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線城市居然上位了!從此改口叫新一線城市!

作者:光線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 這充分表達出了近幾年工作生活在中國一線城市人們的心裡的苦。 停!等等!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啊!以後讓你哭的地方還多著呢, 現在就不相信眼淚了嗎?喏, 今年新出爐的新一線城市排名, 足足有15個!這些新一線城市都有哪些呢?他們都是按什麼標準排名的呢?你所在的城市又位列第幾?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新一線城市排名出爐

依據最新一年的170個品牌商業資料、19家互聯網公司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及資料機構的城市大資料, 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對中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此次綜合計算得到的排名結果是, 四個一線城市在各自的兩個梯次中調換了位置——由“北上廣深”變為“上北深廣”。 15個“新一線”城市按排名依次是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瀋陽、青島、寧波、東莞和無錫。

榜單排名的五大依據

榜單上的排名主要是依據以下這五個方面:

一、商業資源集聚度

二、城市樞紐性

三、城市人活躍度

四、生活方式多樣性

五、未來可塑性

附2018年中國城市分級完整名單

新一線城市逐漸成型,逃離北上廣成新趨勢

58英才招聘研究院日前發佈了《2018年一季度人才招聘報告》顯示,新一線城市成都、重慶、武漢、鄭州、西安的招聘活躍度持續升高。其中成都企業招聘活躍度增長7.55%,人才求職活躍度增長50.77%。在企業招聘熱門城市排行榜上,成都超過上海。

4月19日,國內中高端人才職業發展平臺獵聘發佈的報告顯示,從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這一年半時間內,在全國人才淨流入率(地區人才淨流入率=該地區人才淨流入人數/該地區人才流動總人數×100%)排名最高的15個城市中,第一到第四名都被二線城市包攬,它們依次為杭州、長沙、成都和武漢,人才淨流入率分別為13.60%、10.24%、10.19%、9.79%。

相比之下,一線城市的排名相對靠後。深圳、上海、北京、廣州名列第5、第11、第12、第14名,人才淨流入率分別為9.62%、6.87%、5.65%、5.03%。

4月17日,移動招聘平臺BOSS直聘發佈《2018一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根據報告,2017年下半年開始,以成都、武漢、南京、西安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集中推出人才吸引政策,多項政策形成全民熱議。這些政策的效果正不斷顯現。

BOSS直聘研究院資料顯示,2018年一季度,新一線城市人才流入率(流入人數/流出人數)為1.07,較2016年增長3.2%。2018年一季度,從新一線城市高校畢業,之後留在當地工作的職場新人比例達73.8%(包括應屆生和工作經驗一年以下的求職者),較2016年增加近20個百分點。

原因:新一線城市發展空間大

新一線城市的人才流入的增多,既有推力也有吸力。

武漢、成都等城市,目前它們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已逐漸發揮出自身的科教實力雄厚的優勢。以武漢為例,在武漢,得益於武漢在高教方面的優勢,近年來以光谷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良好。目前東湖高新區集聚了烽火通信、華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讓武漢成為目前最具產業競爭力的二線城市之一,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

而要吸引人才,除了產業外,宜居也十分重要。比如在住房方面,不少城市也推出了一系列針對人才的優惠舉措。以西安為例,西安市物價部門負責人日前表示,目前西安市20%的居住用地用於公租房建設,20%的居住用地用於限價房建設,最近落戶的30萬人中,學歷落戶占了很大的比重,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的房子,大部分在這40%的專項用途中。

新一線城市的誕生意味著產業的遷移

新一線城市的排名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城市正在悄然崛起,在這些新崛起的城市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都是中部、西部的城市。殊不知,在這一份新一線城市排名報告的背後體現出的是中國的產業大遷移,是東部向中部、中部向西部、先富帶後富的國家戰略。

中國正在進入產業遷移和產業轉型的協調階段。過去三年,傳統產業並沒有發生遷移,而是在出清過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區先集聚。過去三年,中高端製造業(半導體、通信設備、電子元件)向地理縱深發展,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從沿海向中部區域的核心城市遷移的特徵。

產業遷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線城市(新一線城市)崛起,形成以新興製造為核心的產業鏈基礎,比如合肥的中科系,鄭州的富士康系,武漢的光谷系,西安、成都、貴陽的半導體、電子、光電產業等。

遷移體現在以下三大產業上:

一、傳統製造:不是轉移而是出清 區域集中度提升,強者恒強

一方面,傳統製造的區域集中度提升,向著具有成本和效率優勢的地區集聚,強者恒強。另一方面,那種“低端製造從沿海向內陸轉移”的說法是一種想當然的錯誤推斷,沿海地區也有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高的地區,這些並不是產業遷移的必要因素,產業遷移的發生是多方面的結果。

汽車製造仍然是一個傳統產業,中國汽車製造的中心仍然在上海,上海的汽車製造上市企業收入占全國將近一半,其他區域的汽車製造集中度也進一步提升。

北部區域從東三省(主要是長春、瀋陽)向河北、北京集聚,中部區域向湖北、重慶集聚,南部區域向廣東集聚。目前汽車製造已經躍升至湖北第一大產業(東風),也是河北(長城)、廣東(廣汽)的支柱產業之一。

二、服務業:一線城市高房價下的製造業空心化和消費型社會

一線城市上市公司收入占比最高的服務業主要是金融、房地產、互聯網、電信服務等。

2014年,華為將手機業務從深圳遷至東莞,2016年又將企業資料中心遷至東莞,原因是深圳房價太高了,高成本促使華為向東莞轉移。華為代表了中國通信設備製造的最高水準,尚不能承受高房價的擠壓,反映出中國一線城市在高房價壓力下的服務業集中化和製造業空心化的趨勢。

中國一線城市的最終產業發展形態可能類似于紐約和東京,成為一個服務型和消費型社會,紐約和東京的服務業占比GDP分別為71.5%和88.8%。

三、新興製造業:向地理縱深發展,中西部核心二線(新一線城市)崛起

過去三年,中國的新興製造業(半導體、通信設備、電子元件)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從一線(北京、上海、廣東)向中部核心城市聚集的現象。

通信設備行業整體向受國家政策支持的、產業技術資源優勢的地區集聚。湖北是重要的通信設備生產基地,擁有國家級光電子產業基地“武漢光穀”。江蘇擁有中國光電通信領域最大的集成商亨通光電。

山東大力發展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半導體照明、高頻頻率器件、光通信器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產品,歌爾股份是全球微電聲領域領導廠商。浙江在“十二五”期間,已經形成千億級電子元器件和材料產業集群。

合肥重點扶持晶片、半導體、人工智慧等核心基礎產業,以及軟體、5G等核心資訊技術。武漢重點扶持光纖通信產業,東湖高新區(“中國光穀”)是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鄭州圍繞著富士康作配套,搭建電子製造的產業鏈集群,建設五千億級電子資訊產業基地。

西安將半導體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打造千億級半導體產業集群。貴陽重點扶持電子元件產業,大力推動與英特爾、戴爾等國際龍頭企業的合作。

新興產業在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的不斷集聚,又促使這些地區進一步開放人才引進政策和落戶政策以吸引人才配套,這些政策起初是小步慢走,但最近開始愈演愈烈,演變成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

產業遷移的影響

產業遷移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製造的地理分佈,也對房價、 人口流動 和區域消費影響深遠。

產業遷移的第一個影響體現在了房價上。沿著這個趨勢,未來有高附加值產業遷入優勢的中西部核心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可能與一線和東部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持續分化。

人口回流和就業當地語系化的直接結果是中部二線城市群的消費主體擴大了,並且隨著高附加產業在這些地區的占比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也在慢慢提高,消費主體的擴大和消費能力的提升是我們觀察到二線及以下城市的服務業和零售業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產業遷移的發生是多方面的結果,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並不是產業遷移的必要因素。基礎設施、工業基礎、科研教育政策等特定資源稟賦更加重要,一旦時機配合,產業佈局的再平衡就會出現。

中國產業大遷移,始于製造業,必然帶來勞動力、資本、稅收、基建等方方面面的變化,進而對人口流動、房價、區域消費等產生深遠影響。

綜上,新一線城市的存在意味著產業的遷移和轉型,這離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又近了一步。小編覺得,“新一線城市”的“新”用得非常好,因為這代表的是展望和希望。相信我們的國家會隨著這些新一線城市的誕生而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獨立自主!

最後一句,你們看好哪個城市在下一年躋身新一線呢,各位預言家評論走一波唄~

新一線城市逐漸成型,逃離北上廣成新趨勢

58英才招聘研究院日前發佈了《2018年一季度人才招聘報告》顯示,新一線城市成都、重慶、武漢、鄭州、西安的招聘活躍度持續升高。其中成都企業招聘活躍度增長7.55%,人才求職活躍度增長50.77%。在企業招聘熱門城市排行榜上,成都超過上海。

4月19日,國內中高端人才職業發展平臺獵聘發佈的報告顯示,從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這一年半時間內,在全國人才淨流入率(地區人才淨流入率=該地區人才淨流入人數/該地區人才流動總人數×100%)排名最高的15個城市中,第一到第四名都被二線城市包攬,它們依次為杭州、長沙、成都和武漢,人才淨流入率分別為13.60%、10.24%、10.19%、9.79%。

相比之下,一線城市的排名相對靠後。深圳、上海、北京、廣州名列第5、第11、第12、第14名,人才淨流入率分別為9.62%、6.87%、5.65%、5.03%。

4月17日,移動招聘平臺BOSS直聘發佈《2018一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根據報告,2017年下半年開始,以成都、武漢、南京、西安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集中推出人才吸引政策,多項政策形成全民熱議。這些政策的效果正不斷顯現。

BOSS直聘研究院資料顯示,2018年一季度,新一線城市人才流入率(流入人數/流出人數)為1.07,較2016年增長3.2%。2018年一季度,從新一線城市高校畢業,之後留在當地工作的職場新人比例達73.8%(包括應屆生和工作經驗一年以下的求職者),較2016年增加近20個百分點。

原因:新一線城市發展空間大

新一線城市的人才流入的增多,既有推力也有吸力。

武漢、成都等城市,目前它們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已逐漸發揮出自身的科教實力雄厚的優勢。以武漢為例,在武漢,得益於武漢在高教方面的優勢,近年來以光谷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良好。目前東湖高新區集聚了烽火通信、華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讓武漢成為目前最具產業競爭力的二線城市之一,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

而要吸引人才,除了產業外,宜居也十分重要。比如在住房方面,不少城市也推出了一系列針對人才的優惠舉措。以西安為例,西安市物價部門負責人日前表示,目前西安市20%的居住用地用於公租房建設,20%的居住用地用於限價房建設,最近落戶的30萬人中,學歷落戶占了很大的比重,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的房子,大部分在這40%的專項用途中。

新一線城市的誕生意味著產業的遷移

新一線城市的排名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城市正在悄然崛起,在這些新崛起的城市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都是中部、西部的城市。殊不知,在這一份新一線城市排名報告的背後體現出的是中國的產業大遷移,是東部向中部、中部向西部、先富帶後富的國家戰略。

中國正在進入產業遷移和產業轉型的協調階段。過去三年,傳統產業並沒有發生遷移,而是在出清過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區先集聚。過去三年,中高端製造業(半導體、通信設備、電子元件)向地理縱深發展,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從沿海向中部區域的核心城市遷移的特徵。

產業遷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線城市(新一線城市)崛起,形成以新興製造為核心的產業鏈基礎,比如合肥的中科系,鄭州的富士康系,武漢的光谷系,西安、成都、貴陽的半導體、電子、光電產業等。

遷移體現在以下三大產業上:

一、傳統製造:不是轉移而是出清 區域集中度提升,強者恒強

一方面,傳統製造的區域集中度提升,向著具有成本和效率優勢的地區集聚,強者恒強。另一方面,那種“低端製造從沿海向內陸轉移”的說法是一種想當然的錯誤推斷,沿海地區也有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高的地區,這些並不是產業遷移的必要因素,產業遷移的發生是多方面的結果。

汽車製造仍然是一個傳統產業,中國汽車製造的中心仍然在上海,上海的汽車製造上市企業收入占全國將近一半,其他區域的汽車製造集中度也進一步提升。

北部區域從東三省(主要是長春、瀋陽)向河北、北京集聚,中部區域向湖北、重慶集聚,南部區域向廣東集聚。目前汽車製造已經躍升至湖北第一大產業(東風),也是河北(長城)、廣東(廣汽)的支柱產業之一。

二、服務業:一線城市高房價下的製造業空心化和消費型社會

一線城市上市公司收入占比最高的服務業主要是金融、房地產、互聯網、電信服務等。

2014年,華為將手機業務從深圳遷至東莞,2016年又將企業資料中心遷至東莞,原因是深圳房價太高了,高成本促使華為向東莞轉移。華為代表了中國通信設備製造的最高水準,尚不能承受高房價的擠壓,反映出中國一線城市在高房價壓力下的服務業集中化和製造業空心化的趨勢。

中國一線城市的最終產業發展形態可能類似于紐約和東京,成為一個服務型和消費型社會,紐約和東京的服務業占比GDP分別為71.5%和88.8%。

三、新興製造業:向地理縱深發展,中西部核心二線(新一線城市)崛起

過去三年,中國的新興製造業(半導體、通信設備、電子元件)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從一線(北京、上海、廣東)向中部核心城市聚集的現象。

通信設備行業整體向受國家政策支持的、產業技術資源優勢的地區集聚。湖北是重要的通信設備生產基地,擁有國家級光電子產業基地“武漢光穀”。江蘇擁有中國光電通信領域最大的集成商亨通光電。

山東大力發展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半導體照明、高頻頻率器件、光通信器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產品,歌爾股份是全球微電聲領域領導廠商。浙江在“十二五”期間,已經形成千億級電子元器件和材料產業集群。

合肥重點扶持晶片、半導體、人工智慧等核心基礎產業,以及軟體、5G等核心資訊技術。武漢重點扶持光纖通信產業,東湖高新區(“中國光穀”)是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鄭州圍繞著富士康作配套,搭建電子製造的產業鏈集群,建設五千億級電子資訊產業基地。

西安將半導體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打造千億級半導體產業集群。貴陽重點扶持電子元件產業,大力推動與英特爾、戴爾等國際龍頭企業的合作。

新興產業在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的不斷集聚,又促使這些地區進一步開放人才引進政策和落戶政策以吸引人才配套,這些政策起初是小步慢走,但最近開始愈演愈烈,演變成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

產業遷移的影響

產業遷移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製造的地理分佈,也對房價、 人口流動 和區域消費影響深遠。

產業遷移的第一個影響體現在了房價上。沿著這個趨勢,未來有高附加值產業遷入優勢的中西部核心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可能與一線和東部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持續分化。

人口回流和就業當地語系化的直接結果是中部二線城市群的消費主體擴大了,並且隨著高附加產業在這些地區的占比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也在慢慢提高,消費主體的擴大和消費能力的提升是我們觀察到二線及以下城市的服務業和零售業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產業遷移的發生是多方面的結果,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並不是產業遷移的必要因素。基礎設施、工業基礎、科研教育政策等特定資源稟賦更加重要,一旦時機配合,產業佈局的再平衡就會出現。

中國產業大遷移,始于製造業,必然帶來勞動力、資本、稅收、基建等方方面面的變化,進而對人口流動、房價、區域消費等產生深遠影響。

綜上,新一線城市的存在意味著產業的遷移和轉型,這離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又近了一步。小編覺得,“新一線城市”的“新”用得非常好,因為這代表的是展望和希望。相信我們的國家會隨著這些新一線城市的誕生而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獨立自主!

最後一句,你們看好哪個城市在下一年躋身新一線呢,各位預言家評論走一波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