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嘗戰場名菜“芭蕉花煮罐頭”,品老山俠骨柔情

◆作者:納夢月

2014年4月, “英雄老山聖地”景區開始建設。 三年多來, 在當地各族群眾的共同努力下, 昔日的戰地已經變成了今天的景區。

丨老山景區

“英雄老山聖地”的新面貌

麻栗坡縣天保鎮平安坡村, 距中越邊境直線距離約1.5公里, 位於“英雄老山聖地”4A級景區創建規劃區, 居住著漢、壯、瑤、苗4個民族。

今年41歲的盛江鵬20歲就離開平安坡在外奔波討生活。 開過礦、做過工程、搞過木材生意等等, 算得上是半生商海沉浮, 見慣風浪了。 2013年, 他卻回到了村裡, 前後投入近300萬元, 開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

丨鳥瞰鄉村新面貌

一棟4層高的小樓洋氣靚麗, 隔窗能看見幾套紅木的餐桌餐椅。 裡屋有一個小房間, 專門放主人家收來的根雕作品。 樓前是兩個大大的魚塘, 更遠處正對面則是一片鬱鬱蔥蔥的小山包, 上面種著花梨木, 林間跑著走地雞, 離得再遠一點的地方還養著豬。 這就是盛江鵬的農家樂。 配合著早晨山坡上潤澤的霧氣, 讓人忍不住生出想在這裡過幾天神仙般悠閒日子的念頭。

儘管2017年初才算基本建好, 但盛江鵬的生意一直不錯, 高峰期每天能接待200多人, “裡裡外外全部坐滿”。 現在, 他又有了升級完善的想法, 正在建設觀賞亭和住宿樓。

村裡不少人也開始找他取經, 打算開辦新的農家樂。

丨一座農家樂小院

談及為何那麼有信心投入大筆資金回村搞鄉村旅遊, 盛江鵬的理由很簡單, 因為“覺得農村發展前景好”。 “也就是四五年前, 看見包括民宗啊很多政府部門的專案進村了,

修路蓋房子扶持產業。 加上從縣城到這裡的路也修好了, 開車只要半小時, 我就打算在村裡好好做產業。 光建這棟房子加裝修我就花了70多萬, ”他說, “做事業, 要看長遠一點。 ”

在平安坡村, 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並不止盛江鵬一個。 2015年, 在看到離自己不遠的老寨村小組被列為“沿邊三年行動計畫”省級試點村後, 整個平安坡村的幹部和村民都被激起了一股不甘人後的勁頭。

丨老寨村一角

他們迅速組織召開村幹部會和村民大會, 結合村莊現狀和產業發展情況, 提出了“以危房拆除重建為主, 非危房和公共基礎設施提升改造為輔, 保持原有民風民情和自然風貌, 將平安坡打造成鄉村休閒體驗型旅遊村”的思路。

在當時上級未安排任何專案和補助資金的情況下, 為了實現“新房新村”的目標, 16戶農戶率先自籌資金推倒了老舊危房, 按照“廚衛入戶、人畜分居”的要求進行重新建設;其餘40戶農戶也積極籌措資金, 按照確定的建築風格對住房實施改造提升, 自發開展了“打破舊面貌、建設新家園”的行動。 而當得知縣裡要選擇一個村寨作為“沿邊三年行動計畫”省級試點村進行提升改造建設後,全村群眾便主動聚集到村幹部家,要求村幹部向上級申請,並形成了56戶農戶聯名簽字的專案建設申請書和承諾書。

丨天保鎮天保村委會平安坡自然村全貌 (麻栗坡縣民族宗教局供圖)

2016年4月,縣委、縣政府知道了平安坡村的情況後,積極支援,全面啟動了平安坡村的提升改造建設。平安坡村實施了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整治、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態建設、精神文明及組織建設等專案。概算投入資金822.9萬元,申請國家補助522.4萬元,群眾自籌300.5萬元。經過上下一起努力,平安村成為了今天這個始終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丨小坪寨村

“老山第一村”的老情懷

要到老山主峰,猛硐瑤族鄉銅塔村委會的小坪寨村是必經之路。穿過“老山第一村”的寨門,沿著平坦的老山公路蜿蜒上山,一路上能看到各種店鋪和攤位——飯館、茶葉、蘭花等等。這些都是居住在公路兩旁的村民自家開的營生。

2011年,小坪寨村被列入民族特色村莊建設,投入946.64萬元進行了大力度的建設,其中包括民族特色村莊建設資金100萬元,興邊富民資金50萬元,特色產業發展資金15萬元,部門整合資金230.94萬元,群眾自籌及投工投勞折資550.7萬元。現在,小坪寨的民居融入了瑤族婦女頭飾圖案、男士頭帕昂角形狀、特色絲帶裝飾、腰鏈圖案、標徽、老山竹形狀等元素,映襯著公路兩旁翠綠的竹林,充滿了民族風情。

丨戰地名菜“軍民魚水情”

2014年4月,《麻栗坡英雄老山聖地國家4A 級旅遊景區提升實施方案》通過論證並按照規劃啟動建設。就在建設範圍之內的小坪寨村,經濟發展更是搭上了順風車,開始打造以“追憶軍旅生涯、品味榮光歲月”為主題的農家服務小院,發展旅遊服務業,帶動部分群眾就業增收。

芭蕉花剝去外層老化的花瓣,露出內裡淺黃色幼嫩的花苞,切絲。燒熱油、蒜炒香,再倒入一罐紅燒豬肉罐頭或午餐肉罐頭,加適量水燒開做湯。然後加入芭蕉花絲煮10 分鐘左右,“軍民魚水情”——這道源於老山戰場的名菜就出鍋了。據說,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肉罐頭是當時部隊特有的一種食品,而芭蕉花則是當地的傳統美食。這個菜名,傳神地記錄了當年老山作戰期間良好的軍民關係。時至今日,不少老兵重返老山懷舊時,還會特意在周邊農家樂裡點上這道菜。

丨芭蕉花是當地美食

據統計,2017年,麻栗坡縣共接待遊客256.57萬人次,同比增長39.7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79億元,同比增長51.33%。

“以前一年到頭苦不到什麼錢,現在賺的比原來多多了,村裡的人均收入相比5年前大概增長了四五倍。”小坪寨村民小組副組長馮玉貴介紹,現在來旅遊的人多了,村民把自家種的茶葉、草果、八角等農作物,自家縫製的瑤族民族服飾、民族風情包,還有做成手榴彈外觀的小酒壺、本地醃制的酸筍等擺到了路邊,作為旅遊產品向遊客銷售。不過,老情懷絕對不等同於舊面貌。

丨鄧金宵接受採訪

過去的小坪寨,村裡人都是零零散散住在山坡上。“以前我家住在山頭上,就算買了摩托車,也是開不到家門口的。要把車停在路邊,爬個五六分鐘的石梯才能到家。”鄧金宵,53歲,小坪寨村黨支部委員。他還記得以前的房子都是土瓦房,條件很差。特色村莊建設一開始實施,他和另外3戶村民立馬帶頭搬家,用政府補助的4萬元加上自籌的資金蓋起了新房,因為“搬到路邊我們農家的東西才送得出去”。除了新路、新房外,村裡最讓他感慨的變化是“人的思想變得多”,“以前愛講老風俗、老習慣,現在都是依政策、依法律、依科技,賺錢的想法也靈活多了”。

丨麻栗坡風光

村民盤照武就是“想法靈活”的代表。他開著一間主營老山茶的店鋪,店前的廣告語寫得很有情懷:“老山精神養靈魂,老山高朋茶養神。”同時,他還經營著小坪寨最大的一家農家風味餐廳,專門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色旅遊團。但他2004年剛開始經營農家樂時,卻是以失敗告終的。

“當時做了兩年沒做下去,那時候就是土路,人也不多。2014年修了老山公路,還建了個老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各地很多人來,我這裡也就越做越大了,1年能有10萬元的純收入。”他說,自己這裡回頭客多,好多老兵年年來老山都要到他家。講到這,盤照武有些感慨:“說來看留在這裡的戰友,一個個漢子,經常說著說著就在飯桌上哭起來。”

對於未來,盤照武盼著村裡能形成合力做鄉村旅遊,合作住宿,留住遊客。馮玉貴則希望能引進有技術有實力的公司,給本地生產的茶葉、酸筍等產品做好包裝設計,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在原有特色產業上求規模、做升級、提品質”似乎是小坪寨的幹群共識。

丨麻栗坡最美民族村——城寨的彝族女孩們(文山州民族宗教委供圖)

平安坡和小坪寨,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麻栗坡在實施“沿邊三年行動計畫”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活動中的兩個具體案例。麻栗坡縣正深入實施“工業強基、農業固本、創新驅動、鄉城融合、開放活邊、和諧惠民”六大戰略,加快建設紅色旅遊基地、生態產業基地、邊貿加工基地和鎢、鎳開發加工基地“四大基地”,全力打造“英雄老山聖地”、“中國祖母綠都”兩張名片,努力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著力推動麻栗坡進入了經濟發展品質最好、綜合競爭力提升最快、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良好時期。

老山聖地猶在,但今日的麻栗坡已經有了太多的改變。這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歷戰爭時間最長、犧牲奉獻最大,集“老、少、邊、窮、戰”於一身的邊境縣,有了新的面貌。基礎設施、居住條件的大變樣,這些改變攪動起“一池活水”,給足了麻栗坡人守邊興邊富邊的條件和信心。

而當得知縣裡要選擇一個村寨作為“沿邊三年行動計畫”省級試點村進行提升改造建設後,全村群眾便主動聚集到村幹部家,要求村幹部向上級申請,並形成了56戶農戶聯名簽字的專案建設申請書和承諾書。

丨天保鎮天保村委會平安坡自然村全貌 (麻栗坡縣民族宗教局供圖)

2016年4月,縣委、縣政府知道了平安坡村的情況後,積極支援,全面啟動了平安坡村的提升改造建設。平安坡村實施了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整治、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態建設、精神文明及組織建設等專案。概算投入資金822.9萬元,申請國家補助522.4萬元,群眾自籌300.5萬元。經過上下一起努力,平安村成為了今天這個始終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丨小坪寨村

“老山第一村”的老情懷

要到老山主峰,猛硐瑤族鄉銅塔村委會的小坪寨村是必經之路。穿過“老山第一村”的寨門,沿著平坦的老山公路蜿蜒上山,一路上能看到各種店鋪和攤位——飯館、茶葉、蘭花等等。這些都是居住在公路兩旁的村民自家開的營生。

2011年,小坪寨村被列入民族特色村莊建設,投入946.64萬元進行了大力度的建設,其中包括民族特色村莊建設資金100萬元,興邊富民資金50萬元,特色產業發展資金15萬元,部門整合資金230.94萬元,群眾自籌及投工投勞折資550.7萬元。現在,小坪寨的民居融入了瑤族婦女頭飾圖案、男士頭帕昂角形狀、特色絲帶裝飾、腰鏈圖案、標徽、老山竹形狀等元素,映襯著公路兩旁翠綠的竹林,充滿了民族風情。

丨戰地名菜“軍民魚水情”

2014年4月,《麻栗坡英雄老山聖地國家4A 級旅遊景區提升實施方案》通過論證並按照規劃啟動建設。就在建設範圍之內的小坪寨村,經濟發展更是搭上了順風車,開始打造以“追憶軍旅生涯、品味榮光歲月”為主題的農家服務小院,發展旅遊服務業,帶動部分群眾就業增收。

芭蕉花剝去外層老化的花瓣,露出內裡淺黃色幼嫩的花苞,切絲。燒熱油、蒜炒香,再倒入一罐紅燒豬肉罐頭或午餐肉罐頭,加適量水燒開做湯。然後加入芭蕉花絲煮10 分鐘左右,“軍民魚水情”——這道源於老山戰場的名菜就出鍋了。據說,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肉罐頭是當時部隊特有的一種食品,而芭蕉花則是當地的傳統美食。這個菜名,傳神地記錄了當年老山作戰期間良好的軍民關係。時至今日,不少老兵重返老山懷舊時,還會特意在周邊農家樂裡點上這道菜。

丨芭蕉花是當地美食

據統計,2017年,麻栗坡縣共接待遊客256.57萬人次,同比增長39.7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79億元,同比增長51.33%。

“以前一年到頭苦不到什麼錢,現在賺的比原來多多了,村裡的人均收入相比5年前大概增長了四五倍。”小坪寨村民小組副組長馮玉貴介紹,現在來旅遊的人多了,村民把自家種的茶葉、草果、八角等農作物,自家縫製的瑤族民族服飾、民族風情包,還有做成手榴彈外觀的小酒壺、本地醃制的酸筍等擺到了路邊,作為旅遊產品向遊客銷售。不過,老情懷絕對不等同於舊面貌。

丨鄧金宵接受採訪

過去的小坪寨,村裡人都是零零散散住在山坡上。“以前我家住在山頭上,就算買了摩托車,也是開不到家門口的。要把車停在路邊,爬個五六分鐘的石梯才能到家。”鄧金宵,53歲,小坪寨村黨支部委員。他還記得以前的房子都是土瓦房,條件很差。特色村莊建設一開始實施,他和另外3戶村民立馬帶頭搬家,用政府補助的4萬元加上自籌的資金蓋起了新房,因為“搬到路邊我們農家的東西才送得出去”。除了新路、新房外,村裡最讓他感慨的變化是“人的思想變得多”,“以前愛講老風俗、老習慣,現在都是依政策、依法律、依科技,賺錢的想法也靈活多了”。

丨麻栗坡風光

村民盤照武就是“想法靈活”的代表。他開著一間主營老山茶的店鋪,店前的廣告語寫得很有情懷:“老山精神養靈魂,老山高朋茶養神。”同時,他還經營著小坪寨最大的一家農家風味餐廳,專門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色旅遊團。但他2004年剛開始經營農家樂時,卻是以失敗告終的。

“當時做了兩年沒做下去,那時候就是土路,人也不多。2014年修了老山公路,還建了個老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各地很多人來,我這裡也就越做越大了,1年能有10萬元的純收入。”他說,自己這裡回頭客多,好多老兵年年來老山都要到他家。講到這,盤照武有些感慨:“說來看留在這裡的戰友,一個個漢子,經常說著說著就在飯桌上哭起來。”

對於未來,盤照武盼著村裡能形成合力做鄉村旅遊,合作住宿,留住遊客。馮玉貴則希望能引進有技術有實力的公司,給本地生產的茶葉、酸筍等產品做好包裝設計,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在原有特色產業上求規模、做升級、提品質”似乎是小坪寨的幹群共識。

丨麻栗坡最美民族村——城寨的彝族女孩們(文山州民族宗教委供圖)

平安坡和小坪寨,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麻栗坡在實施“沿邊三年行動計畫”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活動中的兩個具體案例。麻栗坡縣正深入實施“工業強基、農業固本、創新驅動、鄉城融合、開放活邊、和諧惠民”六大戰略,加快建設紅色旅遊基地、生態產業基地、邊貿加工基地和鎢、鎳開發加工基地“四大基地”,全力打造“英雄老山聖地”、“中國祖母綠都”兩張名片,努力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著力推動麻栗坡進入了經濟發展品質最好、綜合競爭力提升最快、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良好時期。

老山聖地猶在,但今日的麻栗坡已經有了太多的改變。這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歷戰爭時間最長、犧牲奉獻最大,集“老、少、邊、窮、戰”於一身的邊境縣,有了新的面貌。基礎設施、居住條件的大變樣,這些改變攪動起“一池活水”,給足了麻栗坡人守邊興邊富邊的條件和信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