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終於在蘭州有了房子 一個90後上班族的“圓夢之路”

他是一個90後上班族, 每天往返於市中心與城鄉結合部, 辛苦工作, 早出晚歸。

每天早上出門前, 他總要將自己精心打扮一番, 讓自己的形象盡可能大方得體, 他總是有些固執地認為, 良好的形象也是一個人尊嚴的一部分, 在蘭州這座城市立足, 這一點必不可少。

而我, 則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蘭州本地人, 自小家境優渥, 目前家裡在蘭州已經有兩套房, 工作也在蘭州。

命運的際會, 讓我們在同一個單位相遇, 成為同事, 而我們的故事, 就從這裡開始。

我是個愛開玩笑的女孩, 一個自帶所謂“逗比屬性”的段子手, 而他卻似乎有些木訥, 除了工作時全情投入, 其餘時間基本都是心不在焉, 不怎麼說話, 儘管還算不上是六神無主,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他心裡有事。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完全不會說笑, 或許是他和我私交比較好, 聊得來, 他有時也會跟我打打趣。

記得有一次, 他笑著跟我說:“我要是你的話, 還上什麼班啊?守著房子享清福就行了, 何必出來跟我們勞動人民搶飯碗。 ”

他很少主動跟我打趣, 所以我有一點驚訝, 但還是模仿這他的口吻回擊道:“我熱愛工作還不行?怎麼, 你是看不起本地人還是看不起我們女生?”

我們彼此開著玩笑, 但看得出來, 他在笑時候總是不那麼暢快。 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壓在他的肩上。 他好幾次都出現過種類似的狀況, 欲笑又止, 欲語還休。

直到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 我在知道一直裝在他心裡的事是什麼——房子。

是的, 他有一個對他而言十分宏偉的目標——在蘭州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這對於一個剛步入社會不久的人來說, 的確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對於我而言, 雖然從沒有為房子的事發愁過, 但對於國內的房價什麼樣, 蘭州的房價什麼樣, 還是有所瞭解的。

記得今年夏天的一個週末, 幾個朋友相約一起出去玩, 吃飯期間有人故意問他:“錢攢的怎麼樣了, 什麼時候才能去你自己的家坐一坐。 ”他只是笑著搖頭卻沒有說話。 不過仔細想想, 認識他這麼長時間, 還沒有人去過他租的那個家, 不免有些好奇。 在大家相互生硬的調侃聲中月亮也費力爬上夜空, 在一干人等尷尬的氣氛中嘎吱作響。 於是大家也在閒聊中漸漸散去。

因為順路, 所以回去時我們走在一起。

“其實無數次我都想過要放棄。 ”他苦笑道。

“啊, 你剛說什麼?”我被他這突然而來的一句搞得有些摸不著頭腦。

他無奈的歎了一聲:“他們說的話我也認不是沒考慮, 從外地來到蘭州已經很不容易了, 為什麼還要勉強自己在這裡買房呢, 租房也可以生活啊。 ”他沉吟片刻, 接著說道, “可是我還是要買, 不光為自己, 還有他們, 我的父母, 我的家人。 ”

他還說, 等以後, 錢掙得多了, 有了房子, 要把家鄉的父母接來城裡住, 讓他們在自己身邊享享福, 為了自己, 父母可謂是操碎了心。 他說著這些話, 聲音有些顫抖, 但語氣卻十分堅定。

長期以來,我對於很多努力工作掙錢,心裡卻只有房子的人並不十分認同,這或許和我的成長環境有關。同作為90後,我曾經歷過那個理想主義最後照耀的年代,抓著它的尾巴,來到新世紀,美好的童年,讓我沒有機會去體會“生活艱辛”的含義。

如今,面對這個才能和我不相上下,家境卻與我相差很多的人,這種無法認同的感覺再一次湧上心頭。辛苦掙錢,為什麼要把自己拴在房子上?在一座城市立足,就一定非有自己的房子不可嗎?

我承認,直到現在,所謂房子,對我來說仍是“身外之物”。一個人工作掙錢,一方面為了生活,另一方面為了享受,兩者相加,成為生活,而那些“房奴”,沒有生活。

他也跟我說過,曾有朋友勸他:年輕人何必非要買房,租房也可以過得很好,把辛苦工作攢的錢用來吃喝玩樂,盡情享受生活,人生在世,開心最重要。對此,他的評價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不知道跟他說這話的朋友是什麼身份,但顯然,他很不屑這一類看法。當然,至於我對房子這種東西的態度,他當然也會強烈反對。

對於他來說,房子,象徵著一種歸屬感,目前的他,可以先不組建自己的家庭,但一定要有房子,房子是一個人身體和心靈的庇護所,沒有房子,便沒有立錐之地,租來的房子,再好也不是自己的。

這一年的“十一”,由於他的老家離蘭州較遠,所以他決定放假不回家。放假的前一天,我們下班從辦公室走出來,不一會兒,他的手機就響了。他接起電話,用他的家鄉話和電話那頭的人說這什麼,聽不太清,但從他的表情上能看出,他有些悵然。

這種悵然的表情知道他掛了電話,依然還在。難道是出事了?一時間,氣氛有些僵硬。我覺得有些尷尬,於是主動拋出話題想打破這種尷尬,問他十一既然不回家,打算去哪玩一玩?這個問題,不知對於此刻的他,是不是有些唐突。

“哪也不去,”他說,“在屋裡歇著,哪也不去,沒心情。”

我沒再追問,但過了幾分鐘,他就主動跟我說起了電話的事。原來,電話是他遠在家鄉的母親打來的,問他放假回不回家,還說,如果回去,她和他爸爸提前準備,給兒子做他最愛吃的東西

說這些話的時候,他臉上洋溢的似乎不是幸福,而是辛酸。這種辛酸,我似有體會,但始終不得要領。

我們到了分別的時候,他轉身向自己的租房走去,我看著他的背影,與我漸行漸遠,十月的秋風蕭瑟,吹得他衣服蕩起波紋,有些像被風拂過的水面。

我這才發現,他的身影是如此的單薄,弱小,而這樣的一個身影,要扛起的卻是整整一個家的期望。

這個“十一”,我過得愉快而閒適,和家人吃飯時聊天,我那位同事不經意間就成了我的談資。順著這個話題,我和家人聊起了房子,聊起了房價,父母也聊起了他們的過往。

父母雙方在認識之前,也幾乎窮得一無所有,我之所以成為蘭州的有房一族,還有賴於父輩的艱苦奮鬥。從篳路藍縷到日漸富足,有房有車,這段歲月過得漫長,但我卻沒能趕上。父母說,之所以那樣拼命,都是為了給我創造一個最好的生長環境。

父母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不由地,我想起了放假前那個下午,他離去的背影,涉世未深的他,對房子的概念可能和我一樣模糊,但此刻的他所背負的和所想的,是不是和自己的父母當初一樣呢?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家在蘭州現在沒有房子,本質上,又和他有什麼不同呢?

一年後,他從我們公司辭職了,他說在這裡幹掙錢太少,想跳個槽試試。從那以後,我們就很少聯繫過。

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他的朋友圈裡發了一句話,內容很簡單:“我買房了,現在終於和他們一樣了。”還配了一張“喜大普奔”的表情圖。

我知道他即將擁有自己的房子肯定會很開心,我也替他感到高興,當我見到他時,他的精神面貌有了明顯的改觀,目光裡多了幾分希望。

他又跟我開著蹩腳的玩笑道:“雖然是按揭買房,不過這個錢花的不冤枉,負債的感覺也挺酸爽。”

我說:“大哥,別忘了,你還欠著銀行好多錢呢。”

這巨大的債務似乎並沒有對買了房的他產生絲毫影響。他淡然道:“我的心情,你可能沒辦法理解,我們出身不同,經歷不同,志向也不同,在你眼中這不過就是一套房子,也許你還會想,等到以後有錢了還會有第二套、第三套房……但是,這套房對我卻意義重大,我用這些錢買到的不僅是房子,是一個人對於這座城市的歸屬感,甚至是一個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家,更是一個家的基礎。”

的確,或許我沒有體會過這種感覺,一個人出門在外會想盡一切方法融入這座城市,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做出自己的貢獻,讓一座城市接納自己,包容自己。我仍然喜歡享受生活,感恩不做房奴的生活,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我也深深地理解那些努力還房貸的人。多麼希望房價不再那樣飛漲,好讓這些人的拼搏之路不那麼過於艱辛。

離房子住進去還要將近兩年的時間,每當夜晚來臨,當他再次回到那個十幾平米的出租房內,沒有家人陪伴,沒有朋友關懷,他仍會覺得,這裡並不是家,伴隨自己的也只是一陣孤寂,但一個努力的人,即便與孤獨為伴,卻總有一天能擁有自己的生活,獲得屬於自己的那一點點幸福。

長期以來,我對於很多努力工作掙錢,心裡卻只有房子的人並不十分認同,這或許和我的成長環境有關。同作為90後,我曾經歷過那個理想主義最後照耀的年代,抓著它的尾巴,來到新世紀,美好的童年,讓我沒有機會去體會“生活艱辛”的含義。

如今,面對這個才能和我不相上下,家境卻與我相差很多的人,這種無法認同的感覺再一次湧上心頭。辛苦掙錢,為什麼要把自己拴在房子上?在一座城市立足,就一定非有自己的房子不可嗎?

我承認,直到現在,所謂房子,對我來說仍是“身外之物”。一個人工作掙錢,一方面為了生活,另一方面為了享受,兩者相加,成為生活,而那些“房奴”,沒有生活。

他也跟我說過,曾有朋友勸他:年輕人何必非要買房,租房也可以過得很好,把辛苦工作攢的錢用來吃喝玩樂,盡情享受生活,人生在世,開心最重要。對此,他的評價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不知道跟他說這話的朋友是什麼身份,但顯然,他很不屑這一類看法。當然,至於我對房子這種東西的態度,他當然也會強烈反對。

對於他來說,房子,象徵著一種歸屬感,目前的他,可以先不組建自己的家庭,但一定要有房子,房子是一個人身體和心靈的庇護所,沒有房子,便沒有立錐之地,租來的房子,再好也不是自己的。

這一年的“十一”,由於他的老家離蘭州較遠,所以他決定放假不回家。放假的前一天,我們下班從辦公室走出來,不一會兒,他的手機就響了。他接起電話,用他的家鄉話和電話那頭的人說這什麼,聽不太清,但從他的表情上能看出,他有些悵然。

這種悵然的表情知道他掛了電話,依然還在。難道是出事了?一時間,氣氛有些僵硬。我覺得有些尷尬,於是主動拋出話題想打破這種尷尬,問他十一既然不回家,打算去哪玩一玩?這個問題,不知對於此刻的他,是不是有些唐突。

“哪也不去,”他說,“在屋裡歇著,哪也不去,沒心情。”

我沒再追問,但過了幾分鐘,他就主動跟我說起了電話的事。原來,電話是他遠在家鄉的母親打來的,問他放假回不回家,還說,如果回去,她和他爸爸提前準備,給兒子做他最愛吃的東西

說這些話的時候,他臉上洋溢的似乎不是幸福,而是辛酸。這種辛酸,我似有體會,但始終不得要領。

我們到了分別的時候,他轉身向自己的租房走去,我看著他的背影,與我漸行漸遠,十月的秋風蕭瑟,吹得他衣服蕩起波紋,有些像被風拂過的水面。

我這才發現,他的身影是如此的單薄,弱小,而這樣的一個身影,要扛起的卻是整整一個家的期望。

這個“十一”,我過得愉快而閒適,和家人吃飯時聊天,我那位同事不經意間就成了我的談資。順著這個話題,我和家人聊起了房子,聊起了房價,父母也聊起了他們的過往。

父母雙方在認識之前,也幾乎窮得一無所有,我之所以成為蘭州的有房一族,還有賴於父輩的艱苦奮鬥。從篳路藍縷到日漸富足,有房有車,這段歲月過得漫長,但我卻沒能趕上。父母說,之所以那樣拼命,都是為了給我創造一個最好的生長環境。

父母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不由地,我想起了放假前那個下午,他離去的背影,涉世未深的他,對房子的概念可能和我一樣模糊,但此刻的他所背負的和所想的,是不是和自己的父母當初一樣呢?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家在蘭州現在沒有房子,本質上,又和他有什麼不同呢?

一年後,他從我們公司辭職了,他說在這裡幹掙錢太少,想跳個槽試試。從那以後,我們就很少聯繫過。

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他的朋友圈裡發了一句話,內容很簡單:“我買房了,現在終於和他們一樣了。”還配了一張“喜大普奔”的表情圖。

我知道他即將擁有自己的房子肯定會很開心,我也替他感到高興,當我見到他時,他的精神面貌有了明顯的改觀,目光裡多了幾分希望。

他又跟我開著蹩腳的玩笑道:“雖然是按揭買房,不過這個錢花的不冤枉,負債的感覺也挺酸爽。”

我說:“大哥,別忘了,你還欠著銀行好多錢呢。”

這巨大的債務似乎並沒有對買了房的他產生絲毫影響。他淡然道:“我的心情,你可能沒辦法理解,我們出身不同,經歷不同,志向也不同,在你眼中這不過就是一套房子,也許你還會想,等到以後有錢了還會有第二套、第三套房……但是,這套房對我卻意義重大,我用這些錢買到的不僅是房子,是一個人對於這座城市的歸屬感,甚至是一個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家,更是一個家的基礎。”

的確,或許我沒有體會過這種感覺,一個人出門在外會想盡一切方法融入這座城市,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做出自己的貢獻,讓一座城市接納自己,包容自己。我仍然喜歡享受生活,感恩不做房奴的生活,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我也深深地理解那些努力還房貸的人。多麼希望房價不再那樣飛漲,好讓這些人的拼搏之路不那麼過於艱辛。

離房子住進去還要將近兩年的時間,每當夜晚來臨,當他再次回到那個十幾平米的出租房內,沒有家人陪伴,沒有朋友關懷,他仍會覺得,這裡並不是家,伴隨自己的也只是一陣孤寂,但一個努力的人,即便與孤獨為伴,卻總有一天能擁有自己的生活,獲得屬於自己的那一點點幸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