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電子遊戲在生活中的16種類型

筆者玩動作遊戲、角色扮演遊戲、益智遊戲、冒險遊戲, 以及幾乎所有其他類型的遊戲。 但隨著年齡漸長, 我發現更喜歡用遊戲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來對它們進行歸類。

我很少會覺得:“現在很想玩一款出色的動作或冒險遊戲”——相反我會想, “我只想快速打發時間”, 或者“今晚沒啥計畫, 可以花幾個小時玩最喜歡的遊戲了”。

按照電子遊戲在生活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將它們劃分為以下16種主要類型。 需要指出的是, 由於每個人遊玩習慣不同, 一款遊戲也許被某些玩家認為是“主力”(Mainstay), 卻會被其他玩家視為“播客型”(Podcaster)遊戲或“時間殺手”(Time-Waster)。

1. 主力遊戲(The Mainstay)

就是你的“主要”遊戲, 每週甚至每天都會玩。 讓你感覺這輩子都會玩這款遊戲, 原因是發現其重複可玩性很高, 或者找到了一種可以反復遊玩的方法。

《魔獸世界》《激戰2》等主流MMO, 《命運》《怪物獵人》等融合了MMO和動作玩法的遊戲,

或者《CS:GO》《Dota》《守望先鋒》等競技性遊戲往往屬於這一類。

在當代, 幾乎所有發行商都希望他們的遊戲能成為玩家的“主力”, 但只有極少數核心玩家會同時玩兩款或更多的“主力”遊戲。 某些玩家幾個月才更換一款, 不過絕大多數人會玩上好幾年。

2. 時間殺手(The Time Waster)

就像這個名字所暗示的那樣,

“時間殺手”是那些被你用來打發時間的遊戲。 你幾乎總是在手機上玩這類遊戲, 比方說《Threes》《Drop7》或者《糖果傳奇》。 這些遊戲不燒腦, 不需要全身心投入, 你隨時可以停止。

在你的智能手機上, 絕大多數遊戲會放入“遊戲”資料夾中, 但“時間殺手”就在你的主屏上。

3. 摯愛之作(The Fave)

這些是你經常重溫的經典遊戲, 比如我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孤島驚魂2》和《半條命2》, 每年至少重玩一次。 這些遊戲你已經玩過太多次, 早就已經對玩法爛熟於心——如果遊戲是一件衣服, 那麼它肯定已經起褶子了。 當你玩這些遊戲的時候, 感覺就像回到了過去。

4. 旅行者(The Traveller)

這種類型的遊戲, 你只會在旅途中玩。 它也許是某款經典RPG的手機移植版, 例如《最終幻想戰略版》《魔岩山傳說》, 或者某款遊戲的Switch移植版。

你可能連續幾周甚至幾個月不碰這些遊戲, 不過一旦你計畫長途旅行, 就會對重玩它們而感到興奮。

5. 社交遊戲(The Socialite, 聯網)

社交遊戲很有趣, 不過你之所以玩它們, 主要是因為朋友們都在玩。 通過這些遊戲, 你能與在學校或者居住過的城市的老友們保持聯繫, 或與玩網游時結識的朋友再聚首。 也許你暗戀某人, 所以願意與對方一起玩某款聯網遊戲——你很可能並不喜歡那款遊戲, 只是想找機會與ta聊聊天。

6. 社交遊戲(The Socialite, 本地)

當一群朋友線下聚會時, 經常會玩遊戲聯絡感情, 它們也許是《死亡醫生》《馬力歐賽車》或《任天堂明星大亂鬥》。也許你有一台老式N64,想邀請朋友一起玩《馬力歐聚會2》。又或者你能說服所有人使用手機下載《Spaceteam》,然後一起玩。

7. 頭條遊戲(The Newsmaker)

你並不會真正玩“頭條遊戲”,但你經常在新聞裡看到它們。也許某款遊戲引發爭議,或者你不怎麼玩遊戲了,但仍然將自己視為玩家社群的一員。這類遊戲的存在表明你無需遊玩,也能體會到遊戲帶來的樂趣。

8. 觀賞型遊戲 (The Spectator Sport)

你不玩這些遊戲,但會看別人玩。也許你喜歡看職業選手的比賽,也許只是因為主播很有趣,或者它是一款劇情向遊戲——相比親自遊玩,你更願意觀看Let’s Play視頻,或者跟其他玩家聊天。在某些時候,頭條遊戲在直播平臺也很流行。

9. 自信心助推器(The Ego Boost)

當你情緒低落時,興許會玩一些競技遊戲,享受快速勝利帶來的快感。或許你曾將它視為“主力”,不過如今更喜歡玩其他遊戲了。這類遊戲包括《街頭霸王》《星際爭霸》或《CS:GO》等,雖然你的技術已經略顯生疏,但偶爾還會玩玩。

遺憾的是在某些時候,你也許無法快速贏得勝利,反而會一次次輸掉比賽。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的心情恐怕會變得更糟。

10. 播客型遊戲(The Podcaster)

這是你在聽播客(或者重新觀看一部舊電視劇或YouTube視頻)時玩的遊戲。與“時間殺手”相比,你在玩這類遊戲時更投入,不過仍然可以關掉聲音,將絕大部分精力用於做其他事情。它們包括《我的世界》《勇者鬥惡龍:建造者》等建造類遊戲,或《魔獸世界》《命運》《女神異聞錄》《最終幻想》等遊戲中沒有任何重要劇情或角色對話的部分。

11. 壞習慣(The Bad Habit)

你不喜歡壞習慣,可偏偏停不下來……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你對某些遊戲上癮了:F2P遊戲、博彩和賭博類手機遊戲以及扭蛋遊戲都是典型例子。你也許偶爾會“痛下決心”將它們統統卸載,但過不了多久就又下載回來了。

12.

有時你喜歡一款大家都覺得不夠好的遊戲。你讀了評測,也看到了玩家們在論壇裡對它的嘲諷,但你不在乎,就是要玩。與“壞習慣”不同,你並非上癮式地玩這款遊戲,而是真心喜歡——你更願意花時間玩它,而不是那些口碑更好,你覺得自己“應該”玩的遊戲。

在你看來,《見證者》(The Witness)裡那些尚未解開的謎題並不重要,打通某款2008年發售的平庸FPS裡的某個關卡才是頭等大事。

13. 口腔清潔劑(The Palate Cleanser)

在某些時候,你覺得自己玩膩了“時間殺手”或“主力”遊戲,想換換口味。“口腔清潔劑”通常是一款製作精良、流程中等的遊戲,它們往往由獨自工作室製作,或者是大型發行商的小品級作品。它也許是一款像《奇異人生》那樣的敘事遊戲,像《紀念碑穀》那樣的益智解謎遊戲,或者是一款像《逃出生天》(A Way Out)那樣的協作型遊戲。

“口腔清潔劑”通常品質不錯,很容易成為你的“摯愛之作”。

14. 第二職業(The Second Job)

某些遊戲就像工作,如果你經營一家小型企業或是公司管理層的一員,那麼當你花時間玩《遊戲發展國》或《模擬城市》時,也許會覺得很奇怪。如果你是一名程式師,你可能覺得玩《Shenzhen I/O》,跟日常工作沒什麼兩樣……但對於從事其他職業的玩家來說,這些遊戲也許很有吸引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就像是日常工作的“完美版”:你有明確的目標,能夠得到明確的回饋,體驗一個讓人興奮的故事,在辦公室也不會有領導隨時沖你大喊大叫。

15. 山頂(The Mountaintop)

你偶爾試圖尋求某種挑戰——更準確地說,你希望體會克服挑戰所帶來的巨大成就感。這類遊戲需要你投入許多精力,它們包括《黑暗之魂》系列、《血源詛咒》《仁王》,以及難度極高的《超級肉肉哥》《茶杯頭》等平臺遊戲。你渴望打通這些遊戲,不過一旦放棄,對它們就會迅速失去興趣。

16. “喜加一”(The Maybe-Someday)

本文編譯自:kotaku.co.uk

原文標題:《The 16 Types Of Video Game》

原作者:Kirk Hamilton

歡迎在頭條關注觸樂,閱讀更多有趣的遊戲內容。

它們也許是《死亡醫生》《馬力歐賽車》或《任天堂明星大亂鬥》。也許你有一台老式N64,想邀請朋友一起玩《馬力歐聚會2》。又或者你能說服所有人使用手機下載《Spaceteam》,然後一起玩。

7. 頭條遊戲(The Newsmaker)

你並不會真正玩“頭條遊戲”,但你經常在新聞裡看到它們。也許某款遊戲引發爭議,或者你不怎麼玩遊戲了,但仍然將自己視為玩家社群的一員。這類遊戲的存在表明你無需遊玩,也能體會到遊戲帶來的樂趣。

8. 觀賞型遊戲 (The Spectator Sport)

你不玩這些遊戲,但會看別人玩。也許你喜歡看職業選手的比賽,也許只是因為主播很有趣,或者它是一款劇情向遊戲——相比親自遊玩,你更願意觀看Let’s Play視頻,或者跟其他玩家聊天。在某些時候,頭條遊戲在直播平臺也很流行。

9. 自信心助推器(The Ego Boost)

當你情緒低落時,興許會玩一些競技遊戲,享受快速勝利帶來的快感。或許你曾將它視為“主力”,不過如今更喜歡玩其他遊戲了。這類遊戲包括《街頭霸王》《星際爭霸》或《CS:GO》等,雖然你的技術已經略顯生疏,但偶爾還會玩玩。

遺憾的是在某些時候,你也許無法快速贏得勝利,反而會一次次輸掉比賽。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的心情恐怕會變得更糟。

10. 播客型遊戲(The Podcaster)

這是你在聽播客(或者重新觀看一部舊電視劇或YouTube視頻)時玩的遊戲。與“時間殺手”相比,你在玩這類遊戲時更投入,不過仍然可以關掉聲音,將絕大部分精力用於做其他事情。它們包括《我的世界》《勇者鬥惡龍:建造者》等建造類遊戲,或《魔獸世界》《命運》《女神異聞錄》《最終幻想》等遊戲中沒有任何重要劇情或角色對話的部分。

11. 壞習慣(The Bad Habit)

你不喜歡壞習慣,可偏偏停不下來……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你對某些遊戲上癮了:F2P遊戲、博彩和賭博類手機遊戲以及扭蛋遊戲都是典型例子。你也許偶爾會“痛下決心”將它們統統卸載,但過不了多久就又下載回來了。

12.

有時你喜歡一款大家都覺得不夠好的遊戲。你讀了評測,也看到了玩家們在論壇裡對它的嘲諷,但你不在乎,就是要玩。與“壞習慣”不同,你並非上癮式地玩這款遊戲,而是真心喜歡——你更願意花時間玩它,而不是那些口碑更好,你覺得自己“應該”玩的遊戲。

在你看來,《見證者》(The Witness)裡那些尚未解開的謎題並不重要,打通某款2008年發售的平庸FPS裡的某個關卡才是頭等大事。

13. 口腔清潔劑(The Palate Cleanser)

在某些時候,你覺得自己玩膩了“時間殺手”或“主力”遊戲,想換換口味。“口腔清潔劑”通常是一款製作精良、流程中等的遊戲,它們往往由獨自工作室製作,或者是大型發行商的小品級作品。它也許是一款像《奇異人生》那樣的敘事遊戲,像《紀念碑穀》那樣的益智解謎遊戲,或者是一款像《逃出生天》(A Way Out)那樣的協作型遊戲。

“口腔清潔劑”通常品質不錯,很容易成為你的“摯愛之作”。

14. 第二職業(The Second Job)

某些遊戲就像工作,如果你經營一家小型企業或是公司管理層的一員,那麼當你花時間玩《遊戲發展國》或《模擬城市》時,也許會覺得很奇怪。如果你是一名程式師,你可能覺得玩《Shenzhen I/O》,跟日常工作沒什麼兩樣……但對於從事其他職業的玩家來說,這些遊戲也許很有吸引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就像是日常工作的“完美版”:你有明確的目標,能夠得到明確的回饋,體驗一個讓人興奮的故事,在辦公室也不會有領導隨時沖你大喊大叫。

15. 山頂(The Mountaintop)

你偶爾試圖尋求某種挑戰——更準確地說,你希望體會克服挑戰所帶來的巨大成就感。這類遊戲需要你投入許多精力,它們包括《黑暗之魂》系列、《血源詛咒》《仁王》,以及難度極高的《超級肉肉哥》《茶杯頭》等平臺遊戲。你渴望打通這些遊戲,不過一旦放棄,對它們就會迅速失去興趣。

16. “喜加一”(The Maybe-Someday)

本文編譯自:kotaku.co.uk

原文標題:《The 16 Types Of Video Game》

原作者:Kirk Hamilton

歡迎在頭條關注觸樂,閱讀更多有趣的遊戲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