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通江縣空山國有林場:一生一森林 書寫綠水青山

編前語: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充分彰顯各條戰線上的先進集體和先進職工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中取得的突出成績, 展現新時代工人階級的良好精神風貌和時代風采, 進一步激勵全省廣大職工群眾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貢獻智慧和力量。 四川新聞網·巴中新聞網契合五一國際勞動節, 通過採訪報導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現推出系列“建功新時代 大國工匠”專欄稿件, 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社會風氣。

四川新聞網巴中4月29日訊我們霓虹閃爍多姿多彩, 他們幾盞清燈數著屋前路過的野獸安眠;我們衣裙多樣百變造型, 他們衣衫襤褸習以為常;右手一柄特製大鐮刀, 左手提一壺冷白開, 幾塊乾癟的火燒饃懷揣……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 四川新聞網·巴中新聞網記者來到通江縣空山國有林場, 走進護林員的工作、生活, 感受新時代工人階級的良好精神風貌和時代風采。

通江縣空山國有林場

通江縣空山國有林場地處川陝兩省交界處, 距離縣城100公里, 由原通江縣空山綜合林場和國有通江縣空山林場合並而成, 下設8個管護站, 經營總面積7.8萬畝, 活立木蓄積40萬余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98%。

近年來, 該林場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堅持以生態建設為重點, 產業發展為目標, 脫貧攻堅為統攬, 切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 加強林區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林業產業發展, 不斷開創林場工作新局面, 取得了顯著成效。 曾被全國婦聯、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三八綠色優質工程”,

被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五個一”駐村幫扶先進單位, 2018年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狀”——這樣的榮譽太多太多, 但這些榮譽的締造離不開長期堅守立場的護林員。

通江縣空山國有林場管轄的森林

椒園子管護站:閃電劈中接收器宿舍被燒, 寒雨裡苦蹲一夜

4月25日, 天空微雨, 一間破舊屋子裡老式的火坑裡燒著幾根柴火, 通江縣空山國有林場椒園子管護站上氣候還似冬日一樣寒冷。 記者在這裡見到了50歲的楊軍站長, 16歲開始就在深山裡護林的他, 到如今已經有34個年頭。

提起林中的氣候, 他對記者憶起了曾經一件特別深刻的事情。 幾年前, 在去林中砍撫育的一個中午, 天公不作美, 楊軍和工友途中突遇冰雹雷鳴閃電,

楊軍就和工友一起只能到平時的懸崖下面躲避。 “冰雹又大又急, 頭都被砸了幾個包, 等下完了馬上就急匆匆往住處趕, 結果到家一看更是晴天霹靂。 ”

記者在椒園子管護站採訪

“住處都燒光了!”說到此處, 楊軍眼睛有些濕潤情緒有些激動。

他告訴記者, 當時管護站安裝的天線接收器被雷電擊中, 杆子砸下來掉在宿舍裡的蚊罩上, 住處又沒人, 家裡大大小小的物件全被燒光了。 當楊軍回到管護站時, 只剩殘垣斷壁。

“當時非常的無助。 ”憶起當時的情景, 楊軍用“無助”兩字來形容。 而因為住地海拔高, 信號時有時無, 電話因為天氣原因也打不通, 楊軍和工友就在屋前起了一堆火苦蹲了一夜, 第二天才打了電話求助。

楊軍說, 椒園子這塊林場屬於雷區暴雨頻繁, 打雷閃電早就習以為常, 甚至平時外面一打雷, 插線板就開始冒火花, 特別容易起火, 需要及時關閘。 有時候遇見暴雨天氣若還在林子裡, 只能淋雨往回走。 “平時出去護林就得注意觀察, 看哪裡有石崖可以躲雨,等停了就往回走,找不到就只有淋著。”

凳子山管護站:野獸來家常“溜達”,挖坑浸水為堅守

58歲的陳泉宇在凳子山管護站工作,38年來他看護林場的同時還做著會計,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護林經驗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師爺”。從最邊遠的雲霧山原始森林到現在的凳子山管護站,每一處都有他的足跡;從最初林中的茅草窩棚到現在的磚房,寫滿了人生的故事……

記者在凳子山管護站看見,門前一樹一藤牽絆生長。“師爺”說這是剛剛來這裡時看見很有意思就移栽到了門前,稱為“夫妻樹”,是一種寓意也是一種寄託。老伴、子女都在城市裡的他,一個月回家一次,儘管被多次勸不要再回到大山裡,但他拒絕了。“我離不開大山,這片林子也離不開我。一草一木,原本生長的、後來栽種的都慢慢有感情了。”

陳泉宇站在凳子山管護站門前的“夫妻樹”下

“我在林子裡面遇到過好幾次黑熊,野豬來以前搭的窩棚前喝水偷吃都是常事。”“師爺”說,他1996年去林子搞森林二類調查,第一次遇到黑熊,還以為是山羊,後面湊近一看發現不對,儀器都沒拿就跑了。第二天,好幾個護林員一起壯著膽子才去收了儀器。

“因為太危險,現在護林都是幾個人一路。” 在山裡搭的窩棚,晚上睡覺都不敢出去,自己背了5、6個小時到林子裡的食物經常被野獸偷吃。“師爺”告訴記者,以前護林吃水也成問題,守一片林子挖一個坑,只能喝從地下浸的水,很多人因此得結石病。

紅寺嶺管護站:扛水路凍易摔倒,發黴面饃捨不得扔

我們出行是寬闊的大馬路,吃的是到戶自來水;然而有這樣的一條路漫長、易滑,吃水也直接是扛、背。下午一點左右,記者來到此行的最後一站紅寺嶺管護站,這是空山林場最偏遠的管護站,海拔1800多米,站裡有4個人。沿途至此的這條泥巴路讓記者記憶猶新,路窄、濃霧彌漫且是泥路,往下看懸崖峭壁,走在上面膽戰心驚。

來到管護站,記者提起屋子前下山的路,護林三十幾年的郭安全卷起袖管,給我們看還有些淤血未散微紅的手肘,這是三個月前他去扛水時在那條凍住的泥路上摔倒受的傷,然而像這種傷害時有發生。

海拔高的山林冬季結束得越發的晚,大雪封山整條泥路被凍住,一凍就是數日,原本一月回一次家、一周下一次山採購大餅的他們也只得暫緩行程。蚊蟲、野刺紮人,摔倒、感冒等病痛發生時,到山下就醫一去一來30多公里路途遙遠,多半都是自己簡單處理一下。

路途遠、沒信號、窄泥路、吃山水,這些從別人故事裡聽到的,如今真真實實地展現在了記者眼前。通電但沒信號,電話打不出打不進;吃水則進山裡肩扛,一次50斤。“因為害怕路滑,如果挑水一旦摔倒基本會全部灑出來,扛水步子會穩很多。”

紅寺嶺管護站郭安全拿出發黴捨不得扔的面饃

“平時看護森林需要大量的體力,一般早上7點左右出門前吃一頓,到下一頓都基本是下午4點左右了,忙活一天回到管護站太累根本就不想做飯。”護林員杜中文還拿出了因為潮濕幾個發黴仍捨不得扔的饃,郭安全在旁邊笑著說,有時候吃的不夠又沒有採購,這種發黴的饃還能填一下肚子,有一次自己最多吃了10幾個被撐住了。

林場的故事太多太多,林中的堅守艱苦寂寞,但他們的故事還將續寫——

記者手記:

與多個護林員的交談看似輕鬆,但其中包含了他們半生的艱辛,感受到樸實、奉獻等等這樣的匠心精神。

採訪當中,多個護林員提到較多的關鍵字是“改變”,從最初一片林子一個茅草棚子一個護林員,到現在的一片林子一個磚房管護站幾個護林員;從初到林場的害怕、無助,到現在的適應、愜意和捨不得,他們辛苦但不埋怨。

因為時有時無的信號和時晴時雨的氣候,海拔高一些的管護站電視都無法觀看。記者問起他們護林之餘都會幹什麼,學學森林法、想想與來偷春筍人的如何鬥智鬥勇、數數天上飛過的飛機,雖然生活枯燥,仍能從表情中看得出對工作的熱愛。

通江縣空山國有林場的故事只是大巴山麓的冰山一角,在這個高樓林立的年代,他們走了另一條相反的路:一人一生一片林,像戰士、像工匠一樣守護著,用雙手書寫著綠水青山…

看哪裡有石崖可以躲雨,等停了就往回走,找不到就只有淋著。”

凳子山管護站:野獸來家常“溜達”,挖坑浸水為堅守

58歲的陳泉宇在凳子山管護站工作,38年來他看護林場的同時還做著會計,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護林經驗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師爺”。從最邊遠的雲霧山原始森林到現在的凳子山管護站,每一處都有他的足跡;從最初林中的茅草窩棚到現在的磚房,寫滿了人生的故事……

記者在凳子山管護站看見,門前一樹一藤牽絆生長。“師爺”說這是剛剛來這裡時看見很有意思就移栽到了門前,稱為“夫妻樹”,是一種寓意也是一種寄託。老伴、子女都在城市裡的他,一個月回家一次,儘管被多次勸不要再回到大山裡,但他拒絕了。“我離不開大山,這片林子也離不開我。一草一木,原本生長的、後來栽種的都慢慢有感情了。”

陳泉宇站在凳子山管護站門前的“夫妻樹”下

“我在林子裡面遇到過好幾次黑熊,野豬來以前搭的窩棚前喝水偷吃都是常事。”“師爺”說,他1996年去林子搞森林二類調查,第一次遇到黑熊,還以為是山羊,後面湊近一看發現不對,儀器都沒拿就跑了。第二天,好幾個護林員一起壯著膽子才去收了儀器。

“因為太危險,現在護林都是幾個人一路。” 在山裡搭的窩棚,晚上睡覺都不敢出去,自己背了5、6個小時到林子裡的食物經常被野獸偷吃。“師爺”告訴記者,以前護林吃水也成問題,守一片林子挖一個坑,只能喝從地下浸的水,很多人因此得結石病。

紅寺嶺管護站:扛水路凍易摔倒,發黴面饃捨不得扔

我們出行是寬闊的大馬路,吃的是到戶自來水;然而有這樣的一條路漫長、易滑,吃水也直接是扛、背。下午一點左右,記者來到此行的最後一站紅寺嶺管護站,這是空山林場最偏遠的管護站,海拔1800多米,站裡有4個人。沿途至此的這條泥巴路讓記者記憶猶新,路窄、濃霧彌漫且是泥路,往下看懸崖峭壁,走在上面膽戰心驚。

來到管護站,記者提起屋子前下山的路,護林三十幾年的郭安全卷起袖管,給我們看還有些淤血未散微紅的手肘,這是三個月前他去扛水時在那條凍住的泥路上摔倒受的傷,然而像這種傷害時有發生。

海拔高的山林冬季結束得越發的晚,大雪封山整條泥路被凍住,一凍就是數日,原本一月回一次家、一周下一次山採購大餅的他們也只得暫緩行程。蚊蟲、野刺紮人,摔倒、感冒等病痛發生時,到山下就醫一去一來30多公里路途遙遠,多半都是自己簡單處理一下。

路途遠、沒信號、窄泥路、吃山水,這些從別人故事裡聽到的,如今真真實實地展現在了記者眼前。通電但沒信號,電話打不出打不進;吃水則進山裡肩扛,一次50斤。“因為害怕路滑,如果挑水一旦摔倒基本會全部灑出來,扛水步子會穩很多。”

紅寺嶺管護站郭安全拿出發黴捨不得扔的面饃

“平時看護森林需要大量的體力,一般早上7點左右出門前吃一頓,到下一頓都基本是下午4點左右了,忙活一天回到管護站太累根本就不想做飯。”護林員杜中文還拿出了因為潮濕幾個發黴仍捨不得扔的饃,郭安全在旁邊笑著說,有時候吃的不夠又沒有採購,這種發黴的饃還能填一下肚子,有一次自己最多吃了10幾個被撐住了。

林場的故事太多太多,林中的堅守艱苦寂寞,但他們的故事還將續寫——

記者手記:

與多個護林員的交談看似輕鬆,但其中包含了他們半生的艱辛,感受到樸實、奉獻等等這樣的匠心精神。

採訪當中,多個護林員提到較多的關鍵字是“改變”,從最初一片林子一個茅草棚子一個護林員,到現在的一片林子一個磚房管護站幾個護林員;從初到林場的害怕、無助,到現在的適應、愜意和捨不得,他們辛苦但不埋怨。

因為時有時無的信號和時晴時雨的氣候,海拔高一些的管護站電視都無法觀看。記者問起他們護林之餘都會幹什麼,學學森林法、想想與來偷春筍人的如何鬥智鬥勇、數數天上飛過的飛機,雖然生活枯燥,仍能從表情中看得出對工作的熱愛。

通江縣空山國有林場的故事只是大巴山麓的冰山一角,在這個高樓林立的年代,他們走了另一條相反的路:一人一生一片林,像戰士、像工匠一樣守護著,用雙手書寫著綠水青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