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大工匠于葆墀:同仁堂裡38載 百草炮製成良藥

2018年4月29日訊, 取自大自然的中藥材需要經過炮製才能入藥, 但炮製的過程不能完全用機器取代, 需要採用傳統工藝。 中藥炮製工用慧眼辨識藥材的好壞, 憑技術把握品質。 首屆“北京大工匠”、北京同仁堂製藥廠的中藥炮製工於葆墀就是這樣, 在炮製中藥的過程中秉承工匠精神, 將“百草”變良藥。

于葆墀向徒弟傳授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

於葆墀一邊炒制中藥, 一邊給徒弟講解。

只要來廠裡, 於葆墀就要看看各種原料的情況。

於葆墀經常逛標本室, 他說, 對於藥材記得再牢也不為過。

手動榨油被於葆墀琢磨改進成電動操作,

於葆墀隔三差五就搗鼓出一個這樣的小發明。

於葆墀手把手教徒弟充分利用藥材, 避免浪費。

走進北京同仁堂的任何一家藥店, 都可以看到一副對聯:“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在同仁堂已經工作了38年的於葆墀對這句話最有感觸。

“很多人認為中藥炮製就是把藥材拿來洗淨切好晾乾就行了, 哪兒有那麼簡單。 炒、炙、燙、煆、煨、蒸、煮、淬、漂、浸、飛……方法太多了。 ”於葆墀說, 中藥炮製是個精緻活兒, 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 炮製耗的不只是時間, 難在火候把握。

如何爐火純青地把握火候, 唯有堅持不懈地學習和練習。 於葆墀記得, 當學徒的時候師傅曾經問他:“桑皮絲怎麼切?”他不加思考地答:“把桑皮洗完切好就行。 ”師傅接著問他:“洗完桑皮會不會有粘性?切的過程中會不會打滑?”年輕的于葆墀一時答不上來。 師傅告訴他, 桑皮最好在冬天切, 頭天先洗了凍一宿, 第二天再切, 防止粘性, 這樣才能切得快、切得多。 于葆墀聽師傅說完羞愧難當, 他只學到了表皮,而炮製中藥的學問太深了。

於是,於葆墀暗下決心,一定要苦練基本功,同時,他也不斷研究新的方法、技巧。于葆墀在炮製水飛雄黃時,其中一環是把雄黃粉加水研磨、攪拌。“中藥炮製出的產品產量最大又符合標準最重要。所以用水量和雄黃粉配比要合適,水多了浪費資源、增加無用功。”於葆墀在工作的空檔反復琢磨和試驗,最終摸索出了最為合適的比例,使得炮製後的產品既節水,產量又高。

于葆墀作為北京同仁堂製藥廠的中藥炮製高級技師,深感師父傳授經驗的重要性,就以已之力傳授炮製技藝。從1998年開始,於葆墀已帶完3批徒弟,共12人,目前正在帶第四批8個徒弟。去年10月,於葆墀就到了退休的年齡,但他仍然忙於教學,“我會把自己的這8個徒弟帶完再徹底退休,同時還會在工作室中繼續解決中藥炮製中發現的問題。”於葆墀說。

他只學到了表皮,而炮製中藥的學問太深了。

於是,於葆墀暗下決心,一定要苦練基本功,同時,他也不斷研究新的方法、技巧。于葆墀在炮製水飛雄黃時,其中一環是把雄黃粉加水研磨、攪拌。“中藥炮製出的產品產量最大又符合標準最重要。所以用水量和雄黃粉配比要合適,水多了浪費資源、增加無用功。”於葆墀在工作的空檔反復琢磨和試驗,最終摸索出了最為合適的比例,使得炮製後的產品既節水,產量又高。

于葆墀作為北京同仁堂製藥廠的中藥炮製高級技師,深感師父傳授經驗的重要性,就以已之力傳授炮製技藝。從1998年開始,於葆墀已帶完3批徒弟,共12人,目前正在帶第四批8個徒弟。去年10月,於葆墀就到了退休的年齡,但他仍然忙於教學,“我會把自己的這8個徒弟帶完再徹底退休,同時還會在工作室中繼續解決中藥炮製中發現的問題。”於葆墀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