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從視網膜上篩查慢性病——精密成像儀幫助患者早診早治

新華社成都4月29日電溫州大學22歲的大學生小劉不久前感覺到視力下降, 於是前往溫州醫科大學眼視光醫院進行檢查, 經多次門診檢查發現視力矯正不佳, 但視功能沒有明顯下降, 醫生臨床判斷可能是視細胞密度衰減。 但由於現有診斷儀器無法達到細胞級的分辨能力, 無法確診。

近日, 通過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製的“自我調整光學高解析度活體成像儀”臨床樣機, 醫生獲取了小劉視網膜視細胞的清晰圖像, 發現該細胞確實已經出現缺失, 證實了對他病情的判斷。

“眼底視網膜是眼球內結構最複雜精細的部分,

有多層細胞和毛細血管, 也是人體健康的‘晴雨錶’。 ”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戴雲說, 很多全身性疾病會表現在視網膜的形態異常上。

比如,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眼部出血和血管堵塞、糖尿病帶來的視細胞層白斑、青光眼導致的神經纖維層萎縮、新生兒血管瘤等疾病都會在視網膜上體現出來。 “因此, 視網膜成像是眼科疾病及許多全身性疾病臨床診斷的最主要手段, 在疾病早期篩查中可以發揮很大作用。 ”

以眼科疾病為例, 我國眼疾患者有2000多萬人, 其中不可逆盲疾(青光眼、老年黃斑變性等)約占26%。 “防止不可逆盲疾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進行預防, 而早期病變的發現需在細胞層次(分辨力2-5um),

但目前臨床儀器只能發現組織層次的病變(分辨力20um), 發現即晚期。 ”戴雲說。

由於人的眼睛是一個很複雜的光學系統, 個體差異很大, 並且存在各種像差, 導致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視網膜成像技術都無法達到細胞級別的解析度, 難以確診很多病情。

中科院“自我調整光學重點實驗室”所在的人眼自我調整光學研究小組, 於1997年在國內首先開展自我調整光學技術在人眼視網膜高解析度成像上的應用研究, 攻克技術難題, 並先後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

“簡單來講, 自我調整光學系統的工作原理就是對畸形波面進行整形, 讓模糊圖像變清晰。 ”中科院光電所自我調整光學研究室副主任魏凱說, 該技術可以在天文、醫學和鐳射通信中發揮很大作用。

2011年中科院光電所完成視網膜自我調整光學成像儀的醫療器械生產註冊。

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的專項支援下, 項目組先後在溫州醫科大學、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華西醫院開展臨床試驗, 已經完成了數百人樣本的試驗。 目前正在完善形成樣本庫、研究視網膜高解析度圖譜與疾病早期資訊相關性。

“這一技術推向市場後, 將在相關疾病的早期診斷及療效評價等方面有所可為。 ”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長張雨東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