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復仇者聯盟3》開畫狂吸金,超人和蝙蝠俠為何只能默默哭泣?

文/張延陶

在將漫畫內容演變為商業模式的道路上, DC的前兩步都領先於漫威。 但是在IP管理上的嚴重失策, 導致DC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手在泛娛樂化崛起的時代一飛沖天。

儘管手握超人、蝙蝠俠這兩個最強IP, DC仍然亦步亦趨, 被漫威繼續拉開著彼此的差距。

黃金時代

如果將漫畫產業的商業路徑進行總結, “原創內容—衍生周邊—IP管理”已經成為不勝枚舉的既定模式。 作為IP經營者而言, 漫威母公司迪士尼無疑是這一時代最為成功的企業。

然而在主打原創內容與衍生周邊的時代, 漫威實難望競爭對手DC之項背, 這還要從1934年說起。

在超人這一角色正式出現的4年前, 一位久居軍旅的瑪律科姆·維勒·尼科爾森少校創立了國家聯合出版公司, 這一公司正是DC的前身。

他提出的“全新、全部原創”的創作方針為DC積累了大量優秀內容以及一批富有理想的畫手。 這其中就包括兩個20多歲的年輕人,

分別是傑瑞·西格爾(Jerry Siegel)和喬·舒斯特(Joe Shuster)。

在出版業大發展且股災後百廢待興的大環境中, 速食內容的崛起令不少投資者看好漫畫刊物的“錢景”。 1938年國家聯合出版公司迎來了新的管理層。

履新後, 相繼有兩本讀物創刊, 分別是《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s, 縮寫為DC), 以及《動作漫畫》(Action Comics)。 正是這兩本刊物, 成功將DC送上了漫畫神壇塔尖。

傑瑞·西格爾和喬·舒斯特正是超人的原創作者。 他們生活在底層, 但卻酷愛科幻, 充滿理想。 因此在他們的筆下, 超人成為了彼時大多數年輕人所幻想的精神偶像——一重身份是平凡普通的上班族, 而另一個身份則是挽狂瀾於既倒的救世主。

在後大蕭條時代, 犯罪率的攀升, 國民信心的受挫都在扮演著社會進步的掣肘。

而超人所帶來的正能量從文化上給予了社會強有力的強心劑。

在超人之後, DC再接再厲, 在《動作漫畫》上發表了“反英雄”蝙蝠俠。 如果說超人的存在是為了宣揚正義, 那麼蝙蝠俠的存在則是懲處罪惡。

DC逐漸通過漫畫中的英雄人物俘獲了美國人的民心, 也令超人與蝙蝠俠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代表。 隨著二戰的爆發, 這種極具英雄主義的文化符號更是跨過槍林彈雨傳播到了世界各個角落, 也激勵了當時奮戰在一線的士兵軍官。

直到戰爭結束, DC卻因禍得福, 迎來了屬於漫畫界的黃金時代。

“下嫁”華納

憑藉超人與蝙蝠俠一炮而紅的DC成為了漫畫行業一時風頭無兩的寵兒。 超人與蝙蝠俠所蘊含的巨大影響力更是令其度過了戰後漫畫行業的寒冬。

上世紀50年代, 美國漫畫遭受了嚴峻的挑戰, 由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魏特漢提出的“漫畫有害論”開始風行。 他宣稱漫畫導致犯罪, 進而對漫畫業展開了全面的剿殺行動;同時社會上也掀起了反對漫畫的運動。 出版社紛紛關閉, 一年之內, 漫畫書的銷量下降了75%。

儘管如此, DC通過兩個角色的深度聯動(首次明晰彼此身份)吸引了漫畫支持者的強烈關注, 也因此順利渡過難關。

在行業遇冷之際, DC主動求變。 在原有內容上, DC通過創造“正義聯盟”這一概念, 將本來零散的動漫角色進行了整合。 將超人、蝙蝠俠、閃電俠、神奇女俠等超級英雄集結。 不僅加強了原有內容間的聯動, 也擺脫了簡單的個人英雄主義不斷升級打怪的套路、轉而升級為突出英雄團隊的集體主義。

同時, 在內容創新上, DC也雙管齊下。 一方面, 為了繼續“俘獲”年輕群體, DC開發了諸如蝙蝠俠助手羅賓這樣的貼近兒童的年輕化角色;與此同時, DC也開始嘗試更深層次的角色創作。 如《V字仇殺隊》、《守望者》等著作甚至得到了雨果獎的認可, 更是被評為超越文學表達的漫畫形式。 DC也因此有了更為廣泛的受眾。

內容上的跨越式發展為DC在管道上的開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從60年代末, DC就開始擁抱電視媒體。 1966年, 真人版蝙蝠俠電視劇在全美掀起了熱潮, 吸引了孩子和不少的成年人。

至此, DC的商業價值已經顯露無疑, 這也引來了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之一的華納兄弟的側目。 1969年DC被華納兄弟收購,產業上的成功終於獲得了資本的垂青。

背靠大樹好乘涼,從70年代末開始,DC的漫改電影登上了大銀幕。並且以2年一部的節奏稱霸了漫改電影行業整整20年的時間。不僅通過電影銀幕促進了漫畫的發展,還收穫了衍生周邊所帶來的不菲收入。彼時,漫威還在因瀕臨破產而變賣版權。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漫威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反而令其深刻的認識到了IP經營的迫切性以及巨大價值。反觀一路順風順水的DC卻因不斷在各種三部曲中循環往復而錯失了挖掘IP經營所帶來的巨大金礦。

DC在電影製作上不乏佳作,也並非失敗。只是相較於漫威極具前瞻性的將“復仇者聯盟”的聯動內容與IP管理上的經營手法相結合,所獲取的巨大商業成功相比,DC不得不承認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獨家專訪 | 王會生 國投撐杆跳

獨家專訪 | 趙偉國 抗衡國際巨頭

獨家專訪 | 王玉鎖 開啟泛能新時代

獨家專訪 | 晏志勇 中國電建踩准大勢

1969年DC被華納兄弟收購,產業上的成功終於獲得了資本的垂青。

背靠大樹好乘涼,從70年代末開始,DC的漫改電影登上了大銀幕。並且以2年一部的節奏稱霸了漫改電影行業整整20年的時間。不僅通過電影銀幕促進了漫畫的發展,還收穫了衍生周邊所帶來的不菲收入。彼時,漫威還在因瀕臨破產而變賣版權。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漫威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反而令其深刻的認識到了IP經營的迫切性以及巨大價值。反觀一路順風順水的DC卻因不斷在各種三部曲中循環往復而錯失了挖掘IP經營所帶來的巨大金礦。

DC在電影製作上不乏佳作,也並非失敗。只是相較於漫威極具前瞻性的將“復仇者聯盟”的聯動內容與IP管理上的經營手法相結合,所獲取的巨大商業成功相比,DC不得不承認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獨家專訪 | 王會生 國投撐杆跳

獨家專訪 | 趙偉國 抗衡國際巨頭

獨家專訪 | 王玉鎖 開啟泛能新時代

獨家專訪 | 晏志勇 中國電建踩准大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