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滴滴總裁柳青再次回應市場質疑 :“沒有殺熟”

時代財經APP記者 羅燕珊

近兩個月來, 滴滴方面有關人士已經多次就“大資料殺熟”作出回應。 隨著外界對事件的關注度日益增長, 可以看出, 公眾已經對互聯網技術安全產生較深的信任危機, 對“大資料殺熟”這個事情也變得越來越敏感。

再度回應“大數據殺熟”

對此, 柳青解釋稱, 同類車型同一時段每公里計費是一樣的(不管是安卓還是蘋果, 新用戶還是老用戶, 黑金卡還是普通用戶), 這是沒有殺熟的佐證。 如果每公里價格因人而異, 那確實才叫殺熟。

柳青強調, 預估價不是最終支付的車費, 而是參考價, 它和實際支付價是兩回事。 滴滴是即時根據動態路況預測預估價的, 即便起終點一樣, 預估價也會存在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 上個月滴滴出行CTO張博也曾就此事在滴滴內網發帖澄清。 “滴滴平臺上不允許價格歧視, 打車價格更不會因人、因設備、手機系統而異。

滴滴從未有過任何大資料殺熟的行為, 以前沒有, 以後也永遠不會有”。

但市場有關滴滴大資料殺熟的質疑一直存在, 今年也不是滴滴首次向外界作出回應。

早在去年8月份, 時代財經針對“滴滴存在價格歧視嫌疑”一事在廣州地區做過陣列實地測試, 並對比了不同手機號在同時間、同起點去同一目的地的最終實際花費差距。 結果顯示, 無論是短途還是長途, 實際花費價格差距均很小。 當時滴滴有關負責人向時代財經講述的解釋和今天相差無幾:預估價與實際到付價格不同。

“大家應該理性看待滴滴‘大資料殺熟’事件。 預估價格不同和大資料殺熟並不是一碼事, 應該分開來看。 ” 資深互聯網觀察家丁道師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

真正的“價格歧視”

隨著大資料時代的到來, 幾乎所有互聯網企業都會通過演算法技術來挖掘使用者的各種資訊, 通過資料分析得出“使用者畫像”從而進行喜好投放, 更有甚者實行“價格歧視”, 也就是大家現在所說的“大資料殺熟”。

在電商領域, “大資料殺熟”是最容易被商家所濫用的利益手段。 在2000年, 互聯網經濟剛剛興起, 轟動一時的“亞馬遜殺熟事件”讓公眾真正關注起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價格歧視”--大資料殺熟。 當時, 亞馬遜選擇了68種DVD影碟進行動態定價, 根據潛在客戶的人口統計資料、在亞馬遜的購物歷史、上網行為以及上網使用的軟體系統, 從而確定不同的報價。 例如, 某款影碟對新顧客的報價為22.74美元,

而對那些對該碟片表現出興趣的老顧客的報價則為26.24美元。

相比之下, 互聯網的技術發展很容易就可以讓“價格歧視”發展為真正的、針對個人的歧視。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主任朱巍在《別讓大資料淪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幫兇》一文中分析道:“當平臺發現某位消費者長期以來只使用某款網路服務時, 這就說明該用戶正在失去價格比較的能力。 貴與不貴, 全在比較, 傳統商家不太敢欺騙消費者的原因, 就在於無法確切得知消費者是否會向其他商家詢價。 大資料時代的平臺監測, 完全可以摸清哪些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 或者缺乏比較價格管道, 當確定之後, “殺熟”就成為應有之義。 ”

至於滴滴是否存在“大資料殺熟”行為,

外界仍眾說紛紜。 丁道師認為, “滴滴做到今天這個位置, 有其需主動承擔的責任之餘, 也需要受到行業對其更高、更嚴格的監督。 ”

【更多相關資訊, 請移步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