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韓喜球副院長領隊“大洋一號”綜合海試B航段科考

4月15日, 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我國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韓喜球擔任領隊的“大洋一號”綜合海試B航段科考隊從廈門起航, 奔赴南海執行任務。 “大洋一號”科考船上搭載著我國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 此航段的科考任務中, “潛龍三號”開展了海上試驗與驗收, 並進行了試驗性應用。

截至4月27日, “潛龍三號”已完成了3個潛次, 正在進行本航段的第四潛, 也是最後一潛。

4月15日上午9:45, “大洋一號”科考船從廈門起航, 奔赴南海

20日, “潛龍三號”成功首潛, 順利完成測試潛水器綜合性能的相關指標測試。

淩晨3點, 作業組為“潛龍三號”的首次下潛在做各項準備工作

21日的第二潛主要進行的是最大續航力海上試驗, 經過42小時48分鐘的航行, 航程156 km, 創下我國自主潛水器深海航程最遠紀錄。

24日, “潛龍三號”海試通過現場專家組驗收, 25日, “潛龍三號”在南海北部陸坡東沙西南海域順利完成試驗性應用第一潛。 近底調查26小時、航程84公里, 帶回了數千張拍自水下1400米左右的海底照片, 看到了比較豐富的深海生物、斑狀菌席和疑似冷泉碳酸鹽岩, 並探測到近底水體存在甲烷濃度異常。

25日, “潛龍三號”在南海北部陸坡完成試驗性應用第一潛

韓喜球將“潛龍三號”在試驗性應用第一潛中的作業形容為“察言、觀色和嗅味”。 “察言”指“潛龍三號”在離底150米的高度, 對海底地形地貌進行掃測;“觀色”是指在離底5米左右的高度, 對海底進行照相;“嗅味”是指對水體多種參數的異常進行探測。

韓喜球表示, 通過分析“潛龍三號”帶回的資料資料和照片, 有跡象表明東沙西南陸坡上存在甲烷自然滲漏現象。 海底甲烷自然滲漏可能與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存在關聯。 有可燃冰的區域往往在海底斷裂附近有富甲烷流體的溢出, 這股來自海底深部的流體由於與背景海水的溫度相近, 也稱冷泉。 韓喜球說, 這次探測範圍有限, 沒能找到活動的冷泉區, 也沒有發現貽貝、鎧甲蝦等典型的化能生物群落, 但拍攝到了白色的斑點狀菌席, 說明調查區域海底有甲烷滲溢現象, 但不顯著, 在調查區附近可能存在冷泉噴口。

可燃冰是由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化合物,

在南海北部陸坡一帶賦存有大量的可燃冰。 由於甲烷的溫室效應遠甚於二氧化碳, 如果海底甲烷大量進入大氣將使全球氣候變暖加速。

“潛龍三號”拍攝的深海魚

“潛龍三號”是我國最先進的無人無纜潛水器。 在深海複雜地形進行資源環境勘查時, “潛龍三號”具備微地貌成圖、溫鹽深探測、甲烷探測、濁度探測、氧化還原電位探測等功能。“‘潛龍三號’確實是深海調查測量的利器,它極大地解放了船上科考人員的勞動力。過去海上很多調查是‘苦力型’的,有了‘潛龍三號’,有了AUV(自主潛水器),海上科考從‘苦力型’向‘智慧型’進行了華麗轉變。”韓喜球說。

“潛龍三號” 萌萌噠,韓喜球昵稱它為“小媚魚”

韓喜球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

(文圖主要根據新華網相關報導整理編輯,部分引自韓喜球老師的微信朋友圈)

“潛龍三號”具備微地貌成圖、溫鹽深探測、甲烷探測、濁度探測、氧化還原電位探測等功能。“‘潛龍三號’確實是深海調查測量的利器,它極大地解放了船上科考人員的勞動力。過去海上很多調查是‘苦力型’的,有了‘潛龍三號’,有了AUV(自主潛水器),海上科考從‘苦力型’向‘智慧型’進行了華麗轉變。”韓喜球說。

“潛龍三號” 萌萌噠,韓喜球昵稱它為“小媚魚”

韓喜球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

(文圖主要根據新華網相關報導整理編輯,部分引自韓喜球老師的微信朋友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