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清華大學博士後校友會會長張勤:未來機器或比人類更聰明

4月28日, 清華大學第九屆博士後創新講壇在該校蘇世民書院達理禮堂拉開序幕。

“現在的人工智慧, 還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 是仿人、仿生的智慧,

但是我們對於被仿的物件卻瞭解如此之少, 所以也不能指望它(當前的人工智慧)有太高的水準。 ”

4月28日, 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清華大學第九屆博士後創新講壇召開, 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科協榮譽委員, 清華大學博士後校友會會長張勤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 只有當人們明晰了人腦的工作原理, 研製出能自我生長神經元的人工智慧, 並加以訓練, 到時“機器肯定比人更聰明”。

那麼, 人工智慧給人類帶來的將是福音還是災難?張勤表示, 自己也曾與一位諾貝爾獲獎者探討過相關問題, 得到的答案是, 到時候機器與人的關係、人類生存等將成為倫理問題, 不屬於科學家研究的範疇, “如何解決, 只能拭目以待”。

另外, 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博士後管理委員會主任王希勤在致辭時透露, 2017年, 該校博士後校友兩院院士達到8人。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俞家棟則指出, 中國博士後制度是在李政道教授的提倡下、鄧小平同志的批示下得以建立, 清華大學博士後規模位居全國高校首位, 博士後工作成為全國高校博士後工作的一面旗幟。

人類大腦的神經科學是“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

就人工智慧話題,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教授任天令、四川大學商學院教授徐澤水、全國政協常委張勤等來自海內外各行各業的博士後校友從“腦科學到人工智慧”、“智慧能源——從智慧電網到能源互聯網”、“石墨烯智慧感測器”、“模糊理論與人工智慧”、“核電智慧故障診斷”等各個方面做了主題報告。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發表主題演講。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

當腦科學碰撞上人工智慧,

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效應?戴瓊海的開場報告“腦科學到人工智慧”抓足了現場觀眾的眼球。

“人工智慧發展現在已經到了新的里程碑, 再往下, 就是從感知的人工智慧到認知的人工智慧, 怎麼跨過去呢?就要從腦科學出發進行探索。 ”戴瓊海強調, 人類的大腦一點不比無窮宇宙簡單, 人類大腦的神經科學是“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 認識腦的奧秘是對人類的終極挑戰, 腦科學的發展, 不僅有助於疾病的防治, 對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也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目前, 腦科學和人工智慧是兩條平行線。 人工智慧發展非常快, 而腦科學發展非常慢”。

他介紹, 世界各國現在正在緊鑼密鼓開展一些腦計畫。 其中,

美國在2013年啟動了“通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計畫, 2014年日本科學家發起了神經科學研究計畫, 2016年澳大利亞腦聯盟正式成立。 而中國也有自己“一體兩翼”的腦計畫——腦認知功能的解析和技術平臺為一體, 認知障礙相關重大腦疾病診治和類腦計畫與腦機智能技術為兩翼。

“世界各國腦計畫最終總結起來, 就是認識腦、保護腦和類人腦。 ”戴瓊海說。

而要探索腦科學的秘密, 他指出, 首先“要解決幾件大事”。 其一, 研製出人類大腦成像機器, 其二建立大腦結構圖, 加深對大腦神經元細胞類型、細胞組成等問題的研究。 其三, 建立從機器感知、機器學習到機器思維和機器決策的顛覆性的模型和工作模式。

目前, 光學成像是國際腦科學計畫的“卡脖子工程”。 “在體大視場高分辨動態成像對生物學至關重要。”戴瓊海表示,在顯微鏡下只能看靜態細胞的整個結構,而核磁共振只能看功能成像,怎麼能把細胞級的結構成像與功能成像統一起來,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2年,清華大學牽頭,聯合浙江大學、中科院上海光學經濟機械研究所開始動議研製具有“超寬、超分、超快、超深”特點的儀器,2013年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專項並獲得支援。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在2015年的時候完成設計驗證,從平臺構建、元件加工到模組組裝,最終完成了儀器的研發。”戴瓊海說,這台名叫“RUSH”的儀器的相關文章將在5月10日左右投到Nature雜誌上。

“人工喉”——聾啞人的福音

除了持續的研究,現場不少博士後還分享了人工智慧在核電安全、與石墨烯結合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任天令及其團隊關注到了漸凍症患者以及聽力障礙的人群,如何通過設備讓這些“安靜”的人開口說話,如何讓他們口中無意義的咿咿呀呀聲變成可控的聲音成了任天令課題組持續鑽研的方向。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2017年任天令課題組首次提出了石墨烯人工喉,該新型智慧器件具有聲音收發一體化的特點,既能接收聲音,又可以發射聲音,並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貼附在聾啞人喉部便可以輔助聾啞人“開口說話”。該器件是石墨烯在可穿戴領域的全新應用,並有望在生物醫療、語音辨識等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以本屆創新講壇為契機,清華博士後校友會成立了人工智慧專業委員會,由戴瓊海擔任專委會會長,清華大學電腦系教授武永衛、自動化系教授季向陽、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史振威擔任副會長,電腦系副教授崔鵬擔任專委會秘書長。

“在體大視場高分辨動態成像對生物學至關重要。”戴瓊海表示,在顯微鏡下只能看靜態細胞的整個結構,而核磁共振只能看功能成像,怎麼能把細胞級的結構成像與功能成像統一起來,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2年,清華大學牽頭,聯合浙江大學、中科院上海光學經濟機械研究所開始動議研製具有“超寬、超分、超快、超深”特點的儀器,2013年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專項並獲得支援。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在2015年的時候完成設計驗證,從平臺構建、元件加工到模組組裝,最終完成了儀器的研發。”戴瓊海說,這台名叫“RUSH”的儀器的相關文章將在5月10日左右投到Nature雜誌上。

“人工喉”——聾啞人的福音

除了持續的研究,現場不少博士後還分享了人工智慧在核電安全、與石墨烯結合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任天令及其團隊關注到了漸凍症患者以及聽力障礙的人群,如何通過設備讓這些“安靜”的人開口說話,如何讓他們口中無意義的咿咿呀呀聲變成可控的聲音成了任天令課題組持續鑽研的方向。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2017年任天令課題組首次提出了石墨烯人工喉,該新型智慧器件具有聲音收發一體化的特點,既能接收聲音,又可以發射聲音,並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貼附在聾啞人喉部便可以輔助聾啞人“開口說話”。該器件是石墨烯在可穿戴領域的全新應用,並有望在生物醫療、語音辨識等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以本屆創新講壇為契機,清華博士後校友會成立了人工智慧專業委員會,由戴瓊海擔任專委會會長,清華大學電腦系教授武永衛、自動化系教授季向陽、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史振威擔任副會長,電腦系副教授崔鵬擔任專委會秘書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