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方濟各會的歷史和發展

方濟會介紹方濟各會是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 一譯法蘭西斯派, 拉丁文名Ordo Fratrum Minorum,是拉丁語小兄弟會的意思, 因其會士著灰色會服, 故又稱灰衣修士。 1209年義大利阿西西城富家子弟方濟各(Franciso Javier 1182-1226)得教皇英諾森三世的批准成立該會, 1223年教皇洪諾留三世批准其會規。 方濟各會提倡過清貧生活, 衣麻跣足, 托缽行乞, 會士間互稱"小兄弟"。 他們效忠教皇, 反對異端

初創時, 會內不置產業, 靠乞食為生, 後會規鬆弛, 在城市內建立住院, 積聚大量錢財, 內部為此意見不一, 引起紛爭, 從而分裂為守規派、住院派、嘉布遣派三各支派。 後守規派進行改革, 自稱方濟各派, 16世紀時通過傳教向外發展。 方濟各的同鄉女子克拉拉創建的女修會, 宣導隱修, 稱方濟各第二會, 又稱克拉拉會, 後也分裂成數派, 並參加傳教活動。 還有為在俗教徒設立的第三會, 入會者不必出家, 只須在修會指導下安貧樂道或解囊佈施,

過清貧生活。 這些對當時社會有較大影響。

該會重視學術研究及文化教育事業, 著名學者如波拿文都拉、羅傑·培根、J.鄧斯·司各特等皆出於該會。 中國元代時, 該會約翰·孟高維諾等曾多次從陸路到中國, 在北京、泉州等地設立教區,建造教堂,時稱也裡可溫。

明代中下葉, 又從海上進入閩浙一帶。 清代中葉以後在中國轄有眾多教區, 主要傳教于魯、晉、兩湖、陝、甘等地。 傳教的主要方向為非洲。 在拉美教會和解放神學家中也不乏其會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