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比周莊江南100倍!這個隱世古鎮,低調了2000多年!你去過嗎?

如果說下雨的小長假

去哪裡最合適

那麼肯定江南古鎮與雨最搭

一下雨

仿佛把人帶進了江南山水畫裡

而在煙波縹緲的江南

恰有這麼一座古鎮遺世獨立

它沒有西塘烏鎮的人山人海

有的只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當地人家

圖源:馬蜂窩@Sarah* G

它沒有聞名遐邇的世界景點

有的只是地地道道的江南風景

它沒有發展成熟的旅遊設施服務

有的只是能讓你放慢腳步的安逸與閒適

它——就是黎裡

一座離常州僅2h車程的江南古鎮

想在五一假期尋一處寧靜嗎?

我, 在黎裡等你……

黎裡鎮位於蘇州吳江區, 東臨上海、西瀕太湖、南接浙江, 地處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交匯的金三角腹地。

在古鎮成為旅遊熱門地的當下, 黎裡卻還能保持著與世無爭的態度, 安靜地在一旁過著歲月靜好的日子。 這裡。 保留著江南最初的樣子。

當然, 黎裡之前也有過很多的名字,

無一例外的, 他們都很好聽, 就像這裡的景色一樣:黎川、梨花裡、禊湖。

蘆墟

黎裡與浙江上海交界的地方, 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小鎮。

說來複雜:之前, 黎裡和蘆墟合併為汾湖鎮, 後來又改成了黎裡鎮。 所以現在的黎裡鎮就是之前的蘆墟和黎裡合併而成的。

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蘆墟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鎮。

古色古香的民居沿著小河兩側排開,頭頂上是鬱鬱蔥蔥的香樟樹,古宅石街,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在這裡隨處可見。

這裡橋有很多,有的橋古樸莊重,有的橋靈巧生動。站在橋上,便能一覽古街的風貌。

在蘆墟,老房子隨處可見,這裡的建築是典型的明清風格。慢慢地在古城裡晃悠吧,說不定你還能看到只有蘆墟才有的——跨街樓。

圖源:新浪博客@姑蘇老沈

蘆墟跨街樓,又名騎街樓。鎮上的老人說,以前古鎮的過街樓都是成片成片連在一起的,兩旁是做買賣的商鋪,那個時候走在街上,突然下雨也沒事兒~

黎裡古鎮

和商業化成熟的古鎮來比,黎裡古鎮更像一張白紙。沒有經過人的修飾,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它本來的樣子。青石白牆,這麼多年過去,它還是保持著最初的那一份美好。

走在並不算平整的石板路上,周圍的一切都會讓你忘了時間。夕陽西下,就連街邊掛著紅燈籠的酒家,都好像被蒙上了一層懷舊主題的濾鏡。

黎裡至今保留的弄堂數量令人乍舌——足足有115條!其中明弄堂有25條,暗弄堂有90條,堪稱江南之最。並且,這還是僅僅是歷經了時光保存下來的。

穿梭在或明或暗的弄堂之間,腳下踩著斑駁的光影,一步步好像回到了從前。在這裡,很容易就會陷入回憶。

圖源:馬蜂窩@Sarah* G

2500多年的歷史,黎裡積澱了深厚的歷史。這座古鎮除了如仙如幻的江南美景,還有著刻在江南骨子裡的文化與驕傲。

這裡的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聲名在外,其中以蘆墟山歌為代表。蘆墟山歌歷史悠久,它是中國古老的民歌種類。

長期以來,演唱山歌的歌手大都是勞動人民,他們在插秧、耥苗等日常勞動中找到靈感,一邊幹活一邊唱山歌,既可以抒發內心的情感,又可消除疲勞,調節精神體力。

蘆墟的春聯也是一大特色,民國時期的對聯,側面記錄了當時的風土人情。可惜蘆墟鎮志所錄,囊括了當時蘆墟的商店,獨沒有蘆墟窯業的對聯。

圖源:新浪博客@愛莎

幸好後來唐子複將蘆墟工商貿各店號,書寫成嵌字對聯,原稿由張舫瀾先生收藏,其內容錄入《蘆墟鎮志》,變成了研究蘆墟民國商貿史的好材料。

窯業和米業是蘆墟歷史上兩大支柱產業。清光緒年間,陳茂江率先在鎮東柵槐字港盤磚窯燒磚,民國初又在洋窯港建石灰窯。

黎裡鎮也是有名人的,柳亞子便是黎裡人。柳亞子,初名慰高,後更名棄疾,清末秀才,同盟會會員,南社創始人之一。柳亞子一生中寫下了大量聲情激越、意氣風發的詩篇,他以詩為武器,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之情。

柳亞子舊居的房屋朝南臨河,這裡原是清乾隆年間工部尚書周元裡的私邸。目前結構保護的相當完整,在一排排民宅中間,顯得很是醒目~

黎裡現存明清建築有近16萬平方米,這樣規模龐大且保存完好的建築群,即使放到江南的所有古鎮中,也是可以排的上名次的。

辣雞腳、油墩、套腸、醬鴨、老虎豆、生祿齋月餅、麥牙塌餅、皮蛋、酒釀餅等,打算減肥的人大抵是不適合去黎裡的。

以地名來命名的菜肴,都有著絕對的“殺傷力。黎裡辣雞腳,是每個在外地的黎裡人最思念的味道,每次回家都要買上好幾盒帶走慢慢啃的雞腳,是遊子在外最溫暖的慰藉。

油墩是黎裡的特產,傳說是為乾隆皇帝而製作的,如今成為了再家常不過的美食,一般有豆沙和全肉兩種口味。開在中心街的馮記油墩,簡直就是排隊界的傳說,圓溜溜、黃澄澄的油墩,一定要趁熱吃啊!

一碗餛飩,看上去清湯寡水,其實最考驗功夫。加了豬油的湯底如何香而不膩,是黎裡餛飩最大的秘密。生意最火爆的,還要屬老鎮上的餛飩店。大塊頭、阿四這些餛飩店是多少人吃到大的啊~

黎裡的燒麥可是純肉餡兒的,人民東路的阿大燒麥名聲最大,配上一碗蛋皮湯,一個完美的早餐就這麼解決了。

老街上的海棠糕,是小時候每個午後最開心的回憶了。站在爐子旁邊焦急地等待著,好不容易出鍋了熱熱乎乎地捧在手上,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個香甜的味道真是一輩子都吃不膩。

還有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張記飴糖,簡直可以上小時候最愛top3榜單,這一口糖的味道成了長大後最懷念的甜蜜。

當然,還有老虎荳茶樓的油氽鑼餅、龔記炒貨的老虎豆、馮記糕團的桂花豇豆糕和雙色叉團……黎裡人被這些美食牽絆著,難怪哪裡都不想去了。

這就是黎裡古鎮

一個景美人少又好吃的地方

小長假發愁沒地兒去的杆子們

我,在這裡等你~

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蘆墟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鎮。

古色古香的民居沿著小河兩側排開,頭頂上是鬱鬱蔥蔥的香樟樹,古宅石街,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在這裡隨處可見。

這裡橋有很多,有的橋古樸莊重,有的橋靈巧生動。站在橋上,便能一覽古街的風貌。

在蘆墟,老房子隨處可見,這裡的建築是典型的明清風格。慢慢地在古城裡晃悠吧,說不定你還能看到只有蘆墟才有的——跨街樓。

圖源:新浪博客@姑蘇老沈

蘆墟跨街樓,又名騎街樓。鎮上的老人說,以前古鎮的過街樓都是成片成片連在一起的,兩旁是做買賣的商鋪,那個時候走在街上,突然下雨也沒事兒~

黎裡古鎮

和商業化成熟的古鎮來比,黎裡古鎮更像一張白紙。沒有經過人的修飾,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它本來的樣子。青石白牆,這麼多年過去,它還是保持著最初的那一份美好。

走在並不算平整的石板路上,周圍的一切都會讓你忘了時間。夕陽西下,就連街邊掛著紅燈籠的酒家,都好像被蒙上了一層懷舊主題的濾鏡。

黎裡至今保留的弄堂數量令人乍舌——足足有115條!其中明弄堂有25條,暗弄堂有90條,堪稱江南之最。並且,這還是僅僅是歷經了時光保存下來的。

穿梭在或明或暗的弄堂之間,腳下踩著斑駁的光影,一步步好像回到了從前。在這裡,很容易就會陷入回憶。

圖源:馬蜂窩@Sarah* G

2500多年的歷史,黎裡積澱了深厚的歷史。這座古鎮除了如仙如幻的江南美景,還有著刻在江南骨子裡的文化與驕傲。

這裡的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聲名在外,其中以蘆墟山歌為代表。蘆墟山歌歷史悠久,它是中國古老的民歌種類。

長期以來,演唱山歌的歌手大都是勞動人民,他們在插秧、耥苗等日常勞動中找到靈感,一邊幹活一邊唱山歌,既可以抒發內心的情感,又可消除疲勞,調節精神體力。

蘆墟的春聯也是一大特色,民國時期的對聯,側面記錄了當時的風土人情。可惜蘆墟鎮志所錄,囊括了當時蘆墟的商店,獨沒有蘆墟窯業的對聯。

圖源:新浪博客@愛莎

幸好後來唐子複將蘆墟工商貿各店號,書寫成嵌字對聯,原稿由張舫瀾先生收藏,其內容錄入《蘆墟鎮志》,變成了研究蘆墟民國商貿史的好材料。

窯業和米業是蘆墟歷史上兩大支柱產業。清光緒年間,陳茂江率先在鎮東柵槐字港盤磚窯燒磚,民國初又在洋窯港建石灰窯。

黎裡鎮也是有名人的,柳亞子便是黎裡人。柳亞子,初名慰高,後更名棄疾,清末秀才,同盟會會員,南社創始人之一。柳亞子一生中寫下了大量聲情激越、意氣風發的詩篇,他以詩為武器,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之情。

柳亞子舊居的房屋朝南臨河,這裡原是清乾隆年間工部尚書周元裡的私邸。目前結構保護的相當完整,在一排排民宅中間,顯得很是醒目~

黎裡現存明清建築有近16萬平方米,這樣規模龐大且保存完好的建築群,即使放到江南的所有古鎮中,也是可以排的上名次的。

辣雞腳、油墩、套腸、醬鴨、老虎豆、生祿齋月餅、麥牙塌餅、皮蛋、酒釀餅等,打算減肥的人大抵是不適合去黎裡的。

以地名來命名的菜肴,都有著絕對的“殺傷力。黎裡辣雞腳,是每個在外地的黎裡人最思念的味道,每次回家都要買上好幾盒帶走慢慢啃的雞腳,是遊子在外最溫暖的慰藉。

油墩是黎裡的特產,傳說是為乾隆皇帝而製作的,如今成為了再家常不過的美食,一般有豆沙和全肉兩種口味。開在中心街的馮記油墩,簡直就是排隊界的傳說,圓溜溜、黃澄澄的油墩,一定要趁熱吃啊!

一碗餛飩,看上去清湯寡水,其實最考驗功夫。加了豬油的湯底如何香而不膩,是黎裡餛飩最大的秘密。生意最火爆的,還要屬老鎮上的餛飩店。大塊頭、阿四這些餛飩店是多少人吃到大的啊~

黎裡的燒麥可是純肉餡兒的,人民東路的阿大燒麥名聲最大,配上一碗蛋皮湯,一個完美的早餐就這麼解決了。

老街上的海棠糕,是小時候每個午後最開心的回憶了。站在爐子旁邊焦急地等待著,好不容易出鍋了熱熱乎乎地捧在手上,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個香甜的味道真是一輩子都吃不膩。

還有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張記飴糖,簡直可以上小時候最愛top3榜單,這一口糖的味道成了長大後最懷念的甜蜜。

當然,還有老虎荳茶樓的油氽鑼餅、龔記炒貨的老虎豆、馮記糕團的桂花豇豆糕和雙色叉團……黎裡人被這些美食牽絆著,難怪哪裡都不想去了。

這就是黎裡古鎮

一個景美人少又好吃的地方

小長假發愁沒地兒去的杆子們

我,在這裡等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