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那些年你追過的遊戲 | 王者榮耀、英雄聯盟、吃雞……他們的故事裡也有你的身影

每個人都有一段難忘的童年記憶, 而在大多數人腦海中, 年少時玩的遊戲是這段記憶的重要部分。

鬥蛐蛐、過家家、跳皮筋、藏貓貓這種閒暇時的大眾遊戲是標配,

姑且不談, 對, 我們想討論的就是面對家長避之不及, 自己卻又趨之若鶩的電子遊戲。

前段, 斯皮爾伯格的新片《頭號玩家》在國內意外大火, 收穫了13億元人民幣票房, 《頭號玩家》除了必備的特效大片氣質外, 票房爆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勾起了大眾的遊戲情懷。

從電影藝術角度來講, 斯皮爾伯格這個老頑童把夢想、熱愛和情懷放進一部電影, 給我們看到了未來世界的模樣;從觀眾感受來講, 《頭號玩家》再次證明了情懷對於觀眾是非常重要的, 觀眾願意為情懷買單。 這是一部電影迷、游戲迷、動漫迷的集體狂歡, 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遊戲彩蛋和觀眾喜聞樂見的梗, 帶領我們重新梳理過往歲月的那些喜愛與陪伴。

某種意義上來講, 看著高達大戰哥斯拉, 看著金剛在街頭肆意投擲汽車, 看著忍者神龜和吸血萊恩並肩作戰……熟悉的舊時光撲面而來。

雖然經常被父母奚落不求上進, 但那是大家逝去的青蔥歲月, 如今我們大多變成“自己討厭的那副模樣”, 但每個人都曾有過無比美好又令人唏噓的青春記憶。

你心中最難忘的遊戲經歷是什麼?你最愛哪款遊戲?你曾經為遊戲做過哪些瘋狂的事?當用“遊戲”叩開採訪者心扉後, 才發現中年油膩男也有一顆躁動的心;《頭號玩家》證明了遊戲已經從亞文化發展到主流文化, 往日的玩遊戲如今也有了一個“電競”的正式官方名, 電競世界如何?那些專業選手和懷揣電競夢的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和生活狀態如何?這些對常人來講, 是一個陌生、新鮮而又好奇的世界。 河南頂級電競選手“人皇”李曉峰日前發文《致那些有電競夢想的孩子》, 抒發了自己從事電競以來的心路歷程和訓練細節, 給予電競愛好者以指導……人們這才知道,

電競和其他傳統體育的訓練是一樣枯燥而乏味的, 頂尖電競選手的成功率遠遠低於考上211名校。

在常人眼裡, 玩遊戲是一種消遣;在玩家心中, 玩遊戲是一項事業。

不管你是《陰陽師》《王者榮耀》《夢幻西遊》這樣的手游愛好者, 還是崇尚《英雄聯盟》《DOTA》、吃雞的“高玩”,

在遊戲面前, 人人平等。

平等的另一層含義則是, 在遊戲面前要保持一顆清醒的心, 別沉迷。 因為人生這場遊戲更值得你窮其一生去面對, 不是嗎?

頭號玩家

一些從業者的理性思考

打遊戲不應該成為逃避現實的工具

策劃體娛文創部 執行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王峰 實習生 王梅竹

職業玩家口中的“李曉峰(SKY)”是何人?從電競領域來看, 1985年出生的李曉峰是河南的驕傲, 2001年他成為Home戰隊主力之一, 2004年成為war3選手, 2005年獲得ESWC電子競技世界盃殿軍。 李曉峰被稱為魔獸“人皇”, 是衛冕WCG魔獸爭霸項目的世界第一人, 如今自己創業, 成立鈦度科技。 4月15日, 澳門電子競技總會正式成立, 何猷君就任首屆會長, 王思聰擔任榮譽會長, 隨著資本熱錢的流入,也預示著現在國內電子競技產業已成為價值藍海,“遊戲”到“競技”的更名標誌著這一領域從亞文化過渡到主流文化。

不能只看到電競的光鮮面

李曉峰表示,很多朋友諮詢他應該如何進入電競行業以及電競行業的前景,有的是家長不理解不支持,但孩子一心想進入電競行業;有的是中學生不想上學了,想當職業選手,但苦於沒有門路。

李曉峰給出的建議是,最起碼要完成9年制義務教育,為自己將來的再學習和生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很多孩子夢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不過是看到了這個職業表面的光鮮,李曉峰表示:“打遊戲可以幫你紓解壓力,但它不能也不應該成為你逃避現實的工具。”

河南省電子競技協會副秘書長翟霖在接受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電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是消遣的方式,一般人很難通過玩遊戲進入職業圈,“從事電競跟從事傳統體育行業是一樣的,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鄭州SP俱樂部透露的職業選手月薪是普通白領水準,翟霖則將這個數字具體化了,我省普通職業選手的月薪在3500元-5000元,“現在很多《絕地求生》俱樂部在招收新選手時就是這樣的標準,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可觀”。

你知道訓練有多枯燥嗎?

和任何競技類體育運動一樣,電競選手想要成為第一,就必須付出努力。李曉峰透露,自己做職業選手時,每天訓練時間要10~18個小時,“練到拿起滑鼠眼睛模糊,大腦無意識,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我還能堅持很多盤。堅持到完全沒有任何意識,再打就要昏過去”。

當然,和其他運動相比,電競最大的特點就是歸屬感,因為在電腦面前,沒人會在乎你的身高體重、性別和年齡,遊戲裡的資料就是個人水準和天賦的體現。“如果遊戲打得好,職業俱樂部很快就能直接找到你。至於懷才不遇,在這個時代真的太少了!”

電競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翟霖給予了具體的解釋,其實電競在立項之初,就是通過電腦軟硬體去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對抗,電腦軟硬體的變更和遊戲版本的改變對於一名職業選手的影響不是很大,“一個普通玩家能否成為電競選手,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他自身的反應能力、意識以及團體協作能力”。在智力對抗為主導下,還要考量手腦協調和反應能力,再加上團隊協作能力,因此培養一名優秀電競選手的難度非常大。

李曉峰認為,年輕人有電競夢想是好的,但從過來人的角度來講,他並不鼓勵盲目追求夢想。“現在網上不是極端的成功文化,就是極端的心靈雞湯,你要找到適合你的,可以實現的夢想。”

電競納入教育體系?還在觀望其效果

2016年,教育部在高職院校中增補了“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填補了電競教育的空白,部分本科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的電競方向。那麼,學校裡教的就是如何玩遊戲嗎?

鄭州SP俱樂部經理李軼認為,通過學校的課程培訓職業選手並不現實,學校教的主要是跟電競領域相關的專業,比如賽事解說、賽事執行、賽事裁判等,因為選手的職業技能是教不了的,只能靠俱樂部的比賽和訓練去實現。

翟霖介紹,目前我省將電競納入課程的高校還不多,電競專業的設立大多是校企合作的方式,專業名稱是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培養的方向是賽事運營與管理,還包括直播和解說。“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就業方向在哪兒,還有課程設立中的實際問題等問題,所以我們並沒有極力推動這個專業的設立。設立電競作為選修課是可行的,但把電競作為一門專業課還沒有走到非常成熟的時期,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電競專業的就業方向還是比較模糊的。”

李曉峰則認為,電競是一個朝陽產業,數以億計的觀眾,逐年猛增的產值,充滿拓展空間的產業生態。據統計,中國現在電競產業人才的缺口有幾十萬,它涵蓋了和電競相關的幕後崗位,比如遊戲策劃開發、電競賽事運營、俱樂部運營管理、賽事主持解說、電競館運營管理、電競主播、賽事直播導播、電競媒體編輯、視頻內容製作、電競的衍生品開發設計等。

電競產業成為價值藍海

據統計,從2014~2016年,電競產業的市場規模分別達到226.3億元、374.6億元、504.6億元;這三年中國粉絲規模也從0.8億人暴增到約1.7億人,2018年更是有望達到2.8億人。

至於河南電競產業的發展,翟霖表示,從收入上來講,河南是比較滯後的,但從發展理念來說,在全國是靠前的。自2013年以來,國內一直處於電競的爆發式發展狀態,各種電競俱樂部層出不窮,吸引了很多風投資本的湧入,“但其中泡沫比較多,這樣就造成一個電競蓬勃發展的假像”。但翟霖認為:“一個行業的發展應該有底層的支撐基礎,河南電競產業還是基礎發展階段,沒有把泡沫做大。因此,如果從經濟角度看,北京、上海的電競發展肯定好,但要從發展角度來看,河南更穩。”

至於電競的投資,翟霖表示,粉絲經濟目前是支撐這個行業發展的重點,也被業內人士稱為“一個怪圈”。翟霖說:“隨著《英雄聯盟》職業聯賽的興起,目前看似形成非常完善的體系,但俱樂部也好,支持聯賽發展的機構也罷,變現的模式非常單一,只有粉絲經濟做基礎,通過網路平臺吸引粉絲,然後通過粉絲打賞變現。電競並不像傳統體育運動那樣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條,雖然有出售門票、轉播權等方式獲得收益,但還不足以支撐整個行業。”

一個職業玩家的電競之路

要靠電競出頭很難

策劃體娛文創部 執行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王峰 實習生 王梅竹 對於愛玩的孩子們來說,電子遊戲謂之“蜜糖”,而對於擔心孩子學習的家長來說,電子遊戲可謂是“砒霜”。“打遊戲”成為一種競技項目,你怎麼看?電子競技近年來成為青少年群體中一種十分流行的文化現象,根據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CNNIC)2017年的統計報告,中國7.51億線民中就有4.2億人玩遊戲,占比過半;從人群結構和遊戲類型兩個維度統計,青少年群體和電子競技類遊戲在其中的占比也均過半。

身邊的故事、驚人的資料,電子競技已發展成為對青少年生活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龐然大物。從事電競行業前景到底如何?日前,河南頂級電競選手李曉峰(SKY)發文《致那些有電競夢想的孩子》,細數自己的電競之路供“後人”參考。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採訪了電子競技產業相關人士。那些對電競感興趣的年輕人,不妨聽聽他們的意見?

和中國其他城市一樣,鄭州也有不少職業電子競技戰隊存在,他們和傳統體育專業運動員一樣,日復一日地訓練,為的就是在比賽中獲得好的名次。雖然河南不是電子競技強省,但通過這些年走出去的頂尖電競選手來看,缺的不是人才,而是良好的電競產業發展體系。近日,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在鄭州北環外的一座居民樓裡約訪了本地老牌電競俱樂部——鄭州SP俱樂部。

天分和拼搏,一樣都不能少

李秋東今年32歲,是鄭州SP俱樂部《絕地求生》(吃雞)分隊隊長,這個俱樂部于2002年成立,2006年底獲得全國電子競技總決賽亞軍、團體總冠軍,2007年拿了中國電子競技大賽西安站亞軍,2009年獲得《CS:GO》全國總決賽亞軍,以及2010年《CS:GO》全國總決賽冠軍。

談到對職業選手的選拔,李秋東表示目前國內一線選手並不多,“10個人左右,玩電子競技首先得看天分,要在地方比賽裡表現得很突出,能夠讓別人注意到你”。李秋東說:“打到這種程度,職業俱樂部才會讓你去試一下,被俱樂部吸納後還要進行訓練。以《絕地求生》為例,主要訓練內容就是跑地圖、練團隊配合,提升交流溝通。”

現在很多業餘玩家看到職業比賽錄影感覺自己的水準也可以勝任,李秋東表示業餘玩家不要高看自己的實力,“上場試試就知道和職業選手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操作細節不到位。業餘玩家的團隊概念比較淺,注重個人的表現”。“團隊協作的精神其實大家都懂,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會讓很多業餘玩家感到難受。”李秋東說。

很多玩家想放棄學業,以電子競技出頭,李秋東表示電競這條路很難走,“有個孩子不想上學,覺得自己玩遊戲還不錯,想進職業戰隊,我說那就來練練吧!練了十幾天,他放棄了,說‘我還是回去上學吧!這樣容易些’。要靠電競出頭很難,這個圈子讓人記住的只有第一名。”

大多職業選手的薪酬並不高

在一線電子競技圈,一個選手的轉會費達到百萬、千萬級別已經不算稀奇,但大部分選手過的是平淡枯燥的生活。SP俱樂部10名隊員的生活狀態就是每天11點起床,12點吃飯,下午開始訓練、打比賽,一直持續到晚上11點。鄭州選手可以回家,外地選手吃住都在一起,從遊戲世界到現實生活都在團隊的節奏下進行。

李秋東介紹,很多俱樂部成員的收入和普通白領差不多,都是月

薪制,除了俱樂部開的薪水外,還有各種比賽的獎金。“目前國內電競賽事《絕地求生》的獎金最高,差不多有60萬;獎金最高的是《DOTA2》,然後是《英雄聯盟》,接下來才是《絕地求生》。”至於民間流行的同質MOBA類遊戲《王者榮耀》,李秋東認為在傳統選手眼裡,拿著手機操作不太像電子競技,“我們更傾向於通過電腦操作來對抗,這樣對隊員的操作能力要求更高”。

職業選手的黃金年齡是16~19歲,20歲就面臨退役和轉型,這些選手如何進行個人規劃呢?李秋東介紹,十七八歲的年齡最大的優勢除了體力、精力充沛外,還不用考慮生活問題,能夠很專注地打遊戲。轉型之後,如果還想在電競圈發展,可以嘗試做教練、領隊,或者做現在很火的直播。李秋東以自己為例,他當時的夢想就是拿全國冠軍,代表中國打世界級別的比賽,隨著年齡的增大,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但又不想完全放下夢想。“現在感覺對電競更多的是執著。”李秋東笑道。

一個成熟的電競俱樂部是如何收益的?通過SP俱樂部的情況來看,打出一定成績後,拉來贊助和廣告,通過視頻網站的流量收入獲得廣告收益,以及直播人氣隊員的比賽。李秋東透露,河南本土的電競水準在全國範圍內算中上,上海是中國電競的重鎮。“和很多行業一樣,電競圈的錢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比如現在電競直播很火,很多主播的簽約費動輒上千萬,但他們的能力不一定比職業玩家高,只是掌握著大份額的收入。”李秋東說。

一群愛好者的內心世界

策劃體娛文創部 執行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王峰 實習生 王梅竹

核心提示|在社會中,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的遊戲水準遠超常人,但離“專業”尚有差距,他們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有些還從事遊戲代練工作,卻從心底希望在遊戲事業領域有所突破。一番細聊下來,你又會發現這些平均年齡20歲的青年對自己的前途有明晰認識,那就是電子競技這條路並不好走,人生有很多其他的精彩。在前不久在新鄉舉行的《王者榮耀》電子爭霸賽上,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參賽選手,不妨聽聽他們的自述,瞭解一下現在遊戲玩家的內心世界。

劉金奎 31歲

我是做生意的,只玩《王者榮耀》,現在段位是“星耀”。這個遊戲的社交性很強,出來應酬吃飯什麼的大家都會一起玩,一起討論,陌生人也很容易找到話題。我就召集了十幾個朋友組成60、80戰隊打打業餘賽,平時也沒怎麼正規訓練過,因為工作都忙,就晚上或者閒暇時間看誰線上喊著一起打。

盧俊寰 17歲

我是高三學生,在電競上是有夢想的,就是打進KPL(《王者榮耀》職業聯賽)。從小就很喜歡玩遊戲,記憶最深刻的就是CS、QQ飛車。玩遊戲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現在電競很火,我很想把玩遊戲當成一種工作。

家人以前不支持我玩遊戲,我參加了很多比賽,成績也可以,掙了一些獎金,現在開始支持我了,前提是完成學業。我已經被鄭州職業技術學院錄取了,學的專業是應用電子技術,思來想去還是對電子產品比較感興趣。以後還是想往電子競技發展,看上大學後的情況如何,如果時間允許,就找找中意的俱樂部,想去俱樂部適應一段時間。

秦學楨 23歲

嗯,我是一名遊戲代練,就是你們在遊戲裡不想遇到的那些人。勤奮的話一個月收入四五千吧,一天接一個單子就行,主要是接《王者榮耀》從“星耀”上“王者”的單子。你知道不?賽季初期價格貴,包上“王者”要將近1000元,賽季末便宜,一個單子350元,一天就打完了。道理很簡單,因為賽季初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大神也多,難打。

我原先在工廠上班,看同事打《王者榮耀》,看了看覺得這個可以,可以的意思不只是好玩,而是覺得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就果斷把工作辭了回家打遊戲。家人剛開始肯定不支持啊,覺得光坐家裡玩遊戲不務正業不是個正事兒,一直和我有分歧。後來我就給他們看掙到的錢,也就慢慢接受了。

關於遊戲的大道理我也講不出來,至於KPL什麼的我也不去想,畢竟自己年齡大了。我現在除了遊戲代練還做做直播,直播這個東西是跟排名掛鉤的,排名決定收入,所以也不穩定,人氣高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一萬多。當主播肯定得有拿得出手的英雄,我的韓信可溜了。我從《王者榮耀》S1賽季就開始練韓信了,光韓信我練了有一萬多把。

秦東宇 19歲

我在鄭州財經學院讀金融投資專業,9歲就開始玩遊戲了,當時玩《大話西遊》《夢幻西遊》,後來玩《魔獸》《夢三國》《英雄聯盟》。高中時期特別愛玩電腦,和他們一樣爸媽也不讓我玩,上大學後就什麼遊戲都不想玩了。大二,看到室友在玩《王者榮耀》,試了一下感覺手遊操作太容易了,在低段位也沒有什麼操作性,就卸載了。後來發現這個遊戲太火了,身邊人都在玩,你不玩的話有些不合群,就接著往上打段位,發現要想取得好成績並不簡單。現在除了和戰隊的一些比賽外,自己其實不怎麼玩,不過職業比賽還是會看的。

你說我有天賦?不不,有天賦的都去打職業比賽了,我感覺老了,現在職業選手都是十六七歲,年齡大了無論是操作還是注意力都跟不上。至於未來,還沒怎麼考慮,但不會以遊戲為重心,還是想從事自己專業領域的工作。

業餘玩家

看,這是不是你的遊戲生活

策劃體娛文創部 執行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王峰 實習生 王梅竹

核心提示|對於遠離電競圈的普通人而言,遊戲的意義就是閒暇時消磨時光的玩意兒,誰也不會指望通過打遊戲掙錢,所謂勝敗也只是彈指一笑,周圍沒人會通過遊戲水準來評判你能力的高低,而你也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很多事情比遊戲更重要,也比遊戲更精彩。有人在玩遊戲中得到消遣,有人也從遊戲中參透各種人生道理,不管他們對遊戲的態度如何,都是大眾對遊戲的感悟。我們隨機走訪了幾位普通人,聽聽他們對遊戲的看法。

陳桐 男 35歲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玩家

就像每個人腦海中的音樂都是18至25歲聽過的那樣,35歲的陳桐記得的依然是《紅色警戒》《帝國時代》《星際爭霸》《CS》那些在大學期間接觸到的電腦遊戲。至於後來的《魔獸爭霸》《DOTA》《英雄聯盟》等遊戲,陳桐也玩,但更多是出於社交,閑下來的他最喜歡的就是午間在電腦上擼一把單機版《帝國時代》。

陳桐認為,遊戲最大的價值是參與,玩家可以在遊戲中思考如何恰當選擇,還可以鍛煉互動的技巧和能力。陳桐說:“其實就像《頭號玩家》裡講述的,遊戲世界和現實生活一樣,你會遇到認真的人、好勝心強的人、樂於助人的人,不搶C位甘願為團隊付出的人,也能遇到一言不合就開罵的人、只想做出頭鳥的人、混日子的人甚至騙子。玩家要學會如何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同時也要在遊戲中不斷學習技巧,學會揣測敵人的心理,控制自己的各種負面情緒和行為,也要學會和隊友形成更好的默契,在目標上更要追逐更好的難度,其中有壓力,有損失,也有感動。”

戰略類遊戲給人以社會感,養成類遊戲更能讓人感受到責任,“無論是經營一座城市,還是養育一個電子寵物,自己都要經過選擇。城市的發展、電子寵物的情緒和未來,都和自己的決策有關,是放任自然生長還是有計劃地進行,作為一名在遊戲中能夠決策一切的領導者,只要認真玩下去,你就會感受到責任重大。”

學習也是陳桐認為的遊戲的價值之一,當年他剛接觸《仙劍奇俠傳》時對遊戲中的中華文化和格律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自己學習創作。陳桐認為,遊戲中包含了很多歷史、地理、科技和社會知識,但只是一塊敲門磚,可以引發玩家的興趣,從遊戲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通過遊戲之外的途徑把這項愛好發揚光大。

雖然自詡懂了很多道理,但陳桐笑言:“人生就是一場漫長而複雜的遊戲,它嚴謹而真實,而且沒有存檔,不能重來,一旦選擇就必須玩到終點。相比電腦遊戲而言,‘人生’才是真正支配自己人生的遊戲。”

張盼迎 男 42歲

遊戲帶給他片刻閒暇

張盼迎是鄭州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中層,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得了一種現在很流行的中年病。每天晚上下班開車到家裡樓下的地下停車場,總是抽一根煙,在車裡玩一盤王者榮耀或者“吃雞”(一款流行網路遊戲)。在他看來,這是一天中最輕鬆的時光。

“上車前,我是職場人,要為工作操心;下班推開家門,我就是父親、丈夫、兒子,家裡的大小事也要事無巨細地掛念;只有待在車裡的這一會兒,我才是真正的我。”張盼迎說。

從小生長在農村的張盼迎在學習生涯中並沒有接觸過什麼遊戲,對遊戲不多的記憶也是停留在小學——初中階段的《快打》《三國志》《圓桌武士》等街機遊戲。在高中階段,《三國群英傳》等電腦單機遊戲開始出現,但對他來講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消費。“1998年左右,縣城還沒有網吧的概念,都是一些培訓五筆輸入法的機構有幾台電腦,一個小時10塊錢。”而張盼迎當時一周的生活費是50元。

後來,張盼迎考上了鄭州的一所高校,這個時候電腦遊戲和網路遊戲剛剛興起,但一心撲在學習上的他並不太理解那些愛玩遊戲的同學。“一是浪費錢,二是浪費時間。《傳奇》《勁舞團》《CS》這些遊戲雖然我沒玩過,但總聽同學們提起,也跟他們一起去過網吧。但我只會聊天,遊戲沒學會,倒是看著OICQ變成QQ,一路發展成現在的騰訊。”張盼迎笑著說。

人生進入中年,張盼迎的家庭和工作都趨於穩定,張盼迎卻被手遊俘虜了,“我發現在青年時期沒有打過遊戲的人,一旦再接觸遊戲,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先是QQ遊戲中的鬥地主、麻將,還有連連看等小遊戲,這些成了張盼迎主要的休閒內容,後來又接觸到《劍網》《夢幻西游》《爐石傳說》《塞爾達傳說》等。“這些年來中外遊戲都玩過,《魔獸世界》大氣磅礴,打造了一個遊戲中的架空世界,《Fatego》《陰陽師》《崩壞三》這些好玩是好玩,但即使花了時間和金錢,也不一定能玩得像樣;《王者榮耀》、‘吃雞’這些目前流行的遊戲很適合上班族,一局花的時間不長,茶餘飯後玩兩把不影響上班。”張盼迎對這些年來玩過的遊戲如數家珍。

談到中年人打遊戲,張盼迎認為這沒什麼。“我覺得這和足球、籃球、健身、遛鳥、打太極一樣,只是人們的業餘愛好,當然不能沉迷進去。網上經常出現的有些未成年人為了遊戲充值成千上萬,遊戲商在這方面就有違道德了,應該對未成年人進行遊戲和消費行為的限制。”張盼迎說,“至於成年人,往往都有自製力,不會讓遊戲成為自己生活的全部。”他把自己的觀念也灌輸給了10歲正在上小學的兒子,“正是容易沉迷遊戲的年齡,我不嚴格禁止他玩遊戲,有時候還會陪他玩一會兒,但會告訴他應該先把功課做完,每週定下時段玩一會兒。萬事堵不如疏,遊戲更是如此。”

至於自己的“沉迷”,張盼迎沉默了一會兒,說道:“不知道怎麼下定義,就算是中年男人的唯一放縱吧……”

劉雪 女 23歲

相對於遊戲,我更喜歡那些在遊戲中有故事的人

很多女性玩遊戲大多是卡哇伊的,但劉雪不同,她可以通宵開號,做任務,刷號升級,打副本,加入幫派發展實力,也可以為了抽到一張SSR氪金(網路遊戲中的充值)上千,《王者榮耀》中擁有全皮膚。她知道花的那些錢都是打水 漂,“但我就是抑制不住衝動,非常享受在遊戲中如願以償的滿足感”。劉雪說,在上初中時,她接觸到一款早期的網路遊戲,“有一次放三天假,父母說只要你把作業完成,其餘的時間你自己支配。結果我花了半天就把作業完成了,剩餘的兩天半,只睡了三個小時,其餘的時間都在遊戲上”。

和大多數遊戲玩家一樣,劉雪心中的遊戲領域的Flag是暴雪,她認為暴雪的人文情懷可能是遊戲廠商中最濃重的。她還分享了兩個故事,《魔獸世界》中有很多為玩家設立的紀念物,在“熊貓人之謎”裡,有一座“許願井”就是為了紀念一個16歲的玩家。這個玩家在14歲時患了不治之症,他是暴雪的死忠粉絲,最大心願就是能夠到暴雪公司參觀一次,暴雪幫他實現了這個願望,還為他在《魔獸世界》中製作了一口“許願井”,兩個月後,這位玩家去世了。

另一個故事是在知乎上有一名用戶發帖號稱自己拿到了暴雪的offer,還將面試過程分享給了大眾,結果暴雪公司看到了這個帖子,offer取消,原因涉及洩密。不過一個10歲的小男孩卻在暴雪工作過一天,他是《魔獸世界》的玩家,惡性腦瘤讓他的愛好變成了奢望,暴雪得知後,安排他參觀公司並參與設計,和設計師一起完成了一款武器的設計。

“相對於遊戲,我更喜歡那些發生在遊戲中的人情冷暖。”劉雪說,“這些故事可以讓我暫時忘卻現實中的煩惱,感受到虛幻世界中真實的人情冷暖。”

劉雪並不是一個被遊戲耽誤了青春的墮落青年,這位理科女即將完成自己的研究生生涯,談到未來,她有些躊躇。“其實我想進入遊戲設計公司,國外的育碧、暴雪,國內騰訊旗下的天美,還有網易,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我還是有些猶豫。”劉雪說,“一旦把愛好當職業,經歷了長久乏味的工作磨礪後,會不會磨滅掉對遊戲的熱愛?”

圖片均由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張琮 攝影

來源:大河用戶端

編輯:王丹

隨著資本熱錢的流入,也預示著現在國內電子競技產業已成為價值藍海,“遊戲”到“競技”的更名標誌著這一領域從亞文化過渡到主流文化。

不能只看到電競的光鮮面

李曉峰表示,很多朋友諮詢他應該如何進入電競行業以及電競行業的前景,有的是家長不理解不支持,但孩子一心想進入電競行業;有的是中學生不想上學了,想當職業選手,但苦於沒有門路。

李曉峰給出的建議是,最起碼要完成9年制義務教育,為自己將來的再學習和生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很多孩子夢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不過是看到了這個職業表面的光鮮,李曉峰表示:“打遊戲可以幫你紓解壓力,但它不能也不應該成為你逃避現實的工具。”

河南省電子競技協會副秘書長翟霖在接受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電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是消遣的方式,一般人很難通過玩遊戲進入職業圈,“從事電競跟從事傳統體育行業是一樣的,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鄭州SP俱樂部透露的職業選手月薪是普通白領水準,翟霖則將這個數字具體化了,我省普通職業選手的月薪在3500元-5000元,“現在很多《絕地求生》俱樂部在招收新選手時就是這樣的標準,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可觀”。

你知道訓練有多枯燥嗎?

和任何競技類體育運動一樣,電競選手想要成為第一,就必須付出努力。李曉峰透露,自己做職業選手時,每天訓練時間要10~18個小時,“練到拿起滑鼠眼睛模糊,大腦無意識,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我還能堅持很多盤。堅持到完全沒有任何意識,再打就要昏過去”。

當然,和其他運動相比,電競最大的特點就是歸屬感,因為在電腦面前,沒人會在乎你的身高體重、性別和年齡,遊戲裡的資料就是個人水準和天賦的體現。“如果遊戲打得好,職業俱樂部很快就能直接找到你。至於懷才不遇,在這個時代真的太少了!”

電競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翟霖給予了具體的解釋,其實電競在立項之初,就是通過電腦軟硬體去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對抗,電腦軟硬體的變更和遊戲版本的改變對於一名職業選手的影響不是很大,“一個普通玩家能否成為電競選手,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他自身的反應能力、意識以及團體協作能力”。在智力對抗為主導下,還要考量手腦協調和反應能力,再加上團隊協作能力,因此培養一名優秀電競選手的難度非常大。

李曉峰認為,年輕人有電競夢想是好的,但從過來人的角度來講,他並不鼓勵盲目追求夢想。“現在網上不是極端的成功文化,就是極端的心靈雞湯,你要找到適合你的,可以實現的夢想。”

電競納入教育體系?還在觀望其效果

2016年,教育部在高職院校中增補了“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填補了電競教育的空白,部分本科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的電競方向。那麼,學校裡教的就是如何玩遊戲嗎?

鄭州SP俱樂部經理李軼認為,通過學校的課程培訓職業選手並不現實,學校教的主要是跟電競領域相關的專業,比如賽事解說、賽事執行、賽事裁判等,因為選手的職業技能是教不了的,只能靠俱樂部的比賽和訓練去實現。

翟霖介紹,目前我省將電競納入課程的高校還不多,電競專業的設立大多是校企合作的方式,專業名稱是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培養的方向是賽事運營與管理,還包括直播和解說。“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就業方向在哪兒,還有課程設立中的實際問題等問題,所以我們並沒有極力推動這個專業的設立。設立電競作為選修課是可行的,但把電競作為一門專業課還沒有走到非常成熟的時期,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電競專業的就業方向還是比較模糊的。”

李曉峰則認為,電競是一個朝陽產業,數以億計的觀眾,逐年猛增的產值,充滿拓展空間的產業生態。據統計,中國現在電競產業人才的缺口有幾十萬,它涵蓋了和電競相關的幕後崗位,比如遊戲策劃開發、電競賽事運營、俱樂部運營管理、賽事主持解說、電競館運營管理、電競主播、賽事直播導播、電競媒體編輯、視頻內容製作、電競的衍生品開發設計等。

電競產業成為價值藍海

據統計,從2014~2016年,電競產業的市場規模分別達到226.3億元、374.6億元、504.6億元;這三年中國粉絲規模也從0.8億人暴增到約1.7億人,2018年更是有望達到2.8億人。

至於河南電競產業的發展,翟霖表示,從收入上來講,河南是比較滯後的,但從發展理念來說,在全國是靠前的。自2013年以來,國內一直處於電競的爆發式發展狀態,各種電競俱樂部層出不窮,吸引了很多風投資本的湧入,“但其中泡沫比較多,這樣就造成一個電競蓬勃發展的假像”。但翟霖認為:“一個行業的發展應該有底層的支撐基礎,河南電競產業還是基礎發展階段,沒有把泡沫做大。因此,如果從經濟角度看,北京、上海的電競發展肯定好,但要從發展角度來看,河南更穩。”

至於電競的投資,翟霖表示,粉絲經濟目前是支撐這個行業發展的重點,也被業內人士稱為“一個怪圈”。翟霖說:“隨著《英雄聯盟》職業聯賽的興起,目前看似形成非常完善的體系,但俱樂部也好,支持聯賽發展的機構也罷,變現的模式非常單一,只有粉絲經濟做基礎,通過網路平臺吸引粉絲,然後通過粉絲打賞變現。電競並不像傳統體育運動那樣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條,雖然有出售門票、轉播權等方式獲得收益,但還不足以支撐整個行業。”

一個職業玩家的電競之路

要靠電競出頭很難

策劃體娛文創部 執行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王峰 實習生 王梅竹 對於愛玩的孩子們來說,電子遊戲謂之“蜜糖”,而對於擔心孩子學習的家長來說,電子遊戲可謂是“砒霜”。“打遊戲”成為一種競技項目,你怎麼看?電子競技近年來成為青少年群體中一種十分流行的文化現象,根據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CNNIC)2017年的統計報告,中國7.51億線民中就有4.2億人玩遊戲,占比過半;從人群結構和遊戲類型兩個維度統計,青少年群體和電子競技類遊戲在其中的占比也均過半。

身邊的故事、驚人的資料,電子競技已發展成為對青少年生活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龐然大物。從事電競行業前景到底如何?日前,河南頂級電競選手李曉峰(SKY)發文《致那些有電競夢想的孩子》,細數自己的電競之路供“後人”參考。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採訪了電子競技產業相關人士。那些對電競感興趣的年輕人,不妨聽聽他們的意見?

和中國其他城市一樣,鄭州也有不少職業電子競技戰隊存在,他們和傳統體育專業運動員一樣,日復一日地訓練,為的就是在比賽中獲得好的名次。雖然河南不是電子競技強省,但通過這些年走出去的頂尖電競選手來看,缺的不是人才,而是良好的電競產業發展體系。近日,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在鄭州北環外的一座居民樓裡約訪了本地老牌電競俱樂部——鄭州SP俱樂部。

天分和拼搏,一樣都不能少

李秋東今年32歲,是鄭州SP俱樂部《絕地求生》(吃雞)分隊隊長,這個俱樂部于2002年成立,2006年底獲得全國電子競技總決賽亞軍、團體總冠軍,2007年拿了中國電子競技大賽西安站亞軍,2009年獲得《CS:GO》全國總決賽亞軍,以及2010年《CS:GO》全國總決賽冠軍。

談到對職業選手的選拔,李秋東表示目前國內一線選手並不多,“10個人左右,玩電子競技首先得看天分,要在地方比賽裡表現得很突出,能夠讓別人注意到你”。李秋東說:“打到這種程度,職業俱樂部才會讓你去試一下,被俱樂部吸納後還要進行訓練。以《絕地求生》為例,主要訓練內容就是跑地圖、練團隊配合,提升交流溝通。”

現在很多業餘玩家看到職業比賽錄影感覺自己的水準也可以勝任,李秋東表示業餘玩家不要高看自己的實力,“上場試試就知道和職業選手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操作細節不到位。業餘玩家的團隊概念比較淺,注重個人的表現”。“團隊協作的精神其實大家都懂,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會讓很多業餘玩家感到難受。”李秋東說。

很多玩家想放棄學業,以電子競技出頭,李秋東表示電競這條路很難走,“有個孩子不想上學,覺得自己玩遊戲還不錯,想進職業戰隊,我說那就來練練吧!練了十幾天,他放棄了,說‘我還是回去上學吧!這樣容易些’。要靠電競出頭很難,這個圈子讓人記住的只有第一名。”

大多職業選手的薪酬並不高

在一線電子競技圈,一個選手的轉會費達到百萬、千萬級別已經不算稀奇,但大部分選手過的是平淡枯燥的生活。SP俱樂部10名隊員的生活狀態就是每天11點起床,12點吃飯,下午開始訓練、打比賽,一直持續到晚上11點。鄭州選手可以回家,外地選手吃住都在一起,從遊戲世界到現實生活都在團隊的節奏下進行。

李秋東介紹,很多俱樂部成員的收入和普通白領差不多,都是月

薪制,除了俱樂部開的薪水外,還有各種比賽的獎金。“目前國內電競賽事《絕地求生》的獎金最高,差不多有60萬;獎金最高的是《DOTA2》,然後是《英雄聯盟》,接下來才是《絕地求生》。”至於民間流行的同質MOBA類遊戲《王者榮耀》,李秋東認為在傳統選手眼裡,拿著手機操作不太像電子競技,“我們更傾向於通過電腦操作來對抗,這樣對隊員的操作能力要求更高”。

職業選手的黃金年齡是16~19歲,20歲就面臨退役和轉型,這些選手如何進行個人規劃呢?李秋東介紹,十七八歲的年齡最大的優勢除了體力、精力充沛外,還不用考慮生活問題,能夠很專注地打遊戲。轉型之後,如果還想在電競圈發展,可以嘗試做教練、領隊,或者做現在很火的直播。李秋東以自己為例,他當時的夢想就是拿全國冠軍,代表中國打世界級別的比賽,隨著年齡的增大,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但又不想完全放下夢想。“現在感覺對電競更多的是執著。”李秋東笑道。

一個成熟的電競俱樂部是如何收益的?通過SP俱樂部的情況來看,打出一定成績後,拉來贊助和廣告,通過視頻網站的流量收入獲得廣告收益,以及直播人氣隊員的比賽。李秋東透露,河南本土的電競水準在全國範圍內算中上,上海是中國電競的重鎮。“和很多行業一樣,電競圈的錢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比如現在電競直播很火,很多主播的簽約費動輒上千萬,但他們的能力不一定比職業玩家高,只是掌握著大份額的收入。”李秋東說。

一群愛好者的內心世界

策劃體娛文創部 執行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王峰 實習生 王梅竹

核心提示|在社會中,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的遊戲水準遠超常人,但離“專業”尚有差距,他們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有些還從事遊戲代練工作,卻從心底希望在遊戲事業領域有所突破。一番細聊下來,你又會發現這些平均年齡20歲的青年對自己的前途有明晰認識,那就是電子競技這條路並不好走,人生有很多其他的精彩。在前不久在新鄉舉行的《王者榮耀》電子爭霸賽上,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參賽選手,不妨聽聽他們的自述,瞭解一下現在遊戲玩家的內心世界。

劉金奎 31歲

我是做生意的,只玩《王者榮耀》,現在段位是“星耀”。這個遊戲的社交性很強,出來應酬吃飯什麼的大家都會一起玩,一起討論,陌生人也很容易找到話題。我就召集了十幾個朋友組成60、80戰隊打打業餘賽,平時也沒怎麼正規訓練過,因為工作都忙,就晚上或者閒暇時間看誰線上喊著一起打。

盧俊寰 17歲

我是高三學生,在電競上是有夢想的,就是打進KPL(《王者榮耀》職業聯賽)。從小就很喜歡玩遊戲,記憶最深刻的就是CS、QQ飛車。玩遊戲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現在電競很火,我很想把玩遊戲當成一種工作。

家人以前不支持我玩遊戲,我參加了很多比賽,成績也可以,掙了一些獎金,現在開始支持我了,前提是完成學業。我已經被鄭州職業技術學院錄取了,學的專業是應用電子技術,思來想去還是對電子產品比較感興趣。以後還是想往電子競技發展,看上大學後的情況如何,如果時間允許,就找找中意的俱樂部,想去俱樂部適應一段時間。

秦學楨 23歲

嗯,我是一名遊戲代練,就是你們在遊戲裡不想遇到的那些人。勤奮的話一個月收入四五千吧,一天接一個單子就行,主要是接《王者榮耀》從“星耀”上“王者”的單子。你知道不?賽季初期價格貴,包上“王者”要將近1000元,賽季末便宜,一個單子350元,一天就打完了。道理很簡單,因為賽季初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大神也多,難打。

我原先在工廠上班,看同事打《王者榮耀》,看了看覺得這個可以,可以的意思不只是好玩,而是覺得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就果斷把工作辭了回家打遊戲。家人剛開始肯定不支持啊,覺得光坐家裡玩遊戲不務正業不是個正事兒,一直和我有分歧。後來我就給他們看掙到的錢,也就慢慢接受了。

關於遊戲的大道理我也講不出來,至於KPL什麼的我也不去想,畢竟自己年齡大了。我現在除了遊戲代練還做做直播,直播這個東西是跟排名掛鉤的,排名決定收入,所以也不穩定,人氣高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一萬多。當主播肯定得有拿得出手的英雄,我的韓信可溜了。我從《王者榮耀》S1賽季就開始練韓信了,光韓信我練了有一萬多把。

秦東宇 19歲

我在鄭州財經學院讀金融投資專業,9歲就開始玩遊戲了,當時玩《大話西遊》《夢幻西遊》,後來玩《魔獸》《夢三國》《英雄聯盟》。高中時期特別愛玩電腦,和他們一樣爸媽也不讓我玩,上大學後就什麼遊戲都不想玩了。大二,看到室友在玩《王者榮耀》,試了一下感覺手遊操作太容易了,在低段位也沒有什麼操作性,就卸載了。後來發現這個遊戲太火了,身邊人都在玩,你不玩的話有些不合群,就接著往上打段位,發現要想取得好成績並不簡單。現在除了和戰隊的一些比賽外,自己其實不怎麼玩,不過職業比賽還是會看的。

你說我有天賦?不不,有天賦的都去打職業比賽了,我感覺老了,現在職業選手都是十六七歲,年齡大了無論是操作還是注意力都跟不上。至於未來,還沒怎麼考慮,但不會以遊戲為重心,還是想從事自己專業領域的工作。

業餘玩家

看,這是不是你的遊戲生活

策劃體娛文創部 執行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王峰 實習生 王梅竹

核心提示|對於遠離電競圈的普通人而言,遊戲的意義就是閒暇時消磨時光的玩意兒,誰也不會指望通過打遊戲掙錢,所謂勝敗也只是彈指一笑,周圍沒人會通過遊戲水準來評判你能力的高低,而你也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很多事情比遊戲更重要,也比遊戲更精彩。有人在玩遊戲中得到消遣,有人也從遊戲中參透各種人生道理,不管他們對遊戲的態度如何,都是大眾對遊戲的感悟。我們隨機走訪了幾位普通人,聽聽他們對遊戲的看法。

陳桐 男 35歲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玩家

就像每個人腦海中的音樂都是18至25歲聽過的那樣,35歲的陳桐記得的依然是《紅色警戒》《帝國時代》《星際爭霸》《CS》那些在大學期間接觸到的電腦遊戲。至於後來的《魔獸爭霸》《DOTA》《英雄聯盟》等遊戲,陳桐也玩,但更多是出於社交,閑下來的他最喜歡的就是午間在電腦上擼一把單機版《帝國時代》。

陳桐認為,遊戲最大的價值是參與,玩家可以在遊戲中思考如何恰當選擇,還可以鍛煉互動的技巧和能力。陳桐說:“其實就像《頭號玩家》裡講述的,遊戲世界和現實生活一樣,你會遇到認真的人、好勝心強的人、樂於助人的人,不搶C位甘願為團隊付出的人,也能遇到一言不合就開罵的人、只想做出頭鳥的人、混日子的人甚至騙子。玩家要學會如何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同時也要在遊戲中不斷學習技巧,學會揣測敵人的心理,控制自己的各種負面情緒和行為,也要學會和隊友形成更好的默契,在目標上更要追逐更好的難度,其中有壓力,有損失,也有感動。”

戰略類遊戲給人以社會感,養成類遊戲更能讓人感受到責任,“無論是經營一座城市,還是養育一個電子寵物,自己都要經過選擇。城市的發展、電子寵物的情緒和未來,都和自己的決策有關,是放任自然生長還是有計劃地進行,作為一名在遊戲中能夠決策一切的領導者,只要認真玩下去,你就會感受到責任重大。”

學習也是陳桐認為的遊戲的價值之一,當年他剛接觸《仙劍奇俠傳》時對遊戲中的中華文化和格律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自己學習創作。陳桐認為,遊戲中包含了很多歷史、地理、科技和社會知識,但只是一塊敲門磚,可以引發玩家的興趣,從遊戲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通過遊戲之外的途徑把這項愛好發揚光大。

雖然自詡懂了很多道理,但陳桐笑言:“人生就是一場漫長而複雜的遊戲,它嚴謹而真實,而且沒有存檔,不能重來,一旦選擇就必須玩到終點。相比電腦遊戲而言,‘人生’才是真正支配自己人生的遊戲。”

張盼迎 男 42歲

遊戲帶給他片刻閒暇

張盼迎是鄭州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中層,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得了一種現在很流行的中年病。每天晚上下班開車到家裡樓下的地下停車場,總是抽一根煙,在車裡玩一盤王者榮耀或者“吃雞”(一款流行網路遊戲)。在他看來,這是一天中最輕鬆的時光。

“上車前,我是職場人,要為工作操心;下班推開家門,我就是父親、丈夫、兒子,家裡的大小事也要事無巨細地掛念;只有待在車裡的這一會兒,我才是真正的我。”張盼迎說。

從小生長在農村的張盼迎在學習生涯中並沒有接觸過什麼遊戲,對遊戲不多的記憶也是停留在小學——初中階段的《快打》《三國志》《圓桌武士》等街機遊戲。在高中階段,《三國群英傳》等電腦單機遊戲開始出現,但對他來講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消費。“1998年左右,縣城還沒有網吧的概念,都是一些培訓五筆輸入法的機構有幾台電腦,一個小時10塊錢。”而張盼迎當時一周的生活費是50元。

後來,張盼迎考上了鄭州的一所高校,這個時候電腦遊戲和網路遊戲剛剛興起,但一心撲在學習上的他並不太理解那些愛玩遊戲的同學。“一是浪費錢,二是浪費時間。《傳奇》《勁舞團》《CS》這些遊戲雖然我沒玩過,但總聽同學們提起,也跟他們一起去過網吧。但我只會聊天,遊戲沒學會,倒是看著OICQ變成QQ,一路發展成現在的騰訊。”張盼迎笑著說。

人生進入中年,張盼迎的家庭和工作都趨於穩定,張盼迎卻被手遊俘虜了,“我發現在青年時期沒有打過遊戲的人,一旦再接觸遊戲,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先是QQ遊戲中的鬥地主、麻將,還有連連看等小遊戲,這些成了張盼迎主要的休閒內容,後來又接觸到《劍網》《夢幻西游》《爐石傳說》《塞爾達傳說》等。“這些年來中外遊戲都玩過,《魔獸世界》大氣磅礴,打造了一個遊戲中的架空世界,《Fatego》《陰陽師》《崩壞三》這些好玩是好玩,但即使花了時間和金錢,也不一定能玩得像樣;《王者榮耀》、‘吃雞’這些目前流行的遊戲很適合上班族,一局花的時間不長,茶餘飯後玩兩把不影響上班。”張盼迎對這些年來玩過的遊戲如數家珍。

談到中年人打遊戲,張盼迎認為這沒什麼。“我覺得這和足球、籃球、健身、遛鳥、打太極一樣,只是人們的業餘愛好,當然不能沉迷進去。網上經常出現的有些未成年人為了遊戲充值成千上萬,遊戲商在這方面就有違道德了,應該對未成年人進行遊戲和消費行為的限制。”張盼迎說,“至於成年人,往往都有自製力,不會讓遊戲成為自己生活的全部。”他把自己的觀念也灌輸給了10歲正在上小學的兒子,“正是容易沉迷遊戲的年齡,我不嚴格禁止他玩遊戲,有時候還會陪他玩一會兒,但會告訴他應該先把功課做完,每週定下時段玩一會兒。萬事堵不如疏,遊戲更是如此。”

至於自己的“沉迷”,張盼迎沉默了一會兒,說道:“不知道怎麼下定義,就算是中年男人的唯一放縱吧……”

劉雪 女 23歲

相對於遊戲,我更喜歡那些在遊戲中有故事的人

很多女性玩遊戲大多是卡哇伊的,但劉雪不同,她可以通宵開號,做任務,刷號升級,打副本,加入幫派發展實力,也可以為了抽到一張SSR氪金(網路遊戲中的充值)上千,《王者榮耀》中擁有全皮膚。她知道花的那些錢都是打水 漂,“但我就是抑制不住衝動,非常享受在遊戲中如願以償的滿足感”。劉雪說,在上初中時,她接觸到一款早期的網路遊戲,“有一次放三天假,父母說只要你把作業完成,其餘的時間你自己支配。結果我花了半天就把作業完成了,剩餘的兩天半,只睡了三個小時,其餘的時間都在遊戲上”。

和大多數遊戲玩家一樣,劉雪心中的遊戲領域的Flag是暴雪,她認為暴雪的人文情懷可能是遊戲廠商中最濃重的。她還分享了兩個故事,《魔獸世界》中有很多為玩家設立的紀念物,在“熊貓人之謎”裡,有一座“許願井”就是為了紀念一個16歲的玩家。這個玩家在14歲時患了不治之症,他是暴雪的死忠粉絲,最大心願就是能夠到暴雪公司參觀一次,暴雪幫他實現了這個願望,還為他在《魔獸世界》中製作了一口“許願井”,兩個月後,這位玩家去世了。

另一個故事是在知乎上有一名用戶發帖號稱自己拿到了暴雪的offer,還將面試過程分享給了大眾,結果暴雪公司看到了這個帖子,offer取消,原因涉及洩密。不過一個10歲的小男孩卻在暴雪工作過一天,他是《魔獸世界》的玩家,惡性腦瘤讓他的愛好變成了奢望,暴雪得知後,安排他參觀公司並參與設計,和設計師一起完成了一款武器的設計。

“相對於遊戲,我更喜歡那些發生在遊戲中的人情冷暖。”劉雪說,“這些故事可以讓我暫時忘卻現實中的煩惱,感受到虛幻世界中真實的人情冷暖。”

劉雪並不是一個被遊戲耽誤了青春的墮落青年,這位理科女即將完成自己的研究生生涯,談到未來,她有些躊躇。“其實我想進入遊戲設計公司,國外的育碧、暴雪,國內騰訊旗下的天美,還有網易,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我還是有些猶豫。”劉雪說,“一旦把愛好當職業,經歷了長久乏味的工作磨礪後,會不會磨滅掉對遊戲的熱愛?”

圖片均由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張琮 攝影

來源:大河用戶端

編輯:王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