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共用時代 共用農機可以走多遠?

2017年11月, 一篇題為《共用單車, 中國商人無恥的照妖鏡》的微信文章迅速在朋友圈傳播開, 文中指出, 蜂擁而至又相繼倒下的一眾共用單車品牌不僅給城市留下了上萬噸鋼鐵垃圾, 還極大程度地撕裂了商業誠信。

“共用”這個概念在“互聯網+”的助推下迅速興起, 搶佔市場和樹立品牌形象的雙重動力使得“共用”產業實現爆發式增長。 除了已經被資本推入大眾視野的共用單車、共用汽車等品類外, 還有一大批共用模式的實體產品正在投資人的籌畫中踏上前來的路。

隨著《共用農機來了!5元錢8分鐘, 3.5畝地打藥完成!》這樣一篇報導在農業相關平臺的迅速傳播, “共用農機”這個在農機行業被反復提及過的運作模式終於也登上了“共用”這個已經十分擁擠的舞臺。

“3.5畝地一百畝的果園估計得用半個月, 人工費用要2000多塊錢。 而如果用這種共用的機械, 花800塊錢,

4天就能搞定。 ”其中潛藏的商業利潤空間似乎不言而喻, 但前仆後繼倒在“共用”模式中的產品已不計其數, “共用農機”又是否會成為長久立足的那個幸運兒呢?

與先前市場上出現的衣、食、住、行等大眾生活領域相關產品不同, 農業機械有其鮮明的個體特徵:農機操作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知識能力;農民對共用概念、二維碼等新興事物的熟悉程度遠不如城市居民;農業政策導向、季候時令、種植作物種類、不同地區各異的耕作習慣等因素隨時影響著農業機械的使用需求、使用頻率和使用方式。 共用農機想要站穩腳, 首先要在這三個方面形成不同于其他共用實業的特殊考量。

而反觀共用模式的商業利益鏈, 產品資源僅僅是其中最基礎的一環, 除此之外, 用戶市場的建立與開拓、產品與使用者資料的精准匹配、有針對性的品牌形象樹立、信任體系的建設、配套的安保措施等環節個個都至關重要。

從已有的共用產品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不難看出, 共用模式盈利的實現很大程度依賴於政策環境、用戶的綜合素質以及行業匹配程度。

只有經營者的盈利點和用戶的需求契合且能長久保持、產品的使用頻率達到一定高度, 才可以實現長線經營。

當實體產業被互聯網經濟衝擊到愈發難以立足, 模式創新就成了轉型的首要選擇。

而創新固然重要, 無論何時何地, 經濟的良性迴圈都要以尊重市場規律為前提。 “共用農機”不失為農機產業一次重要的模式突破, 倘若成功, 農業領域勢必會引進更多新模式, 為農業注入新鮮血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