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老齡化加速,我們準備好了嗎?

轉自 《老幹部之家》 中國老幹部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

推進醫養結合, 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十幾次提到“養老”字樣, 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 推進醫養結合, 提高養老院服務品質”。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 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2.4億, 占比達到17.3%。 快速老齡化的中國, 如何養老是無可回避的大問題。 養老服務的社會供給夠不夠?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還能不能“養”?社區養老可否廣泛推行?互助式養老效果如何?籌謀新時代、新形勢下的養老策, 我們須於壓力中前行。

老齡化加速, 我們準備好了嗎

記者 雙瑞 牛少傑 邱冰清 高一偉

“最怕一個電話打來, 是爸媽生病的消息。 ”在江蘇南京工作的陸璐說, 去年自己的母親動了個小手術,

她請了一周假回去照顧, 這件事讓她開始考慮要不要回老家, “父母年齡越大, 越覺得有個兄弟姐妹該多好啊”。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顯示, 2017年末, 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4億, 占總人口的17.3%, 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接近1.6億, 占總人口的11.4%。

一般認為, 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達10%, 即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 從資料看, 中國的老齡化來勢洶洶, 滿足養老需求將是巨大的社會難題。

速度快基數大, 中國的老齡化有些特殊

“速度快、規模大, 同時還伴隨著‘少子’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家庭結構小型化和家庭保障功能快速弱化的現象。 ”今年兩會期間,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 中國的老齡化速度之快、規模之大,

世界上前所未有。

一組資料可以說明:1999年, 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0%, 標誌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 短短18年間, 這一比重就上升到了17.3%;2000年, 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 去年底上升到11.4%。

根據預測, 到2030年, 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25%左右, 我國將提前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到2050年前後, 中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 占總人口的34.9%。

衰老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衰老時還沒變成有錢。 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 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 而我國開始人口老齡化時人均GDP剛超過1000美元, 發達國家正在遭遇的問題, 我們更快面臨, 更加措手不及。 尤其是我國城鄉60 歲以上老年人口貧困率約為17.5%, 遠高於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準。

“養老服務正在成為剛需,

特別是對高齡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來說。 ”河南省焦作市民政局福利老齡科科長李霞說, 焦作常住人口354萬, 60歲以上老年人口53.1萬, 其中80歲以上老人6.99萬, 約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3.2%。 這部分人群對養老服務高度依賴, 迫切需要滿足他們的需求。

事實上, 人口老齡化問題近年來持續受到關注, 養老改革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最近5年, 國務院發佈的關於養老服務發展的政策性檔多達幾十個。 但與公眾對養老保障的期待和不斷加速的老齡化形勢相比, 現有的養老能力仍面臨嚴峻挑戰。

子女少壓力大, 家庭傳統養老功能弱化

“我媽常勸我爸少喝點酒, 不要等老了生病了, 給孩子增添負擔, 這也是對獨生子女無力贍養老人的擔憂。

”在上海工作的楊羽告訴半月談記者, 她父母總是半開玩笑地說, 老了就去住養老院, 因為指望不上女兒。 每到這種時候, 她就感覺尷尬又愧疚。

“養兒防老”, 是我國傳統養老方式的基本特徵。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 家庭養老觀念根深蒂固, 相當長的時期內, 人們都是通過生養子女來解決養老問題。 早在1983年, 社會學家費孝通就提出了我國養老的“回饋模式”——父母養育子女, 子女就必須贍養父母, 否則將受到道德輿論的譴責。

不過, 這一傳統模式正受到各種因素的衝擊, 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楊羽的處境就是許多城市獨生子女的共同寫照。 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正在大量步入老年, “421”家庭模式作為今後幾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 是一個風險型的家庭架構。從養老角度講,無論經濟來源、生活照料還是親子交往、親情慰藉,老人能從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都很有限。

“我的孩子2歲,日常工作加上照顧她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父母有個小病小災都不敢告訴我,說了也是白著急,我幫不上什麼忙。”30歲的徐曉博是家中獨女,雖然跟父母同住在洛陽,但見面的機會並不是很多。

她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師,經濟壓力不大,她最擔心的是老人一旦生病,沒有人照料。“我老公也是獨生子,將來四位老人年齡都大了,想想就發愁!”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明鎖表示,未富先老、子女數量減少、傳統養老觀念受衝擊等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致使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弱化,必須提高社會養老能力,才能應對加速到來的老齡化社會。

社會化養老痼疾未消,頂層設計還需加力

“條件差的不願去,收費高的不敢去,好的養老院還是一床難求。”李霞介紹,焦作市有各類養老機構98家,各類養老床位1.58萬張,養老床位數為每千名老人30張,仍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

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社會力量對養老服務業投入不足。河南省武陟縣民政局副局長韓國有表示,養老服務業投入大、週期長,現有扶持政策離民間資本的期望還有一定距離。

武陟縣養老中心是一家有300多張床位的民營養老院,總投資8000多萬元,目前入住210位老人。投資人王小明說,自2015年9月運營以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感覺壓力很大。

此外,養老機構用工難,也限制了社會化養老的服務水準。河南省修武縣民政局副局長李軍萍介紹,專業護理人員待遇低,月平均工資僅1600元左右,優秀醫護人才不願去就業。目前,當地養老機構聘用的多數是農村中年婦女或城市待業下崗的中年婦女,醫療護理能力欠缺。

多地基層社會保障部門呼籲,養老服務業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打通部門之間政策銜接的壁壘。以醫養結合為例,目前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指導檔,醫療、養老、報銷歸三個不同部門管,如何對接仍存困難。

張明鎖表示,要解決我們國家面臨的養老問題,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但僅僅靠出臺一些好政策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從資金、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給予保障,探索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互助養老等各類養老模式,靈活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居家養老,重在“能養”

記者 邱冰清 雙瑞 胡林果 高一偉 牛少傑

兒子坐在中間,兩邊病床上,分別躺著爸爸和媽媽。前段時間,這幅名為《獨生子》的攝影作品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老人開始擔憂:自己病倒了,誰來照顧孩子開始焦慮:作為獨生子女,如何面對“421家庭”的養老困境。

當前我國提出“9073”工程:90%老人採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7%老人依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3%老年人通過機構養老予以保障。作為養老模式的主力,居家養老不是把養老責任簡單推給家庭,而是要合力為家庭創造能養老、好養老的條件和環境。

“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在江蘇蘇州市姑蘇區三香新村的祝奶奶家裡,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為她做飯。“幫我少放點鹽吧。”工作人員根據老人的口味和要求來烹飪。老人們借助“虛擬養老院服務平臺”,在家就能享受到便民家政、陪同就醫、人文關懷、文體娛樂等6大類53項養老服務。

“我不會在父母老的時候把他們送進敬老院,一方面因為父母有緊急情況身邊沒人,不放心,另一方面會有人說‘你看看,把他養大了就把自己父母送到敬老院了,不管了,不孝順’。”河南焦作市武陟縣謝旗營鎮後高村村民程小斌說。很多老人也表示,只要有一口吃的,有兒有女,就堅決不去敬老院。

但老年人對養老服務是需要的,“家裡就是養老院”成為居家養老的目標。江蘇的互聯網+養老模式,以縣市區為單位建立“虛擬養老院”,老人在家中通過電話或APP,將自己的要求提交至平臺,平臺從老人就近的機構、社區中心派人上門服務。

對於獨居在家的老人及其家人來說,防止老人摔傷、第一時間救助也是剛需。廣東廣州市越秀區平安寶呼援平臺通過運營中樞定位,實現線上平臺與線下服務相連接。老人佩戴智慧手錶,實現與平臺的連結,為常住的獨居、高齡老年人提供緊急呼援、定位、健康監測等服務。

“一方面大多數老人適合並習慣在家中享受養老服務,另一方面居家養老的成本最低。”江蘇省民政廳福善處副處長孫才洋說,城市養老機構一個床位的成本需三五十萬元,一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床位需三五萬元,而提供上門服務一年僅需三五千元。目前來看,政府發展居家養老是花小錢,辦大事,能讓更多老人有幸福感。

還要邁過幾道坎

養老市場無疑是一片藍海,但目前盈利空間不大卻成為制約居家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孫才洋說,居家養老所需的投入較大,包括建立網路、培訓隊伍、制定服務標準等,平臺運營商都要從頭做起,顧慮會比較多,影響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上門提供服務的助老員、護理員等是開展居家養老的必要條件,其數量和素質也關係著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水準。河南焦作市民政局福利老齡科科長李霞說,很多年輕人更願意去醫院做護士而不是護工或助老員,儘管都是照顧人,但是不少人認為在醫院就是醫護人員,有面子,薪資待遇也好。

江蘇徐州市銅山區樂泰老年公寓院長朱瑜表示,養老行業人員流動性高,普遍缺乏專業訓練、不具備專業知識,可從事一般家政服務和生活照料,但難以提供高層次養老服務。

不同於過去要求吃飽、穿暖的養老,隨著老人消費意識和能力的提高,當今人們養老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有地方居家養老專案內容簡單,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場所、代餐服務,以及基本的生活照料等,缺乏康復護理、醫療保健、文娛活動等項目。江蘇蘇北某縣民政部門工作人員表示,當前居家養老服務不能充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除了上述行業發展的具體難題,不少專家認為,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養老視作家庭責任,承擔意識不強,主動作為不夠,成為制約居家養老發展的關鍵問題。北京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系教授劉繼同認為,對老人的許多服務應該是福利性的,政府需要承擔更多責任。

更高效、更專業、更多元

實際上,居家養老不是家庭養老,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

焦作市修武縣民政局副局長李軍萍表示,在重點院校開設高端護理專業的不多,一般高職高專類院校開設護理專業比較常見,希望政府能夠出臺政策,引導和支持對高素質專業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的培養。

“還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孫才洋認為,應提高護理員、助老員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否則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性難以得到提高。他建議政府通過特殊崗位津貼等方式提高他們的收入;通過最美護理員、助理員評比,宣傳先進事蹟等方式,增進社會對他們的瞭解和尊重。

隨著中國加快進入老齡化社會,醫養融合逐漸成為老年人主要訴求。“要讓懂醫學、懂老年心理的人加入到養老服務隊伍中來。”江蘇南通如皋市如城鎮長巷社區黨總支書記許燕說。

此外,不少專家表示,我國也應借鑒國際經驗,形成一種以在家把老人養得健康、長壽為榮的社會氛圍。比如新加坡就利用稅收優惠對奉行居家養老傳統的家庭給予鼓勵,凡是與老人合住的家庭都會享受住房公積金貸款優惠,而計稅則是以家庭收入做標準,充分考慮家庭的收支需求,而非個人的收入水準。

社區養老,幸福在一步之遙

記者 胡林果 邱冰清 雙瑞 高一偉 牛少傑

出門10分鐘即可走到配餐用餐點、社區養老中心實現長者日托……隨著社區養老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養老服務嵌入到社區內,受到老年人的歡迎。然而,當前不少社區養老機構的生存發展並不容易,面臨入駐、運營等各方面困難,亟須政府搭台,聚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動社區養老健康發展。

社區養老一條鏈

廣東廣州市越秀區六榕街周家巷的獨居老人梁旺,每天上午11點左右就來到六榕街長者綜合服務中心長者飯堂等著開餐。

半月談記者在服務中心看到,600多平方米的服務中心內,長者飯堂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棋牌室、康復室、閱讀室等配套設施齊全。

今年87歲的梁姨同樣是六榕街周家巷的獨居老人,她告訴半月談記者,服務中心的設施人性化,牆上有很多呼救鈴,來這邊日常交流的朋友也多,工作人員也很熱心,“來到這裡就像回到家一樣”。

據瞭解,六榕街60歲以上老人有2.17萬人,孤寡、獨居、高齡人員達8000多人。截至2018年2月底,廣州市共有長者飯堂928個,街道(鎮)、社區(村)覆蓋率達到100%。

如今,類似這樣的社區養老機構已經不少。如江西的小微型社區養老院、北京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新疆烏魯木齊市推出的智慧養老社區……它們為老年人提供了大量便利,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安享晚年。

更多的地方也開始發力社區養老。2018年,河南省將建成不低於500個規範化社區養老場所;江西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支援社會力量建設小微型社區養老院;重慶市從2017年起,計畫用3年時間在全市範圍內新增100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覆蓋重慶80%以上城鎮社區和60%以上農村社區……

入駐運營存難題

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登記處處長印銳表示,社區養老需要撬動社會資本,充分調動社會組織、養老企業的積極性和資源彙聚能力。儘管目前發展很快,但仍面臨一些難題。

“既是居家養老、又是社區養老,政策支持說不清。”廣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工作人員嚴福長表示,目前,我國提出“9073”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90%老年人實行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依託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但很多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是介於“90”和“7”之間,導致一些社區養老機構較難享受國家政策支持。

河南焦作市武陟縣民政局副局長韓國有則反映,“城市的養老機構補貼力度大,縣域以下補貼支持力度就很小,其實農村地區養老機構更需要支援。”

此外,養老機構入駐社區也不容易。有居民表示,“贊成建設社區養老機構,但是不要建在我家樓下。”半月談記者瞭解到,一些社區居民對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建在自家樓下、社區內表示反對。一是怕搶佔公共資源,老人家來來去去走得慢,年輕人害怕不小心撞著老人;二是一些人對“老態”的排斥,看到小孩子活潑向上,感覺社區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老人家聚集的地方則感到暮氣沉沉。

華邦控股集團旗下美好家園養老集團執行總裁謝三林告訴半月談記者,一些開發商標出“社區有幼稚園”,房價都能上漲,但是很少有開發商大張旗鼓地說“社區有養老院”。除了居民的意見之外,一些老舊社區也難以找到可供選擇的改造場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與此同時,在不少養老企業、社會組織看來,養老市場確實是一片藍海、要提前占位置,但是當下的可持續運營難題卻阻礙了很多社會力量的進入。河南焦作市民政局福利老齡科科長李霞表示,目前不少民營養老機構都是微利經營,投資回收週期將會很長,非常考驗投資方的實力。

“要實現養老企業的可持續運營,起碼要保本。”謝三林告訴半月談記者,類似于長者飯堂這樣的服務,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規模,很難保持企業收支持平,結果可能是賠錢賺吆喝,從長遠來看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政府要搭台,參與要多元

養老服務產業既具有社會公益屬性,同時其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需求也決定了養老機構必須學會在市場上存活,在公益性和經濟效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在謝三林看來,養老已經是一個產業,不能僅僅依靠承接政府項目,要實現更大的發展需通過增加服務和產品的附加值,學會走向市場。例如,對於一些困難家庭就維持現有收費,甚至承擔一些戰略性虧損;對於有自費能力的家庭,可考慮提供更多服務,如糖尿病餐、康復治療等。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養老行業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很多企業不是看中現在的市場,是為5年、10年之後的市場做準備,因此不能有投機心態,要耐得住寂寞,扎扎實實做好服務,打響品牌。

對於入駐難題,嚴福長認為,一方面地方政府、基層組織要發揮作用,搭建平臺,促進社區居民與養老機構的溝通;另一方面,養老機構要多做一些前期功課,可以到社區開展培訓、講座等活動,讓社區居民體會到專業養老機構的價值。

謝三林說,廣州孝慈軒養老服務中心在入駐社區前,工作人員就積極到社區講授養老護老知識,比如老人在家裡摔倒採取什麼措施、如何幫助家裡老人洗澡等等。許多家裡都有老人,他們就會覺得有這樣一個養老機構在社區裡,不會礙什麼事,反而很有價值,從而轉變對社區養老機構的抵觸態度。

此外,政府必要的扶持也十分關鍵。岑彩萍告訴半月談記者,美好家園六榕街周家巷專案在2017年獲得了政府35萬元的運營支持,對初創專案來說意義巨大。在不少養老從業者看來,政府扶持其實是釋放一個信號,包括政策走向、未來資源投放方向等,也是為新興的養老市場提供了一個經濟上容錯的機制。

“只有通過政府搭台、企業和社會組織唱戲、社會各界多元參與的方式,才能構建起全覆蓋、多層次、多支撐、多主體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印銳說。

互助式養老,讓“空巢”變“蜂巢”

記者 高一偉 胡林果 雙瑞 邱冰清

互助式養老,簡單來講就是老年人之間相互照料彼此的日常生活,彼此提供精神慰藉。作為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途徑和對傳統養老模式的有益補充,互助式養老將養老的個體形成聯合體,將“空巢”變為“蜂巢”,緩解養老服務不足帶來的壓力。然而,如何充分釋放互助式養老的潛力,豐富互助式養老的形式和內容,還需要社會進一步探索。

“空巢”互助成“蜂巢”

去年,家住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操場鄉上松村的黃金秀老人和其他20幾位老人一起住進了村裡的頤養之家。入住不久,她就自願義務擔任頤養之家的理事,每天一大早,起來打掃衛生,幫著炊事員準備飯菜,並在每餐開飯前,挨個問問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這是我們過上好日子的新家。趁著自己身體還沒事,能為其他老人做點事,我心裡高興!”

上松村黨支部書記黃永飛告訴半月談記者,頤養之家是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專設的共同生活空間 。老人們在頤養之家相互陪伴、互相幫助,不僅餐餐能吃上“有肉有蛋”的熱飯熱菜,也能在茶餘飯後“有說有笑”。

自2016年底以來,江西新餘全力探索低成本、可持續的頤養之家農村互助式養老新路,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建成622個農村頤養之家、惠及老人7660名。目前,頤養之家已在新餘全市413個行政村全面推行。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類似“頤養之家”這樣的互助式養老,在城市社區也出現了因地制宜的做法。

在江西南昌東湖區,通過“時間銀行”模式,吸收低齡老人和志願者,為高齡老人提供養老服務,推動形成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的互助養老新格局。在廣東廣州,健康的老人會幫社區內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並觀察老人的生活狀態,如有摔倒、生病等異常情況都會第一時間聯繫社區。

在雲南昆明,老年人通過互聯網老年社區產生一個個互助組,在此基礎上結成“蜂巢”狀的互助養老網路。“互助組成員的年齡段不同,對於年紀大一些的朋友,我們經常去探望。當天如果看見誰沒有在網上‘活躍’,都要打電話去問一下是不是有什麼情況。”一位老人說。

半月談記者發現,在城市中,也有老人共同出資租一處房舍,合夥雇護工、雇廚師、雇司機……互幫互助,一起外出旅遊,其樂融融!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偉進分析,目前互助養老模式形式多樣,在農村主要是互助幸福院,在城市主要有結對組圈式、據點活動式和時間銀行式三種。老年人互助,既解決了老人無人照顧之憂,又讓老人找到了存在感和歸屬感,使得社會中增添了很多“有效養老床位”。

“蜂巢”壯大有何難

江蘇省民政廳福善處副處長孫才洋表示,在當前政府和社會提供的養老服務“觸角”還不能深入到每一個家庭的時候,互助式養老是過渡階段中一個比較好的形式。它既節約了成本,也弘揚了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是對現有養老模式的一種有益補充。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互助式養老都處於探索階段,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

首先,我國不少地方推廣互助式養老主要依託敬老院等養老機構來實施,但許多老人、子女對進敬老院有抵觸,覺得丟面子,這成為推廣互助式養老的一個重要障礙。

其次,我國互助養老創自民間,是城鄉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自發性策略。在互助式養老的政策扶持上,國家層面系統的支援政策尚未出臺,省市財政僅起到輔助作用,且各地做法不一,資金鏈存在斷裂風險。河南省武陟縣民政局副局長韓國有告訴半月談記者,儘管社會對互助式養老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但有的就是從上級到基層的檔傳導,真正落實下來的資金不多。

此外,一些地方盲目複製互助式養老的一般做法,老人的參與度不高,未能滿足老人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在互助式養老中存在“走形式”現象。王偉進表示,當前互助式養老服務有限與需求巨大的關係緊張,主要表現為:服務內容與專案不全面,在醫療護理與其他養老服務提供上嚴重不足;在互助養老機構中,專業老年社會工作缺位,缺乏對入住老人適應集體生活的專業指導等。

優化完善,築得“蜂巢”滿院香

在當前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養老成本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互助式養老作為一種積極的、民間的、經濟的養老服務模式,如何進一步優化服務供給,擴大養老效益?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向運華認為,目前互助式養老在管理、服務、監督機制上缺乏規範性,導致其運行品質不高、規範性不夠。他建議政府出臺相應的制度舉措,在自發的生活照料等內容基礎上,嵌入醫療服務,為互助式養老的開展和完善提供框架指導。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認為,互助服務是互助式養老的核心,應進一步拓展互助內容,挖掘長者潛能,不斷豐富老人“老有所為”的新形式,讓老年人在參與活動中有所作為,在服務他人的同時體現自身價值,創造社會價值,贏得社會的認同和尊重。

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登記處處長印銳建議,可充分發揮慈善公益組織的力量,彙聚更多的社會資源,讓“關愛老人就是關愛自己”的理念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現在年輕人一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很多捐助資訊,互助式養老體系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凝聚成一種社會廣泛的共識。”

新餘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簡桂生也表示,應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支援、幫扶互助式養老的具體實踐,滿足老人個性化、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據瞭解,新餘頤養之家的前期實踐,已探索出了一條本土商會回饋家鄉互助式養老事業的路子。目前,在新余市水北鎮已形成了850多萬元的農村老年人養老基金。當地用養老基金每年的增值收入,在10個行政村建立了27個頤養之家,為近400名老人實現可持續的互助式養老提供資金保障。(專題策劃、編輯:徐希才)

是一個風險型的家庭架構。從養老角度講,無論經濟來源、生活照料還是親子交往、親情慰藉,老人能從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都很有限。

“我的孩子2歲,日常工作加上照顧她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父母有個小病小災都不敢告訴我,說了也是白著急,我幫不上什麼忙。”30歲的徐曉博是家中獨女,雖然跟父母同住在洛陽,但見面的機會並不是很多。

她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師,經濟壓力不大,她最擔心的是老人一旦生病,沒有人照料。“我老公也是獨生子,將來四位老人年齡都大了,想想就發愁!”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明鎖表示,未富先老、子女數量減少、傳統養老觀念受衝擊等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致使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弱化,必須提高社會養老能力,才能應對加速到來的老齡化社會。

社會化養老痼疾未消,頂層設計還需加力

“條件差的不願去,收費高的不敢去,好的養老院還是一床難求。”李霞介紹,焦作市有各類養老機構98家,各類養老床位1.58萬張,養老床位數為每千名老人30張,仍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

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社會力量對養老服務業投入不足。河南省武陟縣民政局副局長韓國有表示,養老服務業投入大、週期長,現有扶持政策離民間資本的期望還有一定距離。

武陟縣養老中心是一家有300多張床位的民營養老院,總投資8000多萬元,目前入住210位老人。投資人王小明說,自2015年9月運營以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感覺壓力很大。

此外,養老機構用工難,也限制了社會化養老的服務水準。河南省修武縣民政局副局長李軍萍介紹,專業護理人員待遇低,月平均工資僅1600元左右,優秀醫護人才不願去就業。目前,當地養老機構聘用的多數是農村中年婦女或城市待業下崗的中年婦女,醫療護理能力欠缺。

多地基層社會保障部門呼籲,養老服務業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打通部門之間政策銜接的壁壘。以醫養結合為例,目前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指導檔,醫療、養老、報銷歸三個不同部門管,如何對接仍存困難。

張明鎖表示,要解決我們國家面臨的養老問題,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但僅僅靠出臺一些好政策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從資金、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給予保障,探索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互助養老等各類養老模式,靈活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居家養老,重在“能養”

記者 邱冰清 雙瑞 胡林果 高一偉 牛少傑

兒子坐在中間,兩邊病床上,分別躺著爸爸和媽媽。前段時間,這幅名為《獨生子》的攝影作品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老人開始擔憂:自己病倒了,誰來照顧孩子開始焦慮:作為獨生子女,如何面對“421家庭”的養老困境。

當前我國提出“9073”工程:90%老人採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7%老人依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3%老年人通過機構養老予以保障。作為養老模式的主力,居家養老不是把養老責任簡單推給家庭,而是要合力為家庭創造能養老、好養老的條件和環境。

“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在江蘇蘇州市姑蘇區三香新村的祝奶奶家裡,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為她做飯。“幫我少放點鹽吧。”工作人員根據老人的口味和要求來烹飪。老人們借助“虛擬養老院服務平臺”,在家就能享受到便民家政、陪同就醫、人文關懷、文體娛樂等6大類53項養老服務。

“我不會在父母老的時候把他們送進敬老院,一方面因為父母有緊急情況身邊沒人,不放心,另一方面會有人說‘你看看,把他養大了就把自己父母送到敬老院了,不管了,不孝順’。”河南焦作市武陟縣謝旗營鎮後高村村民程小斌說。很多老人也表示,只要有一口吃的,有兒有女,就堅決不去敬老院。

但老年人對養老服務是需要的,“家裡就是養老院”成為居家養老的目標。江蘇的互聯網+養老模式,以縣市區為單位建立“虛擬養老院”,老人在家中通過電話或APP,將自己的要求提交至平臺,平臺從老人就近的機構、社區中心派人上門服務。

對於獨居在家的老人及其家人來說,防止老人摔傷、第一時間救助也是剛需。廣東廣州市越秀區平安寶呼援平臺通過運營中樞定位,實現線上平臺與線下服務相連接。老人佩戴智慧手錶,實現與平臺的連結,為常住的獨居、高齡老年人提供緊急呼援、定位、健康監測等服務。

“一方面大多數老人適合並習慣在家中享受養老服務,另一方面居家養老的成本最低。”江蘇省民政廳福善處副處長孫才洋說,城市養老機構一個床位的成本需三五十萬元,一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床位需三五萬元,而提供上門服務一年僅需三五千元。目前來看,政府發展居家養老是花小錢,辦大事,能讓更多老人有幸福感。

還要邁過幾道坎

養老市場無疑是一片藍海,但目前盈利空間不大卻成為制約居家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孫才洋說,居家養老所需的投入較大,包括建立網路、培訓隊伍、制定服務標準等,平臺運營商都要從頭做起,顧慮會比較多,影響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上門提供服務的助老員、護理員等是開展居家養老的必要條件,其數量和素質也關係著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水準。河南焦作市民政局福利老齡科科長李霞說,很多年輕人更願意去醫院做護士而不是護工或助老員,儘管都是照顧人,但是不少人認為在醫院就是醫護人員,有面子,薪資待遇也好。

江蘇徐州市銅山區樂泰老年公寓院長朱瑜表示,養老行業人員流動性高,普遍缺乏專業訓練、不具備專業知識,可從事一般家政服務和生活照料,但難以提供高層次養老服務。

不同於過去要求吃飽、穿暖的養老,隨著老人消費意識和能力的提高,當今人們養老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有地方居家養老專案內容簡單,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場所、代餐服務,以及基本的生活照料等,缺乏康復護理、醫療保健、文娛活動等項目。江蘇蘇北某縣民政部門工作人員表示,當前居家養老服務不能充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除了上述行業發展的具體難題,不少專家認為,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養老視作家庭責任,承擔意識不強,主動作為不夠,成為制約居家養老發展的關鍵問題。北京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系教授劉繼同認為,對老人的許多服務應該是福利性的,政府需要承擔更多責任。

更高效、更專業、更多元

實際上,居家養老不是家庭養老,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

焦作市修武縣民政局副局長李軍萍表示,在重點院校開設高端護理專業的不多,一般高職高專類院校開設護理專業比較常見,希望政府能夠出臺政策,引導和支持對高素質專業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的培養。

“還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孫才洋認為,應提高護理員、助老員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否則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性難以得到提高。他建議政府通過特殊崗位津貼等方式提高他們的收入;通過最美護理員、助理員評比,宣傳先進事蹟等方式,增進社會對他們的瞭解和尊重。

隨著中國加快進入老齡化社會,醫養融合逐漸成為老年人主要訴求。“要讓懂醫學、懂老年心理的人加入到養老服務隊伍中來。”江蘇南通如皋市如城鎮長巷社區黨總支書記許燕說。

此外,不少專家表示,我國也應借鑒國際經驗,形成一種以在家把老人養得健康、長壽為榮的社會氛圍。比如新加坡就利用稅收優惠對奉行居家養老傳統的家庭給予鼓勵,凡是與老人合住的家庭都會享受住房公積金貸款優惠,而計稅則是以家庭收入做標準,充分考慮家庭的收支需求,而非個人的收入水準。

社區養老,幸福在一步之遙

記者 胡林果 邱冰清 雙瑞 高一偉 牛少傑

出門10分鐘即可走到配餐用餐點、社區養老中心實現長者日托……隨著社區養老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養老服務嵌入到社區內,受到老年人的歡迎。然而,當前不少社區養老機構的生存發展並不容易,面臨入駐、運營等各方面困難,亟須政府搭台,聚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動社區養老健康發展。

社區養老一條鏈

廣東廣州市越秀區六榕街周家巷的獨居老人梁旺,每天上午11點左右就來到六榕街長者綜合服務中心長者飯堂等著開餐。

半月談記者在服務中心看到,600多平方米的服務中心內,長者飯堂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棋牌室、康復室、閱讀室等配套設施齊全。

今年87歲的梁姨同樣是六榕街周家巷的獨居老人,她告訴半月談記者,服務中心的設施人性化,牆上有很多呼救鈴,來這邊日常交流的朋友也多,工作人員也很熱心,“來到這裡就像回到家一樣”。

據瞭解,六榕街60歲以上老人有2.17萬人,孤寡、獨居、高齡人員達8000多人。截至2018年2月底,廣州市共有長者飯堂928個,街道(鎮)、社區(村)覆蓋率達到100%。

如今,類似這樣的社區養老機構已經不少。如江西的小微型社區養老院、北京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新疆烏魯木齊市推出的智慧養老社區……它們為老年人提供了大量便利,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安享晚年。

更多的地方也開始發力社區養老。2018年,河南省將建成不低於500個規範化社區養老場所;江西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支援社會力量建設小微型社區養老院;重慶市從2017年起,計畫用3年時間在全市範圍內新增100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覆蓋重慶80%以上城鎮社區和60%以上農村社區……

入駐運營存難題

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登記處處長印銳表示,社區養老需要撬動社會資本,充分調動社會組織、養老企業的積極性和資源彙聚能力。儘管目前發展很快,但仍面臨一些難題。

“既是居家養老、又是社區養老,政策支持說不清。”廣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工作人員嚴福長表示,目前,我國提出“9073”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90%老年人實行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依託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但很多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是介於“90”和“7”之間,導致一些社區養老機構較難享受國家政策支持。

河南焦作市武陟縣民政局副局長韓國有則反映,“城市的養老機構補貼力度大,縣域以下補貼支持力度就很小,其實農村地區養老機構更需要支援。”

此外,養老機構入駐社區也不容易。有居民表示,“贊成建設社區養老機構,但是不要建在我家樓下。”半月談記者瞭解到,一些社區居民對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建在自家樓下、社區內表示反對。一是怕搶佔公共資源,老人家來來去去走得慢,年輕人害怕不小心撞著老人;二是一些人對“老態”的排斥,看到小孩子活潑向上,感覺社區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老人家聚集的地方則感到暮氣沉沉。

華邦控股集團旗下美好家園養老集團執行總裁謝三林告訴半月談記者,一些開發商標出“社區有幼稚園”,房價都能上漲,但是很少有開發商大張旗鼓地說“社區有養老院”。除了居民的意見之外,一些老舊社區也難以找到可供選擇的改造場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與此同時,在不少養老企業、社會組織看來,養老市場確實是一片藍海、要提前占位置,但是當下的可持續運營難題卻阻礙了很多社會力量的進入。河南焦作市民政局福利老齡科科長李霞表示,目前不少民營養老機構都是微利經營,投資回收週期將會很長,非常考驗投資方的實力。

“要實現養老企業的可持續運營,起碼要保本。”謝三林告訴半月談記者,類似于長者飯堂這樣的服務,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規模,很難保持企業收支持平,結果可能是賠錢賺吆喝,從長遠來看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政府要搭台,參與要多元

養老服務產業既具有社會公益屬性,同時其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需求也決定了養老機構必須學會在市場上存活,在公益性和經濟效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在謝三林看來,養老已經是一個產業,不能僅僅依靠承接政府項目,要實現更大的發展需通過增加服務和產品的附加值,學會走向市場。例如,對於一些困難家庭就維持現有收費,甚至承擔一些戰略性虧損;對於有自費能力的家庭,可考慮提供更多服務,如糖尿病餐、康復治療等。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養老行業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很多企業不是看中現在的市場,是為5年、10年之後的市場做準備,因此不能有投機心態,要耐得住寂寞,扎扎實實做好服務,打響品牌。

對於入駐難題,嚴福長認為,一方面地方政府、基層組織要發揮作用,搭建平臺,促進社區居民與養老機構的溝通;另一方面,養老機構要多做一些前期功課,可以到社區開展培訓、講座等活動,讓社區居民體會到專業養老機構的價值。

謝三林說,廣州孝慈軒養老服務中心在入駐社區前,工作人員就積極到社區講授養老護老知識,比如老人在家裡摔倒採取什麼措施、如何幫助家裡老人洗澡等等。許多家裡都有老人,他們就會覺得有這樣一個養老機構在社區裡,不會礙什麼事,反而很有價值,從而轉變對社區養老機構的抵觸態度。

此外,政府必要的扶持也十分關鍵。岑彩萍告訴半月談記者,美好家園六榕街周家巷專案在2017年獲得了政府35萬元的運營支持,對初創專案來說意義巨大。在不少養老從業者看來,政府扶持其實是釋放一個信號,包括政策走向、未來資源投放方向等,也是為新興的養老市場提供了一個經濟上容錯的機制。

“只有通過政府搭台、企業和社會組織唱戲、社會各界多元參與的方式,才能構建起全覆蓋、多層次、多支撐、多主體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印銳說。

互助式養老,讓“空巢”變“蜂巢”

記者 高一偉 胡林果 雙瑞 邱冰清

互助式養老,簡單來講就是老年人之間相互照料彼此的日常生活,彼此提供精神慰藉。作為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途徑和對傳統養老模式的有益補充,互助式養老將養老的個體形成聯合體,將“空巢”變為“蜂巢”,緩解養老服務不足帶來的壓力。然而,如何充分釋放互助式養老的潛力,豐富互助式養老的形式和內容,還需要社會進一步探索。

“空巢”互助成“蜂巢”

去年,家住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操場鄉上松村的黃金秀老人和其他20幾位老人一起住進了村裡的頤養之家。入住不久,她就自願義務擔任頤養之家的理事,每天一大早,起來打掃衛生,幫著炊事員準備飯菜,並在每餐開飯前,挨個問問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這是我們過上好日子的新家。趁著自己身體還沒事,能為其他老人做點事,我心裡高興!”

上松村黨支部書記黃永飛告訴半月談記者,頤養之家是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專設的共同生活空間 。老人們在頤養之家相互陪伴、互相幫助,不僅餐餐能吃上“有肉有蛋”的熱飯熱菜,也能在茶餘飯後“有說有笑”。

自2016年底以來,江西新餘全力探索低成本、可持續的頤養之家農村互助式養老新路,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建成622個農村頤養之家、惠及老人7660名。目前,頤養之家已在新餘全市413個行政村全面推行。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類似“頤養之家”這樣的互助式養老,在城市社區也出現了因地制宜的做法。

在江西南昌東湖區,通過“時間銀行”模式,吸收低齡老人和志願者,為高齡老人提供養老服務,推動形成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的互助養老新格局。在廣東廣州,健康的老人會幫社區內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並觀察老人的生活狀態,如有摔倒、生病等異常情況都會第一時間聯繫社區。

在雲南昆明,老年人通過互聯網老年社區產生一個個互助組,在此基礎上結成“蜂巢”狀的互助養老網路。“互助組成員的年齡段不同,對於年紀大一些的朋友,我們經常去探望。當天如果看見誰沒有在網上‘活躍’,都要打電話去問一下是不是有什麼情況。”一位老人說。

半月談記者發現,在城市中,也有老人共同出資租一處房舍,合夥雇護工、雇廚師、雇司機……互幫互助,一起外出旅遊,其樂融融!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偉進分析,目前互助養老模式形式多樣,在農村主要是互助幸福院,在城市主要有結對組圈式、據點活動式和時間銀行式三種。老年人互助,既解決了老人無人照顧之憂,又讓老人找到了存在感和歸屬感,使得社會中增添了很多“有效養老床位”。

“蜂巢”壯大有何難

江蘇省民政廳福善處副處長孫才洋表示,在當前政府和社會提供的養老服務“觸角”還不能深入到每一個家庭的時候,互助式養老是過渡階段中一個比較好的形式。它既節約了成本,也弘揚了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是對現有養老模式的一種有益補充。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互助式養老都處於探索階段,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

首先,我國不少地方推廣互助式養老主要依託敬老院等養老機構來實施,但許多老人、子女對進敬老院有抵觸,覺得丟面子,這成為推廣互助式養老的一個重要障礙。

其次,我國互助養老創自民間,是城鄉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自發性策略。在互助式養老的政策扶持上,國家層面系統的支援政策尚未出臺,省市財政僅起到輔助作用,且各地做法不一,資金鏈存在斷裂風險。河南省武陟縣民政局副局長韓國有告訴半月談記者,儘管社會對互助式養老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但有的就是從上級到基層的檔傳導,真正落實下來的資金不多。

此外,一些地方盲目複製互助式養老的一般做法,老人的參與度不高,未能滿足老人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在互助式養老中存在“走形式”現象。王偉進表示,當前互助式養老服務有限與需求巨大的關係緊張,主要表現為:服務內容與專案不全面,在醫療護理與其他養老服務提供上嚴重不足;在互助養老機構中,專業老年社會工作缺位,缺乏對入住老人適應集體生活的專業指導等。

優化完善,築得“蜂巢”滿院香

在當前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養老成本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互助式養老作為一種積極的、民間的、經濟的養老服務模式,如何進一步優化服務供給,擴大養老效益?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向運華認為,目前互助式養老在管理、服務、監督機制上缺乏規範性,導致其運行品質不高、規範性不夠。他建議政府出臺相應的制度舉措,在自發的生活照料等內容基礎上,嵌入醫療服務,為互助式養老的開展和完善提供框架指導。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認為,互助服務是互助式養老的核心,應進一步拓展互助內容,挖掘長者潛能,不斷豐富老人“老有所為”的新形式,讓老年人在參與活動中有所作為,在服務他人的同時體現自身價值,創造社會價值,贏得社會的認同和尊重。

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登記處處長印銳建議,可充分發揮慈善公益組織的力量,彙聚更多的社會資源,讓“關愛老人就是關愛自己”的理念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現在年輕人一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很多捐助資訊,互助式養老體系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凝聚成一種社會廣泛的共識。”

新餘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簡桂生也表示,應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支援、幫扶互助式養老的具體實踐,滿足老人個性化、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據瞭解,新餘頤養之家的前期實踐,已探索出了一條本土商會回饋家鄉互助式養老事業的路子。目前,在新余市水北鎮已形成了850多萬元的農村老年人養老基金。當地用養老基金每年的增值收入,在10個行政村建立了27個頤養之家,為近400名老人實現可持續的互助式養老提供資金保障。(專題策劃、編輯:徐希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