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幸福的現代人

梁慶偉, 解放軍306醫院, 麻醉科

麻醉的含義是使用藥物或非藥物, 使病人部分或全身暫時失去疼痛或知覺, 達到無痛的目的, 多用於手術或疼痛的治療。

自古以來, 人類始終與疼痛作不斷的鬥爭, 並試圖尋找手術時止痛的方法。 例如採用冰凍患部或患肢的方法, 或作壓迫神經、血管以達到局部感覺消失, 甚至放血使病人昏迷而進行手術, 但這些方法不僅無效而且不安全, 未能得到認可而推廣應用。

在古代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國家, 採用罌粟(圖1、2)、莨菪鹼(圖3)、曼德拉草(圖4)進行麻醉。 13世紀狄奧多裡克(Theodoric)在著名的波倫亞大學手術時, 將浸有麻醉性藥曼德拉草的布塊放在患者的鼻孔旁作手術, 這是古代最早使用含有現代麻醉意思的一詞。 多年來大量服用含有乙醇的葡萄酒使病人處於昏睡狀態, 進行手術及骨折復位, 也是一種麻醉方法。

吸入麻醉的進展及先驅者

早在1540年乙醚製備成功。 1818年法拉第(Faraday)描述了乙醚的麻醉作用。 1772年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Priestley)在加熱氧化汞過程中釋放出氧, 後又從氧化氮中獲得氧化亞氮—笑氣。 由於化學科學的發展, 為麻醉學提供了藥物基礎。 1799年英國建立氣體治療疾病中心, 吸入氧化亞氮以緩解炎症疼痛。 大衛(Dary)吸氧化亞氮來解除自已的頭痛和牙痛, 並體驗到一種“欣快感”。

美國醫生朗格(圖5)(Crawford Williamson long)是世界第一個使用乙醚麻醉者。 1842年3月30日朗格用灑有乙醚的毛巾捂在患者的嘴上, 成功地切除了頸部的囊腫。 但他未作報導, 不為人們悉知, 到後來才被人們譽為“乙醚麻醉的發明者”。

美國醫生威爾斯(Horace Wells)1844年12月10日使用氧化亞氮麻醉成功地進行了齲齒拔除術。

但後來在一次示範中失敗, 直到1868年芝加哥外科醫生Dr .Edmund W. Andrews發表了笑氣的麻醉方法, 才引起人們重視。

美國牙科醫生莫頓(摩爾頓)(圖6)(Wilian Thomas Morton)是第一個進行乙醚麻醉術的簡報者, 他在哈佛大學學習時, 瞭解乙醚的麻醉作用, 並使用乙醚麻醉拔除了自已的一顆牙齒。 1846年10月16日, 在得到哈佛大學著名外科學教授華倫的允諾, 在麻省總醫院, 進行乙醚麻醉下外科手術的公開演示。 莫頓應用剛剛設計的氣儲糟(乙醚吸入器)進行麻醉, 由華倫教授親自手術, 摘除了一名印刷工人的下頜腫瘤, 從而使吸入麻醉達到了頂峰。 這一成果由比吉爾醫師于11月18日在波士頓日報報導, 很快得到傳播, 各新聞媒體都宣稱莫頓為外科麻醉發明者。 法國科學院授予莫頓金質獎章。

同年(1846年)12月15日在巴黎、12月18日在倫敦、12月21日在英國的其它地方都成功地應用乙醚麻醉術進行手術, 1847年在其它國家亦已展開乙醚麻醉術(圖7為羅馬尼亞最早使用乙醚麻醉的醫生穆希爾及1847年使用乙醚麻醉的蒂米什瓦拉軍事醫院)。 蘇格蘭婦產科兼外科醫生辛普森(James Young Simpson)(圖8)於1842-1846年間在英國愛丁堡醫院,

用乙醚麻醉來緩解分娩疼痛。 後又使用氯仿麻醉進行分娩鎮痛, 獲得成功, 特別是他給維多利亞女皇施行氯仿麻醉產下王子, 從此進一步確立了吸入麻醉的地位。

1923年, Waters發明應用鈉石灰吸收CO2, 以後又出現迴圈式緊閉法麻醉(1927年他成為美國第一個麻醉學教授)。 目前各種類型精密複雜的麻醉機(圖9), 輔以氣管插管(圖10)及靜脈麻醉藥應用, 大大地提高了麻醉的效果, 增強了麻醉的安全性。 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種麻醉藥的出現, 目前己有五大類麻醉藥, (氣體、烴類及烯類、醚類、氯代烷類、氟代醚類)百余種藥物應用於臨床。 使麻醉師有了較大的選擇餘地。

局部及神經阻滯麻醉的進展

1860年Nieman分離出可卡因,1884年波希米亞的眼科醫生科勒(Koller)發現可卡因滴入眼睛內的麻醉作用。1885年霍爾斯特德(Halstead)用可卡因液進行局部浸潤和神經阻滯麻醉。同年美國紐約市神經病學家康寧(Corning)用狗進行脊髓麻醉試驗成功,1898年德國外科醫生比爾(Bier),在動物及人體作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成功。1901年Ferdimand Cathelin及Jean Sicard介紹了骶管內麻醉。1921年Fidel Pages及1931年Achille Dogliotti再次敘述了腰部硬脊膜外麻醉。從而確定了椎管內麻醉的地位。1905年合成普魯卡因產生。繼之新型麻醉藥不斷湧現,加之穿刺技術的不斷提高,椎管內神經阻滯麻醉己成為臨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

靜脈內麻醉及其它特殊麻醉的進展

首次試圖進行靜脈內麻醉者是Johann Sigmmund Elsholtz。1665年他就注射鴉片溶液用於鎮痛。1872年ore報告靜脈注射水合氯醛。1903年巴比妥鹽合成。1904年Einhon發現靜脈注射普魯卡因局部麻醉。1909年比爾(August Bier)正式將此法用於臨床,然後又將硫噴妥鈉間斷靜脈注射用於臨床麻醉。目前己有大量短效靜脈藥用於臨床,並採用由鎮靜藥、鎮痛藥和肌肉鬆馳劑三類藥物的配合應用,稱為靜脈複合麻醉或與吸入麻醉配合,廣泛應用於臨床,可以更好地發揮各種麻醉藥物及方法的效能,減少各種藥物的副作用和麻醉併發症。

關於低溫的應用,早在1797年就有人開始試行全身降溫法。1862年Walta,1902年Simpson將乙醚麻醉動物降溫到25℃,不繼續施用麻醉也可以進行手術。1950年Bigelow 、Swan等進行體表全身降溫,阻斷迴圈,進行心臟手術。1951年Delorme及Boerema行血液迴圈降溫法,以後低溫及深低溫配合體外迴圈廣泛應用於某些複雜的心內直視手術及其他手術。

控制性降壓的應用,對某些特殊手術,為減少手術野失血,給手術操作創造良好條件,減少輸血量,術中運用各種藥物和方法有意識地降低病人的血壓,稱之為控制性降壓。1917年Cushing首次闡明麻醉期間控制性降壓的優點。其實施方法從40年代的動脈切開放血發展到50年代以後應用各種防壓藥。1951年Laborit及Huguenard等使用神經鬆弛劑或配合物理降溫,以降低機體代謝及應激性,稱為“人工冬眠”及強化麻醉。

1880年蘇格蘭外科醫生William Malewen首先不用氣管切開行氣管插管。1895年Kirstein首次借助喉鏡成功行氣管插管。公認的以直接喉鏡完成氣管內插管的理論是美國眼科醫生Chevalier Jacksow在1913年提出。1909年梅耳澤(Samuel Meltzer)和奧爾(John Ouer)始創氣管內麻醉術。氣管內麻醉的應用,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呼吸,現代麻醉機及呼吸機的應用能更好的維護患者的呼吸功能保證生命安全並能對麻醉氣體濃度的監測。麻醉的生理、藥理研究也促進了麻醉方法的進展,到20世紀40年代,麻醉成為一個專業和獨立學科,稱麻醉學(Anesthesiology)。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以及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從麻醉發明以來,一個半世紀內麻醉學有了很大的飛躍,特別是在近半個多世紀內,已經跨入輝煌發展的時代。麻醉和麻醉學的範疇不斷地更新,麻醉不只是單純解決手術止痛,工作範圍也不單局限在手術室。麻醉師除了應該做好患者麻醉圍手術期的準備和治療,以維持病人生理功能,為手術提供良好的條件,順利完成手術。此外還承擔危重病人復蘇急救,呼吸療法,休克救治,疼痛治療。

現代麻醉學又分為臨床麻醉學、復蘇藥、重症治療醫學以及疼痛治療學,在臨床醫學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代醫學麻醉醫療發展簡史歷史上的麻醉方法大衛發明笑氣麻醉和乙醚麻醉的出現

在發現麻醉藥以前,外科手術治療最大的障礙是難忍的疼痛。雖然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在古代即積累了麻醉法的經驗,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藥(曼陀羅花,鴉片,印度大麻葉等),亦有神經幹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術時在手術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熱作用減緩疼痛感,但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由於手術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極多,迫使手術向快速方向發展。俄國外科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鐘鋸斷大腿,半分鐘切去乳房。法國名醫讓·多明尼克·拉裡24小時為200個做完了截肢手術。病人的痛苦可想而知。

19世紀以來,手術治療的客觀要求日益增長,對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時化學的發展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英國化學家韓弗理·大衛在1799年自己吸入氧化亞氮(笑氣)後,發現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緩解,因而他斷定:“氧化亞氮,可以用於出血不多的手術時使產生麻醉作用。”可是他的發現長期以來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824年希克曼以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氧氣於動物實驗中施行了麻醉,並進行了截肢手術。他要求進行人體實驗,但未被應允。直到1893年,化學家斯考芬證實吸入多量笑氣可使人呈醉態,甚至失去知覺,使用麻醉劑的時代才真正開始了。美國牙醫威爾斯在1844年做拔牙手術時使用了這種鎮痛藥。

1818年,著名科學家法接第的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很相似”。醫生們從中受到啟發。1842年,美國羅徹斯特的一個叫威廉·克拉克的學化學的學生,給一個需要拔牙的婦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時無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國的另一位醫生克勞福德·郎格應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為一個頸背部腫瘤患者進行了切除手術,隨後他繼續用乙醚進行了許多小手術。由於當時郎格居處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1846年10月16日,美國麻塞諸塞州總醫院的威廉·莫頓用乙醚麻醉,從一個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個腫瘤,僅歷時8分鐘,首次證明在進行大手術時,能用乙醚來進行全身麻醉。這次手術成功的消息在美國迅速傳開,而後又傳遍了全世界。各國相繼採用乙醚麻醉進行手術,結束了病人必須強忍劇痛接受手術的時代。中國和俄國都是在莫頓成功的次年即開始採用乙醚麻醉的國家。

(上圖)在有效的麻醉藥發明以前,西方的外科手術只能向快速方向發展,曾經有一位戰地醫生僅用幾十秒便鋸下一條腿,但傷病員卻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左圖一)這是發明氧化亞氮(笑氣)的英國化學家韓弗理·大衛(1778~1829)

(左圖二)鐳射麻醉法,是用鐳射照射在手術部位的選定穴位上,進行麻醉

(右圖)早期化學實驗家查理斯·傑克遜在自己身上試驗乙醚的麻醉作用和效果,正是像查理斯·傑克遜這樣的一大批勇敢者的探索和嘗試使醫學不斷發展

1929年德國醫生福斯曼在自己的靜脈中插入一根細細的橡皮管,從而發明心臟導管術

1929年的一個夜晚,德國醫學家福斯曼說服了同伴,幫助他進行一次冒險試驗。他在自己的右臂靜脈中,插進了一根穿刺套針,撥出針芯,將一根細橡皮管從針腔中插入靜脈。當導管插入有一英尺深的時候,本來就信心不足的朋友連聲說:“不行,這樣太危險!”堅決中繼試驗。福斯曼怎樣苦苦哀求都無濟於事,第一次試驗就此半途而廢。一個星期後,福斯曼決心再在自己身上試驗一次。這次沒有人幫助,為解決這個困難,他請護士拿一面鏡子,站在X光螢光屏前面,自己在螢光屏後面進行操作。通過鏡子的反射,看到螢光屏上的顯示。橡皮管沿他的靜脈前進,經腋及鎖骨下靜脈,進入上腔靜脈;推進到25.5英寸時,進入右心房。他不懼危險,跑上二樓,拍下了人類第一張心臟導管的X光照片。年僅25歲的福斯曼在論文中闡述了首創的心臟導管術,並指出用這種方法可以測量人體心臟各房室的壓力,分取右心和左心的血樣進行氧含量測定,根據每分鐘氧消耗量來計算心臟每分鐘的排血量。1930年,福斯曼在活狗身上進行了心血管造影術。他還通過插入右心的導管斜穿過右心房進入下腔靜脈,直接收集從肝臟來的血液,進行代謝方面的研究。他為研究循環系統的病現變化開闢了新途徑。然而,福斯曼冒死得出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招來了一系列指責和非難,甚至諷刺他的試驗只不過是“馬戲場上的技藝”。

直到1941年,美國醫學家庫爾南和迪金遜·理查茲發表了他們有關心臟導管的論文之後,才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至1945年,心臟導管插入術已積累了1200次臨床檢查經驗,檢查步驟趨於完善,並實現標準化。它不僅成為心臟疾病檢查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在治療上也起重要作用。由於這一成就,福斯曼與庫爾南,理查茲共獲195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瘤與癌字的由來

癌瘤這類病,並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我國人民與腫瘤的鬥爭,歷史已很漫長,若從我國醫書裡所談到的"瘤"這個病名來看,在二千多年前就有所記載。比如《黃帝內經》中,已經有筋瘤、腸瘤、昔瘤(指長時間形成的腫瘤)等的記述。而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醫療實踐,在我國歷代文獻裡,說到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內容,為數更是不少,名目也很繁多,諸如腫瘍、纓瘤、瘦贅、贅瘤、癥瘕、積聚、噎膈、胃反、惡瘡、岩、癌,等等。在這些疾患中,有些是包含了腫瘤在內,有些實際上所指的就是腫瘤。

《周禮·天官》記載,周代開始設瘍醫“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的治療。治療的方法,包括藥物外敷,或刮去膿血,或用腐蝕藥消除病變的部分。瘍醫實際上相當於外科。而當時的所謂腫瘍,既包括膿腫,也包括腫瘤這類疾患。

發生腫瘤的病因,就世界的醫學來說,直到目前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所以至今仍有好多的學說與看法。一類是人體內部的因素,如遺傳、精神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狀態、內分泌系統紊亂、免疫機能減退等。一類是外部因素--化學性、物理性與生物性的"致癌因素"對人體較長時間的刺激。有的可能並非由一種因素所驅使,同一部位的癌腫也不一定由同一原因所引起,不同部位的癌腫有的卻又可能由於相同原因所造成。總之,對於發生腫瘤的原因,說法很多。

我國古代醫籍,對腫瘤的發生原因所論,雖然還沒有完全闡明或者有些是不正確的推斷,但已有不少是合理的見解。

祖國醫學認為,“氣”和血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礎。中醫學裡的“氣”,既包含著體內運轉著的營養性精微物質,也指臟腑器官的活動機能狀況。若是由於某些體外或體內的因素,產生“氣鬱結”或“血疚滯”時,則引起疾病。對於腫瘤的發生原因,中醫學認為也是由於精神情緒的過度緊張、憂鬱,或外部致病因素(稱為外邪)以及年齡衰老、飲食起居的影響等,引起體內"氣血"鬱結瘀滯所致。此外,人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或內臟功能的失調、紊亂,等等,都能成為誘發腫瘤的病因。

“瘤”這個字的定義,據《諸病源候論》記載,是“留結不散”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說到的體內“氣血”的留結,或者身體中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其著重點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為“瘤”字。

惡性腫瘤在中醫學裡稱為“癌”,何以有這個名稱?這由於觀察到惡性腫瘤質地堅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宛如岩石一樣,所以稱為“岩”。而在古時,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為“癌”字了。

在現存中醫文獻裡,最早記載到癌這個字的,是12世紀時宋代的《衛濟寶書》,和西元l264年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而最早對癌的特徵作簡明敘述的,則是後者,書中說:“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裡。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這段記述,既說明了癌象岩石狀,有毒根深藏於體內。又指出男的癌腫多發生於腹部,女的多發生於乳部或頸項等部位。而且也說到癌症最後會引致昏迷的嚴重後果。

瘤與癌字的由來

對腫瘤的某些主要症狀和特點,歷代中醫文獻曾有相當正確的描述,不少頗能抓住要點(圖為《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一書上對癌的論述)。

《諸病源候論》記載:“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認識到良性腫瘤是逐漸長大,沒有痛癢的症狀,經過較長時間以後可能長得很大,不能消退,但不會危及人的生命。雖然如此,也不宜隨意弄破。

在《內經》裡,比較詳細地描寫了女性的兩種常見腫瘤:腸罩與石瘤。書中說:“腸罩……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並說其病程超過一年以上,而每月仍有月經,腫塊“按之則堅,推之則移”。上述這種腹內腫塊,很符合卵巢腫瘤的症狀。

《內經》裡所記載的女性另一種腫瘤“石瘕”,發生的部位是在子宮內,說它的症狀也是可以大到類似懷孕一樣,而且有停經,這是符合子宮腫瘤的某些特點。

唇癌,中醫文獻描寫它像是長在嘴唇上的蠶繭一樣,所以稱為“繭唇”。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西元1617年),說唇癌初起似豆子,逐漸增大到象蠶繭,質地堅硬,以後出現疼痛,屬於難治之症。書中認為唇癌的誘發原因是,既有精神憂慮、過於急躁的全身因素,又有經常多食煎炒烤爆食物的局部刺激因素。現代醫學也認為,長期含煙斗吸煙可能是局部刺激唇癌發生的誘因。

食道腫瘤,在中醫學中是包括在“噎膈”病症之中。噎膈是表示咽喉、食道、胃的進出口噎塞不通暢。《內經》裡說:“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而食道噎塞不通暢,包括了食道痙攣與食道腫瘤等,這是說明精神因素在發病上的影響。胃腸道疾患常見的症狀“胃反”,也稱為“反胃”,張仲景描寫其症狀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這種症狀的發生,很大部分是由於胃腸道潰瘍或腫瘤造成的梗阻所致。

中醫學對乳癌的論述,歷代資料不少。《外科正宗》對此寫得相當具體。書中說當乳癌起初象豆大、棋子大時,可能二、三年沒有痛癢,漸漸長大後出現持續性疼痛。再發展時則好象是有多個栗子堆在一起,漸漸地患病處變色、潰爛、發臭,凹陷的象岩穴,凸起的象蓮子,以後甚至發生鑽心一樣的疼痛,身體出現極度衰竭時難以治癒。這些描述相當細緻、確切。

乳癌多發生于婦女,極少數男子也有患乳癌者。明代王肯堂在《瘍醫證治準繩》(西元1608年)中,記錄了一例乳癌男性病例。據載此病人在發病前,曾因數次參加"館試"未能考上而悶悶不樂。後來,左側乳頭常有小量液汁流出。不久乳頭旁發現腫塊。由於沒有及早診斷與合理治療,腫塊增大潰破變成岩穴之狀。這些記述,基本上符合乳癌的症狀與演變。

腹內的腫塊,在古代中醫文獻裡叫做"癥瘕"(音征假)。宋代《聖濟總錄》在"諸癥"裡記載說,腹內形狀象杯盤、牢固推不動的腫塊,遷延時日,最後會使人腹部膨大而身體極度消瘦,終致死亡。上面所描述的無疑是包括了腹內的腫瘤(圖為《外科正宗》乳房癌圖照)。

在中醫學裡還有把腫瘤叫做"失營"或"失榮"的。為何有這個名稱?清代高秉鈞在《瘍科心得集》(西元1805年)中說,因為這種病的後期,人體外表失去光澤榮華,"如樹木之失于榮華,枝枯皮焦,故名也。"並說這種病多生在耳的前後與頸部,起初形狀如同栗子,按下去如同石子一樣堅硬固定。開始時沒有寒熱疼痛,以後才逐漸出現疼痛、潰破、流血水,形狀亦變得好象凹凸不平的岩石一樣,書中認為這種病變同乳癌一樣屬於險惡的病症。這裡所描述的似乎包括了甲狀腺癌以及轉移到頸部淋巴結的癌腫。

中醫學雖早已認識到有些腫瘤是屬於難治之症,然而對癌瘤的危害,並不是一籌莫展。除了重視對全身的整體治療外,還包括藥物治療與手術割除的措施。《內經》提到對腫塊這類病症,是採用促使其消散的治法,即"堅者削之"、"結者散之"及"留者攻之"等。

《後漢書·華佗傳》裡說到,對於腹內的結塊,在使用針刺術與藥物均達不到治療目的時,華佗是給患者施行全身麻醉後,採用手術割除醫治。這些結塊,很可能也包括了某些腫瘤在內。《晉書·景帝紀》裡說到:"初,景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這是最早明確記錄採用開刀切除眼部腫瘤的病例。1575年李梴在《醫學入門》中,對脂肪瘤的治療,記載了用利刀切除的治法。書中還對某些象茄子一樣帶蒂的瘤子(稱為茄垂),提出用腐蝕性藥物塗敷於蒂的根部,逐漸地促使瘤子掉落。

中醫對腫瘤的藥物治療,同樣按"辨證論治"的原則,既要增強身體內在的機能與抗病力,又要針對腫瘤病變進行攻伐,即"扶正攻邪"。具體的治法,因人、因病情而不盡相同。

近幾年來,醫務和科技工作者在研究與應用中藥製劑防治腫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斑蝥主治"惡瘡疽,蝕死肌",經研究實驗後,應用於肝癌的臨床治療獲得一定的療效。又如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採用當歸蘆薈丸複方"瀉肝"的治法,取得一定療效。我們相信,今後將會從中國醫藥學寶庫中,發掘出更多更有效的防治腫瘤的藥物與方法。

氯仿麻醉,氧化亞氮麻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其他各種麻醉方法的不斷出現和應用

為了尋找更滿意的麻醉藥,蘇格蘭伊甸巴拉大學婦產科醫師辛普森做了很多努力。1847年他將氯仿應用于產婦分娩,獲得滿意的效果。辛普森將結果報告伊甸巴拉的內,外科學會,但是教會人士仍激反對無痛分娩。直到1853年當維多利亞女王分娩時,斯莫應用氯仿為她緩解痛苦獲得良好效果後,才肯定了氯仿的麻醉止痛作用。這種麻醉法比乙醚麻醉更加有效,所有醫院都爭相採用這種方式。

乙醚麻醉和氯仿麻醉的成功,似乎使人們忘記了氧化亞氮的麻醉作用,但仍有許多科學家探索和嘗試著使氧化亞氮進行麻醉的最佳方法。1868年外科醫師安德魯斯在吸入氧化亞氮時加入20%的氧,從而使氧化亞氮的安全性顯著提高。迄今氧化亞氮仍被人們廣泛使用作為吸入麻醉劑,氧化亞氮麻醉時必須同時結合氧吸入,已作為籬行氧化亞氮麻醉的重要原則之一。

1874年,奧爾應用靜脈注射水合醛進行麻醉。這種麻醉方法雖然效果不佳,但畢竟是靜脈全身麻醉的開端。

1844年,法國眼科醫生科勒將可卡因滴入病人眼中,獲得角膜和結膜完善的局部麻醉,從而揭開了局部麻醉的新篇章。1885年,美國外科學家霍爾斯特德提出了將可卡因注射于神經幹部位的神經阻滯概念。1892年,德國醫師施萊斯於皮下注射可卡因而獲得該注射部位的局部麻醉作用,成為局部浸潤麻醉的開端。然而由於可卡因的毒性過劇,注射應用很不安全,後來作為改進措施,於1902年,用毒性較小的奴佛卡因取代了可卡因,局部浸潤和神經阻滯的局部麻醉方法才真正展現其實用價值。

1902年,德國生物化學家菲舍爾實現了羅那(巴比妥酸劑)的合成,開始推行靜脈麻醉法。1930年以後還研製出了安米妥,戊巴比妥鈉以及戊硫巴比妥等靜脈麻醉藥物。

1899年,比爾創立了骨髓麻醉法。這種方法把麻醉藥注射到骨髓的硬脊膜上,那裡有通向手術區的神經,從而可以使手術區麻醉得既 徹底,又不波及其它部位。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產婦分娩。

20世紀以後又出現了電子麻醉法,如美國口腔疾病治療領域用低壓電流阻止疼痛信號進入大腦。此外還有針刺麻醉,冷凍麻醉等。

各種化學麻醉劑的發明和麻醉法的改進,使得外科手術逐漸變得安全,範圍立益廣泛,技術也更為精細。麻醉術的進步促進了外科學的發展,麻醉學也已成為現代醫學中一個成熟的專業。

(上圖)一個出生才兩天的嬰兒在育兒箱內,因心臟需要手術,一位元麻醉師正給他檢查呼吸和心跳,準備術前麻醉

(中圖)西方曾採用過相當長時間的麻醉接生方法,這位醫生將經過檢查的新生兒抱給剛從麻醉中蘇醒過來的母親看

(下圖)麻醉師和他的設備,手推車上的氣缸裡有一氧化二氮,麻醉劑和氧氣。它們通過面罩在手術時輸送給病人

現代醫學的一門邊緣性學科—低溫醫學和古老的冷凍療法

現代低溫醫學是由低溫製冷技術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而逐漸產生的一門邊緣性科學。低溫治療方法簡便,設備簡單,成本低,療效好,因而受到患者的普遍歡迎,並在世界許多國家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發展。

低溫醫學分成低溫外科和低溫保存兩部分。在低溫外科學中,醫生可以將-200攝氏度以下的低溫試劑噴灑在病人和病變部位,使病變組織在超低溫的冷凍下死亡。在皮膚科疾病中,瘤子,黑痣,雀斑等常見的疾病,可以利用低溫冷凍的方法進行治療,既簡單方便,又不會留疤痕,病人沒有明顯的疼痛感,因此深受患者歡迎。

西方最早的低溫冷凍治療實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希波克拉底對此有過記載和描述。

低溫醫療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19世紀末,法國醫生曾在戰場上將傷患的肢體埋在冰雪裡,待局部失去知覺後再進行截肢手術。這是當時的低溫醫療手術。20世紀初,由於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出現了濃氧,濃氮等製冷物質,並逐漸應用於醫療。

從7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用冷凍技術治療外科,皮膚科,泌尿科,婦科,耳鼻喉科等科的良性腫瘤,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在已發展到用以治療惡性鱗狀上皮細胞癌。除了治療淺表層的皮膚病和腫瘤外,低溫外科又向體內深部發展,用以治療早期肺癌,肝癌,胃癌,直腸癌等。

低溫醫學作為新興學科,儘管已有很大發展,但在冷凍的關鍵技術—冷凍速度和不同組織冷凍方式上還有待提高。現代低溫冷凍技術在生物體的組織水準(如某些器官)上較為成功,但在細胞水準上還有待探索改進。

(上圖)用低溫冷凍手術在華氏零下321度狀態下,將腦部惡性腫瘤細胞殺死

(下圖)這是現代化的醫院裡採用的大腦低溫療法,病床上的患者身穿特製的可迴圈的冷水背心,在特殊的治療儀器監控下,治療腦部疾病

1860年Nieman分離出可卡因,1884年波希米亞的眼科醫生科勒(Koller)發現可卡因滴入眼睛內的麻醉作用。1885年霍爾斯特德(Halstead)用可卡因液進行局部浸潤和神經阻滯麻醉。同年美國紐約市神經病學家康寧(Corning)用狗進行脊髓麻醉試驗成功,1898年德國外科醫生比爾(Bier),在動物及人體作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成功。1901年Ferdimand Cathelin及Jean Sicard介紹了骶管內麻醉。1921年Fidel Pages及1931年Achille Dogliotti再次敘述了腰部硬脊膜外麻醉。從而確定了椎管內麻醉的地位。1905年合成普魯卡因產生。繼之新型麻醉藥不斷湧現,加之穿刺技術的不斷提高,椎管內神經阻滯麻醉己成為臨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

靜脈內麻醉及其它特殊麻醉的進展

首次試圖進行靜脈內麻醉者是Johann Sigmmund Elsholtz。1665年他就注射鴉片溶液用於鎮痛。1872年ore報告靜脈注射水合氯醛。1903年巴比妥鹽合成。1904年Einhon發現靜脈注射普魯卡因局部麻醉。1909年比爾(August Bier)正式將此法用於臨床,然後又將硫噴妥鈉間斷靜脈注射用於臨床麻醉。目前己有大量短效靜脈藥用於臨床,並採用由鎮靜藥、鎮痛藥和肌肉鬆馳劑三類藥物的配合應用,稱為靜脈複合麻醉或與吸入麻醉配合,廣泛應用於臨床,可以更好地發揮各種麻醉藥物及方法的效能,減少各種藥物的副作用和麻醉併發症。

關於低溫的應用,早在1797年就有人開始試行全身降溫法。1862年Walta,1902年Simpson將乙醚麻醉動物降溫到25℃,不繼續施用麻醉也可以進行手術。1950年Bigelow 、Swan等進行體表全身降溫,阻斷迴圈,進行心臟手術。1951年Delorme及Boerema行血液迴圈降溫法,以後低溫及深低溫配合體外迴圈廣泛應用於某些複雜的心內直視手術及其他手術。

控制性降壓的應用,對某些特殊手術,為減少手術野失血,給手術操作創造良好條件,減少輸血量,術中運用各種藥物和方法有意識地降低病人的血壓,稱之為控制性降壓。1917年Cushing首次闡明麻醉期間控制性降壓的優點。其實施方法從40年代的動脈切開放血發展到50年代以後應用各種防壓藥。1951年Laborit及Huguenard等使用神經鬆弛劑或配合物理降溫,以降低機體代謝及應激性,稱為“人工冬眠”及強化麻醉。

1880年蘇格蘭外科醫生William Malewen首先不用氣管切開行氣管插管。1895年Kirstein首次借助喉鏡成功行氣管插管。公認的以直接喉鏡完成氣管內插管的理論是美國眼科醫生Chevalier Jacksow在1913年提出。1909年梅耳澤(Samuel Meltzer)和奧爾(John Ouer)始創氣管內麻醉術。氣管內麻醉的應用,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呼吸,現代麻醉機及呼吸機的應用能更好的維護患者的呼吸功能保證生命安全並能對麻醉氣體濃度的監測。麻醉的生理、藥理研究也促進了麻醉方法的進展,到20世紀40年代,麻醉成為一個專業和獨立學科,稱麻醉學(Anesthesiology)。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以及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從麻醉發明以來,一個半世紀內麻醉學有了很大的飛躍,特別是在近半個多世紀內,已經跨入輝煌發展的時代。麻醉和麻醉學的範疇不斷地更新,麻醉不只是單純解決手術止痛,工作範圍也不單局限在手術室。麻醉師除了應該做好患者麻醉圍手術期的準備和治療,以維持病人生理功能,為手術提供良好的條件,順利完成手術。此外還承擔危重病人復蘇急救,呼吸療法,休克救治,疼痛治療。

現代麻醉學又分為臨床麻醉學、復蘇藥、重症治療醫學以及疼痛治療學,在臨床醫學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代醫學麻醉醫療發展簡史歷史上的麻醉方法大衛發明笑氣麻醉和乙醚麻醉的出現

在發現麻醉藥以前,外科手術治療最大的障礙是難忍的疼痛。雖然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在古代即積累了麻醉法的經驗,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藥(曼陀羅花,鴉片,印度大麻葉等),亦有神經幹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術時在手術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熱作用減緩疼痛感,但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由於手術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極多,迫使手術向快速方向發展。俄國外科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鐘鋸斷大腿,半分鐘切去乳房。法國名醫讓·多明尼克·拉裡24小時為200個做完了截肢手術。病人的痛苦可想而知。

19世紀以來,手術治療的客觀要求日益增長,對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時化學的發展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英國化學家韓弗理·大衛在1799年自己吸入氧化亞氮(笑氣)後,發現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緩解,因而他斷定:“氧化亞氮,可以用於出血不多的手術時使產生麻醉作用。”可是他的發現長期以來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824年希克曼以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氧氣於動物實驗中施行了麻醉,並進行了截肢手術。他要求進行人體實驗,但未被應允。直到1893年,化學家斯考芬證實吸入多量笑氣可使人呈醉態,甚至失去知覺,使用麻醉劑的時代才真正開始了。美國牙醫威爾斯在1844年做拔牙手術時使用了這種鎮痛藥。

1818年,著名科學家法接第的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很相似”。醫生們從中受到啟發。1842年,美國羅徹斯特的一個叫威廉·克拉克的學化學的學生,給一個需要拔牙的婦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時無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國的另一位醫生克勞福德·郎格應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為一個頸背部腫瘤患者進行了切除手術,隨後他繼續用乙醚進行了許多小手術。由於當時郎格居處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1846年10月16日,美國麻塞諸塞州總醫院的威廉·莫頓用乙醚麻醉,從一個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個腫瘤,僅歷時8分鐘,首次證明在進行大手術時,能用乙醚來進行全身麻醉。這次手術成功的消息在美國迅速傳開,而後又傳遍了全世界。各國相繼採用乙醚麻醉進行手術,結束了病人必須強忍劇痛接受手術的時代。中國和俄國都是在莫頓成功的次年即開始採用乙醚麻醉的國家。

(上圖)在有效的麻醉藥發明以前,西方的外科手術只能向快速方向發展,曾經有一位戰地醫生僅用幾十秒便鋸下一條腿,但傷病員卻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左圖一)這是發明氧化亞氮(笑氣)的英國化學家韓弗理·大衛(1778~1829)

(左圖二)鐳射麻醉法,是用鐳射照射在手術部位的選定穴位上,進行麻醉

(右圖)早期化學實驗家查理斯·傑克遜在自己身上試驗乙醚的麻醉作用和效果,正是像查理斯·傑克遜這樣的一大批勇敢者的探索和嘗試使醫學不斷發展

1929年德國醫生福斯曼在自己的靜脈中插入一根細細的橡皮管,從而發明心臟導管術

1929年的一個夜晚,德國醫學家福斯曼說服了同伴,幫助他進行一次冒險試驗。他在自己的右臂靜脈中,插進了一根穿刺套針,撥出針芯,將一根細橡皮管從針腔中插入靜脈。當導管插入有一英尺深的時候,本來就信心不足的朋友連聲說:“不行,這樣太危險!”堅決中繼試驗。福斯曼怎樣苦苦哀求都無濟於事,第一次試驗就此半途而廢。一個星期後,福斯曼決心再在自己身上試驗一次。這次沒有人幫助,為解決這個困難,他請護士拿一面鏡子,站在X光螢光屏前面,自己在螢光屏後面進行操作。通過鏡子的反射,看到螢光屏上的顯示。橡皮管沿他的靜脈前進,經腋及鎖骨下靜脈,進入上腔靜脈;推進到25.5英寸時,進入右心房。他不懼危險,跑上二樓,拍下了人類第一張心臟導管的X光照片。年僅25歲的福斯曼在論文中闡述了首創的心臟導管術,並指出用這種方法可以測量人體心臟各房室的壓力,分取右心和左心的血樣進行氧含量測定,根據每分鐘氧消耗量來計算心臟每分鐘的排血量。1930年,福斯曼在活狗身上進行了心血管造影術。他還通過插入右心的導管斜穿過右心房進入下腔靜脈,直接收集從肝臟來的血液,進行代謝方面的研究。他為研究循環系統的病現變化開闢了新途徑。然而,福斯曼冒死得出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招來了一系列指責和非難,甚至諷刺他的試驗只不過是“馬戲場上的技藝”。

直到1941年,美國醫學家庫爾南和迪金遜·理查茲發表了他們有關心臟導管的論文之後,才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至1945年,心臟導管插入術已積累了1200次臨床檢查經驗,檢查步驟趨於完善,並實現標準化。它不僅成為心臟疾病檢查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在治療上也起重要作用。由於這一成就,福斯曼與庫爾南,理查茲共獲195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瘤與癌字的由來

癌瘤這類病,並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我國人民與腫瘤的鬥爭,歷史已很漫長,若從我國醫書裡所談到的"瘤"這個病名來看,在二千多年前就有所記載。比如《黃帝內經》中,已經有筋瘤、腸瘤、昔瘤(指長時間形成的腫瘤)等的記述。而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醫療實踐,在我國歷代文獻裡,說到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內容,為數更是不少,名目也很繁多,諸如腫瘍、纓瘤、瘦贅、贅瘤、癥瘕、積聚、噎膈、胃反、惡瘡、岩、癌,等等。在這些疾患中,有些是包含了腫瘤在內,有些實際上所指的就是腫瘤。

《周禮·天官》記載,周代開始設瘍醫“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的治療。治療的方法,包括藥物外敷,或刮去膿血,或用腐蝕藥消除病變的部分。瘍醫實際上相當於外科。而當時的所謂腫瘍,既包括膿腫,也包括腫瘤這類疾患。

發生腫瘤的病因,就世界的醫學來說,直到目前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所以至今仍有好多的學說與看法。一類是人體內部的因素,如遺傳、精神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狀態、內分泌系統紊亂、免疫機能減退等。一類是外部因素--化學性、物理性與生物性的"致癌因素"對人體較長時間的刺激。有的可能並非由一種因素所驅使,同一部位的癌腫也不一定由同一原因所引起,不同部位的癌腫有的卻又可能由於相同原因所造成。總之,對於發生腫瘤的原因,說法很多。

我國古代醫籍,對腫瘤的發生原因所論,雖然還沒有完全闡明或者有些是不正確的推斷,但已有不少是合理的見解。

祖國醫學認為,“氣”和血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礎。中醫學裡的“氣”,既包含著體內運轉著的營養性精微物質,也指臟腑器官的活動機能狀況。若是由於某些體外或體內的因素,產生“氣鬱結”或“血疚滯”時,則引起疾病。對於腫瘤的發生原因,中醫學認為也是由於精神情緒的過度緊張、憂鬱,或外部致病因素(稱為外邪)以及年齡衰老、飲食起居的影響等,引起體內"氣血"鬱結瘀滯所致。此外,人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或內臟功能的失調、紊亂,等等,都能成為誘發腫瘤的病因。

“瘤”這個字的定義,據《諸病源候論》記載,是“留結不散”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說到的體內“氣血”的留結,或者身體中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其著重點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為“瘤”字。

惡性腫瘤在中醫學裡稱為“癌”,何以有這個名稱?這由於觀察到惡性腫瘤質地堅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宛如岩石一樣,所以稱為“岩”。而在古時,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為“癌”字了。

在現存中醫文獻裡,最早記載到癌這個字的,是12世紀時宋代的《衛濟寶書》,和西元l264年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而最早對癌的特徵作簡明敘述的,則是後者,書中說:“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裡。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這段記述,既說明了癌象岩石狀,有毒根深藏於體內。又指出男的癌腫多發生於腹部,女的多發生於乳部或頸項等部位。而且也說到癌症最後會引致昏迷的嚴重後果。

瘤與癌字的由來

對腫瘤的某些主要症狀和特點,歷代中醫文獻曾有相當正確的描述,不少頗能抓住要點(圖為《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一書上對癌的論述)。

《諸病源候論》記載:“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認識到良性腫瘤是逐漸長大,沒有痛癢的症狀,經過較長時間以後可能長得很大,不能消退,但不會危及人的生命。雖然如此,也不宜隨意弄破。

在《內經》裡,比較詳細地描寫了女性的兩種常見腫瘤:腸罩與石瘤。書中說:“腸罩……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並說其病程超過一年以上,而每月仍有月經,腫塊“按之則堅,推之則移”。上述這種腹內腫塊,很符合卵巢腫瘤的症狀。

《內經》裡所記載的女性另一種腫瘤“石瘕”,發生的部位是在子宮內,說它的症狀也是可以大到類似懷孕一樣,而且有停經,這是符合子宮腫瘤的某些特點。

唇癌,中醫文獻描寫它像是長在嘴唇上的蠶繭一樣,所以稱為“繭唇”。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西元1617年),說唇癌初起似豆子,逐漸增大到象蠶繭,質地堅硬,以後出現疼痛,屬於難治之症。書中認為唇癌的誘發原因是,既有精神憂慮、過於急躁的全身因素,又有經常多食煎炒烤爆食物的局部刺激因素。現代醫學也認為,長期含煙斗吸煙可能是局部刺激唇癌發生的誘因。

食道腫瘤,在中醫學中是包括在“噎膈”病症之中。噎膈是表示咽喉、食道、胃的進出口噎塞不通暢。《內經》裡說:“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而食道噎塞不通暢,包括了食道痙攣與食道腫瘤等,這是說明精神因素在發病上的影響。胃腸道疾患常見的症狀“胃反”,也稱為“反胃”,張仲景描寫其症狀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這種症狀的發生,很大部分是由於胃腸道潰瘍或腫瘤造成的梗阻所致。

中醫學對乳癌的論述,歷代資料不少。《外科正宗》對此寫得相當具體。書中說當乳癌起初象豆大、棋子大時,可能二、三年沒有痛癢,漸漸長大後出現持續性疼痛。再發展時則好象是有多個栗子堆在一起,漸漸地患病處變色、潰爛、發臭,凹陷的象岩穴,凸起的象蓮子,以後甚至發生鑽心一樣的疼痛,身體出現極度衰竭時難以治癒。這些描述相當細緻、確切。

乳癌多發生于婦女,極少數男子也有患乳癌者。明代王肯堂在《瘍醫證治準繩》(西元1608年)中,記錄了一例乳癌男性病例。據載此病人在發病前,曾因數次參加"館試"未能考上而悶悶不樂。後來,左側乳頭常有小量液汁流出。不久乳頭旁發現腫塊。由於沒有及早診斷與合理治療,腫塊增大潰破變成岩穴之狀。這些記述,基本上符合乳癌的症狀與演變。

腹內的腫塊,在古代中醫文獻裡叫做"癥瘕"(音征假)。宋代《聖濟總錄》在"諸癥"裡記載說,腹內形狀象杯盤、牢固推不動的腫塊,遷延時日,最後會使人腹部膨大而身體極度消瘦,終致死亡。上面所描述的無疑是包括了腹內的腫瘤(圖為《外科正宗》乳房癌圖照)。

在中醫學裡還有把腫瘤叫做"失營"或"失榮"的。為何有這個名稱?清代高秉鈞在《瘍科心得集》(西元1805年)中說,因為這種病的後期,人體外表失去光澤榮華,"如樹木之失于榮華,枝枯皮焦,故名也。"並說這種病多生在耳的前後與頸部,起初形狀如同栗子,按下去如同石子一樣堅硬固定。開始時沒有寒熱疼痛,以後才逐漸出現疼痛、潰破、流血水,形狀亦變得好象凹凸不平的岩石一樣,書中認為這種病變同乳癌一樣屬於險惡的病症。這裡所描述的似乎包括了甲狀腺癌以及轉移到頸部淋巴結的癌腫。

中醫學雖早已認識到有些腫瘤是屬於難治之症,然而對癌瘤的危害,並不是一籌莫展。除了重視對全身的整體治療外,還包括藥物治療與手術割除的措施。《內經》提到對腫塊這類病症,是採用促使其消散的治法,即"堅者削之"、"結者散之"及"留者攻之"等。

《後漢書·華佗傳》裡說到,對於腹內的結塊,在使用針刺術與藥物均達不到治療目的時,華佗是給患者施行全身麻醉後,採用手術割除醫治。這些結塊,很可能也包括了某些腫瘤在內。《晉書·景帝紀》裡說到:"初,景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這是最早明確記錄採用開刀切除眼部腫瘤的病例。1575年李梴在《醫學入門》中,對脂肪瘤的治療,記載了用利刀切除的治法。書中還對某些象茄子一樣帶蒂的瘤子(稱為茄垂),提出用腐蝕性藥物塗敷於蒂的根部,逐漸地促使瘤子掉落。

中醫對腫瘤的藥物治療,同樣按"辨證論治"的原則,既要增強身體內在的機能與抗病力,又要針對腫瘤病變進行攻伐,即"扶正攻邪"。具體的治法,因人、因病情而不盡相同。

近幾年來,醫務和科技工作者在研究與應用中藥製劑防治腫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斑蝥主治"惡瘡疽,蝕死肌",經研究實驗後,應用於肝癌的臨床治療獲得一定的療效。又如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採用當歸蘆薈丸複方"瀉肝"的治法,取得一定療效。我們相信,今後將會從中國醫藥學寶庫中,發掘出更多更有效的防治腫瘤的藥物與方法。

氯仿麻醉,氧化亞氮麻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其他各種麻醉方法的不斷出現和應用

為了尋找更滿意的麻醉藥,蘇格蘭伊甸巴拉大學婦產科醫師辛普森做了很多努力。1847年他將氯仿應用于產婦分娩,獲得滿意的效果。辛普森將結果報告伊甸巴拉的內,外科學會,但是教會人士仍激反對無痛分娩。直到1853年當維多利亞女王分娩時,斯莫應用氯仿為她緩解痛苦獲得良好效果後,才肯定了氯仿的麻醉止痛作用。這種麻醉法比乙醚麻醉更加有效,所有醫院都爭相採用這種方式。

乙醚麻醉和氯仿麻醉的成功,似乎使人們忘記了氧化亞氮的麻醉作用,但仍有許多科學家探索和嘗試著使氧化亞氮進行麻醉的最佳方法。1868年外科醫師安德魯斯在吸入氧化亞氮時加入20%的氧,從而使氧化亞氮的安全性顯著提高。迄今氧化亞氮仍被人們廣泛使用作為吸入麻醉劑,氧化亞氮麻醉時必須同時結合氧吸入,已作為籬行氧化亞氮麻醉的重要原則之一。

1874年,奧爾應用靜脈注射水合醛進行麻醉。這種麻醉方法雖然效果不佳,但畢竟是靜脈全身麻醉的開端。

1844年,法國眼科醫生科勒將可卡因滴入病人眼中,獲得角膜和結膜完善的局部麻醉,從而揭開了局部麻醉的新篇章。1885年,美國外科學家霍爾斯特德提出了將可卡因注射于神經幹部位的神經阻滯概念。1892年,德國醫師施萊斯於皮下注射可卡因而獲得該注射部位的局部麻醉作用,成為局部浸潤麻醉的開端。然而由於可卡因的毒性過劇,注射應用很不安全,後來作為改進措施,於1902年,用毒性較小的奴佛卡因取代了可卡因,局部浸潤和神經阻滯的局部麻醉方法才真正展現其實用價值。

1902年,德國生物化學家菲舍爾實現了羅那(巴比妥酸劑)的合成,開始推行靜脈麻醉法。1930年以後還研製出了安米妥,戊巴比妥鈉以及戊硫巴比妥等靜脈麻醉藥物。

1899年,比爾創立了骨髓麻醉法。這種方法把麻醉藥注射到骨髓的硬脊膜上,那裡有通向手術區的神經,從而可以使手術區麻醉得既 徹底,又不波及其它部位。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產婦分娩。

20世紀以後又出現了電子麻醉法,如美國口腔疾病治療領域用低壓電流阻止疼痛信號進入大腦。此外還有針刺麻醉,冷凍麻醉等。

各種化學麻醉劑的發明和麻醉法的改進,使得外科手術逐漸變得安全,範圍立益廣泛,技術也更為精細。麻醉術的進步促進了外科學的發展,麻醉學也已成為現代醫學中一個成熟的專業。

(上圖)一個出生才兩天的嬰兒在育兒箱內,因心臟需要手術,一位元麻醉師正給他檢查呼吸和心跳,準備術前麻醉

(中圖)西方曾採用過相當長時間的麻醉接生方法,這位醫生將經過檢查的新生兒抱給剛從麻醉中蘇醒過來的母親看

(下圖)麻醉師和他的設備,手推車上的氣缸裡有一氧化二氮,麻醉劑和氧氣。它們通過面罩在手術時輸送給病人

現代醫學的一門邊緣性學科—低溫醫學和古老的冷凍療法

現代低溫醫學是由低溫製冷技術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而逐漸產生的一門邊緣性科學。低溫治療方法簡便,設備簡單,成本低,療效好,因而受到患者的普遍歡迎,並在世界許多國家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發展。

低溫醫學分成低溫外科和低溫保存兩部分。在低溫外科學中,醫生可以將-200攝氏度以下的低溫試劑噴灑在病人和病變部位,使病變組織在超低溫的冷凍下死亡。在皮膚科疾病中,瘤子,黑痣,雀斑等常見的疾病,可以利用低溫冷凍的方法進行治療,既簡單方便,又不會留疤痕,病人沒有明顯的疼痛感,因此深受患者歡迎。

西方最早的低溫冷凍治療實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希波克拉底對此有過記載和描述。

低溫醫療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19世紀末,法國醫生曾在戰場上將傷患的肢體埋在冰雪裡,待局部失去知覺後再進行截肢手術。這是當時的低溫醫療手術。20世紀初,由於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出現了濃氧,濃氮等製冷物質,並逐漸應用於醫療。

從7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用冷凍技術治療外科,皮膚科,泌尿科,婦科,耳鼻喉科等科的良性腫瘤,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在已發展到用以治療惡性鱗狀上皮細胞癌。除了治療淺表層的皮膚病和腫瘤外,低溫外科又向體內深部發展,用以治療早期肺癌,肝癌,胃癌,直腸癌等。

低溫醫學作為新興學科,儘管已有很大發展,但在冷凍的關鍵技術—冷凍速度和不同組織冷凍方式上還有待提高。現代低溫冷凍技術在生物體的組織水準(如某些器官)上較為成功,但在細胞水準上還有待探索改進。

(上圖)用低溫冷凍手術在華氏零下321度狀態下,將腦部惡性腫瘤細胞殺死

(下圖)這是現代化的醫院裡採用的大腦低溫療法,病床上的患者身穿特製的可迴圈的冷水背心,在特殊的治療儀器監控下,治療腦部疾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