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百年老校辦學品質全面提升,黃陂三中書寫跨越發展新篇章

楚天都市報記者 姬棟 通訊員 劉建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宋枕濤

“木蘭山雲霧繚繞, 仙河水玉帶飄飄。 三中, 我的母校, 你的面容是多麼姣好, 忠孝勇節百折不撓。 名山孕育了千古文化, 木蘭精神將我們薰陶, 今天我們以木蘭驕傲, 明天木蘭為我們自豪……”

當《木蘭與我們同行》的旋律響起, 無論是同學少年, 還是耄耋老人, 心潮無不澎湃。 穿越時空的隧道, 回到歷經滄桑的母校, 他們留在黃陂三中的永遠都是最好的時光, 無論何時, 青春的聲音都在校園裡不停回蕩。

“道明學堂”薪火相傳

黃陂三中坐落於木蘭山下, 灄水河畔, 始建於1908年, 至今已有110年歷史。 當時正值清王朝科舉考試廢除、新式學堂興起的風雲變幻時期, 黃陂北鄉仁人志士潘正道、胡康民等人為宣傳維新思想, 救亡圖存, 創立了道明學堂, 這正是黃陂三中的前身。 創辦之時, 董必武曾贈送匾額祝賀。

辛亥革命時期, 學堂多名師生投身疆場, 為民主共和國的創立浴血奮戰。

抗戰時期, 日軍佔據學堂駐軍、養馬, 校舍慘遭破壞。 抗戰勝利後, 學堂相繼恢復。 風雨歷程, 道明學堂薪火始終不滅, 一直延傳。

解放後, 學校定名為黃陂三中。 此後, 辦學條件逐步改善, 學校規模不斷擴大, 2006年成功創建武漢市級示範學校, 實現從普通高中向優質高中的成功轉變。 2008年又舉行了盛大的百年華誕慶典, 學校辦學水準與辦學聲譽達到新的境界。

百年的歷史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在多位校長的勵精圖治下, 學校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態。 目前, 學校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線, 以學習型團隊建設和幸福教育為首要任務, 一切著眼于學生健康、幸福、快樂成長,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實現學校科學發展與師生健康、幸福、和諧。

百年老校生氣蓬勃

走進黃陂三中, 人們會不由地感歎:校在園中, 路在綠中, 人在景中。 一所有著深厚底蘊的百年老校, 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 學校與東部仙河毗鄰, 依河而建。

校園內, 林蔭大道橫貫南北, 現代化教學樓錯落有致, 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分而又連, 合理有序。 沿路綠樹婆娑, 花草掩映, 樓臺亭榭, 蝶飛鶯語, 四處皆景。 學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裡, 如魚得水;老師沐浴在如畫的風景中, 意氣風發。

步入校園, 映入眼簾的是鐫刻著“走向成功”的四塊石刻, “道明廣場”寓含不忘先賢、追古懷遠的思想;以木蘭文化和紅色文化精心打造的文化牆, 圖文並茂, 讓師生在潛移默化間接受人文精神的薰陶;製作精美的展板內容豐富, 或講述中華名人故事, 或分享勵志哲理格言, 或指導學生自我保護, 成為校園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現在學校環境一點也不比城市中學差!”今年56歲的教師熊浩進說, 1983年他參加工作時,

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 其餘都是磚瓦房, 設施簡陋。 讓他欣慰的是, 近些年, 在黃陂區教育局的支持下, 校容校貌得到極大改善, 辦學條件逐步提升, 不僅校園面積擴大了2倍, 還實現了教學設施的現代化。

年輕老師紮根農村

黃陂三中地處北部貧瘠山區, 對比城市的便捷生活,年輕教師心裡難免有落差。熊浩進說,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學校軟硬實力跟不上、教師待遇低,一批骨幹老師到廣東沿海、武漢城區應聘任教,短短幾年流失了20多名優秀老師。

如今,這些場景已基本不會再現。2015年,23歲的黃朋等五人從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後,被分到學校任教。起初,黃朋住在校外,工作壓力大,每天疲憊不堪,心情焦慮。校長黃志勇安排一位老教師指導他的教學,業餘還組織登山、籃球等運動,同事給他送來餃子和蔬菜,遇到培訓、評優評先的機會,學校也會優先推薦年輕教師。最終黃朋決定留下,還擔任了班主任。更值得高興的是,不久,黃朋與同一批進入學校的李丹文相戀,今年3月兩人喜結連理,學校免費提供了兩室一廳的住房。

2014年來到黃陂三中時,年輕女教師吳潔也不適應農村的生活,打起了退堂鼓。但在學校的關心下,她堅持了下來。這兩年,不管是去家訪,還是面對單純可愛的學生,她愈發覺得這裡需要她。去年暑假,她得到一個調到中心城區工作的機會,仔細權衡後,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她決定留下。

像黃朋夫婦、吳潔這樣紮根農村的年輕老師,在黃陂三中占比超過80%,他們熱愛生活,樂於教學,主動指導學生社團,有的還資助貧困學生。近年來,全校教職工發揚“拼搏、奉獻、協作、創新”的精神,學校辦學品位和教育品質全面提升,升學萬人比連續七年居黃陂區前茅,高考升學人數一年一個新臺階,書寫了黃陂三中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校園文化精彩紛呈

下午5時20分,下課鈴聲響起,美麗的校園立馬熱鬧起來。攝影社的王暢拿著相機去采風,書法社的楊新宇在書法室潛心書寫,音樂社的邱珊跑去練合唱,舞蹈社的王詩琦去學跳舞。15歲的葉勝來到美術室作畫,16歲的胡珞和同學們做起心理遊戲。

高二(7)班的楊家棟來到足球場,和隊友們熱身、踢球。足球社成立前,他很難湊齊踢球的同學,如今20多名同學利用課餘時間,提升了足球技巧,提高了身體素質。高二(6)班的萬霞琳正準備五四社團校園匯演,熱愛表演的她,加入話劇社後,有了發揮特長的舞臺。

“社團成立前,大家的課餘生活很鬆散無聊。”黃陂三中社團聯合會主席鄒崢介紹,去年以來,學校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成立了文學社、茶社、棋社、羽毛球社等12個社團,至今已有150余名同學加入,學生展示了個性,發揮了特長,逐漸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還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並對未來的選擇有了初步規劃。

社團成立後,黃陂三中在各級各類比賽中成績斐然,文學社成員多次獲得楚才杯、新概念作文比賽獎項,書法、音樂、美術在市、區級藝術小人才比賽中榮獲一、二、三等獎,足球社獲得區中學聯賽一等獎,羽毛球社在區體育節中獲得一等獎,各社團社長均獲得過區級以上優秀學生、優秀班幹部等稱號。一個“文理並重,體藝齊飛”的和諧育人局面已然形成。學校先後獲得國家級綠色學校、全國“誘思探究”實驗基地,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學校、省先進家長學校、武漢市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氣息濃厚的人文景觀,陶冶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未來,黃陂三中將以110周年校慶和申辦武漢市中小學田徑運動會為契機,意氣風發地邁向新征程!

對比城市的便捷生活,年輕教師心裡難免有落差。熊浩進說,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學校軟硬實力跟不上、教師待遇低,一批骨幹老師到廣東沿海、武漢城區應聘任教,短短幾年流失了20多名優秀老師。

如今,這些場景已基本不會再現。2015年,23歲的黃朋等五人從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後,被分到學校任教。起初,黃朋住在校外,工作壓力大,每天疲憊不堪,心情焦慮。校長黃志勇安排一位老教師指導他的教學,業餘還組織登山、籃球等運動,同事給他送來餃子和蔬菜,遇到培訓、評優評先的機會,學校也會優先推薦年輕教師。最終黃朋決定留下,還擔任了班主任。更值得高興的是,不久,黃朋與同一批進入學校的李丹文相戀,今年3月兩人喜結連理,學校免費提供了兩室一廳的住房。

2014年來到黃陂三中時,年輕女教師吳潔也不適應農村的生活,打起了退堂鼓。但在學校的關心下,她堅持了下來。這兩年,不管是去家訪,還是面對單純可愛的學生,她愈發覺得這裡需要她。去年暑假,她得到一個調到中心城區工作的機會,仔細權衡後,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她決定留下。

像黃朋夫婦、吳潔這樣紮根農村的年輕老師,在黃陂三中占比超過80%,他們熱愛生活,樂於教學,主動指導學生社團,有的還資助貧困學生。近年來,全校教職工發揚“拼搏、奉獻、協作、創新”的精神,學校辦學品位和教育品質全面提升,升學萬人比連續七年居黃陂區前茅,高考升學人數一年一個新臺階,書寫了黃陂三中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校園文化精彩紛呈

下午5時20分,下課鈴聲響起,美麗的校園立馬熱鬧起來。攝影社的王暢拿著相機去采風,書法社的楊新宇在書法室潛心書寫,音樂社的邱珊跑去練合唱,舞蹈社的王詩琦去學跳舞。15歲的葉勝來到美術室作畫,16歲的胡珞和同學們做起心理遊戲。

高二(7)班的楊家棟來到足球場,和隊友們熱身、踢球。足球社成立前,他很難湊齊踢球的同學,如今20多名同學利用課餘時間,提升了足球技巧,提高了身體素質。高二(6)班的萬霞琳正準備五四社團校園匯演,熱愛表演的她,加入話劇社後,有了發揮特長的舞臺。

“社團成立前,大家的課餘生活很鬆散無聊。”黃陂三中社團聯合會主席鄒崢介紹,去年以來,學校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成立了文學社、茶社、棋社、羽毛球社等12個社團,至今已有150余名同學加入,學生展示了個性,發揮了特長,逐漸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還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並對未來的選擇有了初步規劃。

社團成立後,黃陂三中在各級各類比賽中成績斐然,文學社成員多次獲得楚才杯、新概念作文比賽獎項,書法、音樂、美術在市、區級藝術小人才比賽中榮獲一、二、三等獎,足球社獲得區中學聯賽一等獎,羽毛球社在區體育節中獲得一等獎,各社團社長均獲得過區級以上優秀學生、優秀班幹部等稱號。一個“文理並重,體藝齊飛”的和諧育人局面已然形成。學校先後獲得國家級綠色學校、全國“誘思探究”實驗基地,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學校、省先進家長學校、武漢市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氣息濃厚的人文景觀,陶冶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未來,黃陂三中將以110周年校慶和申辦武漢市中小學田徑運動會為契機,意氣風發地邁向新征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