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又上國家級刊物!《瞭望》新聞週刊報導了鄂爾多斯這幾件事

鄉村振興如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近期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等地採訪發現, 農牧民組織化程度正逐步提高,

增產增收幹勁十足, 返鄉能人帶來了產業發展的新思路、新技術。 但與此同時仍存在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人才吸引力較差等問題, 鄉村振興要邁產業、人才和規劃三道“坎”。

現代農牧業夯實產業基礎

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是重點。 鄉村發展要靠提高生產力解決, 必須邁過做強主導產業這道坎。

“對內蒙古等西部地區而言, 鄉村產業興旺主要是充分發展農牧業。 ”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蓋志毅說, 各地要抓住機遇, 發揮自身優勢, 深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 以產業興帶動百業興。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發現, 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通過做大做強農牧業專業合作社,

調動農牧民組織化生產的積極性, 種養殖業朝著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鄉村產業有了起色。

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青達門村的鑫淵旺種養殖合作社生產車間內, 按客戶要求改刀的羊肉正在風乾, 近期就能包裝發貨。

合作社理事長邱剛說, 過去銷路少, 村民不敢多養羊。 自2013年成立合作社銷售活羊和風乾肉後, 合作社成員由3戶增加到45戶, 戶均年增收2萬多元。

鑫淵旺種養殖合作社還帶動12戶貧困戶搞養殖, 並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4元的標準收購。 去年底脫貧的蘇二女賣了31只羊, 純收入達到1.2萬元。 她說, 是合作社給了她養羊致富的盼頭。

實現農業現代化, 離不開農業機械化。 據瞭解, 鄂托克前旗目前農牧業機械化率超過80%,

農機對農牧民收入的平均貢獻率達30%。

走進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鎮巴彥柴達木嘎查, 牧民家現代化草棚裡成捆的牧草堆得老高。 正值草原上青黃不接的季節, 可家家戶戶都給牛羊儲備了足夠的飼草料。 大夥兒說, 這些飼草料都是嘎查的農機合作社幫忙收割的。

去年, 嘎查主任呼格吉勒圖跟5戶牧民成立了農機合作社, 旗財政支持100萬元, 他們自籌41萬元, 購置了拖拉機、收割機和打捆機等, 耕種、收割了全嘎查1/5的飼料地, 賺了十多萬元。

在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侯家營村的一棟棟溫室裡, 番茄、草莓秧苗長得正旺。 村支書祁有師說, 村裡已經全覆蓋機械化種植, 幾家合作社建設、承包了800棟果蔬溫室和大棚, 一到節假日,

前來採摘的遊客非常多。 “一棟草莓大棚一年純收入4萬多元, 一棟番茄、青椒等蔬菜大棚每年能賺一兩萬元。 ”祁有師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目前合作社正在申請有機認證, 到時更能“賣上個好價錢”。

合作社成員烏仲喜去年種了1700多畝有機認證青貯玉米, 專供伊利牧場, 價格比普通飼料翻了一番。 他感歎說:“通過合作社, 播種收割都實現了機械化, 種的作物質好價高有銷路, 種地再也不是苦營生了。 ”

農業產業發展, 要把科技創新放在突出位置。 在一些農村牧區, 本刊記者看到數位化科技產品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農牧民生產生活有了新氣象。

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嘎查牧民畢西日勒圖拿著手機在螢幕上緩緩滑動,

羊圈各個角落便一覽無餘。 通過這個“草原電子眼”, 畢西日勒圖在家用手機就能掌握牛羊在棚圈裡的情況。

畢西日勒圖走進羊圈, 按下自動飼喂機啟動按鈕, 機械漏斗沿著飼料槽一邊滑行, 一邊撒料, 大大小小的羊就爭先恐後地湊過來吃食。 畢西日勒圖說, 以前飼喂牛羊十分費時間, 實現自動化和智慧化的“智慧放牧”後, 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 這兩年, 他家還安裝了智能網圍欄門, 避免羊群隨意跑到鄰居的草場;用上了手機遙控噴灌機, 人在家裡就能管理近百畝水澆飼料地。

目前, 昂素嘎查近三分之一家庭都用上了“智慧放牧”產品。 據鄂托克前旗政府統計, 全旗科技對農牧業貢獻率超過80%。 旗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發的全自動畜牧飲水槽、太陽能集中採暖供熱系統、智慧化門窗控制系統等, 正在草原上推廣。

人才引進為發展注“活水”

鄉村振興,人才引進是關鍵。缺乏人才支撐,沒有“活水”引入,鄉村可持續發展就少了內生動力。

與中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招賢納士的吸引力相對較弱。近年來,西部地區返鄉創業人才逐步增多,但缺口仍大。對此,多位受訪專家建議,在鼓勵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的同時,要繼續加大對有想法、有幹勁的返鄉創業者和懂農牧業、愛農村牧區、愛農牧民的致富帶頭人的支持力度,在金融支援、公共服務等方面對其有所傾斜。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發現,在內蒙古西部一些地區,政府採用農牧業專案支持、創業貼息貸款等方式吸引致富能人返鄉,帶來了增收致富的新點子和新技能。同時,村裡有思路、有幹勁的幹部也日益成為產業發展的領頭人。

“振興鄉村要徹底改變‘懶漢農業’思想,把工業生產思路注入農業。”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漫水塘村一家農牧業開發公司負責人李宏曾在硫化堿廠、焦化廠當工人,下崗後外出販煤。2013年,在當地發展設施農業政策的支援下,李宏返鄉成立蔬菜產銷公司,承包了700多畝土地,建成14座溫室、32個大棚,種植的芹菜、辣椒等遠銷四川、重慶等地。

此外,企業還育苗並以優惠價格提供給周邊800多個溫室、大棚。“在李宏的帶動下,鄉親們學會了種菜技術,以前我們只會在大田裡種玉米,現在種上了水果、蔬菜,收入翻番。”村民陳有說。

“政策好,能吃苦、敢創新就能在農村幹一番事業。”大學畢業生楊豔軍這樣解釋回鄉創業的原因。2014年,楊豔軍回到家鄉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海子灣村,政府對他家的棚圈等基礎設施進行補貼,鼓勵他探索種植和養殖迴圈產業:籽粒玉米銷售,青貯玉米喂羊,羊糞當作小米肥料,小米秸稈和穀糠做飼料添加劑。一年下來,玉米、小米、羊的銷售收入超過了35萬元。楊豔軍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很多人慕名來學習經驗,還有的想入股一起致富。

近兩年,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已吸引10多名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蘇木長高永權說,政府在融資、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幫助大學畢業生創品牌、搞綠色迴圈產業。

這幾天,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道勞哈勒正村黨支部書記劉世榮一天要打上百個電話,忙著聯繫外地客商和加工企業,瞭解今年熱銷的蔬菜品種。

過去,村裡種菜基礎條件好,但銷售不穩定。10年前,1000多畝青椒、尖椒、茄子等果蔬滯銷,劉世榮無奈之下跑去山東招商,對接蔬菜加工企業,結果不僅賣出了滯銷菜,還結交了不少客商朋友。回來後,劉世榮便牽頭成立合作社統種統銷,合作社成員由80戶增加到近千戶,每年銷售、出口各類蔬菜3000多噸,為農戶創收400多萬元。

“合作社還給村裡50多戶貧困戶免費提供秧苗和種植技術。”在合作社的幫助下,村民許毛林種了4畝蔬菜,純收入超過3萬元,2017年底如願摘掉了“貧困帽”。

科學規劃引領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還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學規劃。我國西部幅員遼闊,農區、牧區、林區、墾區情況差異較大,更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徵,做好頂層設計。

“科學規劃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法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牧區的發展不單停留在經濟範疇,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治理等全方位變革。”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說,結合地區實際,提高規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頗為重要。

2018年2月,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要科學把握不同村莊變遷的發展趨勢,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搞好規劃、政策和制度設計,注重鄉村振興規劃與新型城鎮化等規劃的有效銜接,合理設定階段性目標,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搞層層加碼,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

在內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今年計畫編制完成全盟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後續管護,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年內將建設五六個鄉村振興示範點。到2019年,形成盟、旗、蘇木鎮、嘎查村四級規劃科學銜接,農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實現全覆蓋,全盟40%的嘎查村成為鄉村振興示範點;到2020年,全盟60%的嘎查村成為鄉村振興示範點;到2035年,全盟農村牧區實現“科學規劃佈局美、產業興旺生活美、鄉風文明風尚美、村容整潔環境美”。

位於河套平原的五原縣,為做好相關規劃,近日邀請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三位元專家到田間地頭“問診把脈”。五原縣初步明確,規劃要堅持全力推進土地流轉,夯實田園綜合體創建基礎;突出河套文化特點,發展壯大文化旅遊產業;突出生態環保,大力營造綠色景觀等原則。

在敕勒川一帶,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正圍繞“產業美”、“鄉村美”、“和諧美”、“幸福美”、“生活美”編制鄉村振興規劃,著重提升鄉村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提高宜居水準,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推進鄉村民生保障能力建設。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任務,伴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必須注重規劃先行。在具體制定過程中,要結合各自區域、資源、環境的發展實際,科學規劃、注重品質、從容建設,不可急於求成。

正在草原上推廣。

人才引進為發展注“活水”

鄉村振興,人才引進是關鍵。缺乏人才支撐,沒有“活水”引入,鄉村可持續發展就少了內生動力。

與中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招賢納士的吸引力相對較弱。近年來,西部地區返鄉創業人才逐步增多,但缺口仍大。對此,多位受訪專家建議,在鼓勵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的同時,要繼續加大對有想法、有幹勁的返鄉創業者和懂農牧業、愛農村牧區、愛農牧民的致富帶頭人的支持力度,在金融支援、公共服務等方面對其有所傾斜。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發現,在內蒙古西部一些地區,政府採用農牧業專案支持、創業貼息貸款等方式吸引致富能人返鄉,帶來了增收致富的新點子和新技能。同時,村裡有思路、有幹勁的幹部也日益成為產業發展的領頭人。

“振興鄉村要徹底改變‘懶漢農業’思想,把工業生產思路注入農業。”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漫水塘村一家農牧業開發公司負責人李宏曾在硫化堿廠、焦化廠當工人,下崗後外出販煤。2013年,在當地發展設施農業政策的支援下,李宏返鄉成立蔬菜產銷公司,承包了700多畝土地,建成14座溫室、32個大棚,種植的芹菜、辣椒等遠銷四川、重慶等地。

此外,企業還育苗並以優惠價格提供給周邊800多個溫室、大棚。“在李宏的帶動下,鄉親們學會了種菜技術,以前我們只會在大田裡種玉米,現在種上了水果、蔬菜,收入翻番。”村民陳有說。

“政策好,能吃苦、敢創新就能在農村幹一番事業。”大學畢業生楊豔軍這樣解釋回鄉創業的原因。2014年,楊豔軍回到家鄉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海子灣村,政府對他家的棚圈等基礎設施進行補貼,鼓勵他探索種植和養殖迴圈產業:籽粒玉米銷售,青貯玉米喂羊,羊糞當作小米肥料,小米秸稈和穀糠做飼料添加劑。一年下來,玉米、小米、羊的銷售收入超過了35萬元。楊豔軍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很多人慕名來學習經驗,還有的想入股一起致富。

近兩年,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已吸引10多名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蘇木長高永權說,政府在融資、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幫助大學畢業生創品牌、搞綠色迴圈產業。

這幾天,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道勞哈勒正村黨支部書記劉世榮一天要打上百個電話,忙著聯繫外地客商和加工企業,瞭解今年熱銷的蔬菜品種。

過去,村裡種菜基礎條件好,但銷售不穩定。10年前,1000多畝青椒、尖椒、茄子等果蔬滯銷,劉世榮無奈之下跑去山東招商,對接蔬菜加工企業,結果不僅賣出了滯銷菜,還結交了不少客商朋友。回來後,劉世榮便牽頭成立合作社統種統銷,合作社成員由80戶增加到近千戶,每年銷售、出口各類蔬菜3000多噸,為農戶創收400多萬元。

“合作社還給村裡50多戶貧困戶免費提供秧苗和種植技術。”在合作社的幫助下,村民許毛林種了4畝蔬菜,純收入超過3萬元,2017年底如願摘掉了“貧困帽”。

科學規劃引領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還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學規劃。我國西部幅員遼闊,農區、牧區、林區、墾區情況差異較大,更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徵,做好頂層設計。

“科學規劃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法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牧區的發展不單停留在經濟範疇,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治理等全方位變革。”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說,結合地區實際,提高規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頗為重要。

2018年2月,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要科學把握不同村莊變遷的發展趨勢,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搞好規劃、政策和制度設計,注重鄉村振興規劃與新型城鎮化等規劃的有效銜接,合理設定階段性目標,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搞層層加碼,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

在內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今年計畫編制完成全盟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後續管護,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年內將建設五六個鄉村振興示範點。到2019年,形成盟、旗、蘇木鎮、嘎查村四級規劃科學銜接,農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實現全覆蓋,全盟40%的嘎查村成為鄉村振興示範點;到2020年,全盟60%的嘎查村成為鄉村振興示範點;到2035年,全盟農村牧區實現“科學規劃佈局美、產業興旺生活美、鄉風文明風尚美、村容整潔環境美”。

位於河套平原的五原縣,為做好相關規劃,近日邀請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三位元專家到田間地頭“問診把脈”。五原縣初步明確,規劃要堅持全力推進土地流轉,夯實田園綜合體創建基礎;突出河套文化特點,發展壯大文化旅遊產業;突出生態環保,大力營造綠色景觀等原則。

在敕勒川一帶,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正圍繞“產業美”、“鄉村美”、“和諧美”、“幸福美”、“生活美”編制鄉村振興規劃,著重提升鄉村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提高宜居水準,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推進鄉村民生保障能力建設。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任務,伴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必須注重規劃先行。在具體制定過程中,要結合各自區域、資源、環境的發展實際,科學規劃、注重品質、從容建設,不可急於求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