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86歲老漢和他的“寶馬”成“網紅”

騎馬上路前, 先綁好韁繩。

騎馬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記者 雷媛媛 李書厚

清早, 霧氣朦朧的柳城縣馬山鎮北浩村琵琶屯的鄉間小路傳來陣陣清脆的馬蹄聲, 86歲的村民蘭運國騎在馬上徐徐前行, 時不時跟著掛在馬背上的答錄機哼唱山歌, 大黃狗跑在前面領路。

近日, 柳城縣官方公眾微信號發佈了一則蘭運國騎馬趕圩的消息, 讓他和他的馬一時間成了“網紅”。 “老搭檔”陪伴多年形影不離

12日上午, 蘭運國吃過早飯, 將在田裡吃草的馬拉回來, 裝上馬鞍, 拿上鋤頭, 騎著馬下到田裡幹活。 養了12年的黃狗也一路跟著, 蘭運國在田裡幹活, 狗和馬則在一旁安靜地陪伴。

無論是去趕圩還是做農活, 這一馬、一狗都跟著他, 幾乎形影不離, 是陪伴他多年的“老搭檔”。

蘭運國上世紀80年代開始養馬, 當時他從柳江區買回一匹母馬, 隨後母馬產下了現在這匹馬。 如今這匹馬已有22歲, 從馬的壽命來看, 也算得上高齡了。 蘭運國認為他的馬還不算老, 應該是中年, 因為馬的牙齒還很健康。 “我的馬以前可以馱300斤, 現在馱200斤上山還不成問題, 比他們的都厲害。 ”這讓蘭運國感到驕傲。

這匹馬在這個年齡還如此健壯, 跟蘭運國平時的愛護不無關係,

他把馬當孩子一樣。 “它有點調皮, 沒有老母馬聽話。 ”蘭運國說, 早年老母馬不光能馱運, 還能幫他耕地, 但現在這匹馬“講不聽”, 無奈蘭運國只好又買回一頭牛用於耕地。 這匹馬性子烈, 剛開始連蘭運國都不讓騎, 一次次將他摔下地;他也不惱, 摔下來又爬上去。 有一次摔下來他的手腕摔骨折, 傷得很嚴重, 有人勸他把馬賣了, 他捨不得:“你對它好, 它也會對你好。 ”蘭運國經常出去割新鮮的草料喂馬, 有時用米糠拌玉米粒給它改善伙食。 多年的陪伴, 終於換來了信任, 如今蘭運國無論去哪裡, 它都跟著, 就跟那條黃狗一樣忠心耿耿。

有時蘭運國還帶著“老搭檔”出去“掙外快”。 他的馬在當地小有名氣, 經常有人請蘭運國用馬拉貨。

11日, 蘭運國用馬幫人拉化肥上山, 賺了200元。

騎著“寶馬”去趕圩

這匹馬不僅是蘭運國的重要生產工具, 還是他唯一的代步工具。

蘭運國一坐車就暈車, 有一次暈了三天都沒緩過來。 有了馬以後, 他就改騎馬出行。 最遠一次他騎馬去太平鎮喝喜酒, 距離50多公里, 來回一趟路程就花了差不多10個小時。 雖然耗時, 但蘭運國就愛他的“寶馬”, “坐得穩, 舒服。 ”

蘭運國所在的琵琶屯距離鎮上有一段距離, 每逢圩日, 他都要騎馬到鎮上買東西, 因此騎馬趕圩就成了他的日常, 也成了馬山圩的一景。 他不僅自己騎馬“兜風”, 早幾年, 他還載著80多歲的老伴一起騎馬行走在鄉間小路、熱鬧的街市上, 引來路人羡慕的眼光。

他年事已高, 兒女們擔心他的安全,

不希望他再騎馬。 兒子蘭德造說, 父親愛騎馬, 有他的地方就有馬在, “我們勸他勸不住, 只能隨他去, 他開心就好。 ”如今, 老伴已到鎮上跟兒子住新房, 蘭運國卻不願意去, “我的根就在這裡。 ”他跟馬、狗、牛相伴在老屋裡。

已經86歲高齡的他還天天下地種甘蔗、種玉米, 經常爬山拉貨, “我做農活是鍛煉身體, 睡多了會生病, 不如下地做工一身松。 ”鄰居打趣他:“像你這麼大年紀還種甘蔗的, 柳城恐怕就你一人。 ”幾十年來, 蘭運國騎馬穿梭在鄉間, 馬蹄下的小路從坑窪的泥路、石子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他見證了家鄉幾十年的發展和歲月變遷。 加上蘭運國為人和善, 熱心助人, 勾起不少當地人的溫暖記憶。

@肥仔貴燒臘店:老爺子人緣非常好, 無論外人親人一視同仁。他喜歡喝點小酒,我們老家起房子時一層、三層倒樓面都必須叫老爺子過來飲酒;20年前是我的救命恩人,向老人家致敬!

@我的E家:外出工作多年,遠嫁他鄉多年的我,再次見到爺爺和奶奶的消息,突然想起20年前幾乎天天見面。在我記憶裡和藹可親的老爺爺老奶奶,從不生氣。祝願兩老長命百歲!

@小靜:有一次初中週末放學回家天已經黑了,走在山路上碰到了爺爺騎馬,跟他一起結伴回家,那次特別難忘。

馬山人愛馬

在馬山鎮,有不少人像蘭運國一樣養馬,並以此作為生活和生產工具。

馬山鎮宣傳幹事週末介紹,以前馬山這個地方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山地多、高、險,交通閉塞。為了解決生產生活所需的物資交易及運輸,馬山人民就養起了馬匹,在馬山也因此形成了馬匹交易的現象。當地縣誌記載,每當馬山圩日,為了便於買主相馬,人們就把待賣的馬匹放在現在集市的東北山腳下,馬山因此而得名。

如今交通和生活條件大大改善,養馬的農戶也少了。但在六角、北洛等山地多的村屯,由於村民的耕地在山坡上,車子、牛車難以運送農資上去,仍舊只能依靠馬匹運送,因此還是有些農戶家中養有馬。記者在當地採訪時,在加應村田間就看到有馬匹在吃草。

無論外人親人一視同仁。他喜歡喝點小酒,我們老家起房子時一層、三層倒樓面都必須叫老爺子過來飲酒;20年前是我的救命恩人,向老人家致敬!

@我的E家:外出工作多年,遠嫁他鄉多年的我,再次見到爺爺和奶奶的消息,突然想起20年前幾乎天天見面。在我記憶裡和藹可親的老爺爺老奶奶,從不生氣。祝願兩老長命百歲!

@小靜:有一次初中週末放學回家天已經黑了,走在山路上碰到了爺爺騎馬,跟他一起結伴回家,那次特別難忘。

馬山人愛馬

在馬山鎮,有不少人像蘭運國一樣養馬,並以此作為生活和生產工具。

馬山鎮宣傳幹事週末介紹,以前馬山這個地方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山地多、高、險,交通閉塞。為了解決生產生活所需的物資交易及運輸,馬山人民就養起了馬匹,在馬山也因此形成了馬匹交易的現象。當地縣誌記載,每當馬山圩日,為了便於買主相馬,人們就把待賣的馬匹放在現在集市的東北山腳下,馬山因此而得名。

如今交通和生活條件大大改善,養馬的農戶也少了。但在六角、北洛等山地多的村屯,由於村民的耕地在山坡上,車子、牛車難以運送農資上去,仍舊只能依靠馬匹運送,因此還是有些農戶家中養有馬。記者在當地採訪時,在加應村田間就看到有馬匹在吃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