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三坊七巷,出將入相

在福建省福州市, 有一片叫“三坊七巷”的古老街區, 當地流行著一句“三坊七巷, 出將入相”的俗語。 千百年來, 這裡彙聚無數鐘鳴鼎食之家, 翰墨詩書之族, 既有“紫禁城中策馬揚鞭”的帝師, 又有“五子登科六子科甲”的世族, 顯赫高官, 飽學宿儒, 商界鉅子, 比比皆是。 隨意走進三坊七巷的哪一條坊巷, 都能感受其中臥虎藏龍的獨特魅力。 那麼, 這一棟棟豪門深院的背後, 究竟藏有怎樣的玄機, 讓地靈人傑的奇跡如此完美演繹?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 宋淳熙年間, 進士王益詳退歸故里後, 改祿錦坊為衣錦坊。 此後, 坊裡還出了明代都禦史林廷玉、進士鄭鵬程等, 他們榮歸故里, 而“衣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來, 人們取其“衣錦還鄉”之意。 攝影/黃瑋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 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

自晉、唐形成起, 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 清至民國走向輝煌。 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270座, 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 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複故居等9處典型建築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築群, 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八一七北路西側, 南後街之西為“三坊”, 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之東為“七巷”, 包括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猶如榕樹碩大的主幹探出許多道勁而曲折的枝丫。 只可惜在城市變遷過程中, 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 因此, 我們今天所講的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在這塊占地近 44公頃的街區內, 迄今依然保留了二百餘座始建於明清的宅院, 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在這裡盡情釋放, 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讓這原本尋常的坊巷民居因為他們的存在, 變得讓人感動, 讓人牽掛, 讓人無法釋懷。

穿梭在三坊七巷之間, 殘陋的磚牆和如今美好的姿態纏繞重疊, 粉牆黛瓦石板路仿佛把遊人扯進歲月的沉澱裡, 屋簷下的石階被滴水石穿的坑洞……亭、台、池、橋、石、花、木、林、仿佛向世人傾訴著老宅的深邃和悠久的歷史。 身在其中, 感受到的是存在於細節之間的須臾與永恆。

衣錦坊水榭戲臺, 戲臺建在自家宅院水池上, 是古時府內聚會、演戲的地方。 攝影/林琦墅

黃樓庭院中白蘭的幽香, 二梅書屋前的老梅樹, 鬱鬱蒼蒼的玉蘭樹, 長出鳳眼果的蘋婆樹、果香仍存的古芒果樹、綠了青苔的水井, 代表了海洋文明的牆頭上藍色壁畫, 衣錦坊的水榭戲臺、七星洞、朱門與黑門、異彩紛呈的漆器、大小福州帆船……都仿佛在給一幅古樸的時空水墨畫裡增添著重墨濃彩。

“雙拋橋”,原名叫“合潮橋”,又稱“會潮橋”。過去橋下的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在此匯流而得名。攝影/胡文

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

裡坊制度曾經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千百年不變的穩定格局。它像巨大軀體中的一個個細胞組織,運轉著城市的生命律動。歷史的滄桑巨變,不少城市曾經的裡坊制度格局蕩然無存,人們只有在塵封的古籍中想像其風貌。然而,在喧囂的現代都市群落中卻有這樣的“獨一處”——福州三坊七巷保留了下來。

三坊七巷始于唐末五代,歷經千年,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坊巷格局;但三坊七巷並非一朝而就,而是逐漸完善的。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已提到了三坊七巷中的三坊六巷。清中葉林楓的《榕城考古略》謂,“俗有三坊七巷之名”。民國初年,郭白陽《竹間續話》亦雲:“會城內有‘三坊七巷’之稱,皆縉紳第宅所在也。”

三坊七巷的形制,有人將其比喻為魚骨與魚刺,有人則形容為菩提樹葉,或直呼為“非”字形。筆者覺得,它倒更像一片優美的棕櫚樹枝葉,南後街似葉片的主脈,向西伸出的三條支脈為三坊,向東生出的七條細脈是七巷。由北向南的三坊依次為衣錦坊、光祿坊、文儒坊,七巷的順序依次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官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面積雖不大,卻被世人稱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其間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分別是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複故居、小黃樓、水榭戲臺、二梅書屋、林聰彝故居、陳承裘故居、歐陽氏花廳。

“二梅書屋”系清代林星章舊居。林星章是道光丙戌年(西元1826年)進士,歷任廣東石城新會知縣,署理龍門,茂名縣知縣,擢化州知州,授廣東鄉試同考官。攝影/胡文

如果以單體建築而言,三坊七巷中的建築也許並不起眼。論規模,它不如執商界牛耳之徽商徽派建築;論體量,它不如山西晉商大院,更無法與江南世家大族的府邸相較;但它有它的優勢、它的神韻和它的品位。它是特定地域環境和文化的產物,也是福州地域歷史文脈傳承不絕的標誌性象徵物。

位居三坊七巷富商之列的歐陽氏家族,曾演繹出一段商界從奴隸到將軍的神奇故事。故事的主人是歐陽瑸、歐陽玖兩兄弟,他倆從閩侯竹岐鄉隨父親來到福州當小夥計,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在福州開設自己的錢莊,後來又收購了由英國人連尼開辦的福州第一家西藥房——屈臣氏西藥房,並於清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在衣錦坊購置了這座帶有精美花廳的住宅。攝影/胡文

從建築的平面佈局來看,坊巷內的數百座明清古建築多是數座毗鄰,每座又是多進院落。其基本形態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形制。由於居於城市的中心,為了與周邊窄長坊巷格局相對應,三坊七巷古建築大多以高聳前沖的馬頭牆來分隔圍護而形成高牆深院、重門達落的形制。主座庭院、廳堂、居室與側座的花廳、書房、假山園林相互輝映;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古樸典雅、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街區。

郭柏蔭故居位於福州市黃巷東段北側,俗稱五子登科宅第。始建明末,面積2000多平方米。郭柏蔭為郭階三次子。郭階三的五個兒子郭柏心、郭柏蔭、郭柏蔚、郭柏蒼、郭柏薌皆登科第,故該故居也被稱作五子登科宅第。攝影/黃瑋

從室內空間看,三坊七巷中的許多大厝佈局嚴謹,院落相連,中軸對稱,有精雕細刻的石木構件和舒展的大紅斗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簷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簷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而長的優質堅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得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為少見。

三坊七巷古建築的外部特徵也有獨到之處。江南古建築中,絕大多數是呈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山牆,唯獨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花鳥魚蟲及人物風景,具有濃郁的閩地特色。

兩旁進士匾額 多如市上招牌

走進三坊七巷,眼前街景實難與千百年來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聯繫在一起。令人驚異的是它那科舉神話以及由這神話所編織出的一個個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謂“三不朽”的創世人傑。三坊七巷的科舉神話並非一日寫就,它是千百年來世家大族文化接力的產物。

林覺民的故居,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林覺民在廣州就義後,林家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將房子賣給了冰心的祖父,冰心小時曾居此處。攝影/黃瑋

故居裡展出的冰心少女時期所穿的服飾。攝影/黃瑋

該故居為清代建築,坐西朝東,四面風火牆。正座南側隔牆外,自東起為紫藤書屋,與正廳前廊相通。攝影/黃瑋

三坊七巷中數黃巷最為古遠。晉永嘉之亂,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其間,故稱黃巷。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於此。黃巢起義軍入閩,過福州,因聞黃璞大名,令士兵“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兩江總督梁章钜等,都曾世居巷內。

光祿吟台又稱“玉尺山”,福州名勝,位於福州鼓樓區光祿坊8號光祿坊東北口,宋代法祥院遺址。宋熙寧三年,光祿卿、福州太守程師孟常遊此,篆“光祿吟台”。清時,林則徐在此放鶴,“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陳衍、鄭孝胥、林紓等也常在此聚會作詩。光祿坊內的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橋、小亭等景觀,並有宋至民國十余段摩崖題刻,為遊客觀覽之地,文人雅士集聚之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物價值。攝影/胡文

書卷氣十足的光祿吟台位於光祿坊內,宋代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吟游於此,並題“光祿吟台”四宇,有好事僧人將其鐫刻于石上。林則徐亦喜遊吟台,晚年放鶴于此,後人勒石“鶴磴”,以記林公美舉。

“光祿吟台”並非只有名士顯宦流連盤桓,深閨名媛對此地也情有獨鍾。著名福州才女、中國第一位女翻譯家薛紹徽就常游吟於此。薛紹徽在“光祿吟台”附近的烏石山麓構樓讀書,號為“黛韻樓”。道光年間郭柏蒼入住此處後,其女郭拾珠姐妹與三坊七巷中的許多女眷能詩善文,常以詩文唱和往還。一些好事公子常常“賄賂”侍女以圖先睹為快。時人遂將這些名娃閨秀所寫詩詞稱為“光祿體”。

吉庇巷為東西走向,東接八一七中路,西連南後街,位於三坊七巷最南端,北與宮巷平行,全長330米。宋以前稱“魁鋪裡”,宋以後,又有“橘皮巷”、“急避巷”等名,最後衍變為“吉庇巷”。今已拓寬為馬路,古建築大多不存。

吉庇巷的歷史典故也是頗有趣味:說的是朱熹的學生鄭性之以典元的身份出任江西安撫使,政績卓著,鄰居們便稱呼此巷為“及第巷”。“及第”諧音“吉庇”,由此得到了這條巷的名稱。

文儒坊47號裡的陳承裘創造了“六子科甲”的科舉奇跡。他的六個兒子中,出了三位進士,三名舉人,長子陳寶琛後來還成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聲名之隆,文運之盛,無出其右;黃巷4號被人譽為“五子登科”宅第,屋主郭階三的五個兒子全部中舉,次子郭柏蔭更是進士及第;光祿坊裡的劉齊衢和劉齊銜號稱“同榜一胎兩進士”,轟動一時。三坊七巷中金榜題名者遠不止這些。“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三坊七巷歷代鴻儒名師造就了這裡濃濃的文化氛圍,因而人才輩出。

三坊七巷被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稱為“鐘鳴鼎食之家”之所在,“兩旁進士匾額,多如市上招牌”,並由此形成了歷史名人層出不窮、共存共榮的文化生態。

宮巷,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中“七巷”之一,舊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極宮得名,是當今福州保護的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內有清代建築13幢。其中,有清兩江總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之子林聰彝,清海軍總長劉冠雄等近代名人居住為多。攝影/胡文

民間文學“三寶”

福州的民間文學“三寶”——民諺、民謠、民間故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應該說,所有的“三寶”都與三坊七巷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有跡象表明,有許多“寶”明顯出自文人之手,或者經過文人潤色加工,使之變得俗中有雅,雅俗共賞。

福州有一句歇後語“黃巷逐豬——兩頭走”,多用來比喻難以控制的人或事。這是三坊七巷中唯一傳世的一句俗諺。黃巷是七巷中居中的一個巷,西通南後街,與三坊中的文儒坊相對,東達南街鬧市最繁華的一段。黃巷的房子和其他七巷一樣都很深,據傳早年有的深宅大院北可通塔巷,南可通安民巷。在此巷內逐豬,當然兩頭走,很難抓得住。這句話十分通俗、形象、生動。

黃巷由八姓入閩始祖之一晉安郡守黃元方所建,兩晉時中原衣冠士族南遷入閩,其中部分黃姓的後裔聚居于此地。偏安日子宜於定心耕讀,就有碩儒黃璞等輩,修學守道,深居簡出,令人肅然生敬。連唐末起義軍首領黃巢攻城撥寨,經過此巷,竟也熄炬噤聲而過,秋毫無犯,傳為佳話。攝影/胡文

三坊的民間歌謠更是豐富多彩,最著名的就是“前街買買燈,後街買買蚶”。這首童謠在老福州人中可謂家喻戶曉,人人張口就來。早年在正月買燈、送燈、鬧燈的活動中幾乎到處聽到這首童真十足、年味濃濃的歌謠。有人認為應該倒過來唱“前街買買蚶,後街買買燈”,因為現在的燈市在南後街呀!可是澳門路82歲高齡的趙德源老伯告訴我們:童謠中的前街實是指今之南後街,後街則是指今之閩山巷。這是因為清朝初年以前,城裡的燈市實是在閩山巷,後因閩山巷燈市不斷發展,小巷容納不下,才向南後街拓展。燈市移到南後街後,閩山巷成了賣海鮮的市場。所以才唱“前街買買燈,後街買買蚶”。看來有人想把此童謠倒過來唱,大可不必了。

始建于明代的林聰彝故居。林聰彝,林則徐三子,曾任過浙江衢州知府、杭嘉湖兵備道,並署理過浙江按察使。

此外,傳說中的鄭性之祭灶題詩諷世(背景吉庇巷)和陳烈題燈驚太守(背景郎官巷)的兩首詩都是民歌體的。鄭性之詩曰:“一匹烏騅一條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陳烈詩曰:“富家一椀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椀燈,父子相聚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這樣民歌體的詩句,文字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且詩是由民間故事帶出來的,故流傳甚廣,久傳不衰。

今天,當人們從三坊七巷走過,踏著石板路上前朝留下的履痕,嗅著古房檐角裡時間的芬芳,重溫那段傳奇的魅力。

民間故事:三坊七巷是福州民間故事的寶庫,許多民間故事都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其中除上述陳烈題燈的故事和鄭性之祭灶的故事外,還有甘國寶的故事(背景文儒坊)、黃巢貼安民告示(故有安民巷之稱)和隊伍熄火過黃巷的故事、荔枝換絳桃(背景安泰河兩岸)的故事,等等。至於福州民間故事中沒有明確說明出處和背景,但與三坊七巷有密切關係的就更多了。

塔巷,舊名修文巷,有五代時閩王王審知部屬琅玡安遠使募緣建造的木塔,稱育王塔,主“文運興盛”。攝影/張斌

郎官巷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清代名人嚴複的故居也坐落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複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攝影/胡文

郎官巷嚴複故居是當時福建省督軍兼省長李厚基為嚴複購置的。嚴複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這裡,直至1921年病逝。儘管嚴複於此的居住時間不長,但仍是他落葉歸根的地方。攝影/胡文

傳統文化的堅守

歷史上的南後街,因為文人薈萃,逐漸成為以文化用品、古舊書店為主的一條街。清中葉以後,街上僅古舊書店就有20多家。還有筆墨莊、裱褙店、壽山石雕店、脫胎漆器店、文物古董店、傳統硬木傢俱店、生漆店、花燈店等,盛況堪與北京琉璃廠比肩。其中唯一一家的裱褙店,正是創建于清代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至今已傳承四代百年的福州裱褙業知名品牌——米家船。

三坊七巷改造前,米家船在舊南後街顯得很“低調”。沒有花哨的招牌和搶眼的裝修,140多年來,幾乎一直保持著剛開張時的擺設:一張裱褙桌、一盆漿糊、兩塊鎮紙、幾張宣紙……而在重新裝修整改過,商業氣息日漸濃厚的南後街裡,“米家船”仍用最傳統的家庭作坊形式,堅持著自己的堅持。

閩水泱泱 閩都煌煌

位於三坊七巷文儒坊尤氏民居的福船文化館濃縮著福州文化精髓,亦帶有海洋文化因數。于造舟、於海貿、於抗倭、于封藩、于迎西學、於興船政,無不是帶有南國海濱文化的烙印,這正如中國風力帆船四大代表之一——福船的演變一樣。這種尖底中寬的木船吃水深、載重大,特別容易遠洋航行,是南國人拓海平疆的主要工具。

細細觀來,三坊七巷與福船,這兩個歷史滄桑的古老瑰寶竟分別都是閩人陸上與海上的居所,都推動了福州及福建海洋文明的歷史演變,且互相糅合。時代變遷,曾經馳騁於大航海時代的福州帆船已不復存在,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也淡忘在人們的記憶裡,但我們不能忘記它作為千百年的歷史見證,以及它所代表的古代科技發展水準。跨洋貿易,懷柔遠交,平倭踏虜,它們將各時間、各空間內的文化精華包容兼。

歷史文化街區往往是一個城市記憶保持最完整、最豐富的地區。它們不僅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最好見證,也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它們既體現出歷史文化價值,也構成了今天的現實生活。攝影/胡文

閱讀推薦:

END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鄉土

鄉愁 · 鄉音 · 鄉情

歡迎關注:鄉土人文地理

更多精彩內容,長按二維碼,一鍵穿越

衣錦坊的水榭戲臺、七星洞、朱門與黑門、異彩紛呈的漆器、大小福州帆船……都仿佛在給一幅古樸的時空水墨畫裡增添著重墨濃彩。

“雙拋橋”,原名叫“合潮橋”,又稱“會潮橋”。過去橋下的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在此匯流而得名。攝影/胡文

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

裡坊制度曾經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千百年不變的穩定格局。它像巨大軀體中的一個個細胞組織,運轉著城市的生命律動。歷史的滄桑巨變,不少城市曾經的裡坊制度格局蕩然無存,人們只有在塵封的古籍中想像其風貌。然而,在喧囂的現代都市群落中卻有這樣的“獨一處”——福州三坊七巷保留了下來。

三坊七巷始于唐末五代,歷經千年,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坊巷格局;但三坊七巷並非一朝而就,而是逐漸完善的。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已提到了三坊七巷中的三坊六巷。清中葉林楓的《榕城考古略》謂,“俗有三坊七巷之名”。民國初年,郭白陽《竹間續話》亦雲:“會城內有‘三坊七巷’之稱,皆縉紳第宅所在也。”

三坊七巷的形制,有人將其比喻為魚骨與魚刺,有人則形容為菩提樹葉,或直呼為“非”字形。筆者覺得,它倒更像一片優美的棕櫚樹枝葉,南後街似葉片的主脈,向西伸出的三條支脈為三坊,向東生出的七條細脈是七巷。由北向南的三坊依次為衣錦坊、光祿坊、文儒坊,七巷的順序依次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官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面積雖不大,卻被世人稱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其間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分別是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複故居、小黃樓、水榭戲臺、二梅書屋、林聰彝故居、陳承裘故居、歐陽氏花廳。

“二梅書屋”系清代林星章舊居。林星章是道光丙戌年(西元1826年)進士,歷任廣東石城新會知縣,署理龍門,茂名縣知縣,擢化州知州,授廣東鄉試同考官。攝影/胡文

如果以單體建築而言,三坊七巷中的建築也許並不起眼。論規模,它不如執商界牛耳之徽商徽派建築;論體量,它不如山西晉商大院,更無法與江南世家大族的府邸相較;但它有它的優勢、它的神韻和它的品位。它是特定地域環境和文化的產物,也是福州地域歷史文脈傳承不絕的標誌性象徵物。

位居三坊七巷富商之列的歐陽氏家族,曾演繹出一段商界從奴隸到將軍的神奇故事。故事的主人是歐陽瑸、歐陽玖兩兄弟,他倆從閩侯竹岐鄉隨父親來到福州當小夥計,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在福州開設自己的錢莊,後來又收購了由英國人連尼開辦的福州第一家西藥房——屈臣氏西藥房,並於清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在衣錦坊購置了這座帶有精美花廳的住宅。攝影/胡文

從建築的平面佈局來看,坊巷內的數百座明清古建築多是數座毗鄰,每座又是多進院落。其基本形態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形制。由於居於城市的中心,為了與周邊窄長坊巷格局相對應,三坊七巷古建築大多以高聳前沖的馬頭牆來分隔圍護而形成高牆深院、重門達落的形制。主座庭院、廳堂、居室與側座的花廳、書房、假山園林相互輝映;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古樸典雅、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街區。

郭柏蔭故居位於福州市黃巷東段北側,俗稱五子登科宅第。始建明末,面積2000多平方米。郭柏蔭為郭階三次子。郭階三的五個兒子郭柏心、郭柏蔭、郭柏蔚、郭柏蒼、郭柏薌皆登科第,故該故居也被稱作五子登科宅第。攝影/黃瑋

從室內空間看,三坊七巷中的許多大厝佈局嚴謹,院落相連,中軸對稱,有精雕細刻的石木構件和舒展的大紅斗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簷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簷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而長的優質堅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得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為少見。

三坊七巷古建築的外部特徵也有獨到之處。江南古建築中,絕大多數是呈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山牆,唯獨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花鳥魚蟲及人物風景,具有濃郁的閩地特色。

兩旁進士匾額 多如市上招牌

走進三坊七巷,眼前街景實難與千百年來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聯繫在一起。令人驚異的是它那科舉神話以及由這神話所編織出的一個個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謂“三不朽”的創世人傑。三坊七巷的科舉神話並非一日寫就,它是千百年來世家大族文化接力的產物。

林覺民的故居,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林覺民在廣州就義後,林家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將房子賣給了冰心的祖父,冰心小時曾居此處。攝影/黃瑋

故居裡展出的冰心少女時期所穿的服飾。攝影/黃瑋

該故居為清代建築,坐西朝東,四面風火牆。正座南側隔牆外,自東起為紫藤書屋,與正廳前廊相通。攝影/黃瑋

三坊七巷中數黃巷最為古遠。晉永嘉之亂,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其間,故稱黃巷。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於此。黃巢起義軍入閩,過福州,因聞黃璞大名,令士兵“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兩江總督梁章钜等,都曾世居巷內。

光祿吟台又稱“玉尺山”,福州名勝,位於福州鼓樓區光祿坊8號光祿坊東北口,宋代法祥院遺址。宋熙寧三年,光祿卿、福州太守程師孟常遊此,篆“光祿吟台”。清時,林則徐在此放鶴,“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陳衍、鄭孝胥、林紓等也常在此聚會作詩。光祿坊內的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橋、小亭等景觀,並有宋至民國十余段摩崖題刻,為遊客觀覽之地,文人雅士集聚之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物價值。攝影/胡文

書卷氣十足的光祿吟台位於光祿坊內,宋代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吟游於此,並題“光祿吟台”四宇,有好事僧人將其鐫刻于石上。林則徐亦喜遊吟台,晚年放鶴于此,後人勒石“鶴磴”,以記林公美舉。

“光祿吟台”並非只有名士顯宦流連盤桓,深閨名媛對此地也情有獨鍾。著名福州才女、中國第一位女翻譯家薛紹徽就常游吟於此。薛紹徽在“光祿吟台”附近的烏石山麓構樓讀書,號為“黛韻樓”。道光年間郭柏蒼入住此處後,其女郭拾珠姐妹與三坊七巷中的許多女眷能詩善文,常以詩文唱和往還。一些好事公子常常“賄賂”侍女以圖先睹為快。時人遂將這些名娃閨秀所寫詩詞稱為“光祿體”。

吉庇巷為東西走向,東接八一七中路,西連南後街,位於三坊七巷最南端,北與宮巷平行,全長330米。宋以前稱“魁鋪裡”,宋以後,又有“橘皮巷”、“急避巷”等名,最後衍變為“吉庇巷”。今已拓寬為馬路,古建築大多不存。

吉庇巷的歷史典故也是頗有趣味:說的是朱熹的學生鄭性之以典元的身份出任江西安撫使,政績卓著,鄰居們便稱呼此巷為“及第巷”。“及第”諧音“吉庇”,由此得到了這條巷的名稱。

文儒坊47號裡的陳承裘創造了“六子科甲”的科舉奇跡。他的六個兒子中,出了三位進士,三名舉人,長子陳寶琛後來還成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聲名之隆,文運之盛,無出其右;黃巷4號被人譽為“五子登科”宅第,屋主郭階三的五個兒子全部中舉,次子郭柏蔭更是進士及第;光祿坊裡的劉齊衢和劉齊銜號稱“同榜一胎兩進士”,轟動一時。三坊七巷中金榜題名者遠不止這些。“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三坊七巷歷代鴻儒名師造就了這裡濃濃的文化氛圍,因而人才輩出。

三坊七巷被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稱為“鐘鳴鼎食之家”之所在,“兩旁進士匾額,多如市上招牌”,並由此形成了歷史名人層出不窮、共存共榮的文化生態。

宮巷,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中“七巷”之一,舊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極宮得名,是當今福州保護的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內有清代建築13幢。其中,有清兩江總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之子林聰彝,清海軍總長劉冠雄等近代名人居住為多。攝影/胡文

民間文學“三寶”

福州的民間文學“三寶”——民諺、民謠、民間故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應該說,所有的“三寶”都與三坊七巷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有跡象表明,有許多“寶”明顯出自文人之手,或者經過文人潤色加工,使之變得俗中有雅,雅俗共賞。

福州有一句歇後語“黃巷逐豬——兩頭走”,多用來比喻難以控制的人或事。這是三坊七巷中唯一傳世的一句俗諺。黃巷是七巷中居中的一個巷,西通南後街,與三坊中的文儒坊相對,東達南街鬧市最繁華的一段。黃巷的房子和其他七巷一樣都很深,據傳早年有的深宅大院北可通塔巷,南可通安民巷。在此巷內逐豬,當然兩頭走,很難抓得住。這句話十分通俗、形象、生動。

黃巷由八姓入閩始祖之一晉安郡守黃元方所建,兩晉時中原衣冠士族南遷入閩,其中部分黃姓的後裔聚居于此地。偏安日子宜於定心耕讀,就有碩儒黃璞等輩,修學守道,深居簡出,令人肅然生敬。連唐末起義軍首領黃巢攻城撥寨,經過此巷,竟也熄炬噤聲而過,秋毫無犯,傳為佳話。攝影/胡文

三坊的民間歌謠更是豐富多彩,最著名的就是“前街買買燈,後街買買蚶”。這首童謠在老福州人中可謂家喻戶曉,人人張口就來。早年在正月買燈、送燈、鬧燈的活動中幾乎到處聽到這首童真十足、年味濃濃的歌謠。有人認為應該倒過來唱“前街買買蚶,後街買買燈”,因為現在的燈市在南後街呀!可是澳門路82歲高齡的趙德源老伯告訴我們:童謠中的前街實是指今之南後街,後街則是指今之閩山巷。這是因為清朝初年以前,城裡的燈市實是在閩山巷,後因閩山巷燈市不斷發展,小巷容納不下,才向南後街拓展。燈市移到南後街後,閩山巷成了賣海鮮的市場。所以才唱“前街買買燈,後街買買蚶”。看來有人想把此童謠倒過來唱,大可不必了。

始建于明代的林聰彝故居。林聰彝,林則徐三子,曾任過浙江衢州知府、杭嘉湖兵備道,並署理過浙江按察使。

此外,傳說中的鄭性之祭灶題詩諷世(背景吉庇巷)和陳烈題燈驚太守(背景郎官巷)的兩首詩都是民歌體的。鄭性之詩曰:“一匹烏騅一條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陳烈詩曰:“富家一椀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椀燈,父子相聚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這樣民歌體的詩句,文字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且詩是由民間故事帶出來的,故流傳甚廣,久傳不衰。

今天,當人們從三坊七巷走過,踏著石板路上前朝留下的履痕,嗅著古房檐角裡時間的芬芳,重溫那段傳奇的魅力。

民間故事:三坊七巷是福州民間故事的寶庫,許多民間故事都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其中除上述陳烈題燈的故事和鄭性之祭灶的故事外,還有甘國寶的故事(背景文儒坊)、黃巢貼安民告示(故有安民巷之稱)和隊伍熄火過黃巷的故事、荔枝換絳桃(背景安泰河兩岸)的故事,等等。至於福州民間故事中沒有明確說明出處和背景,但與三坊七巷有密切關係的就更多了。

塔巷,舊名修文巷,有五代時閩王王審知部屬琅玡安遠使募緣建造的木塔,稱育王塔,主“文運興盛”。攝影/張斌

郎官巷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清代名人嚴複的故居也坐落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複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攝影/胡文

郎官巷嚴複故居是當時福建省督軍兼省長李厚基為嚴複購置的。嚴複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這裡,直至1921年病逝。儘管嚴複於此的居住時間不長,但仍是他落葉歸根的地方。攝影/胡文

傳統文化的堅守

歷史上的南後街,因為文人薈萃,逐漸成為以文化用品、古舊書店為主的一條街。清中葉以後,街上僅古舊書店就有20多家。還有筆墨莊、裱褙店、壽山石雕店、脫胎漆器店、文物古董店、傳統硬木傢俱店、生漆店、花燈店等,盛況堪與北京琉璃廠比肩。其中唯一一家的裱褙店,正是創建于清代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至今已傳承四代百年的福州裱褙業知名品牌——米家船。

三坊七巷改造前,米家船在舊南後街顯得很“低調”。沒有花哨的招牌和搶眼的裝修,140多年來,幾乎一直保持著剛開張時的擺設:一張裱褙桌、一盆漿糊、兩塊鎮紙、幾張宣紙……而在重新裝修整改過,商業氣息日漸濃厚的南後街裡,“米家船”仍用最傳統的家庭作坊形式,堅持著自己的堅持。

閩水泱泱 閩都煌煌

位於三坊七巷文儒坊尤氏民居的福船文化館濃縮著福州文化精髓,亦帶有海洋文化因數。于造舟、於海貿、於抗倭、于封藩、于迎西學、於興船政,無不是帶有南國海濱文化的烙印,這正如中國風力帆船四大代表之一——福船的演變一樣。這種尖底中寬的木船吃水深、載重大,特別容易遠洋航行,是南國人拓海平疆的主要工具。

細細觀來,三坊七巷與福船,這兩個歷史滄桑的古老瑰寶竟分別都是閩人陸上與海上的居所,都推動了福州及福建海洋文明的歷史演變,且互相糅合。時代變遷,曾經馳騁於大航海時代的福州帆船已不復存在,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也淡忘在人們的記憶裡,但我們不能忘記它作為千百年的歷史見證,以及它所代表的古代科技發展水準。跨洋貿易,懷柔遠交,平倭踏虜,它們將各時間、各空間內的文化精華包容兼。

歷史文化街區往往是一個城市記憶保持最完整、最豐富的地區。它們不僅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最好見證,也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它們既體現出歷史文化價值,也構成了今天的現實生活。攝影/胡文

閱讀推薦:

END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鄉土

鄉愁 · 鄉音 · 鄉情

歡迎關注:鄉土人文地理

更多精彩內容,長按二維碼,一鍵穿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