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醫生辦醫潮來襲!民營醫院數量現爆發式增長

導讀:有業內人士認為, 新一輪社會辦醫熱潮掀起, 將輪到醫生作為主角上場, 醫生合夥辦醫院, 或者合夥創建醫生集團後再創辦醫院, 將成為一大趨勢。

作者:徐瀟

日前, 國家統計局發佈《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2017年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9.5萬個, 其中醫院3.0萬個, 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1.2萬個, 民營醫院1.8萬個。 這意味著, 相比於2016年, 公立醫院數量減少了約1000家, 而民營醫院增長了2000家。

佟鬱 攝/中新社

為什麼公立醫院大幅減少而民營醫院飛快增加?這背後究竟是發展使然還是畸形增長?在中國醫療改革的陣痛期, 社會化辦醫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公立醫院總數減少

2005年, 中國公立醫院數量為15483家, 如今已經有3000家公立醫院“消失”。 醫療改革進程的加快, 成為公立醫院總數量減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2017年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非公立醫院競爭力排名及分析報告顯示,

100強非公醫院中, 有41家是改制醫院, 這其中, 企業醫院的改制占了大頭。

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創說, 企業醫院需要改制的根本原因在於帶有計劃經濟特徵的企業醫療衛生體制整體瓦解, 國有企業辦醫院的外在環境消失。 企業醫院改制主要是在國有企業主辦機關的強力推動下進行的, 改制的實際動力在於為企業減負。

但也有聲音認為, 公立醫院減少, 可能是統計口徑的變化, 並不一定就是改制原因。 比如有的公立醫院或是被兼併了, 有些則可能被改成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無論如何, 有跡象顯示, 國企醫院改制已經駛入了快車道。 2017年8月份, 國資委、中央編辦、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制定了《關於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

對全國數千家國有企業醫院的剝離做出了具體規劃和路徑, 在改革時間表上明確, 今年底前要完成企業辦醫療、教育機構的移交改制或集中管理工作。

對此, 有業內人士表示, 公立醫院的職能加速轉變, 也將意味著醫生職能的轉變, 比如醫院轉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後, 許多醫生的工作重心就從診療變成了做公衛;一些轉型康復機構的, 醫生們還要從頭再來學康復專業。 這對醫生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民營醫院“爆發生長”

相對於公立醫院數量連年減少的情況, 民營醫院可謂發展迅猛。 得益於國家連續性、開放性的政策引導,

尤其是近兩年, 民營醫院保持著每年新增2000家的“生長速度”。

2017年1月《“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放寬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的服務領域要求, 支援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健康服務。 如放寬准入條件;比如推進醫師多點執業, 解決民營醫院人才短缺問題;落實多方面公立非公立醫療機構同等對待的政策;實行醫保同等對待;簡化社會辦醫行政審批手續等等。

2017年5月, 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支援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提出, 鼓勵投資者建立品牌化專科醫療集團, 舉辦有專科優勢的大型綜合醫院。 到2020年, 打造一大批有較強服務競爭力的社會辦醫療結構, 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新格局。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激勵下, 社會資本蜂擁而至, 新業態不斷湧現, 民營醫院持續、快速發展。

而社會基本看好民營醫院也是“理由充分”:相比于公立醫院, 民營醫院的優勢在於決策更加靈活。 相對來說, 專科醫院的投資成本和週期都比綜合醫院低一些, 同時, 專科醫院專注於某一領域, 更容易建立品牌優勢和人才優勢, 其針對特定醫療器械的大量採購也更容易獲得價格優勢。

統計資料顯示, 2010年~2016年國內民營醫院的總體數量增幅達132.48%, 平均增長率達到15.10%。 然而, 民營醫院的“爆發生長”, 看似繁榮發展的背後, 是窘迫的現實對比。 數量是增加了, 但在床位數量、診療人數、入院人數等方面, 民營醫院的競爭力顯然不足。

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 超過80%的民營醫院為一級或者未定級的醫療機構,開設床位數普遍小於100張。在服務量方面,2017年1月至10月,民營醫院診療人次3.7億,占比僅為13.4%,尚不足全國醫院診療人次的二成。而全國公立醫院診療人次已達24億,占比高達86.6%。

有專家分析認為,導致這種結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醫療資源和政策的傾斜,同時,民營醫院在規模和整體技術水準上與公立醫院差距很大,地方政府對其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如公立醫院,普通患者對民營醫院的偏見依然較深。

醫生隊伍是社會辦醫平衡點

限制民營醫院發展的癥結在哪?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醫生資源的缺乏是一大原因。

目前,中國公立醫院實力雄厚、資源眾多、品牌強大,特別是集中了最優質的醫生資源,仍然是很多患者就醫的第一選擇。

《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資料顯示,全國衛生技術人員有891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35萬人,註冊護士379萬人。2016年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總數為533.95萬人,同期民營醫院醫務人員總數為120.26萬人,僅占公立醫院的22.52%,醫務人員總量仍處於較低水準。

同時,民營醫院倍受醫療糾紛頻發,人才、資金、學術等方面短板,也讓公眾長期以來對民營醫院存在偏見。

談及目前中國民營醫療發展的困境,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執行院長李定綱認為,現在民營醫院數量是增加了,但床位、服務量、手術、收入都沒怎麼增加,這就是問題了。主要是領軍人才稀缺,“千軍好借,一將難求”。目前大多數醫生還是不能理解自己要成為社會人、自由執業的人,而是習慣了體制,甘願做一輩子“單位人”。

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也認為,國內醫療健康行業不缺資本,也不缺醫院大樓,最缺的就是醫生人才資源流動的土壤,和大量符合國際化醫療服務標準的醫生團隊。

此前衛生主管部門出臺檔,試點過醫生多點執業,即符合條件的執業醫師經衛生行政部門註冊後,可受聘在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執業,但效果並不理想。

“民營醫院這塊市場蛋糕看上去很美,但卻不太容易吃到。核心因素就是缺乏醫生,特別是優質醫生資源。而這就是醫生集團最大的優勢。”有業內人士認為,新一輪社會辦醫熱潮掀起,將輪到醫生作為主角上場,醫生合夥辦醫院,或者合夥創建醫生集團後再創辦醫院,將成為一大趨勢。(原標題:民營醫院看上去很美)

超過80%的民營醫院為一級或者未定級的醫療機構,開設床位數普遍小於100張。在服務量方面,2017年1月至10月,民營醫院診療人次3.7億,占比僅為13.4%,尚不足全國醫院診療人次的二成。而全國公立醫院診療人次已達24億,占比高達86.6%。

有專家分析認為,導致這種結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醫療資源和政策的傾斜,同時,民營醫院在規模和整體技術水準上與公立醫院差距很大,地方政府對其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如公立醫院,普通患者對民營醫院的偏見依然較深。

醫生隊伍是社會辦醫平衡點

限制民營醫院發展的癥結在哪?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醫生資源的缺乏是一大原因。

目前,中國公立醫院實力雄厚、資源眾多、品牌強大,特別是集中了最優質的醫生資源,仍然是很多患者就醫的第一選擇。

《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資料顯示,全國衛生技術人員有891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35萬人,註冊護士379萬人。2016年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總數為533.95萬人,同期民營醫院醫務人員總數為120.26萬人,僅占公立醫院的22.52%,醫務人員總量仍處於較低水準。

同時,民營醫院倍受醫療糾紛頻發,人才、資金、學術等方面短板,也讓公眾長期以來對民營醫院存在偏見。

談及目前中國民營醫療發展的困境,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執行院長李定綱認為,現在民營醫院數量是增加了,但床位、服務量、手術、收入都沒怎麼增加,這就是問題了。主要是領軍人才稀缺,“千軍好借,一將難求”。目前大多數醫生還是不能理解自己要成為社會人、自由執業的人,而是習慣了體制,甘願做一輩子“單位人”。

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也認為,國內醫療健康行業不缺資本,也不缺醫院大樓,最缺的就是醫生人才資源流動的土壤,和大量符合國際化醫療服務標準的醫生團隊。

此前衛生主管部門出臺檔,試點過醫生多點執業,即符合條件的執業醫師經衛生行政部門註冊後,可受聘在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執業,但效果並不理想。

“民營醫院這塊市場蛋糕看上去很美,但卻不太容易吃到。核心因素就是缺乏醫生,特別是優質醫生資源。而這就是醫生集團最大的優勢。”有業內人士認為,新一輪社會辦醫熱潮掀起,將輪到醫生作為主角上場,醫生合夥辦醫院,或者合夥創建醫生集團後再創辦醫院,將成為一大趨勢。(原標題:民營醫院看上去很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