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跟著名醫治糖尿病:先秦兩漢時期糖尿病古方

中醫對糖尿病(消渴病)認識甚早。 殷商時期甲骨文中有 “尿病”的記載。 在治療方面, 經過歷代醫家努力, 創立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藥。 醫之所傳, 在於方藥。

先秦兩漢時期對於消渴病的認識散見於 《五十二病方》、《黃帝內經》等先秦經典著作當中,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 《五十二病方》描述了消渴症狀 “病勝瘦, 多弱(溺), 奢 (嗜)飲。 ”《內經》提出了最初的治療準則 “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 ”而具體方藥僅見於 《傷寒雜病論》和 《中藏經》之中, 所記載的方藥也非常有限。 但張仲景開了消渴病辨證論治之先河, 仲景論消渴之病機, 非常重視脾胃,

胃腸結熱之下, 最易傷陰耗氣, 提出 “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張仲景也非常重視腎虛在消渴發病中的意義, 所謂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飲一鬥, 小便一鬥, 腎氣丸主之”。 奠定了後世醫家治消渴重視腎虛的基礎。

張仲景治消渴古方

1 五苓散 (《金匱要略》)

【組成與用法】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 (去皮)三分 茯苓三分 白術三分 桂枝(去皮)二分。 用法:諸藥為末, 白飲 (麵湯水)服方寸匕, 每日3 服, 多飲暖水, 汗出愈。

【功能主治】利水滲濕, 溫陽化氣。 主治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 或渴欲飲水, 水入即吐之水逆。

2 腎氣丸 (《金匱要略》)

【組成與用法】幹地黃八兩 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牡丹皮三兩 桂枝 附子 (炮)各一兩。 用法:藥八味, 末之, 煉蜜和丸梧子大。 酒下十五丸, 加至二十五丸, 每日再服。

【功能主治】補腎助陽, 化氣利水。 主治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飲一鬥, 小便一鬥。

3 文蛤散 (《金匱要略》)

【組成與用法】文蛤五兩。 藥一味, 杵為散。 以沸湯五合, 和服方寸匕。

【功能主治】清熱潤燥, 生津止渴。 主治渴欲飲水不止。

4 瓜蔞根瞿麥丸 (《金匱要略》)

【組成與用法】瓜蔞根根二兩 茯苓 薯蕷各三兩 附子 (炮)一枚 瞿麥一兩。

用法:藥五味, 末之, 煉蜜丸梧子大。 飲服三丸, 每日 3 服。 不知, 增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 腹中溫為知。

【功能主治】清上溫下, 助氣利水。 主治消渴, 小便不利, 有水氣, 其人若渴。

5 白虎加人參湯 (《金匱要略》)

【組成與用法】知母六兩 石膏 (碎)一斤 甘草 (炙)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用法:藥五味, 以水一鬥,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服一升, 每日3 服。

【功能主治】辛寒清熱, 益氣生津。 主治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之消渴。

6 豬苓湯 (《金匱要略》)

【組成與用法】豬苓 (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 用法:藥五味, 以水四升, 先煮四味, 取二升, 去滓, 內膠烊消。 溫服七合, 每日3 服。

【功能主治】利水,

養陰, 清熱。 主治消渴, 脈浮, 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

7 茯苓澤瀉湯 (《金匱要略》)

【組成與用法】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三兩 生薑四兩。 用法:藥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內澤瀉, 再煮取二升半, 去滓。 溫服八合, 每日3 服。

【功能主治】降逆化飲。 主治消渴, 欲飲水, 胃反而吐。

8 竹葉石膏湯 (《傷寒論》)

【組成與用法】石膏一斤 麥門冬 (去心)一升 半夏 (湯洗)半升 粳米半升甘草 (炙)二兩 人參三兩 竹葉二把。 用法:藥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六升, 去滓, 納粳米煮, 米熟湯成, 去米溫服一升, 每日3 服。

【功能主治】益氣養陰, 清熱生津。 主治消渴。

華佗治消渴古方

白龍散 (《中藏經》)

【組成與用法】寒水石 (生) 甘草 (半生半炙) 葛粉各等分。 用法:諸藥為細末, 每服二錢, 濃煎麥門冬苗湯調下,

服立止。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 主治消渴。

備註:本文摘自《糖尿病良方大全》, 僅供糖尿病友學習與參與, 不做為其他用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