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育人更“育心”,東台這所農校給孩子上了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日前, 《新華日報》記者周嫻來東台採訪, 被一所鄉鎮中學震驚了……

原文如下:

洗漱的口杯放在陽臺上, 牙刷、牙膏放在裡面, 方向統一;開水瓶擺放在衛生間窗臺下,

擺放整齊, 側看成線, 橫看成面;毛巾一律晾曬在室外走廊的內側晾衣竿上;被子疊放成“豆腐塊”後放在寢室門對面一側, 緊靠床頭架正中......這是東台市唐洋鎮中學初一(2)班女生宿舍的場景。

唐洋鎮中學, 這所有著30多年歷史的農校初中,

八成以上的學生都是農村留守孩子, 而當你走進校園, 你會明顯感受到, 自律規範、文明禮儀, 滲透在學校的方方面面。 這一切與學校對德育的關注和精細化管理是分不開的。

“自律”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記者瞭解到, 唐洋鎮中學從學生的現實情況出發,

循序漸進, 構建了與年齡段相符的文明禮儀的養成體系:初一以校園文明禮儀為重點, 培養孩子14個文明禮貌用語, 養成良好的語言和行為習慣。 初二增加家庭禮儀方面的要求, 初三的孩子則要學會社會交往, 大方待人接待。

作為一所典型的寄宿制學校, 唐洋鎮中學學生大部分住宿在學校裡, 每週回一次家。 在生活方面, 如何讓學生自理自立就成了新課題。 記者獲悉, 培訓洗衣服、疊被子、洗餐具、學掃地等小事是每個剛入學學生的必修課, 讓學生自己設計成長計畫, 逐步養成行為規範, 每年10月的家長會上, 總有家長反映, 孩子好像換了一個人, “生活變得更有秩序, 懂得尊重勞動了。 ”

“初中階段, 孩子們身心發展迅速, 是他們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 ”唐洋鎮中學校長姚長進告訴記者, 唐洋鎮中學大部分都是農村孩子, 這幾年父母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 孩子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家庭教育嚴重缺位元, 在這種情況下, 學校更要重視“育人”, 姚校長說, “我們培養的不僅僅是考生,

更是人, 我們的孩子不但能寫錦繡文章, 也能做普通日常。 ”

“分層教學”讓每個孩子擁有最好課堂

一份教案, 面對全體學生, 結果尖子生已經聽懂, 但不得不捺著性子挺老師喋喋不休的講解。 基礎不好的學生雖然聽不懂, 糊裡糊塗, 但也只能陪坐。 這是很多中學課堂上, 普遍存在的尷尬。

而從2009年開始, 唐洋鎮中學開始摸索“走班制”教學。 在教材統一、進度統一的前提下, 針對同一班級不同類型的學生, 根據他們的只適合能力水準, 分成三個層次, 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 對症下藥, 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A等學生學習比較困難, 基礎差, 能力較弱, 能在老師説明下掌握課本基本內容, B類是成績中等的學生, 能獨立完成作業,但探索能力不強,C類學生成績好,學習興趣弄,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記者瞭解到,唐洋鎮中學通常仍以行政班級制上課,但在數學、物理、英語三門學科上實施“走班制”。

讓每個孩子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課堂教育,分層教學的效果顯而易見,2017年中考中,唐洋鎮中學捷報再傳,文考總均分502.85分,高中鹽城平均分42.85分,在鹽城市鄉鎮中學中位居前列。學校有35名學生被東台中學錄取,占學生總數的15.7%,開創學校發展先河,98名學生達到四星級普通高中錄取線,占總數的43%。

育人更要育心,轉化“問題生”對症下藥

剛上初一的李默曾是學校有名的“搗蛋鬼”,上課隨便講話、下課胡打亂鬧,同學們都嫌棄他;抄襲作業,各門功課不及格。這讓班主任王國慶一度犯難,“我經常找他談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他每次只是口頭答應,毫無改進。”家訪後,王國慶認識到李默的另一面:父親長年有病,不能幹重活,母親外出打工,年紀小小無人疼愛,內心充滿怨恨。

於是,王老師設法和他拉近關係,“他喜歡打乒乓球,我常常找他打兵乓球,一邊打球一邊交流,不動聲色地教他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在路上遇到他,我會有意識地先向他問好;只要他的學習有一點進步時就及時表揚。”在這樣潛移默化的關心中,原先的搗蛋鬼變成了“小太陽”,學習更有動力,成績也明顯進步。

“該生是一慣偷,請多加留意和管教。”剛剛接手初一,王曉琴就從小學部聽到了棘手的消息。開學剛一個月,小明“作案”了,整個一層宿舍樓裡每個宿舍他都光顧了,把能吃的東西都囊括一空,歸為己有。不久,校長值班查教室時,又發現他又光顧了初一所有教室“收穫頗豐”。

遇到這樣的學生怎麼辦?從小明的姑姑處,王曉琴瞭解到,兩歲時媽媽改嫁,爸爸是只知道種田的老實漢子,暴打是唯一教育方式,從小被姑姑拉扯大。常常一個人跑出去幾天不回家,沒吃的就去偷,晚上就睡在田間小棚裡。

得知小明的身世,王曉琴決心以母愛之情和坦誠之心去感化他,“在和他接觸中,我發現他很渴望得到關愛和讚揚,於是努力尋找他的閃光點,小明為班級打掃教室,每週六都主動留下來排桌椅……每次我會把這些資訊傳遞給班上其他學生,讓他們接納小明,漸漸地,他臉上有了笑容。”

在唐洋鎮中學,像這樣有問題生轉化為好孩子的案例不計其數。

張藝謀導演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代課老師魏敏芝,堅定執著地尋回每一位輟學的孩子。在這個普通的鄉村寄宿制農校,讓陽光撒遍每個被遺忘的角落,同樣是很多老師的使命和決心。

在採訪的最後,唐洋鎮中學校長姚長進說,育人更要育心,比起成績,我們更要讓學生從小學會做事、學會處世,學會做人。

能獨立完成作業,但探索能力不強,C類學生成績好,學習興趣弄,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記者瞭解到,唐洋鎮中學通常仍以行政班級制上課,但在數學、物理、英語三門學科上實施“走班制”。

讓每個孩子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課堂教育,分層教學的效果顯而易見,2017年中考中,唐洋鎮中學捷報再傳,文考總均分502.85分,高中鹽城平均分42.85分,在鹽城市鄉鎮中學中位居前列。學校有35名學生被東台中學錄取,占學生總數的15.7%,開創學校發展先河,98名學生達到四星級普通高中錄取線,占總數的43%。

育人更要育心,轉化“問題生”對症下藥

剛上初一的李默曾是學校有名的“搗蛋鬼”,上課隨便講話、下課胡打亂鬧,同學們都嫌棄他;抄襲作業,各門功課不及格。這讓班主任王國慶一度犯難,“我經常找他談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他每次只是口頭答應,毫無改進。”家訪後,王國慶認識到李默的另一面:父親長年有病,不能幹重活,母親外出打工,年紀小小無人疼愛,內心充滿怨恨。

於是,王老師設法和他拉近關係,“他喜歡打乒乓球,我常常找他打兵乓球,一邊打球一邊交流,不動聲色地教他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在路上遇到他,我會有意識地先向他問好;只要他的學習有一點進步時就及時表揚。”在這樣潛移默化的關心中,原先的搗蛋鬼變成了“小太陽”,學習更有動力,成績也明顯進步。

“該生是一慣偷,請多加留意和管教。”剛剛接手初一,王曉琴就從小學部聽到了棘手的消息。開學剛一個月,小明“作案”了,整個一層宿舍樓裡每個宿舍他都光顧了,把能吃的東西都囊括一空,歸為己有。不久,校長值班查教室時,又發現他又光顧了初一所有教室“收穫頗豐”。

遇到這樣的學生怎麼辦?從小明的姑姑處,王曉琴瞭解到,兩歲時媽媽改嫁,爸爸是只知道種田的老實漢子,暴打是唯一教育方式,從小被姑姑拉扯大。常常一個人跑出去幾天不回家,沒吃的就去偷,晚上就睡在田間小棚裡。

得知小明的身世,王曉琴決心以母愛之情和坦誠之心去感化他,“在和他接觸中,我發現他很渴望得到關愛和讚揚,於是努力尋找他的閃光點,小明為班級打掃教室,每週六都主動留下來排桌椅……每次我會把這些資訊傳遞給班上其他學生,讓他們接納小明,漸漸地,他臉上有了笑容。”

在唐洋鎮中學,像這樣有問題生轉化為好孩子的案例不計其數。

張藝謀導演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代課老師魏敏芝,堅定執著地尋回每一位輟學的孩子。在這個普通的鄉村寄宿制農校,讓陽光撒遍每個被遺忘的角落,同樣是很多老師的使命和決心。

在採訪的最後,唐洋鎮中學校長姚長進說,育人更要育心,比起成績,我們更要讓學生從小學會做事、學會處世,學會做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