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征地的老人更快樂嗎?|繆斯夫人

撰文 | 楊 帆

責編 | 沈 洋

●●●

未來數十年, 城鎮化與老齡化是貫穿中國發展的兩項基本議題:一方面, 城鎮地區的面積和人口將不斷擴張,

城鎮和農村的邊界進一步打破;另一方面, 老年人口比重將不斷提升, 在本已擁有較高老齡化程度的農村地區尤甚。 二者的交織將深刻型塑中國的社會和經濟面貌。 那麼, 在這宏大敘事下, 城鎮化對身處其中且不斷老去的農村老人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有的研究顯示, 被征地的老人反而更快樂?在下文, 筆者就從老年社會學(social gerontology)角度來談一下城鎮化與老年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一、理論脈絡與現實關照:生命歷程、家庭變遷與空間重構

作為結構性變遷, 城鎮化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多層次、多面向的。 與此同時, 老年人是豐富社會歷史資訊的載體, 其當下心理健康狀況與不同生命階段所累積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優勢/劣勢條件緊密相關。

簡而言之, 對於農村老人而言, 城鎮化是近期生命階段中的一個重要生活事件, 它亦與早年人生經歷(如饑餓、政治運動和戶籍身份區隔等)相聯繫, 共同建構當下心理狀態。 學界基於文化和權利視角的“農民市民化”討論由來已久, 但基於生命歷程視角來關照城鎮化對農村人口的心理和行為影響卻相對欠缺。 構建綜合性的“個體—過程—背景”分析框架是一條有益的路徑。

城鎮化對農村家庭結構的改變, 並因之對老人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經常被提及。 在更為現實和嚴謹的尺度下, 討論家庭結構變遷和老人心理狀態時應考慮老人自身對於家庭關係的依附類型、家庭提供老人功能性幫助的能力,

以及個體心理資源和家庭心理資源的交互作用等因素。 而在討論這些問題時, 依附理論、壓力緩解模型、壓力過程模型等能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撐。

城鎮化還改變著農村社區的空間形態, 包括重構公共活動空間、工作空間、商業消費空間和生活居住空間等。 基於社會認知理論, 耕地的失去、活動空間的壓縮集聚、外來人口的空間侵入等變化可能會改變老人們的自我效能感和對行為結果的預期, 進而引起心理狀態的變化。 同時, 基本因素理論(fundamental causes theory)則關注不斷擴大的社區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性對老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重點考察社區社會經濟地位所隱含的心理健康風險因素和可供利用的社區心理健康資源。

而社會網路理論(social network theory)則關注社區空間重構對原有熟人社會中的社區關係的影響, 重點考察是否出現新的社區聯結形式及其對老人心理健康的作用。

二、問題化與去問題化

城鎮化是一個充滿張力與博弈的過程, 而農村老人則是在社會經濟地位和心理健康方面均處於相對弱勢的群體, 二者的交織很自然地為學者建構社會問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既有研究傾向於得出城鎮化損害農村老人心理健康的結論, 而對二者關係進行問題化的路徑大致有:(1)權利剝奪, 如不公平的市民權准入機制、不健全的征地補償制度等;(2)生活和居住方式變遷, 主要表現為農業活動的停止和“農民上樓”;(3)家庭解構, 主要表現為老人的留守狀態;(4)熟人社會解體,

即原有社區關係網絡的失去。 基於實證資料或規範性的分析, 這些問題化的路徑分析歸納了城鎮化中影響農村老人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

與此同時, 另外的一些實證研究卻揭示了一番不同的圖景。 基於RUMic (the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中的大樣本資料, Tani(2016)發現被征地者實際上更快樂, 老年人尤其如此, 而這與他們通過征地而獲得了城市戶籍顯著相關。 筆者(Yang & Lou, 2016a,b)基於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的資料也有類似的發現, 生活在有征地行為的農村社區中的老人有顯著優越的心理狀態。 並且, 他們更傾向於接受和適應新的居住和生活方式, 更樂意參與社區內互助性活動和基於興趣愛好而形成的組織。 另外, 還應採用更為全面的視角來探討“老年留守狀態”問題。 城鎮化不必然使農村老人與子代相分離,恰恰相反,許多地區的城鎮化策略是通過產業佈局將外流到沿海發達地區的青壯年勞動人口吸引回家鄉。同時,在探討子代分離對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時,還應考慮到老人年齡和身體功能狀況、分隔距離和子代經濟支持等因素。對於功能狀況良好的農村老人,子代流入城市工作可能一方面無損于日常生活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還能帶來更高的家庭收入,進而促進心理健康。而在社區環境方面,城鎮化導致的搬遷和集中式居住同樣不必然會解構熟人社會,原有村居形式中的親屬鄰里往往會選擇在集中式社區中仍然相鄰而居。同時,集中式社區中更好的衛生環境、交通設施和步行環境等,也都是老人心理健康的積極促進因素素。

三、反思

城鎮化對身處其中的農村老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多層次、多面向的,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框架去分析其中的積極因素和風險因素。在問題化的過程中,需要基於農村老人的生命歷程,並分析其心理參照體。同時,研究者還需要更多關注消費文化和工具主義對農村老人的深刻影響,反思自身對於農村的生活形態、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是否有“田園詩”化的傾向。

參考文獻:

Tani, Massimiliano. (2015).Hukou Chang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32(1), 1-15.

Yang, Fan, & Lou, Vivian W. Q. (2016). Childhood adversities, urbanis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in China. Ageing & Society, 36(5),1031-1051.

Yang, Fan, & Lou, Vivian W.Q. (2016). Community Restructur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of Rural Mature and Elderly Adults: A Multilevel Analysis Based on a National Dataset in Chin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53(1),1-5.

製版編輯:黃玉瑩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城鎮化不必然使農村老人與子代相分離,恰恰相反,許多地區的城鎮化策略是通過產業佈局將外流到沿海發達地區的青壯年勞動人口吸引回家鄉。同時,在探討子代分離對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時,還應考慮到老人年齡和身體功能狀況、分隔距離和子代經濟支持等因素。對於功能狀況良好的農村老人,子代流入城市工作可能一方面無損于日常生活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還能帶來更高的家庭收入,進而促進心理健康。而在社區環境方面,城鎮化導致的搬遷和集中式居住同樣不必然會解構熟人社會,原有村居形式中的親屬鄰里往往會選擇在集中式社區中仍然相鄰而居。同時,集中式社區中更好的衛生環境、交通設施和步行環境等,也都是老人心理健康的積極促進因素素。

三、反思

城鎮化對身處其中的農村老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多層次、多面向的,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框架去分析其中的積極因素和風險因素。在問題化的過程中,需要基於農村老人的生命歷程,並分析其心理參照體。同時,研究者還需要更多關注消費文化和工具主義對農村老人的深刻影響,反思自身對於農村的生活形態、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是否有“田園詩”化的傾向。

參考文獻:

Tani, Massimiliano. (2015).Hukou Chang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32(1), 1-15.

Yang, Fan, & Lou, Vivian W. Q. (2016). Childhood adversities, urbanis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in China. Ageing & Society, 36(5),1031-1051.

Yang, Fan, & Lou, Vivian W.Q. (2016). Community Restructur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of Rural Mature and Elderly Adults: A Multilevel Analysis Based on a National Dataset in Chin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53(1),1-5.

製版編輯:黃玉瑩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