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態文明扮靚綠色家園

——省十一次黨代會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走筆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思瑾

“春天的故事”五年的答卷

又是一年春天, 貴州大地春潮澎湃——

油菜花金黃一片搖曳生姿, 櫻花林、桃花林美不勝收。

綿延起伏的山巒樹木繁茂、綠意盎然, 如同屏障一般護衛著江河、屋舍、農田。

又是一個五年, 貴州各市州生態文明建設捷報頻傳——

在“林城”貴陽, 始於2009年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於2013年升格為國內唯一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論壇, 論壇主題不斷深入, 合作愈加廣泛, 8年久久為功, 成為生態文明的“世界視窗”:中國最新的生態文明發展成就在此呈現,

全球最前沿的綠色發展理念和經驗, 在此吞吐。

在遵義與黔南, 房在林中建, 綠茶遍山坡, 以湄潭翠芽和都勻毛尖為代表的“貴州綠茶”申報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獲得通過, 成為全國首個省級茶葉類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在六盤水, “涼都+”思維方式和方法創新培育出夏季避暑、冬季滑雪等旅遊新業態, “江南煤都”將“冷資源”變成“熱經濟”, 逐步實現了綠色突圍。

在安順, 以生態做底色, 植綠、觀葉、賞花、品果、富民“五措並舉”, 創造出退耕還林的“紫雲速度”、綠色生態修復的“西秀模式”。

在畢節, “山頂種植松杉柏涵養水源戴帽子、山腰種植經濟林木增加收入系帶子、山下抓調整結構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鋪毯子、富餘勞動力務工創業掙票子、增收致富建設美麗鄉村蓋房子”的“新五子登科”理念全面推廣實踐,

一個個曾經“不適宜人居住”的村寨“蝶變”為田園牧歌般的美麗鄉村。

在銅仁、黔西南與黔東南, 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與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猶如鳥之雙翼, “一城鄉愁、一城文化、一城旅遊”的格局初現雛形, 成為中外遊客流連忘返的世外桃源。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說, 貴州的“貴”字從字面結構來看, 可以解讀為中國的一個寶貝。 多彩貴州因保護好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兩個寶貝, 將會變得更加美麗, 更加珍貴。

守好綠水青山, 護好生態家園, 是貴州人民世世代代的事業。 圖為赤水萬畝竹海。 (貴州圖片庫供圖)

“三大戰役”“鐵腕治汙”

縱然“天生麗質”, 也需後天養護。 察勢者智, 馭勢者贏。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須因勢而謀, 應勢而動, 順勢而為, 乘勢而上。

2014年, 《貴州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獲批, 貴州成為首批以省為單位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地區之一。

同年, 全國首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條例《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實施,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條款即:規定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取消GDP考核, 轉而增加迴圈經濟產業、清潔型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等新指標。

“小康全面不全面, 生態環境品質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 賦予了小康新的內涵。 貴州由“GDP掛帥”轉變為“環保問政”, 向貧困宣戰而不向污染低頭。

2016年8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 貴州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註定要打一場保護生態環境的攻堅戰。 水、大氣、土壤, 三大戰役,

個個都是硬骨頭。

“水”戰役——2009年, 貴州在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源頭三岔河試行“河長制”, 2014年開始將其成功模式複製到烏江、沅水、北盤江、紅水河、赤水河等八大水系並延伸至鄉鎮, 創下環境保護“河長制”“生態補償”等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制度成果, 形成“黨政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水環境保護大格局。

“大氣”戰役——2016年, 環保部通報的全國31個省(區、市)2015年度貫徹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考核結果, 貴州9個中心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95.8%, 88個縣(市、區)空氣品質API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9.7%, 達到優秀。 同年, 醞釀3年半時間的《貴州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 明確對危害貴州省大氣環境的四大“殺手”及相關法律責任等。

“土壤”戰役——2017年1月,省政府印發《貴州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強化未污染土壤保護,嚴控新增土壤污染,以保護和改善貴州省土壤環境品質,保障農產品品質和人居環境安全。

環境就是民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7年2月,《貴州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暫行辦法》發佈,將禁止開發區、5000畝以上耕地大壩永久基本農田、重要生態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區化為紅線保護區。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最有力的抓手在於強化環境法治。這些檔皆聚焦“防”與“治”這兩個核心要害,瞄準“責任落實”這一關鍵環節。環境立法趨嚴,改變了違法成本低的歷史;環境執法強化,扭轉了執法偏弱偏軟局面;環境守法強化,正讓環境保護的意識深入人心、讓守法“護綠”成為新常態。

“兩線”一起守“兩山”一起建

黔西縣林泉鎮海子村五組松林坡十幾公里林木蒼蒼的山路,是村民魏開華28年來日日夜夜的守望。

據魏開華回憶,海子村先是大煉鋼鐵,後又毀林開荒,村裡的樹木被大量砍伐。20世紀80年代末,海子村五組的森林覆蓋率竟不足8%。“我們吃夠了生態破壞的虧,失去過所以更懂得珍惜!”1989年,魏開華從林業站背回100多斤華山松種子,重新讓松林坡上長滿了松樹、披上了綠裝。

近30年的時間,黔西縣海子村村民用勤勞的雙手化解掉一場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打造出一個讓人賞心悅目的生態家園。

守好這片綠,護好這方土,成了魏開華和鄉親們畢生的事業。

守好綠水青山,護好生態家園,也是全貴州人民世世代代的事業。

2017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貴州省、市、縣、鄉、村五級共21萬名幹部職工上山開展義務植樹,種植各類樹木80多萬株。

這一“慣例”在貴州已堅持3年,自2015年《“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啟動,貴州以新一輪退耕還林和縣鄉村綠化造林為抓手,全面綠化宜林的荒山荒地,大力推進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開展城鄉綠化美化。

山上種的樹越來越多,上山種樹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正是基於政府主導、全民致力,貴州連續15年實現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底,全省森林面積達1.374億畝,森林蓄積4.2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2個百分點以上,達到52%。全省共建成森林和野生動物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05個、森林公園94個、濕地公園45處。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是貴州的底色,也是貴州發展的潛力與希望所在,貴州一直將總書記的囑託牢記心間,遵循“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堅持“兩線”一起守、“兩山”一起建。

今年3月底發佈的《貴州省“十三五”生態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省五大自然生態系統步入良性迴圈,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程度明顯提高。

站在新起點,貴州將開啟更偉大的征程,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引領,著力為農業種下“綠色”希望,為工業貼上“綠色”標籤,為城市書寫“綠色”未來,在享受藍天白雲、清新空氣、爽爽氣候、甘甜飲用水的同時,也收穫高附加值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山地旅遊產品等,帶來“金山銀山”。貴州正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繪就生態美、百姓富的美好家園畫卷。

“土壤”戰役——2017年1月,省政府印發《貴州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強化未污染土壤保護,嚴控新增土壤污染,以保護和改善貴州省土壤環境品質,保障農產品品質和人居環境安全。

環境就是民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7年2月,《貴州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暫行辦法》發佈,將禁止開發區、5000畝以上耕地大壩永久基本農田、重要生態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區化為紅線保護區。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最有力的抓手在於強化環境法治。這些檔皆聚焦“防”與“治”這兩個核心要害,瞄準“責任落實”這一關鍵環節。環境立法趨嚴,改變了違法成本低的歷史;環境執法強化,扭轉了執法偏弱偏軟局面;環境守法強化,正讓環境保護的意識深入人心、讓守法“護綠”成為新常態。

“兩線”一起守“兩山”一起建

黔西縣林泉鎮海子村五組松林坡十幾公里林木蒼蒼的山路,是村民魏開華28年來日日夜夜的守望。

據魏開華回憶,海子村先是大煉鋼鐵,後又毀林開荒,村裡的樹木被大量砍伐。20世紀80年代末,海子村五組的森林覆蓋率竟不足8%。“我們吃夠了生態破壞的虧,失去過所以更懂得珍惜!”1989年,魏開華從林業站背回100多斤華山松種子,重新讓松林坡上長滿了松樹、披上了綠裝。

近30年的時間,黔西縣海子村村民用勤勞的雙手化解掉一場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打造出一個讓人賞心悅目的生態家園。

守好這片綠,護好這方土,成了魏開華和鄉親們畢生的事業。

守好綠水青山,護好生態家園,也是全貴州人民世世代代的事業。

2017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貴州省、市、縣、鄉、村五級共21萬名幹部職工上山開展義務植樹,種植各類樹木80多萬株。

這一“慣例”在貴州已堅持3年,自2015年《“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啟動,貴州以新一輪退耕還林和縣鄉村綠化造林為抓手,全面綠化宜林的荒山荒地,大力推進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開展城鄉綠化美化。

山上種的樹越來越多,上山種樹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正是基於政府主導、全民致力,貴州連續15年實現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底,全省森林面積達1.374億畝,森林蓄積4.2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2個百分點以上,達到52%。全省共建成森林和野生動物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05個、森林公園94個、濕地公園45處。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是貴州的底色,也是貴州發展的潛力與希望所在,貴州一直將總書記的囑託牢記心間,遵循“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堅持“兩線”一起守、“兩山”一起建。

今年3月底發佈的《貴州省“十三五”生態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省五大自然生態系統步入良性迴圈,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程度明顯提高。

站在新起點,貴州將開啟更偉大的征程,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引領,著力為農業種下“綠色”希望,為工業貼上“綠色”標籤,為城市書寫“綠色”未來,在享受藍天白雲、清新空氣、爽爽氣候、甘甜飲用水的同時,也收穫高附加值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山地旅遊產品等,帶來“金山銀山”。貴州正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繪就生態美、百姓富的美好家園畫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