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職場中的理想狀態,很難實現嗎?

職場中, 每個人都追求著一種極為理想的、高度自由化的生存狀態。 每個人都追求著那種當工作不再是負擔, 而是一種樂趣;可以通過調動資源來獲得發展, 獲得不僅是財務的充分自由、社會關係的自由、更是心靈上的自由。 按自己的喜好、意願去開展工作與生活, 讓生活遊刃有餘, 這樣的狀態是每個人都希冀的。

綜合整理/MBA智庫百科(ID:mbalibwiki)

為了讓職場生活更簡單點, 今天小編想給大家介紹幾個職場中用到的管理定律:

蔡戈尼效應

蔡戈尼效應又名蔡戈尼克記憶效應,是指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

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 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 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1927年, 心理學家蔡戈尼做了一個實驗: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 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 其間讓甲組順利演算完畢, 而乙組演算中途, 突然下令停止。 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 乙組明顯優於甲組。 這種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於乙組人的記憶中, 久擱不下。 而那些已完成的人, “完成欲”得到了滿足, 便輕鬆地忘記了任務。

這種解答未遂的問題, 深刻地留存記憶中的心態叫蔡戈尼效應。

關於這種心理, 曾有過這樣一段佳話:一位愛睡懶覺的大作曲家的妻子為使丈夫起床,

便在鋼琴上彈出一組樂句的頭三個和絃。 作曲家聽了之後, 輾轉反側, 終於不得不爬起來, 彈完最後一個和絃。 趨合心理逼使他在鋼琴上完成他在腦中早已完成的樂句。

很多人有與生俱來的完成欲。 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結, 一日不得解脫。 蔡戈尼效應使人走入兩個極端:一個是過分強迫, 面對任務非得一氣呵成, 不完成便死抓著不放手, 甚至偏執地將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極端是驅動力過弱, 做任何事都拖遝囉嗦, 時常半途而廢, 總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後再轉移目標, 永遠無法徹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一個從不把工作做完的人, 至少能夠擴展自己的生活, 而且可能生活得豐富多彩, 但是一個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

驅動力過強, 可能導致生活沒有規律、太緊張、太狹窄。

刺蝟法則

刺蝟法則是說為了研究刺蝟在寒冷冬天的生活習性, 生物學家作了一個實驗:把十幾隻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 這些刺蝟被凍得渾身發抖, 為了取暖, 他們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 而相互靠攏後, 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 很快就又要各自分開了。 可天氣實在太冷了, 它們又靠在一起取暖。 然而, 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 挨的太近, 身上會被刺痛;離的太遠, 又凍得難受。 就這樣反反復複地分了又聚, 聚了又分, 不斷地在受凍與受刺之間掙扎。 最後, 刺蝟們終於找到了一個適中距離, 既可以相互取暖, 又不至於被彼此刺傷。

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運用到管理實踐中, 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 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 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 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 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 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 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 可以防止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 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 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 要做到“疏者密之, 密者疏之”, 這才是成功之道。

查寧定律

美國心理學家W·I·查甯提出查寧定律:人總希望有自己的個性, 既要與眾不同, 又要勝過別人。 每個人與眾不同的目的, 在於想勝過眾人。

A在合資公司做白領,

覺得自己滿腔抱負沒有得到上級的賞識, 經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見到老總, 有機會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幹就好了!但是他始終沒有去找所謂的“機會”。 A的同事B, 也有同樣的想法, 他更進一步, 去打聽老總上下班的時間, 算好他大概會在何時進電梯, 他也在這個時候去坐電梯, 希望能遇到老總, 有機會可以打個招呼。 他們的同事C更進一步。 他詳細瞭解老總的奮鬥歷程, 弄清老總畢業的學校, 人際風格, 關心的問題, 精心設計了幾句簡單卻有分量的開場白, 在算好的時間去乘坐電梯, 跟老總打過幾次招呼後, 終於有一天跟老總長談了一次, 不久就爭取到了更好的職位。

愚者錯失機會, 智者善抓機會, 成功者創造機會。 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 這準備二字,並非說說而已。員工只有在自主擇業、心情舒暢的前提下,才能各展其長,充分釋放自身的能量。公司應對員工的個人能力實施評估,結合員工個人的發展意願做出個性化的發展計畫,以輔導員工向符合公司要求的職位方向發展。

華盛頓合作定律

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們“三個和尚”的故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動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我們傳統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業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提出了古德曼定理:沒有沉默就沒有溝通。

曾經有個小國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碧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

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

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裡,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裡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當你能夠心領神會的時候,沉默便勝過千言萬語。

在一些商業活動中,適時沉默也是一項有效的溝通技巧。很多商家經常利用“沉默”的原理,人為地製造出“沉默”的氛圍,反而勝過千言萬語的宣傳。美國紐約國際銀行在剛開張之時,為了迅速提升知名度,曾做過一則別具風格的廣告。

一天晚上,紐約的市民們正聽著廣播節目。突然,全市所有的廣播都在同一時刻播報了這樣一則廣告:“聽眾朋友,從現在開始播放的是由本市國際銀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時間。”接下來,全市的電臺同時中斷了10秒鐘。一時間,紐約市民對這個10秒鐘的沉默時間議論紛紛。於是,奇妙的沉默時間,成為紐約市民茶餘飯後討論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國際銀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很快便家喻戶曉。

一位廠長打算低價處理廠裡的一批舊機器,他估算的最低價格為50萬美元。談判中,一個買主針對這批機器的缺陷,滔滔不絕地抱怨了很久,說它們早就被淘汰了,品相也不好,根本值不了多少錢。廠長一言不發,耐心地聽著對方的抱怨。

最後,那位買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責的言辭了,突然蹦出一句:“這批機器我最多只能給你80萬美元,再多的話,我可真不要了。”廠長大喜,當即與他拍板成交。這位善於沉默的廠長,一句話沒說便輕而易舉地多賺了30萬美元。

箍桶理論

箍桶理論就是針對“木桶理論”而提出的逆向的新觀念,其含義是:先制定一個目標,然後根據現在自身與客觀的情況,制定出最終為能達到目標的一個個階段的任務量。或者說,就是將一件有大困難的事,細分為若干階段或部分,這樣,在細分後的每個階段或部分,其困難就被大大縮小,直至縮小到其困難可被輕易克服,縮小到要實現這個階段或部分的小任務,完全具備客觀的可能,而幾乎沒有任何系統的風險干擾。

箍桶理論雖然有點“計畫”的味道,但與“計畫”有區別。“計畫”中的各階段任務往往很龐大模糊,客觀上要實現則存在大量的長期的外界因素干擾,實現的概率不高;每一階段時期也很長。而“箍桶理論”的階段時間很短,各階段任務量也很細化,具體明確,特別是每個階段應實現的任務量在客觀上都具備實現的可能。從本質上講,“箍桶理論”就是用小的時間量與任務量,化解“計畫”所具有的系統大風險。

後臺回復以上任一定律,有驚喜!

友情提示:底部是留言區,查詢關鍵字請先返回公眾號介面!

綜合整理/MBA智庫百科

近期熱門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MBA智庫智匯本”

這準備二字,並非說說而已。員工只有在自主擇業、心情舒暢的前提下,才能各展其長,充分釋放自身的能量。公司應對員工的個人能力實施評估,結合員工個人的發展意願做出個性化的發展計畫,以輔導員工向符合公司要求的職位方向發展。

華盛頓合作定律

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們“三個和尚”的故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動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我們傳統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業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提出了古德曼定理:沒有沉默就沒有溝通。

曾經有個小國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碧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

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

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裡,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裡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當你能夠心領神會的時候,沉默便勝過千言萬語。

在一些商業活動中,適時沉默也是一項有效的溝通技巧。很多商家經常利用“沉默”的原理,人為地製造出“沉默”的氛圍,反而勝過千言萬語的宣傳。美國紐約國際銀行在剛開張之時,為了迅速提升知名度,曾做過一則別具風格的廣告。

一天晚上,紐約的市民們正聽著廣播節目。突然,全市所有的廣播都在同一時刻播報了這樣一則廣告:“聽眾朋友,從現在開始播放的是由本市國際銀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時間。”接下來,全市的電臺同時中斷了10秒鐘。一時間,紐約市民對這個10秒鐘的沉默時間議論紛紛。於是,奇妙的沉默時間,成為紐約市民茶餘飯後討論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國際銀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很快便家喻戶曉。

一位廠長打算低價處理廠裡的一批舊機器,他估算的最低價格為50萬美元。談判中,一個買主針對這批機器的缺陷,滔滔不絕地抱怨了很久,說它們早就被淘汰了,品相也不好,根本值不了多少錢。廠長一言不發,耐心地聽著對方的抱怨。

最後,那位買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責的言辭了,突然蹦出一句:“這批機器我最多只能給你80萬美元,再多的話,我可真不要了。”廠長大喜,當即與他拍板成交。這位善於沉默的廠長,一句話沒說便輕而易舉地多賺了30萬美元。

箍桶理論

箍桶理論就是針對“木桶理論”而提出的逆向的新觀念,其含義是:先制定一個目標,然後根據現在自身與客觀的情況,制定出最終為能達到目標的一個個階段的任務量。或者說,就是將一件有大困難的事,細分為若干階段或部分,這樣,在細分後的每個階段或部分,其困難就被大大縮小,直至縮小到其困難可被輕易克服,縮小到要實現這個階段或部分的小任務,完全具備客觀的可能,而幾乎沒有任何系統的風險干擾。

箍桶理論雖然有點“計畫”的味道,但與“計畫”有區別。“計畫”中的各階段任務往往很龐大模糊,客觀上要實現則存在大量的長期的外界因素干擾,實現的概率不高;每一階段時期也很長。而“箍桶理論”的階段時間很短,各階段任務量也很細化,具體明確,特別是每個階段應實現的任務量在客觀上都具備實現的可能。從本質上講,“箍桶理論”就是用小的時間量與任務量,化解“計畫”所具有的系統大風險。

後臺回復以上任一定律,有驚喜!

友情提示:底部是留言區,查詢關鍵字請先返回公眾號介面!

綜合整理/MBA智庫百科

近期熱門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MBA智庫智匯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