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所最“紅”的學校有著最詩意的校風

為深入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 進一步打造海澱教育品牌,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 2016年3月, 海澱區教育系統啟動了“新品牌學校建設工程”專案, 共有19所中學開展了新品牌學校建設工作。

兩年時間過去了,

這些學校建設的怎麼樣了?

又有什麼樣的好經驗好做法值得推廣借鑒?

海澱教育官方微信推出系列專欄, 帶您深入探訪這19所新品牌建設學校!

在強校林立的海澱

有這樣一所學校格外引人注目

它的前身為中直機關育英小學

1948年建校于西柏坡

1949年跟隨中央機關遷入北京

它自成立起就一直浸潤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

毛澤東主席曾為學校題詞

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習仲勳、李鵬、李嵐清

等党和國家領導人

都先後對學校的發展做出過指示

胡耀邦同志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它就是被譽為“最紅學校”的——

下面

我們先從育英的校訓談起

好好學習 好好學習

這八個字可是大有來頭

這是毛澤東主席1952年“六一”兒童節為學校的題詞

後來成為了育英學校的校訓

“好好學習”, 核心是學習, 主體是學生。

近年來, 學校以“讓十二年一貫制的教育為學生撐起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讓學生畢業十年或十五年後走的更遠”為辦學理念,

構建了以修身課程、基礎課程、發展力課程為三大支柱的“育·英課程”體系, 以實現學生成長的“二次發育”。

修身課程為成長注入“精神之鈣”

育英學校的修身課程指向學生的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 為學生注入“二次發育”的精神之鈣。

修身課程, 從校園人文環境塑造就可見一斑。 育英學校潛心研究、挖掘育英紅色文化及傳統文化, 十分關注校園文化建設, 讓校園環境為培養出“關心社稷, 勇於擔當”的人才而服務。

“江山社稷石”是育英學校的標誌性文化符號, 寓意“師生關心社稷, 勇於擔當, 始終堅持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

“問道路”由六十六條名人名言組成,分為修身篇、勵志篇、學習篇,是學生入學第一課。

“英雄牆”教育學生走英雄之路,樹英雄之志,育英學子肩負信仰,擔當責任。

榮譽牆變身的故事就很好地體現了育英校園文化的理念。校長于會祥說:“在我來到育英之初,這裡還是貼滿各類榮譽稱號的榮譽牆。但我覺得那些掛出來的成績是給外人看的,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不大,校園建設應以學生為主體”。

為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育英學校把原來放榮譽牌匾的位置換成了《育英時評》。學校時評社團的成員,每週要對國內外,尤其是國內發生的熱點事件進行評論。由於學生都是同齡人,寫的東西會更容易引起共鳴,也創造了一個引導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的氛圍。學校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培養學生去主動觀察社會、關心社稷,學會辯證、理性地思考問題。

基礎課程夯實學生成長的“必備基礎”

“3+3”“0.5+0.5”“1+X”……這可不是算術題,這裡是在說育英學校的基礎課程!這些數字都代表什麼呢?讓小編給你來解碼——

● 3+3”語文課程體系

基於閱讀偏好的“3+3”初中語文課程的課程,其實有兩層含義:

從課程目標和結構來說,課程目標為使學生具備必備的語文基礎、充分的閱讀積累、良好的運用能力。三者互為基礎、相互支撐、相互促進。課程結構也就分成了基礎課程、閱讀課程、活動課程。

就課時劃分而言,每週6課時中,3課時用於基礎課程,3課時用於閱讀課程,活動課程一般不佔用固定的具體課時。

“3+3”語文課程體系的效果如何呢?看看這組資料就知道啦——

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對語文學科喜愛指數從44%的低值飆升到達96.73%;對閱讀感興趣的同學從80.69%上漲到99.23%;每天閱讀時長在30分鐘以上的同學從六成變成八成。

● 0.5+0.5課程

0.5+0.5課程即“半天以行政班級為單位的學習制”加“半天按照分級分類課程的走班選課制”,在半天的基礎性課程之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目標選擇不同層級的課程,從而滿足了高中學生對課程多樣化需求的目標,也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對自己負責。

● “1+X”大學科課程

“1+X”大學科課程指歷史、地理、政治和生物學科立足學科基礎,同時又用好校內資源與社會資源,適度改變學科課程結構,拓寬、拓深學科視野。

發展力課程強化學生發展的“關鍵能力”

發展力課程指向學生主動發展、思維優化、實踐創造,是實現學生優質發展的強固之本。

● 經濟學課程

經濟學課程由基礎經濟必修課、選修課、育英經濟學名家講壇、校外研究型拓展遊學四大支柱課程組成,育英學子在“課堂教學+實踐+拓展研學”中逐漸提升了“透過經濟學現象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

為什麼要開設?

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物的學問。”同時經濟學又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數學、地理、政治、歷史、管理等諸多學科內容。創建經濟學課程,立足於目前社會實際生活中經濟學現象分析,必然會有效促進和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深層次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這種效果必然會遷移到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中,這將對其綜合能力、綜合素養的提升起到莫大的幫助。

● 小學段課程

小學段課程是指每個學期期中考試後一周開設的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課程、外出參觀-考察-交流課程、研學旅行課程、志願教師課程等,旨在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選擇性、自主性、廣泛性和深入性,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

● 創新人才培養課程

創新人才培養課程從修建物理、化學、生物大學先修實驗室開始,在這裡,走出了劉靜嘉、紀兆延等國際、國內化學奧賽金牌得主;誕生了多個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早期培養計畫專案;也使學校2017年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大學科全國高中聯賽北京賽區一等獎獲獎總人數名列北京市第9位,海澱區第6位。

育英教育促進了學生的“二次發育”,更彰顯在每一年的高中錄取分數和高考成績中。六年前學校高中錄取分數線位於海澱區21位,2017年高中錄取分數線位於海澱區第8位。在生源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高考一本率從六年前的55%提高到了2017年的98.3%。

談及育英升學率提升何以如此之快,校長于會祥說:“學校發展勢頭如此迅猛,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綜合素質提升後,各項能力最終會遷移到學習成績中去。”讓我們通過幾句話瞭解一下育英校長的“教育哲學”——

學校是學生尋找同伴的地方

在現任校長于會祥來到育英學校之前,這所擁有4600多名學生的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有著界限分明的管理方式,中小學校區劃分嚴格,要求小學生不能過中學界,中學生也不許越小學界。每天上學放學,小學中學必須各走各門……

育英學校用3年的時間重新規劃和改造了校園佈局。學校分成“豆腐塊”的冬青樹圍全部打掉,露出了樹圍後的大片草坪,中間鋪有石板小路,師生們多了一個隨時可以邁步而入的空間;拆掉了區分中小學運動場地的高聳鐵絲網;將學校小花園內的一個環島改建成森林音樂廣場;將圖書館前的松樹樹圍設計成寫字臺兼靠椅;將圍繞山楂樹的1.5米高的小牆改造成了50釐米的矮牆,並在相應間隔鋪上木板為座椅,使得學生可以隨時坐在其上,談學習、談生活、談古今、談世界。中小學間鮮明的界限消失了,小學生和中學生一起在校園裡聽音樂會,一起參加吉尼斯挑戰賽,一起參與快樂午間活動,分享彼此的生活……學校為混齡交往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校長于會祥認為,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也應該是學生尋找同伴、學會交往和合作的地方。不得不承認,某種情況下,學生在夥伴中得到的成長有時候比老師的教導還要多。學生能夠在這種夥伴關係中不斷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發展自己以及超越自己。

中小學生一起下棋

2011年開始,在育英學校悄然的實施起了“成長夥伴計畫”,用以發揮同伴的教育力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

例如:

三至六年級的“夥伴攜手——尋寶樂”趣味運動會,小學生跑進了中學生的教室、實驗室去尋寶,大同學要照顧小同學,就連獎品如何分配都要協商解決;六年級140名學生參加了“學生互助就餐計畫”,作為學長照顧三年級的學弟學妹們用午餐;四年級和七年級、五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結為成長夥伴,以大帶小,以小促大;高一年級的學哥、學姐走進了小學一、二年級學弟、學妹的課堂,成為志願小老師……

六年級學長引導三年級學弟學妹取餐

高中小學段課程期間,高中生成為志願老師,走到小學課堂授課

每週一次的育英大講堂在全校學生之間搭建了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舞臺,也在校園中掀起了“人人為師,互相求學”“同學講、同學聽,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的新風尚。

打造一所學生放學後都不願意回家的學校

一貫制學校的學生要在一所學校裡少則生活、學習九年,多則十二年甚至十五年,這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發展階段,期間形成的許多習慣和品質往往伴隨終身,學生在學校也會留下許多寶貴的回憶。

于會祥堅持要建設一所“讓學生放學後不願回家的學校”。為提升學生的就讀體驗和校園環境水準,育英學校建設了花園、果園、農場、動物園、假山。從花卉景觀到農林體驗,乃至動物觀賞,育英學校從多個維度滿足學生對校園自然環境的需求,為學生課下活動提供一個綠色宜人的環境。

一年四季都美如畫的校園景觀

在參觀到育英學校的動物園時,於會祥笑著指著身旁的兔子區說:“很好看吧,這些兔窩的設計及園區的命名都是孩子們自己做的。”於會祥認為,“學校是學生的學校”只有將校園建設全面向學生們放開,學生才會樂學愛校。正如於會祥所言,這種全校師生投身于校園建設的做法,讓每個學生都對學校教育教學都抱著一份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另外,學校的社團建設也是由學生主導的。學生自主發展社團是學生基於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為實現共同發展目標,按照《社團管理規定》,自願結成的具有固定成員、自主開展特定活動的學生團體。

自主發展社團完全由學生管理,實行聯盟長負責制,即由社團聯合會負責統籌,將同類社團組成聯盟,設立聯盟長,由聯盟長負責統籌社團申請、答辯、招新等聯盟內部事務,指導內部各社團的活動開展、資金分配、社團評價等工作。

目前,學校大大小小的學生自主發展社團有180多個。涉及社會科學類、語言文學類、政治經濟類、藝術創意類、文學創作類、休閒娛樂類、資訊科技類、運動樂享類、新聞媒體出版類等。社團負責人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不等。

“午後21°”水吧是由學生獨立設計並監督完成的獨具創意的木屋建築。育英學校的特色社團之一,也是育校經濟聯盟的一員。

小學話劇社《獅子王》展演劇照

育英學生電視臺、育英時評社、文創社、能量雜誌社、1190廣播社、永恆瞬間攝影社等社團組成了新聞媒體出版中心(聯盟)。他們通過電視直播、校園微劇、海報宣傳、午間互動、雜誌宣傳等形式進行國內外大事、校園新聞播報。

育英style學生公司設計製作的學校周邊

植慧社的孩子們收穫了自己種植的蔬菜

靜靜掛在枝頭的桃子

“靜靜掛在枝頭的桃子”是育英學校的校風。這樣頗具詩意的校風在眾學校中可謂是獨樹一幟。聽了這背後的故事,就知道這校風有多妙了。

在育英學校,有56顆桃樹,它們是建校時栽種的。他們一直在校園生長,每年從桃花灼灼到果實掛枝頭,學生唾手可摘,但幾十年來,育英的學生都沒有去摘這些果子的,很守規矩。這也就是校風的第一個含義,是關於學生的,要“懂規矩、守禮儀、有教養”;對於老師來說,意味著“要以身示範、為人師表”; 就校長而言,則是“要心無旁騖,靜心辦學”這種全面詮釋各個層面風氣的校風被專家贊為“理性總結、感性表達,是當今校風的3.0版”。

育英學校校長于會祥不止一次地強調,教育不是管出來的,也不是刻意教出來的,而是薰陶出來的。教育要告別浮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應回歸教育的本源,讓校園成為孩子生命成長中的樂園,讓育英的學生在學校感受到家庭般的關愛和溫暖。

撰稿:闕潔

編輯:黃依依

投稿郵箱:hdjywx@126.com

海澱教育內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澱教育記者的原創以及徵集資料的整合,除海澱教育授權外,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關責任。本公號榮獲2017年度“首都教育新聞宣傳策劃創新力獎”和“首都教育新媒體傳播影響力”大獎!

優質 均衡 特色

海澱教育永恆的追求

微信號: hdjyxw

“問道路”由六十六條名人名言組成,分為修身篇、勵志篇、學習篇,是學生入學第一課。

“英雄牆”教育學生走英雄之路,樹英雄之志,育英學子肩負信仰,擔當責任。

榮譽牆變身的故事就很好地體現了育英校園文化的理念。校長于會祥說:“在我來到育英之初,這裡還是貼滿各類榮譽稱號的榮譽牆。但我覺得那些掛出來的成績是給外人看的,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不大,校園建設應以學生為主體”。

為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育英學校把原來放榮譽牌匾的位置換成了《育英時評》。學校時評社團的成員,每週要對國內外,尤其是國內發生的熱點事件進行評論。由於學生都是同齡人,寫的東西會更容易引起共鳴,也創造了一個引導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的氛圍。學校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培養學生去主動觀察社會、關心社稷,學會辯證、理性地思考問題。

基礎課程夯實學生成長的“必備基礎”

“3+3”“0.5+0.5”“1+X”……這可不是算術題,這裡是在說育英學校的基礎課程!這些數字都代表什麼呢?讓小編給你來解碼——

● 3+3”語文課程體系

基於閱讀偏好的“3+3”初中語文課程的課程,其實有兩層含義:

從課程目標和結構來說,課程目標為使學生具備必備的語文基礎、充分的閱讀積累、良好的運用能力。三者互為基礎、相互支撐、相互促進。課程結構也就分成了基礎課程、閱讀課程、活動課程。

就課時劃分而言,每週6課時中,3課時用於基礎課程,3課時用於閱讀課程,活動課程一般不佔用固定的具體課時。

“3+3”語文課程體系的效果如何呢?看看這組資料就知道啦——

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對語文學科喜愛指數從44%的低值飆升到達96.73%;對閱讀感興趣的同學從80.69%上漲到99.23%;每天閱讀時長在30分鐘以上的同學從六成變成八成。

● 0.5+0.5課程

0.5+0.5課程即“半天以行政班級為單位的學習制”加“半天按照分級分類課程的走班選課制”,在半天的基礎性課程之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目標選擇不同層級的課程,從而滿足了高中學生對課程多樣化需求的目標,也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對自己負責。

● “1+X”大學科課程

“1+X”大學科課程指歷史、地理、政治和生物學科立足學科基礎,同時又用好校內資源與社會資源,適度改變學科課程結構,拓寬、拓深學科視野。

發展力課程強化學生發展的“關鍵能力”

發展力課程指向學生主動發展、思維優化、實踐創造,是實現學生優質發展的強固之本。

● 經濟學課程

經濟學課程由基礎經濟必修課、選修課、育英經濟學名家講壇、校外研究型拓展遊學四大支柱課程組成,育英學子在“課堂教學+實踐+拓展研學”中逐漸提升了“透過經濟學現象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

為什麼要開設?

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物的學問。”同時經濟學又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數學、地理、政治、歷史、管理等諸多學科內容。創建經濟學課程,立足於目前社會實際生活中經濟學現象分析,必然會有效促進和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深層次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這種效果必然會遷移到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中,這將對其綜合能力、綜合素養的提升起到莫大的幫助。

● 小學段課程

小學段課程是指每個學期期中考試後一周開設的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課程、外出參觀-考察-交流課程、研學旅行課程、志願教師課程等,旨在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選擇性、自主性、廣泛性和深入性,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

● 創新人才培養課程

創新人才培養課程從修建物理、化學、生物大學先修實驗室開始,在這裡,走出了劉靜嘉、紀兆延等國際、國內化學奧賽金牌得主;誕生了多個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早期培養計畫專案;也使學校2017年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大學科全國高中聯賽北京賽區一等獎獲獎總人數名列北京市第9位,海澱區第6位。

育英教育促進了學生的“二次發育”,更彰顯在每一年的高中錄取分數和高考成績中。六年前學校高中錄取分數線位於海澱區21位,2017年高中錄取分數線位於海澱區第8位。在生源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高考一本率從六年前的55%提高到了2017年的98.3%。

談及育英升學率提升何以如此之快,校長于會祥說:“學校發展勢頭如此迅猛,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綜合素質提升後,各項能力最終會遷移到學習成績中去。”讓我們通過幾句話瞭解一下育英校長的“教育哲學”——

學校是學生尋找同伴的地方

在現任校長于會祥來到育英學校之前,這所擁有4600多名學生的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有著界限分明的管理方式,中小學校區劃分嚴格,要求小學生不能過中學界,中學生也不許越小學界。每天上學放學,小學中學必須各走各門……

育英學校用3年的時間重新規劃和改造了校園佈局。學校分成“豆腐塊”的冬青樹圍全部打掉,露出了樹圍後的大片草坪,中間鋪有石板小路,師生們多了一個隨時可以邁步而入的空間;拆掉了區分中小學運動場地的高聳鐵絲網;將學校小花園內的一個環島改建成森林音樂廣場;將圖書館前的松樹樹圍設計成寫字臺兼靠椅;將圍繞山楂樹的1.5米高的小牆改造成了50釐米的矮牆,並在相應間隔鋪上木板為座椅,使得學生可以隨時坐在其上,談學習、談生活、談古今、談世界。中小學間鮮明的界限消失了,小學生和中學生一起在校園裡聽音樂會,一起參加吉尼斯挑戰賽,一起參與快樂午間活動,分享彼此的生活……學校為混齡交往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校長于會祥認為,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也應該是學生尋找同伴、學會交往和合作的地方。不得不承認,某種情況下,學生在夥伴中得到的成長有時候比老師的教導還要多。學生能夠在這種夥伴關係中不斷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發展自己以及超越自己。

中小學生一起下棋

2011年開始,在育英學校悄然的實施起了“成長夥伴計畫”,用以發揮同伴的教育力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

例如:

三至六年級的“夥伴攜手——尋寶樂”趣味運動會,小學生跑進了中學生的教室、實驗室去尋寶,大同學要照顧小同學,就連獎品如何分配都要協商解決;六年級140名學生參加了“學生互助就餐計畫”,作為學長照顧三年級的學弟學妹們用午餐;四年級和七年級、五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結為成長夥伴,以大帶小,以小促大;高一年級的學哥、學姐走進了小學一、二年級學弟、學妹的課堂,成為志願小老師……

六年級學長引導三年級學弟學妹取餐

高中小學段課程期間,高中生成為志願老師,走到小學課堂授課

每週一次的育英大講堂在全校學生之間搭建了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舞臺,也在校園中掀起了“人人為師,互相求學”“同學講、同學聽,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的新風尚。

打造一所學生放學後都不願意回家的學校

一貫制學校的學生要在一所學校裡少則生活、學習九年,多則十二年甚至十五年,這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發展階段,期間形成的許多習慣和品質往往伴隨終身,學生在學校也會留下許多寶貴的回憶。

于會祥堅持要建設一所“讓學生放學後不願回家的學校”。為提升學生的就讀體驗和校園環境水準,育英學校建設了花園、果園、農場、動物園、假山。從花卉景觀到農林體驗,乃至動物觀賞,育英學校從多個維度滿足學生對校園自然環境的需求,為學生課下活動提供一個綠色宜人的環境。

一年四季都美如畫的校園景觀

在參觀到育英學校的動物園時,於會祥笑著指著身旁的兔子區說:“很好看吧,這些兔窩的設計及園區的命名都是孩子們自己做的。”於會祥認為,“學校是學生的學校”只有將校園建設全面向學生們放開,學生才會樂學愛校。正如於會祥所言,這種全校師生投身于校園建設的做法,讓每個學生都對學校教育教學都抱著一份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另外,學校的社團建設也是由學生主導的。學生自主發展社團是學生基於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為實現共同發展目標,按照《社團管理規定》,自願結成的具有固定成員、自主開展特定活動的學生團體。

自主發展社團完全由學生管理,實行聯盟長負責制,即由社團聯合會負責統籌,將同類社團組成聯盟,設立聯盟長,由聯盟長負責統籌社團申請、答辯、招新等聯盟內部事務,指導內部各社團的活動開展、資金分配、社團評價等工作。

目前,學校大大小小的學生自主發展社團有180多個。涉及社會科學類、語言文學類、政治經濟類、藝術創意類、文學創作類、休閒娛樂類、資訊科技類、運動樂享類、新聞媒體出版類等。社團負責人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不等。

“午後21°”水吧是由學生獨立設計並監督完成的獨具創意的木屋建築。育英學校的特色社團之一,也是育校經濟聯盟的一員。

小學話劇社《獅子王》展演劇照

育英學生電視臺、育英時評社、文創社、能量雜誌社、1190廣播社、永恆瞬間攝影社等社團組成了新聞媒體出版中心(聯盟)。他們通過電視直播、校園微劇、海報宣傳、午間互動、雜誌宣傳等形式進行國內外大事、校園新聞播報。

育英style學生公司設計製作的學校周邊

植慧社的孩子們收穫了自己種植的蔬菜

靜靜掛在枝頭的桃子

“靜靜掛在枝頭的桃子”是育英學校的校風。這樣頗具詩意的校風在眾學校中可謂是獨樹一幟。聽了這背後的故事,就知道這校風有多妙了。

在育英學校,有56顆桃樹,它們是建校時栽種的。他們一直在校園生長,每年從桃花灼灼到果實掛枝頭,學生唾手可摘,但幾十年來,育英的學生都沒有去摘這些果子的,很守規矩。這也就是校風的第一個含義,是關於學生的,要“懂規矩、守禮儀、有教養”;對於老師來說,意味著“要以身示範、為人師表”; 就校長而言,則是“要心無旁騖,靜心辦學”這種全面詮釋各個層面風氣的校風被專家贊為“理性總結、感性表達,是當今校風的3.0版”。

育英學校校長于會祥不止一次地強調,教育不是管出來的,也不是刻意教出來的,而是薰陶出來的。教育要告別浮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應回歸教育的本源,讓校園成為孩子生命成長中的樂園,讓育英的學生在學校感受到家庭般的關愛和溫暖。

撰稿:闕潔

編輯:黃依依

投稿郵箱:hdjywx@126.com

海澱教育內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澱教育記者的原創以及徵集資料的整合,除海澱教育授權外,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關責任。本公號榮獲2017年度“首都教育新聞宣傳策劃創新力獎”和“首都教育新媒體傳播影響力”大獎!

優質 均衡 特色

海澱教育永恆的追求

微信號: hdjyxw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