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55年前浙江的這條經驗,為什麼能先後獲兩任最高領導人批示?

導語

長安君(ID:changan-j):今年, 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周年;是習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15周年。

這個由基層幹部群眾創造的工作經驗,

為何先後獲得兩任最高領導人的批示?

近日, 《法制日報》派出以總編輯為組長的十余名精幹記者, 從楓橋經驗的誕生地楓橋鎮出發, 深入浙江十餘個地市開展了將近一個月深入採訪, 找尋歷史的記憶, 形成17篇共計6萬6千餘字採訪報告。

下面, 就讓我們通過這些採訪, 探尋“楓橋經驗”五十五載變與不變背後的故事, 感悟“楓橋經驗”在新時代所煥發出的蓬勃生機——

說理說出好經驗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中國農村, 以“四類分子”等被改造物件為主體帶來的民間矛盾和問題相當突出, 如何在群眾中解決矛盾、化解問題是個帶有普遍性的基層難題。

“楓橋經驗”, 應運而生——

1963年, 浙江省在楓橋鎮搞社會主義教育試點,

大家在討論如何教育“四類分子”等被改造對象時, 楓橋鎮楓溪村黨支部書記兼治保主任陳友堂提議:還是要講情講理, 只有這樣, 對方才會心服口服。

陳友堂發動群眾開展說理教育, 沒有打人、捕人, 卻成功教育了不少被改造對象。

有一次, 楓溪村第三生產隊開會教育被改造物件, 會上, 陳友堂允許被改造物件坐下, 允許他站起來講話, 允許他爭辯。 會後, 這個人回家, 老婆問他情況, 他說:“沒打沒罵, 人家擺事實、講道理, 我最後覺得是自己不對。 ”第二天一早, 這個人就主動寫了書面“悔過書”。

還有一個被改造物件, 上級公安機關準備把他送去勞動改造。 陳友堂知道後, 跑到縣裡去“保”他, 建議“就地改造”。 對陳友堂的舉動,

很多人不以為然。 陳友堂說, 一個人去勞改, 留下老婆孩子, 給國家增加了一分負擔, 如果就地改造, 有上千群眾可依靠, 還怕管不住?

楓溪村的這一做法, 經過不斷完善和提升, 最終形成了“在党的領導下, 依靠和發動群眾, 堅持矛盾不上交, 就地解決”的“楓橋經驗”。

這個由幹部群眾集體創造出來的“楓橋經驗”, 先後獲兩任最高領導人批示——

1963年, 毛澤東同志對這一經驗作出批示:“要各地仿效, 經過試點, 推廣去做。 ”

2003年, 習近平同志作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重要指示。

發展還是消亡?

五十五載光陰荏苒, 有許多事物在歲月洪流中銷聲匿跡。

作為中國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一, 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之稱的浙江, 如今已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

截至2016年, 浙江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已分別連續16年和32年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而互聯網, 則是浙江的另一張靚麗名片。 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永久選址、阿裡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在杭州紮根、國內首家互聯網法院在杭州掛牌、智慧治理中心在多地高效運轉……互聯網時代的浙江, 風華絕代。

今日浙江, 舊貌換新顏。 那麼, 當年的“楓橋經驗”, 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可能很多人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但每一件糾紛、每一個問題的解決背後, 我們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楓橋鎮經營木門業務的陳中華, 今年1月將做好的一扇木門送到客戶陳某家。 見到定做的木門, 陳某有些不樂意:這門的一角被碰壞了, 缺角影響木門的美觀。 陳某不肯收貨, 陳中華也不幹了:不就缺個角嗎?又不影響使用。 一言不合, 兩人拳腳相向。 廝打中, 陳中華的小手指被對方咬傷。 雙方因賠償問題僵持不下, 紅楓義警協會成員陳榮周主動請纓, 去做調解工作。

分析兩人的糾紛原因之後, 先是找到陳中華,說:“就是手指頭被咬了,用不著住院。事情不要搞大,冤家宜解不宜結。”再找陳某,告訴他:“咬了人,肯定要賠點錢,過得去就好,禮節上也要賠禮。要不然,事情鬧到派出所就嚴重了。”

幾句“點穴”的話讓雙方達成協議,陳中華得到800元賠償。

圖為2016年3月15日,楓橋鎮楓源村時年81歲的許金忠老人到楓橋鎮調解志願者聯合會接待室,反映自己與鄰居的矛盾,經過調解志願者的一番耐心解釋,老人滿意而回。任光法 攝

“全國人民調解能手”茅永斌,從寧波市中醫院副院長、黨委書記任上退休後,在遇到十餘名因病死亡的患者家屬佔據某衛生院院長辦公室並與院方爭吵的情況時,堅持以中立協力廠商立場調解醫療糾紛,通過查閱患者病例、跟死者家屬講醫學知識和法律知識,最終促使死者家屬在後悔自責中,同意與衛生院達成調解協議。

衢州市衢江區法院在訴訟服務中心掛起一塊“無訟”牌匾,將調解引入家事審判領域, 以“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等家庭身份的席位牌代替“原告”“被告”等稱呼,營造家事糾紛化解的柔性氛圍,並邀請社會鄉賢參與調解,從而在判決前化解了97%的家事糾紛……

圖為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人民法院法官黃甘富主持調解一起繼承糾紛案件。 胡宗明 攝

“楓橋經驗”的功能遠不止調解,還包括綜治——

杭州上城區清河坊老街17年8月成立“禦街聯盟”,街區的460鋪商戶自願成為聯盟成員,並被劃分為12個網格。除了公安專業力量和輔警外,保安、醫療衛生等民間志願者力量也納入其中。“禦街聯盟”成立後,這個日均遊客量3萬左右、高峰期達到12萬的街區,整整一年僅發生14起扒竊案件,而在幾年前,類似案件一天就有十幾起。

我們欣喜地看到,“楓橋經驗”55年來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由點及面,不斷輻射、擴大覆蓋的過程。

這些年來,“楓橋經驗”不但已走出諸暨、走出紹興,在浙江大地遍地開花結果,更是傳遍祖國大江南北,成為全國政法綜治戰線一面旗幟。

“改變”還是“不變”?

55年來,“楓橋經驗”始終在變。

起初,“楓橋經驗”是改造“四類分子”的經驗;上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楓橋創造了依靠群眾改造流竄犯和幫教失足青少年的成功經驗;十年動亂結束後,楓橋在全國率先給“四類分子”摘帽,為全國撥亂反正提供了範例;改革開放後,楓橋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預防化解矛盾、維護社會治安,成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典型。

55年間,“楓橋經驗”緊扣時代脈搏,積極運用科技創新手段,適應矛盾新變化、回應時代新需求。

從互聯網之都的網路糾紛調處,到桐廬的智慧治理中心;從魚山的“連隊+科技”,到台州的“四大平臺”;從松陽的電子民情地圖,到溫州的“基層治理綜合資訊平臺”。種種社會治理“黑科技”背後,都有一個新趨勢,那就是,用“互聯網+”新思維解決網路時代新問題。

圖為2017年10月,桐廬縣綜治辦與公安局、城管局等部門工作人員在智慧治理中心會商如何進行監控視頻資料深度應用。姚軍強 攝

55年來,“楓橋經驗”始終不變。

55年來,儘管浙江經濟社會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楓橋經驗”的為民初心始終沒有改變,堅持党的領導,善於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繫群眾的內在靈魂沒有改變。

從諸暨楓橋鎮的“紅楓義警”,到桐鄉高橋鎮的百姓參政團;從安吉餘村的“兩山”議事會,到台州的“藍馬甲”;從杭州上城區的“親民尚和圖”,到溫州的“專職網格員”。種種新鮮事背後,都有一個老傳統,那就是,依靠群眾,群防群治,預防糾紛,化解矛盾。

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核。在變與不變的選擇與判斷中,“楓橋經驗”創造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奇跡。

原來,“楓橋經驗”常青的秘訣就在眼前,它融入於群眾笑容中、鑲嵌于安定祥和間。

這個秘訣便是:根植群眾路線的沃土,緊扣時代跳動的脈搏。

為什麼五十五年的“楓橋經驗”歷久彌新,獲得兩任最高領導人的批示?

經過近一個月的採訪與報導,我們終於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具備了這兩個要素的“楓橋經驗”,就像一棵深深植根於泥土中的大樹,永遠都鬱鬱蔥蔥,生機無限。

聲明:本文綜合自法制日報,在此致謝!

先是找到陳中華,說:“就是手指頭被咬了,用不著住院。事情不要搞大,冤家宜解不宜結。”再找陳某,告訴他:“咬了人,肯定要賠點錢,過得去就好,禮節上也要賠禮。要不然,事情鬧到派出所就嚴重了。”

幾句“點穴”的話讓雙方達成協議,陳中華得到800元賠償。

圖為2016年3月15日,楓橋鎮楓源村時年81歲的許金忠老人到楓橋鎮調解志願者聯合會接待室,反映自己與鄰居的矛盾,經過調解志願者的一番耐心解釋,老人滿意而回。任光法 攝

“全國人民調解能手”茅永斌,從寧波市中醫院副院長、黨委書記任上退休後,在遇到十餘名因病死亡的患者家屬佔據某衛生院院長辦公室並與院方爭吵的情況時,堅持以中立協力廠商立場調解醫療糾紛,通過查閱患者病例、跟死者家屬講醫學知識和法律知識,最終促使死者家屬在後悔自責中,同意與衛生院達成調解協議。

衢州市衢江區法院在訴訟服務中心掛起一塊“無訟”牌匾,將調解引入家事審判領域, 以“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等家庭身份的席位牌代替“原告”“被告”等稱呼,營造家事糾紛化解的柔性氛圍,並邀請社會鄉賢參與調解,從而在判決前化解了97%的家事糾紛……

圖為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人民法院法官黃甘富主持調解一起繼承糾紛案件。 胡宗明 攝

“楓橋經驗”的功能遠不止調解,還包括綜治——

杭州上城區清河坊老街17年8月成立“禦街聯盟”,街區的460鋪商戶自願成為聯盟成員,並被劃分為12個網格。除了公安專業力量和輔警外,保安、醫療衛生等民間志願者力量也納入其中。“禦街聯盟”成立後,這個日均遊客量3萬左右、高峰期達到12萬的街區,整整一年僅發生14起扒竊案件,而在幾年前,類似案件一天就有十幾起。

我們欣喜地看到,“楓橋經驗”55年來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由點及面,不斷輻射、擴大覆蓋的過程。

這些年來,“楓橋經驗”不但已走出諸暨、走出紹興,在浙江大地遍地開花結果,更是傳遍祖國大江南北,成為全國政法綜治戰線一面旗幟。

“改變”還是“不變”?

55年來,“楓橋經驗”始終在變。

起初,“楓橋經驗”是改造“四類分子”的經驗;上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楓橋創造了依靠群眾改造流竄犯和幫教失足青少年的成功經驗;十年動亂結束後,楓橋在全國率先給“四類分子”摘帽,為全國撥亂反正提供了範例;改革開放後,楓橋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預防化解矛盾、維護社會治安,成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典型。

55年間,“楓橋經驗”緊扣時代脈搏,積極運用科技創新手段,適應矛盾新變化、回應時代新需求。

從互聯網之都的網路糾紛調處,到桐廬的智慧治理中心;從魚山的“連隊+科技”,到台州的“四大平臺”;從松陽的電子民情地圖,到溫州的“基層治理綜合資訊平臺”。種種社會治理“黑科技”背後,都有一個新趨勢,那就是,用“互聯網+”新思維解決網路時代新問題。

圖為2017年10月,桐廬縣綜治辦與公安局、城管局等部門工作人員在智慧治理中心會商如何進行監控視頻資料深度應用。姚軍強 攝

55年來,“楓橋經驗”始終不變。

55年來,儘管浙江經濟社會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楓橋經驗”的為民初心始終沒有改變,堅持党的領導,善於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繫群眾的內在靈魂沒有改變。

從諸暨楓橋鎮的“紅楓義警”,到桐鄉高橋鎮的百姓參政團;從安吉餘村的“兩山”議事會,到台州的“藍馬甲”;從杭州上城區的“親民尚和圖”,到溫州的“專職網格員”。種種新鮮事背後,都有一個老傳統,那就是,依靠群眾,群防群治,預防糾紛,化解矛盾。

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核。在變與不變的選擇與判斷中,“楓橋經驗”創造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奇跡。

原來,“楓橋經驗”常青的秘訣就在眼前,它融入於群眾笑容中、鑲嵌于安定祥和間。

這個秘訣便是:根植群眾路線的沃土,緊扣時代跳動的脈搏。

為什麼五十五年的“楓橋經驗”歷久彌新,獲得兩任最高領導人的批示?

經過近一個月的採訪與報導,我們終於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具備了這兩個要素的“楓橋經驗”,就像一棵深深植根於泥土中的大樹,永遠都鬱鬱蔥蔥,生機無限。

聲明:本文綜合自法制日報,在此致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