋示範房子。 政府也給我們免費修好了路。 現在我們什麼都好了!醫病方便、接送孩子方便、運送東西也方便!”

2015年以來, 政府在住房、道路、飲水、種養殖產業等項目上累計投入2100余萬元,

極大改善了河邊村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與此同時, 政府引入了“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村民為主體”的綜合扶貧新模式。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 就是李福林提到的李老師, 在猛臘縣河邊村註冊成立了小雲助貧中心, 加快了小河村精准扶貧的步伐。

李小雲對記者說, 河邊村長期處於深度貧困狀態, 因此需要採取這種綜合治理模式, 小雲助貧中心也拿出了完善的脫貧幫扶計畫。 他說, “在政府的領導下, 必須要有一支隊伍, 專業化的民間組織, 深入到貧困村的角角落落, 就是扶貧的‘最後一公里’。 ”

在這一模式中,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是根本保障;社會公益組織比如學校帶來的是智力型方案和輔助性資源;村民作為扶貧主體,

需要全程參與, 培育自我管理、自我經營和自我發展的脫貧能力。

考慮到河邊村青山綠水的原生態, 既位於著名景區附近, 又具有民族特色, 小雲助貧中心便引導當地村民在自己的家裡建一間“瑤族媽媽的客房”, 並引入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進行設計規劃, 為今後發展“嵌入式”會議經濟和休閒旅遊打下基礎。 該中心還與政府合作, 吸引參會人員來此入住。 今年3月, 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主辦的第六屆東盟+3村官交流項目活動在河邊村舉行, 村民的客房得到充分利用, 村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收入。

河邊村村民鄧林國對記者說, 他做夢也想不到能告別原來又黑又小的老房子,

並且如今家裡還能出租“瑤族媽媽的客房”。 他說:“如果沒有黨委政府大力支持, 河邊村就不會有今天。 這是絕對的!以前我們家簡直不像家。 2015年後, 政府實施異地搬遷工作, 給了我11萬元, 把我們老百姓的房子大部分都建起來了。 現在客房裡的被子、窗簾等都是公益組織無償給的。 展望未來, 我對我的生活充滿信心!我們家的生活, 河邊村的農戶們肯定會越來越好!”

小雲助貧中心堅持以產業為依託, 組織河邊村的青年赴北京、河北參觀學習;多次組織村民進行生產技能培訓;到發展較好的村寨學習;指導12名村民註冊成立了由村民自主管理的土特產電商銷售平臺, 銷售本地雞蛋等產品。

從事扶貧政策和扶貧實踐研究20年的李小雲對記者表示,

猛臘縣與老撾接壤, 他計畫將小河村的扶貧模式介紹到東南亞國家。 他說:“河邊村的地理和氣候與東南亞很多國家地區相似, 我們計畫將在老撾搞個試點, 我覺得這是可以和其他國家共同分享的一種模式。 ”

如今的河邊村,一幢幢與雨林環境相適應、具有瑤族特色的新民居在河邊村錯落有致,別具特色 攝影:盧倩樺

河邊村新貌 攝影:盧倩樺

河邊村具有瑤族特色的新民居 攝影:盧倩樺

小雲助貧中心協助河邊村居民修建嶄新的養豬場 攝影:盧倩樺

如今的河邊村,一幢幢與雨林環境相適應、具有瑤族特色的新民居在河邊村錯落有致,別具特色 攝影:盧倩樺

河邊村新貌 攝影:盧倩樺

河邊村具有瑤族特色的新民居 攝影:盧倩樺

小雲助貧中心協助河邊村居民修建嶄新的養豬場 攝影:盧倩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