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錯不斷,大錯才能不犯——心理解讀“潔潔良”事件

最近, 一位網名叫“潔潔良”的女學生在網路上的言論, 在整個中華大地上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其實, 掀起波瀾的, 不僅僅是她的言論。 還有她在網路和現實生活中, 個人表現的強烈反差。 在網上的一番言論, 可以說是嚴重觸犯了國人的自尊, 傷害了同胞們的民族感情。 但是, 在現實生活中, 她卻是一位各種榮譽加身的優秀大學生、學生會副主席。 可以說, 在現實生活中, 她就像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完美的存在;而在網路上的一番言語, 卻“一不小心”得罪了十幾億中國人!這一事件, 對於一般人來說,

也就是幾日內茶餘飯後的談資。 而對於“潔潔良”本人的一生來說, 卻極有可能一場巨大的災難!

父母的控制之手, 是“潔潔良”們出現的根本原因

生活中, 大家經常會有這樣的經驗, 我們周圍的一些人, 平時身體非常好, 常年不生病, 但是, 一生起病來,

可能就非常嚴重, 甚至是致命的。 所以才有“小病不斷, 大病不犯”的傳言。 本人不是醫生, 對於這種現象是否是普遍現象, 以及其內在科學原理是什麼, 不好亂說。 但是, 從心理角度來說, 相似的“小錯不斷, 大錯不犯”這樣的論斷, 確實是有著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這個論斷, 尤其適應於青少年。

大家都懂的“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但是, 現在很多的父母, 卻非常害怕孩子“失敗”。 他們為了防止孩子失敗, 不斷的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技能, 去左右孩子的決策。 對於孩子出現的錯誤, 他們表現的比孩子更加焦急, 從來不給孩子自己去體味錯誤, 做出自己的調整的機會;而是直接通過威逼利誘, 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去修正他們的“錯誤”。

這樣一來, 第一是使孩子失去了判斷“對錯”, 尤其是在模糊的情境下判斷“對錯”的能力。 他們對於“對錯”的判斷, 完全來自于成人世界的指導, 而且對之嚴格的執行。 而一旦進入一些模糊, 或者衝突的情景時, 他們往往無法做出判斷, 或者做出極其錯誤的判斷。

“潔潔良”顯然就是這樣的人。 亂丟垃圾是不對的, 這個是社會公認的標準, 所以她做出這個判斷, 毫無困難。 在罵丟垃圾的人為“臭支”、“粉紅豚”時, 她會感覺自己是站在真理的一邊, 去指責那些不守規則的人;卻絲毫感覺不到, “臭支”這個詞已經觸痛了民族的傷疤, 傷害了全體中國人的感情。 因為, 在她心裡, 她只能對“丟垃圾”是不對的, 做出“自己”的判斷;而對於“臭支”是否會傷害全體中國人的情感, 毫無概念。

第二, 是使孩子失去“將錯就錯”, “化危為機”的能力。 人類所有的經驗, 基本上都是在錯誤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而且, 相比較一次性就成功的事件, 經過各種失敗挫折之後的才獲得的成功, 往往更能幫助一個人成長。 由父母強行灌輸給孩子們的“對錯”, 在孩子們心裡, 往往都是絕對的——對就是對, 錯就是錯。 而看不到“對”與“錯”, “失敗”與“成功”之間的互相轉化的關係。 所以, 一旦面臨複雜的情境時, 他們就會死抱著“真理”不放, 固執的堅持“自己”的理念。 所以, “潔潔良”才會面對網友們的好言相勸時, 依然堅持己見,拒不刪帖,甚至對好心的網友惡言相向!

當下,“潔潔良”不管語言上如何表達,她還是無法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的。因為,這個錯誤的根結不在她的身上,而在她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之上。從這個角度來看,“潔潔良”也只是一位受害者!

依然堅持己見,拒不刪帖,甚至對好心的網友惡言相向!

當下,“潔潔良”不管語言上如何表達,她還是無法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的。因為,這個錯誤的根結不在她的身上,而在她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之上。從這個角度來看,“潔潔良”也只是一位受害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