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公車上演過肩摔、連環踢:這個世界不再願意容忍熊孩子了!

“誰才是對的?”

最近, 真的是多事之秋。

先是孕婦故意絆倒4歲幼童;

後來又是13女孩撐傘從樓上跳下;

之後又蹦出個“陝西學生遇襲案”;

緊接著還有個廣西的校園霸淩案,

再到昨天的公車事件。

總結:熊孩子、熊家長、熊大人。

孩子挑釁騷擾大人, 大多被定義為“熊孩子”;

而當熊孩子改變攻擊物件, 變“大人”為“同齡人或者年紀更幼小的孩子”, 就變成了‘校園霸淩案’;

再等熊孩子長大了, 有的‘改邪歸正’, 有的可能依然‘不撞南牆終不回’;

而熊孩子之所以可以一直那麼熊, 大多逃不開背後站著的熊家長。

今天想說的重點, 不是熊孩子, 也不是熊家長。

實事求是地說, 這些事情依然會發生。

最多當事人名字變了, 動手形式變了, 或者事件的標題變了......

我想說的是, 這些事件延伸出來的都是同一個信號:我們不願意再忍了。

01

不知道, 大家看過昨天公車事件的視頻沒有?

看過事件的後續報導沒有?

沒有看過的可以瞄一眼下面的動圖。

從事件本身上來說, 孩子的行為的確有點熊。

別人多次警告卻置若罔聞, 依然我行我素。

孩子是不對的, 但該青年的做法顯然也是不對的。

即使控制住了力道, 卻不能抹殺他動手過於兇猛、處事過激的事實。

有個網友@比利海靈頓更是寫了一篇《偽水滸傳節選》來影射這件事:

話說北宋年間, 鄆城有一書吏名曰宋江, 因殺害了閻婆惜, 要跑路出去躲風頭。

一路顛沛流離, 天氣又酷熱難耐, 只得躲到一大樹下乘涼, 不知不覺昏睡過去, 卻被一頑童用尿泚醒。

宋江也沒說什麼, 給了那頑童幾個銅板, 便匆匆離去, 繼續趕路了。

李逵聞之, 心想公明哥哥有難, 急忙從梁山泊趕到鄆城, 但卻不見宋江蹤影。

無奈只好返程, 但天氣酷熱難耐, 李逵便躲到一大樹下乘涼, 不知不覺昏睡過去, 卻被幾個頑童用尿泚醒。

李逵醒來不明所以, 但見幾個光腚頑童嬉笑著來要銅板。

李逵大怒:“兀那小廝, 敢來消遣你黑旋風爺爺!”抄起板斧, 將幾個頑童全部砍死。

後人有詩贊曰:

宋江跑路遇頑童,

被尿泚醒臉不紅。

借刀殺人贈銅板,

不留賊名真英雄!

短短一段文字折射出了兩層意思:

1)孩子犯了錯誤, 不去教導他, 反而放縱他, 這才是害他;

2)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你不知道孩子最後碰上的會是什麼樣的人。

再來看新聞下面的評論, 大多可以分為兩種人:

1)有孩子的父母;

2)被熊孩子‘攻擊’過的大人。

於是, 你的面前呈現的就變成了——

一堆人大喊著:打得好, 666!

另一堆人則追著喊:熊大人!三觀不正!不是你孩子你不心疼!網上講話不用負責還是怎樣?

其中, 最值得思考的是, 喊打得好和覺得男青年沒有太大錯的人占了大多數。

是的,這個社會不願意再容忍熊孩子了。

不再願意再聽父母口中的,“他還只是個孩子”了。

02

為什麼大家越來越不願意忍?

1、生活的不幸福

很多網友分析了視頻中男青年的行為。

從猜測行為、語言、坐姿,一個都沒放過。

比較有共識的是,從男子的坐姿和行為可以看出他本身情緒就不太好。

可能是被炒魷魚了?可能是失戀了?可能是工作遇到難題了?

本身就是個隱形炸藥,恰巧遇上‘導火索’,一點就著。

這樣的人不是個例。

沒有誰可以每天都和顏悅色、心平氣和,

情緒總有積壓到極限的一天,

特別是在這樣社會大環境之下:

九年義務制教育以及家長日益增長的教育意識,

讓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被教育,接受教育的可能。

而知識,讓越來越多的人,不安於偏遠小鎮或是鄉村生活。

他們渴望燈紅酒綠的大都市,渴望外面不一樣的世界。

可是,大城市的競爭一直都很激烈,只有強者才能較為‘幸福安然’地留下。

剩下的人。

有的看著天價房,默默地回了老家或是退居二線。

有的依然還在掙扎,蝸居、合租、省吃儉用。

高消費、高價房、高房貸,

以及孩子日益增長的教育費用,

讓大部分人過得都不那麼幸福。

不幸福的人,

不僅自己容易身帶戾氣,一點就著。

也容易忽視孩子的教育,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熊孩子。

2、狗血劇情已麻木

總結了一下,遇到熊孩子的劇情,大多是這樣的畫風:

孩子挑釁/騷擾他人的時候,

家長一般處於隱身狀態(我不在,我不在,你別看我,我是不會管的);

一旦熊孩子遭遇挫折教育的時候,家長就如神兵天降。

“他只是個孩子啊,你跟他計較那麼多幹嘛?!”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某親戚說道。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某家長喊道。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臺灣女星狄鶯哭道。

孩子雖然是孩子,

但當孩子可以明事理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去教導他呢?

當孩子犯了錯,明明可以教育他的時候,你為什麼要包庇他呢?

溫情與愛是值得傳遞的,

但當別人的愛變成有些人坑蒙拐騙的工具,

但當別人的忍讓變成有些人的理所當然,

自然會讓愛縮進殼子裡,讓冷漠變成行走時必備的面具。

喊打得好和覺得男青年沒有太大錯的人占了大多數。

是的,這個社會不願意再容忍熊孩子了。

不再願意再聽父母口中的,“他還只是個孩子”了。

02

為什麼大家越來越不願意忍?

1、生活的不幸福

很多網友分析了視頻中男青年的行為。

從猜測行為、語言、坐姿,一個都沒放過。

比較有共識的是,從男子的坐姿和行為可以看出他本身情緒就不太好。

可能是被炒魷魚了?可能是失戀了?可能是工作遇到難題了?

本身就是個隱形炸藥,恰巧遇上‘導火索’,一點就著。

這樣的人不是個例。

沒有誰可以每天都和顏悅色、心平氣和,

情緒總有積壓到極限的一天,

特別是在這樣社會大環境之下:

九年義務制教育以及家長日益增長的教育意識,

讓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被教育,接受教育的可能。

而知識,讓越來越多的人,不安於偏遠小鎮或是鄉村生活。

他們渴望燈紅酒綠的大都市,渴望外面不一樣的世界。

可是,大城市的競爭一直都很激烈,只有強者才能較為‘幸福安然’地留下。

剩下的人。

有的看著天價房,默默地回了老家或是退居二線。

有的依然還在掙扎,蝸居、合租、省吃儉用。

高消費、高價房、高房貸,

以及孩子日益增長的教育費用,

讓大部分人過得都不那麼幸福。

不幸福的人,

不僅自己容易身帶戾氣,一點就著。

也容易忽視孩子的教育,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熊孩子。

2、狗血劇情已麻木

總結了一下,遇到熊孩子的劇情,大多是這樣的畫風:

孩子挑釁/騷擾他人的時候,

家長一般處於隱身狀態(我不在,我不在,你別看我,我是不會管的);

一旦熊孩子遭遇挫折教育的時候,家長就如神兵天降。

“他只是個孩子啊,你跟他計較那麼多幹嘛?!”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某親戚說道。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某家長喊道。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臺灣女星狄鶯哭道。

孩子雖然是孩子,

但當孩子可以明事理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去教導他呢?

當孩子犯了錯,明明可以教育他的時候,你為什麼要包庇他呢?

溫情與愛是值得傳遞的,

但當別人的愛變成有些人坑蒙拐騙的工具,

但當別人的忍讓變成有些人的理所當然,

自然會讓愛縮進殼子裡,讓冷漠變成行走時必備的面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