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三坊七巷:什麼小吃?遊客排隊買站著吃

到福州旅遊, 南後街是首選。 幾年前與朋友一起福建平潭島戶外遊, 返回經福州時, 大巴車停留3小時, 我與朋友打車直奔南後街三坊七巷, 目的很明確, 尋找福州的小吃, 在一個並不起眼的店面, 人多排隊, 果不其然, 一碗魚丸, 讓我記憶猶新。 這次福州之行, 又看到遊人排長隊等待“燕子”。

圖文/詹愛玉

百年太平燕, 飛入百姓家

熱鬧的街道, 在一個店門口, 遊人排隊等待;兩間門店, 面積很小, 一間燒小吃, 另一間做招待客人, 而小小的空間, 只能坐兩三桌, 大都數遊人邊走邊吃。 是什麼樣的小吃?讓遊客排隊買站著吃也樂意呢?趁等待的時間, 走近看清招牌:同利肉燕老鋪, 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 創始於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 已傳承五代, 歷經三朝的中華老字型大小。 原來小店至今有142年的歷史, 百年太平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圖文/詹愛玉

百看不如一吃, 店員忙碌, 像餛飩與餃子一樣, 鍋裡煮沸, 用一次性的紙杯, 方便遊人帶走;在街上找了個地方坐下, 細品傳說中的肉燕, 是怎樣的味道?外觀, 晶瑩剔透, 裡面的肉餡清晰可見, 圓頭散尾, 如扁形飛燕;入口, 順滑細嫩, 肉的香味與皮的細柔完全融合在一起, 口齒留香;燕皮的口感特別好,

既不像餛飩皮, 也不是餃子皮, 卻有肉的柔軟與鮮美, 叫人欲罷不能。 怪不得福州有“同利肉燕, 百吃不厭"之說。

圖文/詹愛玉

一位當地老人說, 肉燕是肉包肉, 燕皮也是肉做的, 只是經過”千錘百煉“複雜的工序, 才能製作而成。 肉燕皮採用豬的瘦肉,

用荔樹木做的木槌, 反復捶成肉茸後, 放入上等甘薯粉, 然後經過拍打、壓制、擀皮, 成為薄如紙張的片狀, 再包上同樣捶成的肉茸, 才能讓遊人品嘗到百年小吃。 福州逢年過節, 婚慶喜宴, 親友相聚, 人們都必吃“太平燕”, 意在“太平”、“平安”、“吉利”。

圖文/詹愛玉

扁擔上的魚丸, 老福州的美味

與同利肉燕不遠處的永和魚丸, 它因一位創始人的“扁擔創業”故事而出名。 上世紀20年代, 福州人劉二弟為生活所迫, 跨過海峽到臺灣, 在永和市一家小食店裡打工, 以嫺熟的打魚丸技藝, 所製作的魚丸有魚香味而沒有魚的腥味, 深受當地人的歡迎, 該店生意火爆, 讓老闆賺了一筆。 劉二弟省吃儉用, 也積攢了一些錢。

圖文/詹愛玉

上世紀30年代初,劉二弟回到家鄉福州,想著怎樣創業?有手藝做老本行,晚上製作魚丸,每天用扁擔挑著自製的魚丸,敲著叮噹作響的碗匙,在三坊七巷中叫賣。不多久,街坊裡巷住戶一聽碗匙聲音,就知道“魚丸二”來了,紛紛走出家門品嘗他的魚丸。正是這扁擔,給他挑出名聲,扁擔上的魚丸,從此走進人們的視野。1934年劉二弟魚丸店開業,為紀念他在臺灣永和縣的經歷,取名“永和魚丸店”,是福州市現存最老的魚丸品牌。

圖文/詹愛玉

或許名氣大,來魚丸店客人較多,工作人員忙碌給客人裝碗。一天上千碗的工作量,也夠辛苦的。來吃永和魚丸,既有當地人,也有外地人,福州有“沒有魚丸不成席”之說,可見魚丸受歡迎的程度。

圖文/詹愛玉

一碗熱熱的魚丸上桌,色澤潔白,飄出來的魚香,經不住誘惑,咬一口,裡面的餡料湯汁溢出,味道鮮美,鮮中又帶了點微微甜口;魚丸頗具彈性,慢慢咀嚼,細細品這其中的鮮和香。巷子深處,一副桌椅,一碗新鮮的永和魚丸,這就是老福州人記憶最深處的美味。

圖文/詹愛玉

手工精心製作,傳承飲食文化

行走南後街的一條深巷,一位老師傅專心包魚丸,那種認真勁,我都不敢打擾。只見他用手捧著魚漿,把餡料放在魚漿中;用拇指撥動魚漿將餡料覆蓋住,然後順勢輕輕握緊手掌將魚漿和餡料一起擠出成丸子。用圓勺子將丸子舀起,輕輕放入裝滿清水的盤子裡,靠水的浮力讓魚丸脫出勺子。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與老師傅聊天,師傅說,魚丸,是魚包肉,即魚肉作皮,豬肉作餡,做魚丸做了幾十年了,很耗時間,用心做,才好吃。老師傅一氣呵成的動作,像做工藝品;專注的眼神,由不得半點馬虎;每一個細節,一絲不苟;或許正是福州人一代一代的精心經營,才讓百年老店經久不衰,傳統飲食文化得以傳承。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福州“冰淇淩”, 中國人的尊嚴

福州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南國地方特色。風味小吃不僅有魚丸、肉燕;還有蠣餅、蝦酥、鼎邊糊、芋泥、米粿、春捲、炒粉、福州線面等數十餘種,遍佈大街小巷,讓遊客大飽口福。

圖文/詹愛玉

有一種小吃不得不提,那就是太極芋泥,在其他地方當作普通的芋頭,但在福州卻製作成高大尚且有禪意的小吃。這道名吃,不光是栩栩如生的外表,而是因為林則徐當年留下的故事。1839年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美、英、法、俄、德等領事為了奚落中國官員。在宴會上,初見霜淇淋的林公,見絲絲冒氣的菜,以為是一道熱菜,放在嘴邊吹了吹才送入口中,在座的領事們哈哈大笑。

圖文/詹愛玉

不久,林則徐禮尚往來,備宴回請。席間,上了“太極芋泥”,才出鍋的熱芋泥,表面覆蓋熱豬油,將熱氣罩住,看似涼菜,實則非常滾燙。而領事們一見這道菜,色澤光亮,兩條“鯉魚”臥其中,色香俱全,卻不知其名,便問翻譯。來自北方翻譯也不知道這小吃,靈機一動說,這是林公招待的“福州冰淇淩”,領事們迫不及待地先嘗為快,結果可想而知。但由於太極芋泥,酥鬆芬香,細膩軟嫩,味美清甜,他們還是讚不絕口。一道小吃,為中國人爭回尊嚴。

圖文/詹愛玉

福州小吃數不過來,街邊的蠣餅,金黃色,外脆內軟,福州人大多把蠣餅當做點心。早餐時有它,下午茶時有它,家裡來客要有它,過年過節必定要有它。外焦內嫩的蠣餅,再配上一碗鼎邊糊,口口滑軟,令人百吃不厭。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鍋邊,福州人叫鼎邊糊,福州人家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用蜆子汁為湯,在鍋裡燒開取其鮮味,再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幹皮後用鍋鏟刮到湯裡,加芹菜、蔥、蝦皮、香菇等作佐料,燒開後起鍋就是一碗滾燙的福州"鼎邊糊"了。鼎邊糊,既是湯又是主食,味道鮮美可口。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福州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詹愛玉 更新:2018.04.28

圖文/詹愛玉

上世紀30年代初,劉二弟回到家鄉福州,想著怎樣創業?有手藝做老本行,晚上製作魚丸,每天用扁擔挑著自製的魚丸,敲著叮噹作響的碗匙,在三坊七巷中叫賣。不多久,街坊裡巷住戶一聽碗匙聲音,就知道“魚丸二”來了,紛紛走出家門品嘗他的魚丸。正是這扁擔,給他挑出名聲,扁擔上的魚丸,從此走進人們的視野。1934年劉二弟魚丸店開業,為紀念他在臺灣永和縣的經歷,取名“永和魚丸店”,是福州市現存最老的魚丸品牌。

圖文/詹愛玉

或許名氣大,來魚丸店客人較多,工作人員忙碌給客人裝碗。一天上千碗的工作量,也夠辛苦的。來吃永和魚丸,既有當地人,也有外地人,福州有“沒有魚丸不成席”之說,可見魚丸受歡迎的程度。

圖文/詹愛玉

一碗熱熱的魚丸上桌,色澤潔白,飄出來的魚香,經不住誘惑,咬一口,裡面的餡料湯汁溢出,味道鮮美,鮮中又帶了點微微甜口;魚丸頗具彈性,慢慢咀嚼,細細品這其中的鮮和香。巷子深處,一副桌椅,一碗新鮮的永和魚丸,這就是老福州人記憶最深處的美味。

圖文/詹愛玉

手工精心製作,傳承飲食文化

行走南後街的一條深巷,一位老師傅專心包魚丸,那種認真勁,我都不敢打擾。只見他用手捧著魚漿,把餡料放在魚漿中;用拇指撥動魚漿將餡料覆蓋住,然後順勢輕輕握緊手掌將魚漿和餡料一起擠出成丸子。用圓勺子將丸子舀起,輕輕放入裝滿清水的盤子裡,靠水的浮力讓魚丸脫出勺子。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與老師傅聊天,師傅說,魚丸,是魚包肉,即魚肉作皮,豬肉作餡,做魚丸做了幾十年了,很耗時間,用心做,才好吃。老師傅一氣呵成的動作,像做工藝品;專注的眼神,由不得半點馬虎;每一個細節,一絲不苟;或許正是福州人一代一代的精心經營,才讓百年老店經久不衰,傳統飲食文化得以傳承。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福州“冰淇淩”, 中國人的尊嚴

福州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南國地方特色。風味小吃不僅有魚丸、肉燕;還有蠣餅、蝦酥、鼎邊糊、芋泥、米粿、春捲、炒粉、福州線面等數十餘種,遍佈大街小巷,讓遊客大飽口福。

圖文/詹愛玉

有一種小吃不得不提,那就是太極芋泥,在其他地方當作普通的芋頭,但在福州卻製作成高大尚且有禪意的小吃。這道名吃,不光是栩栩如生的外表,而是因為林則徐當年留下的故事。1839年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美、英、法、俄、德等領事為了奚落中國官員。在宴會上,初見霜淇淋的林公,見絲絲冒氣的菜,以為是一道熱菜,放在嘴邊吹了吹才送入口中,在座的領事們哈哈大笑。

圖文/詹愛玉

不久,林則徐禮尚往來,備宴回請。席間,上了“太極芋泥”,才出鍋的熱芋泥,表面覆蓋熱豬油,將熱氣罩住,看似涼菜,實則非常滾燙。而領事們一見這道菜,色澤光亮,兩條“鯉魚”臥其中,色香俱全,卻不知其名,便問翻譯。來自北方翻譯也不知道這小吃,靈機一動說,這是林公招待的“福州冰淇淩”,領事們迫不及待地先嘗為快,結果可想而知。但由於太極芋泥,酥鬆芬香,細膩軟嫩,味美清甜,他們還是讚不絕口。一道小吃,為中國人爭回尊嚴。

圖文/詹愛玉

福州小吃數不過來,街邊的蠣餅,金黃色,外脆內軟,福州人大多把蠣餅當做點心。早餐時有它,下午茶時有它,家裡來客要有它,過年過節必定要有它。外焦內嫩的蠣餅,再配上一碗鼎邊糊,口口滑軟,令人百吃不厭。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鍋邊,福州人叫鼎邊糊,福州人家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用蜆子汁為湯,在鍋裡燒開取其鮮味,再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幹皮後用鍋鏟刮到湯裡,加芹菜、蔥、蝦皮、香菇等作佐料,燒開後起鍋就是一碗滾燙的福州"鼎邊糊"了。鼎邊糊,既是湯又是主食,味道鮮美可口。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福州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詹愛玉 更新:2018.04.2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