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薑,乾薑,本是同根生,為何功不同?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鄭智敏

薑, 一種非常典型的藥食同源植物,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極為廣泛, 時常作為調味食材出現在我們的菜肴裡, 它是媽媽菜譜裡最經典的配角, 廚房裡總有它的一席之地。

“可蔬, 可和, 可果, 可藥”——《本草綱目》

雖說作食用的薑大多做配料, 但在中醫藥界中薑為歷代本草所重, 拿我國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來說, 全書所載112方中, 涉及到薑的有59方, 占到全書的52.7%, 其中使用生薑的有39方, 使用乾薑的有25方。

姜作中藥用時, 據《中國藥典》2015年版收錄的品種, 分為生薑、姜皮、乾薑、薑炭、炮薑五種,

其中薑炭、炮薑為乾薑的炮製品, 姜皮為淨生薑的栓皮。 生薑, 顧名思義就是新鮮的薑, 這大家都熟悉。 乾薑, 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比較陌生, 字面意思可理解成“曬乾的生薑”。

生薑、乾薑都是薑的根莖, 一個是鮮品, 一個是乾燥品;一個為辛溫解表藥, 一個為溫裡藥, 功效有所差別。

我們可通過下表, 簡單瞭解下生薑、乾薑、姜皮的功效作用區別。

上表姜皮部分參照2012年山東省中藥材標準

生薑和乾薑均有溫熱之性

生薑偏於表, 側重解表、散寒、止嘔, 多用於解表劑中;

乾薑偏於裡, 側重溫中、溫肺、回陽, 多用於調中劑中。

故而臨床常有“新感用生薑, 久羈用乾薑”的說法。

姜皮雖屬生薑一部分, 但性味及功效完全不同。 姜皮, 辛,

涼, 有和脾行水、消腫、止汗的作用, 常用方如五皮飲(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五加皮、陳皮)主治水腫。

那麼本文重點來了!

僅僅水份含量的差異又怎麼會引起乾薑和生薑功用的區別呢?

其實不然~!

1、首先, 雖生薑和乾薑同出一源, 但兩者在品質上的某些差別是由於種植地域的不同, 及長期選育栽培的結果, 乾薑和生薑是薑的兩個不同的栽培品種。

要瞭解這一點, 還需要從薑的生長種植說起。

姜是利用根莖繁殖的, 在生長過程中它有母根(母薑)、子根(子薑)等部位之分。

薑有南北之分, 南方(如四川、湖南等地)的薑, 由於氣候炎熱、光照充足、生長期長, 一般于冬至時採收。 其根莖瘦小, 粉性強, 辣味濃烈, 水分較少, 適合藥用, 習稱“藥薑”。 北方(如山東、河南等地)之薑,

由於氣候較為寒冷, 霜凍期早, 生長期短, 一般于立秋前後採收。 其根莖肥大, 粉性弱, 辣味淡薄, 水分較多, 以食用為主, 或以生薑入藥, 習稱“菜薑”。

2、其次, 即使同在四川、貴州等南方地區, 由於田間種植管理不同, 也會形成藥姜和菜薑兩品種。 藥姜載培時, 挖穴淺、培土薄, 冬至前後採收, 生長期長;菜薑挖穴深、培土厚, 立秋前後採收, 生長期較藥薑短4個月。 若藥姜載種時挖穴過深, 埋土過厚, 也會長成菜薑, 降低品質。

可以說, 長期以來生薑、乾薑入藥存在混亂現象, 特別是乾薑。 雖《本草綱目》之後的明清時期普遍認為“乾薑以母薑造之”, 但現大多用的卻是子薑, 各地常用品種來源大致如下:

①四川等乾薑主產區的藥薑根莖乾燥品,

品質好, 產量大, 臨床最常見;

②各地菜姜的母薑乾燥品, 品質亦可, 惟產量較少,

③部分劣質菜薑切片後的乾燥品, 也不少見, 然品質藥效都較差。

作為傳統意義上道地的乾薑應該是產於四川犍為、三衢開化等地的“藥薑”之母薑, 去皮曝曬加工而成。

3、另外兩者不僅是水含量的差別, 化學成分也不完全相同。

生薑與乾薑中化學成分主要是揮發油和辛辣成分兩大類, 辛辣成分中主要有薑辣素、薑烯酚、薑酮等酚類成分。 有文獻報導稱, 乾薑總揮發油含量低於生薑, 但辛辣成分較生薑為多。 除了成分含量比例不同, 各自還含有其特有的化學成分, 例如生薑中含乾薑沒有的反,反-法呢醛, 乾薑中含生薑沒有的橙花醇乙酸酯、異香橙烯等。

至於是否因此帶來藥效的不同, 雖還有待進一步考究, 但足以說明兩者並不僅僅是水分含量的差異那麼簡單。

無論是從歷代薑的用藥史, 還是現代的藥學實驗研究, 都證實生薑與乾薑確實存在區別。 雖兩者關係有點複雜, 平日使用應注意不能混淆。

一審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盧蘭芳

一審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廖小紅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 如若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官方公眾號(PSMChina)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 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 廣匯資源, 凝聚力量, 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