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是為了看起來富一點,才窮下來的

綜合整理/MBA智庫百科(ID:mbalibwiki)

每天, 有10億瓶可口可樂被喝掉;

有4000萬個漢堡包在麥當勞被吃掉;

有82萬人光顧迪士尼專賣店;

每秒鐘有1252杯立頓熱紅茶被飲用;

119罐立頓冰紅茶被消費;

每秒鐘有3600杯雀巢咖啡被人喝下;

萬寶路每年在世界上銷售香煙3000億支, 用5000架波音707飛機才能裝完, 世界上每抽掉4支煙, 其中就有1支是萬寶路。

現在在社交場合, 不必等對方遞上名片自我介紹, 只需上下打量周身穿戴佩用的品牌, 就能把他的身份瞭解得八九不離十。 因為品牌就是人的社交身份證。 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化的個性和氣質,

歸屬於這一品牌消費者陣營的人, 一定和該品牌“志趣相投”。 或許從對方的座駕便能將身份剖析得鞭辟入裡。

01

“你要是開一日本車, 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大腕兒》裡的這句臺詞說得很現實。

如果他開著一輛法拉利, 那麼他一定是好動分子, 喜歡活潑多變的工作環境和新鮮事物, 對高科技有濃厚興趣, 他們喜歡發表意見, 從不掩飾自己的野心。 如果他是賓士的主人, 可能風格務實、家庭觀念很重, 是企業老總和政府機關領導人。 開Volvo的人一定生性穩重, 理性而低調。 當然品牌不僅將各消費群體在心理層面區分開來, 也能表明各個群體分屬於哪個經濟階層。

這些品牌用個性鮮明的品牌文化以及花樣翻新的會員活動,

形成一個共同生活方式的圈子, 圈子裡的人因為共同的消費更容易找到話題, 更容易溝通。 這個圈子也許象徵著某種身份, 也許代表著某種共同的價值觀;這種認同感也會推動這個圈子越來越大, 讓其消費者形成一種強烈歸屬感, 從而形成“成癮性”消費。

最初, 成癮性是指患者對藥物產生生理上依賴, 包括心理成癮、行為成癮。 心理專家分析, 如果一個人不是因為需要某些商品而瘋狂購物, 可能是得了一種病態性心理疾病。

除了心理學家對“成癮性”理論研究外, 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從經濟學的角度創立的“理性成癮”理論。 其所謂成癮, 就是個人資本投入造成的消費依賴性。

他的觀點是:成癮性行為,

即使其程度很深, 從包括穩定偏好的有預見性的最大化行為的意義上講, 通常也都是理性的行為。 而這裡所說的理性, 個體在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前後一致, 也就是說, 消費者的偏好是保持穩定的, 不隨時間推移而變化。

成癮性其實是一種複雜、令人費解而又廣泛存在的行為。 事實上, “理性成癮”不能單單研究消費者本身, 而是要分析消費者與品牌、與產品之間的關係, 這一點非常重要, 也是無法割裂的。

有這樣一群消費者:他們對所鍾愛的品牌方方面面瞭若指掌津津樂道, 自認為對這一品牌的產品最有發言權;他們對品牌的忠實猶如宗教信徒般虔誠;他們有意和其他品牌的擁護者區別開來,

甚至對其他消費群嗤之以鼻;他們為自己設立了種種清規戒律, 自我約束, 為的是和品牌宣導的價值體系相匹配、靠攏;這群信徒同時也是傳教士, 將該品牌提供的一系列滿足, 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 不遺餘力地向其他消費者推介。 用行銷術語講, 這就是 “品牌崇拜”。

02

去過海底撈的人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吃飯高峰時段, 你得等上一等, 才會輪到座位。 火鍋店到處都是, 沒座可以再換一家, 何必在此浪費時間?而有此經歷的人還多屬回頭客。 海底撈是如何讓消費者“成癮性”地來此吃飯呢?

在海底撈的等候區, 有四五位服務員會為排隊的客人提供免費擦皮鞋和美甲的服務。 還有跳棋等休閒專案讓你消遣, 邊玩邊吃免費送上來的水果,

小孩子有專門的遊樂區可供玩耍。 這樣一來, 你不是“白白”地消耗時間, 而是享受來此吃飯帶來的高的附加值。 等待不會成為抱怨, 而成為一種享受, 何樂而不為呢?

除此之外, 斟滿的飲料可以免費續杯的, 免費送給女性顧客的皮筋會讓你不再擔心吃飯時散發的干擾, 手機也會被透明塑膠套裝起來以免湯汁濺上, 這些細緻入微的服務讓你享受到其他店享受不到的附加值, 難怪, 即便排隊也要來這裡吃一餐。

海底撈用給予顧客高的附加值感讓顧客形成“成癮性消費”, 雖然高附加值會給企業帶來高的成本, 但顧客的“成癮性消費”卻讓商家贏得了細水長流的利益。

03

我是為了看起來富一點, 才窮下來的。 最近大家都在說自己是“隱形貧困人口”這一詞語。指一些人群看起來很富有,但其實很窮;可能會吃精緻的法餐、用限量版的口紅、請高價的私教,甚至信用卡巨額透支……一句話,是“新貴”與“赤貧”的吊詭結合體。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錢”“不敢花錢”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隱形貧困人口”。

很能花錢但沒有錢花,並不新鮮,與許多年前說的“月光族”“啃老族”沒多大區別。明明消費能力不夠,當“隱形”與“貧困人口”結合在一起,它似乎又產生了一種別樣的文化語義。換個角度看,就是顯性奢侈,其實是融入城市的一種方式。當年輕人爭相穿上“消費文化”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一定程度上是在求一種安全感。

一兩件奢侈品——品味的必要彰顯;

每場不落的電影——社交的有效談資;

與小姐妹一同訂健身餐——保證觀念不落伍。

因此,消極地看,“隱形貧困人口”是有些離經叛道;但積極地說,“隱形貧困人口”也確實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雖然磕磕絆絆、姿態並非那麼優美。甚至在批評之前,不妨也先問一句:今天的城市,剝離了電影、打車、時尚、美食、健身,其內容還剩多少呢?

04

消費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大頭,商業之水無孔不入。過度的商業化確實在製造“腎可以不要,iPhone必須買下”的消費錯覺。

這種消費文化心態還面臨著正反兩種刺激。從正向來看,金融創新的力量不容小覷,“不動聲色”地推動了超前消費,有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擔心,一個高儲蓄的中國正慢慢走向個人消費的高負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代年輕人的父母,晚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年輕人眼下家庭負擔還不大。而反向刺激則是壓力。生活有壓力,“反正買不起房”,很多年輕人索性在其他物質消費上放飛自我;工作有壓力,據說十點後加完班的計程車上,不少女性白領喜歡打開淘寶,怒刷幾單,以解心頭憤懣。

所以,透過一個可能本為調侃而創設的熱詞,我們看得見消費文化的爆炸式發展、消費預期的代際變化以及“貧困線”背後的心靈曲線。

可見,理性的消費觀尤為重要。不管是成癮消費,還是理性成癮;不管是消費文化還是顯性奢侈……小編覺得,消費就是自己在個人能力上為自己需求的最大化找到最好的滿足。這個滿足也因人而異,有的人要貴的,有的人要實惠的,有的人要品牌的。其實不管如何,你的消費一定是要與自己能力相符合,這樣才能是最平衡的消費觀。

後臺回復圖“成癮性消費”,有驚喜!

友情提示:底部是留言區,查詢關鍵字請先返回公眾號介面!

綜合整理/MBA智庫百科

近期熱門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MBA智庫智匯本”

最近大家都在說自己是“隱形貧困人口”這一詞語。指一些人群看起來很富有,但其實很窮;可能會吃精緻的法餐、用限量版的口紅、請高價的私教,甚至信用卡巨額透支……一句話,是“新貴”與“赤貧”的吊詭結合體。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錢”“不敢花錢”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隱形貧困人口”。

很能花錢但沒有錢花,並不新鮮,與許多年前說的“月光族”“啃老族”沒多大區別。明明消費能力不夠,當“隱形”與“貧困人口”結合在一起,它似乎又產生了一種別樣的文化語義。換個角度看,就是顯性奢侈,其實是融入城市的一種方式。當年輕人爭相穿上“消費文化”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一定程度上是在求一種安全感。

一兩件奢侈品——品味的必要彰顯;

每場不落的電影——社交的有效談資;

與小姐妹一同訂健身餐——保證觀念不落伍。

因此,消極地看,“隱形貧困人口”是有些離經叛道;但積極地說,“隱形貧困人口”也確實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雖然磕磕絆絆、姿態並非那麼優美。甚至在批評之前,不妨也先問一句:今天的城市,剝離了電影、打車、時尚、美食、健身,其內容還剩多少呢?

04

消費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大頭,商業之水無孔不入。過度的商業化確實在製造“腎可以不要,iPhone必須買下”的消費錯覺。

這種消費文化心態還面臨著正反兩種刺激。從正向來看,金融創新的力量不容小覷,“不動聲色”地推動了超前消費,有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擔心,一個高儲蓄的中國正慢慢走向個人消費的高負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代年輕人的父母,晚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年輕人眼下家庭負擔還不大。而反向刺激則是壓力。生活有壓力,“反正買不起房”,很多年輕人索性在其他物質消費上放飛自我;工作有壓力,據說十點後加完班的計程車上,不少女性白領喜歡打開淘寶,怒刷幾單,以解心頭憤懣。

所以,透過一個可能本為調侃而創設的熱詞,我們看得見消費文化的爆炸式發展、消費預期的代際變化以及“貧困線”背後的心靈曲線。

可見,理性的消費觀尤為重要。不管是成癮消費,還是理性成癮;不管是消費文化還是顯性奢侈……小編覺得,消費就是自己在個人能力上為自己需求的最大化找到最好的滿足。這個滿足也因人而異,有的人要貴的,有的人要實惠的,有的人要品牌的。其實不管如何,你的消費一定是要與自己能力相符合,這樣才能是最平衡的消費觀。

後臺回復圖“成癮性消費”,有驚喜!

友情提示:底部是留言區,查詢關鍵字請先返回公眾號介面!

綜合整理/MBA智庫百科

近期熱門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MBA智庫智匯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