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華每日電訊》聚焦錦州海岸帶整治~刊發“漁夫上岸記”

漁夫上岸記 

大個子、平頭、圓臉、身材微胖。 60歲的朱玉華從生產車間走出來, 一身灰色工作服, 系一條深藍色圍裙。 他習慣性地把雙手在圍裙上擦一擦, 和日前來到車間採訪的記者握了握手。 打了20多年魚的朱玉華現在是遼寧省錦州市筆架山食品有限公司的採購員, 幾年前, 他賣掉自己的80馬力漁船, 轉身上岸, 進企業成了一名工人。

"這些年海裡的魚蝦比之前少了, 要想賺錢就得往深海裡去。 "朱玉華說, 他的船小, 平時就在離岸邊20多海裡的地方捕魚, 往深海走, 風險太大。 "打魚是個苦營生, 水裡來、浪裡去, 一年到頭, 你得按潮汐時間決定幾點開船出海。 "

錦州市處於渤海最北端, 共有124公里的海岸線。 近年來, 錦州市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海岸帶整治行動, 一方面恢復和保護自然岸線, 另一方面加強海洋生態保護, 清理"三無漁船", 壓減漁業資源捕撈數量, 加強增殖放流,

讓大海休養生息。 在這一背景下, 全市原來2萬多名漁民有超過半數已經上岸轉產。

朱玉華所在的濱海新區王家街道漁民村同時還組織了搬遷改造, 村子裡原來的小平房都換成了樓房。 "原來常年漂在海上, 現在腳踏實地。 原來住平房, 現在住80多平方米的樓房,

過去想都不敢想。 "老朱感慨地說。

朱玉華工作的這家企業是一家海產品加工企業, 主要生產蝦醬、蝦油等產品。 進車間幹了一段時間, 老朱的才華很快便被經理張尤遠發現了:"人能幹不說, 最主要是他很'識貨'。 "蝦新鮮不新鮮、品質好不好, 只要在他眼前過一遍, 八九不離十。

很快, 他被委以重任:到錦州當地的各個漁碼頭以及全省乃至全國的沿海地區採購做蝦醬的原料蜢、蝦等。 "海產食品加工最重要的是原材料要保證品質, 一斤好蝦產出的蝦醬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都要比劣質蝦好很多。 "張尤遠說。

過去常年"水上漂"的朱玉華, 現在算得上是當地企業的"白領", 每個月工資5000多元, 收入比打魚時多了, 崗位也穩定了。 曾經每天不分晨昏面對無邊的海水, 如今, 他經常行走在全國的沿海碼頭。 "咱也時興了一把, 高鐵、飛機都坐過了。 以前常年待在船裡, 哪尋思過還能享這個福?"上岸時間久了, 他原本紫紅色的臉膛逐漸露出白皙的底色。

閑下來的時候, 朱玉華喜歡沿著海邊散散步, 看看家鄉的新變化:以前又髒又亂的小漁碼頭沒了, 建成了輻射遼寧西部的中心漁港;私搭亂建的海邊小房子沒了, 取而代之的是灘淨沙白的海濱浴場、綿延數公里的健身木棧道;筆架山景區裡遊人如織, 一度因近海灘塗淤積瀕臨消失的“天橋”經過海岸帶整治重新回到人們視線中……

有時他在海邊也能碰到過去的同行和老朋友,他們大多也都上岸了,改行做起了漁家樂。在海濱經營一家海鮮飯館或者經營休閒漁船,生意大都紅紅火火。北京、河北等地的遊客常自駕來遊玩,旺季時,周邊的酒店一房難求。

朱玉華感慨地說:"人都說靠海吃海,我這輩子就靠海活著了。過去只知道一味地向大海要'口糧',不知道愛護它。現在琢磨琢磨,大海不是咱一個人的,是大傢伙的。把大海愛護好,才能讓大家的日子過得更好。"

(記者張倵瑃、孫仁斌)新華社瀋陽4月18日電

有時他在海邊也能碰到過去的同行和老朋友,他們大多也都上岸了,改行做起了漁家樂。在海濱經營一家海鮮飯館或者經營休閒漁船,生意大都紅紅火火。北京、河北等地的遊客常自駕來遊玩,旺季時,周邊的酒店一房難求。

朱玉華感慨地說:"人都說靠海吃海,我這輩子就靠海活著了。過去只知道一味地向大海要'口糧',不知道愛護它。現在琢磨琢磨,大海不是咱一個人的,是大傢伙的。把大海愛護好,才能讓大家的日子過得更好。"

(記者張倵瑃、孫仁斌)新華社瀋陽4月18日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