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超7成內鏡沒洗乾淨,這三家頂級醫院太嚇人了!

細思恐極……

作者|姜飛熊

來源|醫學界

近日, 《美國感控雜誌》(Amei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發了一篇驚動FDA的雄文:7成以上的內鏡沒洗乾淨!

Medscape的報導標題:接近四分之三的常用內鏡被細菌污染。

實際上, 原文所說的情況, 比看上去還要嚴重……

(發在Amei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的原文, 標題是“殘留水漬和水生病原體存在於活動性內鏡中:內鏡晾乾效果的多點研究證據”)

為什麼情況嚴重?

因為這項多點研究並不是隨便去找了什麼小黑診所野雞醫院來調研, 他們找的是美國的3家頂級醫院——隸屬大型醫療系統, 而且通過了Joint Commission的認證!

Joint Commission有個國際分會, 縮寫叫做JCI……就是國內各大醫院紛紛企圖努力通過的那個JCI認證……

就是這樣的3家頂級醫院, 研究者們本來預計他們在內鏡清洗消毒上, 應該是做得非常完美的, 然而, 沒想到——

表現最好的一家, 消毒後的內鏡中, 細菌檢出陽性率62%(B醫院)……另外兩家更慘不忍睹, 陽性率分別是85%(C醫院)和92%(A醫院)……

3家醫院受檢內鏡總細菌檢出陽性率達到了71%。

受檢內鏡包括胃鏡、腸鏡、十二指腸鏡、膀胱鏡、泌尿內鏡、EUS、支氣管鏡、氣管插管用內鏡以及支氣管超聲內鏡。 基本上日常用得到的內鏡都到齊了……

有多髒?看圖

關於檢出的細菌, 這裡有一組圖, 大家隨便感受一下……研究組取清洗消毒後內鏡內部樣本做的菌培養。

A 葉球形鞘氨醇單胞菌【1】(Sphingomonas phyllosphaerae)(橙色)和 真菌蠟蚧菌 (白色), 來自C醫院的EUS內鏡內徑。

B 泡在污水裡的檸檬酸桿菌, 污水和細菌都來自B醫院的胃鏡。

C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來自B醫院的胃鏡口。

D 死穀芽孢桿菌和污水, 來自B醫院的胃鏡。

這當然並不是全部菌培養結果, 只是挑著展示了一下……

這些細菌存在的其中一個理由, 是管腔內的水漬沒有被清理乾淨。 根據調查, 肉眼可見管腔殘留水漬的內鏡就有47%。

管腔內殘留水漬情況也被拍照留證了——

圖A——A醫院的胃鏡

圖B——A醫院的腸鏡

圖C——A醫院的膀胱鏡

圖D——C醫院的內鏡

圖E——C醫院的十二指腸鏡

圖F——C醫院的EUS管徑內

如果你覺得裡頭洗不乾淨是因為沒看到, 那麼, 清洗消毒後外表上還有殘留物的也不是沒有——

圖A——A醫院的兒科腸鏡, 活檢口殘留的油漬

圖B—— B醫院的膀胱鏡, 把手上殘留的水痕

圖C——B醫院的胃鏡, 把手上殘留的藍白色不明粉末

除了以上“清洗消毒不達標”, 內鏡本身“帶傷服役”也是個問題。

在檢查中, 研究人員發現內鏡品質上有以下這些肉眼可見的問題:變色、黑色或者白色的不明殘留污漬、劃痕、破損凹槽、破損的內徑襯裡、內鏡內碎屑、介面損壞、插入管彎曲和管道內凹陷。

研究人員也是發了三張照片讓大家自己感受——

圖A——B醫院胃鏡, 管腔中脫落的內襯

圖B—— C醫院胃鏡, 遠端破損, 金屬線露出

圖C——C醫院胃鏡, 遠端水流射出口出現的白色碎片

以上這些有著種種毛病的內鏡, 是已經完成消毒, 準備好直接拿來用到患者身上的……所以不要指望這個狀態的它們還能獲得什麼清潔程式了……

為什麼會這樣?

在調查中, 研究人員觀察到以下一些現象, 可能直接導致了內鏡清潔做得這麼糟糕——

負責處理和清潔的人員不換手套, 接觸用過污染內鏡時和之後的操作中戴著同一副手套;

在清洗完內鏡之後,用來擦內鏡的毛巾非一次性,是反復使用的;

用來存放內鏡的櫃子有肉眼可見的污漬;

滴著水的內鏡掛著晾乾,這種乾燥方式直接導致細菌在殘留水漬中滋生;

其中兩家醫院為了節約時間,把用來清洗內鏡的機器的“自我清潔迴圈”關掉了。

以上這些是一線操作中發現的部分原因。

美國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協會主席Janet Haas則表示,內鏡問題這麼可怕,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內鏡結構太複雜了,即使醫院完美按照說明來清洗,也不可能完全洗乾淨。

“這個問題,我們也一籌莫展,沒啥辦法。”Janet Haas說。

還有一位專家說出了更驚悚的話:由於內鏡結構複雜,一些患者的組織器官碎片、血塊等也容易殘留在其中,不易清理。

另一些醫生表示,也有標準不明的原因。廠家、醫院和臨床醫生三方之間,一直沒有互相協作,拿出一套通用有效的清潔準則來。

也有醫生反應,在臨床實踐中,為了趕一點時間,不按說明書操作,省略步驟,這樣的情況實在太多啦。

因為這篇文章暴露的問題之大,FDA已經介入,開始對這篇文章和相關問題進行考察。

危害有多大?

本次研究檢出的細菌中,雖然有致病菌,幸好還沒出現強力耐藥的超級細菌。

本次沒有,不代表一直沒有。

從2013年到現在,美國因為做內鏡感染超級細菌,然後死亡的患者,已經有35人之多了。注意,這個數字是僅僅被發現因此感染的,還有一些患者是感染了也不知道是由於內鏡……

之前患者因為做內鏡感染超級細菌而死,家屬還打過官司——

右邊男性是死亡患者,57歲,左邊是起訴內鏡廠家的家屬。

除了超級細菌,內鏡當然也可能傳播別的東西,比如——

當然,大家看著這一串感染性病原體也不要慌,首先這篇文獻時間比較久遠了,是2007年發表的,其次,消毒過關的內鏡也不擔心這些情況。

不過麼,今年某三甲醫院的內鏡室醫生在文章中表示,雖然HIV不會通過內鏡傳播,但是他們還是給HIV感染者準備了專用內鏡……

hmm……嘴上說不會傳播,但行動上卻老老實實的隔離起來了呢……

說了這麼多了,美國的資料慘不忍睹,竟然能有高達92%的細菌檢出陽性率,那咱們國家呢?

全國性的調研是沒有啦,但是部分醫院有做過自家的情況,下面就是國內某大型內鏡中心(年診療操作大於5萬例次)的資料——

(點擊查看大圖)

在干預之前,合格率高達97.87%,干預之後,內鏡洗消合格率更是升至99.69%!

對比美國獲得JC認證的大醫院,那超過70%的不合格率,大家是不是突然有了一種資料上的自信了呢!

需要注意的是,國內其他的內鏡中心、內鏡室,未必和這家大型內鏡中心一樣。

一份2017年針對全國11個省市共278所醫療機構的調查顯示,在不同地區不同規模的醫療機構中,內鏡清洗的方式、管理方法還存在不小的差異。

比如,2015年,使用過濾水清洗內鏡的機構占50.72%,使用純化水清洗內鏡的占17.63%;進行強化沖洗的34.53%,進行自動化清洗的占53.24%;而在記錄管理上,僅36.33%的機構擁有資訊化清洗追溯系統。

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統一標準,實現各機構自治的洗法了……

怎麼解決內鏡洗不乾淨的問題呢?

既然“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洗乾淨”,那其實還有個辦法,就是不要反復使用。更何況,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內鏡本身在設計上就不能進行反復消毒……

因此,已經有一些醫院開始使用一次性設備。一些部分可拋的內鏡設備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臨床上。

不過,雖然內鏡確實存在這個清洗問題,但是醫生和患者也不應該拒絕必要的內鏡操作,畢竟,有些疾病狀況,比感染風險更緊迫。

PS 不要問為什麼不曝光那三家醫院,原研究幫他們匿名的……

【1】2004年被正式命名為Sphingomonas phyllosphaerae,暫無正式中文譯名

參考文獻:

[1].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95697#vp_1

[2].https://doi.org/10.1016/j.ajic.2018.03.002

[3].10.3969/j.issn.1002-1949.2016.z1.253

[4].10.3969/j.issn.1671-8348.2017.01.029

[5].李兆申,許國銘。消化內鏡清洗消毒歷史、現狀及展望

[6].https://khn.org/news/olympus-faces-new-trial-over-medical-scopes-tied-to-superbug-deaths/

[7].10.3969/j.issn.1671-9638.2017.10.015

(本文為“醫學界”原創文章,轉載需在文首標明作者和來源,違者舉報)

在清洗完內鏡之後,用來擦內鏡的毛巾非一次性,是反復使用的;

用來存放內鏡的櫃子有肉眼可見的污漬;

滴著水的內鏡掛著晾乾,這種乾燥方式直接導致細菌在殘留水漬中滋生;

其中兩家醫院為了節約時間,把用來清洗內鏡的機器的“自我清潔迴圈”關掉了。

以上這些是一線操作中發現的部分原因。

美國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協會主席Janet Haas則表示,內鏡問題這麼可怕,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內鏡結構太複雜了,即使醫院完美按照說明來清洗,也不可能完全洗乾淨。

“這個問題,我們也一籌莫展,沒啥辦法。”Janet Haas說。

還有一位專家說出了更驚悚的話:由於內鏡結構複雜,一些患者的組織器官碎片、血塊等也容易殘留在其中,不易清理。

另一些醫生表示,也有標準不明的原因。廠家、醫院和臨床醫生三方之間,一直沒有互相協作,拿出一套通用有效的清潔準則來。

也有醫生反應,在臨床實踐中,為了趕一點時間,不按說明書操作,省略步驟,這樣的情況實在太多啦。

因為這篇文章暴露的問題之大,FDA已經介入,開始對這篇文章和相關問題進行考察。

危害有多大?

本次研究檢出的細菌中,雖然有致病菌,幸好還沒出現強力耐藥的超級細菌。

本次沒有,不代表一直沒有。

從2013年到現在,美國因為做內鏡感染超級細菌,然後死亡的患者,已經有35人之多了。注意,這個數字是僅僅被發現因此感染的,還有一些患者是感染了也不知道是由於內鏡……

之前患者因為做內鏡感染超級細菌而死,家屬還打過官司——

右邊男性是死亡患者,57歲,左邊是起訴內鏡廠家的家屬。

除了超級細菌,內鏡當然也可能傳播別的東西,比如——

當然,大家看著這一串感染性病原體也不要慌,首先這篇文獻時間比較久遠了,是2007年發表的,其次,消毒過關的內鏡也不擔心這些情況。

不過麼,今年某三甲醫院的內鏡室醫生在文章中表示,雖然HIV不會通過內鏡傳播,但是他們還是給HIV感染者準備了專用內鏡……

hmm……嘴上說不會傳播,但行動上卻老老實實的隔離起來了呢……

說了這麼多了,美國的資料慘不忍睹,竟然能有高達92%的細菌檢出陽性率,那咱們國家呢?

全國性的調研是沒有啦,但是部分醫院有做過自家的情況,下面就是國內某大型內鏡中心(年診療操作大於5萬例次)的資料——

(點擊查看大圖)

在干預之前,合格率高達97.87%,干預之後,內鏡洗消合格率更是升至99.69%!

對比美國獲得JC認證的大醫院,那超過70%的不合格率,大家是不是突然有了一種資料上的自信了呢!

需要注意的是,國內其他的內鏡中心、內鏡室,未必和這家大型內鏡中心一樣。

一份2017年針對全國11個省市共278所醫療機構的調查顯示,在不同地區不同規模的醫療機構中,內鏡清洗的方式、管理方法還存在不小的差異。

比如,2015年,使用過濾水清洗內鏡的機構占50.72%,使用純化水清洗內鏡的占17.63%;進行強化沖洗的34.53%,進行自動化清洗的占53.24%;而在記錄管理上,僅36.33%的機構擁有資訊化清洗追溯系統。

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統一標準,實現各機構自治的洗法了……

怎麼解決內鏡洗不乾淨的問題呢?

既然“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洗乾淨”,那其實還有個辦法,就是不要反復使用。更何況,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內鏡本身在設計上就不能進行反復消毒……

因此,已經有一些醫院開始使用一次性設備。一些部分可拋的內鏡設備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臨床上。

不過,雖然內鏡確實存在這個清洗問題,但是醫生和患者也不應該拒絕必要的內鏡操作,畢竟,有些疾病狀況,比感染風險更緊迫。

PS 不要問為什麼不曝光那三家醫院,原研究幫他們匿名的……

【1】2004年被正式命名為Sphingomonas phyllosphaerae,暫無正式中文譯名

參考文獻:

[1].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95697#vp_1

[2].https://doi.org/10.1016/j.ajic.2018.03.002

[3].10.3969/j.issn.1002-1949.2016.z1.253

[4].10.3969/j.issn.1671-8348.2017.01.029

[5].李兆申,許國銘。消化內鏡清洗消毒歷史、現狀及展望

[6].https://khn.org/news/olympus-faces-new-trial-over-medical-scopes-tied-to-superbug-deaths/

[7].10.3969/j.issn.1671-9638.2017.10.015

(本文為“醫學界”原創文章,轉載需在文首標明作者和來源,違者舉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