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94歲老兵臨終前繳12萬元黨費,他最後的心願是……

幹休所為周智夫拍攝的單人照中, 他最喜歡這一張。

一輪朝陽, 冉冉升起。 金色的光灑在玉淵潭公園的湖面。 湖邊, 早春的櫻花爭相綻放,

晨練的人們時不時拿起手機, 拍下明媚晨光中的花影。

距離這不遠的地方,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的一間病房裡, 一位94歲的老人安詳地合上了雙眼。 從全國各地趕來的5個兒女, 為他穿好心愛的軍裝, 泣不成聲。

這一天, 是2018年3月28日。

周智夫——一個在舊社會長大的窮苦孩子, 一個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的戰士, 一個有著75年黨齡的老黨員, 一個從舊時代走來、見證新時代的老兵, 在這樣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 平靜地離開了。

周智夫走了, 走得很幸福——

“我比那些犧牲的戰友幸運, 我活下來了。 活了這麼久, 活得很幸福。 ”這是周智夫生前常掛在嘴邊的話。

“我沒有遺憾了。 ”這是周智夫躺在病床上了卻最後的心願時,

對家人說的話。

這位老人最後的心願究竟是什麼?

是想見遠方未能回來的兒孫, 還是想再看看當年征戰沙場的照片?

都不是。

答案就在那張鮮紅的黨費收據裡——2018年初, 病重的周智夫委託家人向黨組織交上了12萬元大額黨費, “這是連這輩子剩餘的, 帶下輩子的黨費”。 二女兒周衛平說, 當父親用顫抖的雙手, 輕輕捏住黨費收據時, 還戴著氧氣面罩的他, 眼神中滿是激動。

周智夫, 這位94歲的老兵,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用最樸素的行為, 表達一名黨員最樸素的想法——此生報國無憾矣。

1955年, 周智夫獲得了解放獎章。

一、老兵最自豪、最傳奇的軍旅人生, 濃縮在那一枚枚軍功章裡

周智夫的兒女們都知道, 父親最寶貝的東西都藏在一個小木盒裡, 而這個深褐色的小木盒又被藏在家中那個大衣櫃的夾層抽屜。 如果歲月可以被收納起來, 周智夫最自豪、最傳奇的那段軍旅人生, 便都存放於此。

打開小木盒, 來自戰場的硝煙與轟鳴從中彌漫開來, 那淹沒於歷史深處的槍林彈雨, 仿佛一下子又撲面而來。

盒子裡裝的, 是周智夫的軍功章。

解放獎章是一枚小小的金色胸章, 紅色的五角星在天安門城樓上放著光芒。 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 這枚解放獎章看起來卻仿佛還是嶄新的, 綴在正中央的鮮紅五角星色彩依舊。 這枚頒發於1955年的獎章, 成為周智夫參加解放戰爭的堅實注腳。

比獎章更為深刻的, 是留在他右胸下部一個長達10釐米的凹陷。

1946年, 國民黨軍隊兵臨安徽濠城外。 時任新四軍淮北七分區獨立四團二營四連支部書記的周智夫, 和戰友們守著城裡的糧食。 戰役打響之前, 周智夫跟戰友們說:“若是這糧食被搶去了, 那意味著豪城也將失守。 豪城失守了, 國民黨就會像洪水一樣北上。 ”

子彈直面而來的時候,

周智夫正向不遠處的一名敵人舉槍射擊。

“砰!”子彈以高速在周智夫的左肩上旋開一個口子, 來不及反應, 子彈又順著軌跡貫通了周智夫的右肺, 接著沖出他的身體, 徑直插入他身後通信員的小腿。 鮮血很快將他們的衣服染透。

再睜開眼時, 周智夫意識到自己躺在後方醫院裡。 他緩了一下神, 想要坐起來, 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動彈的力氣。 不僅如此, 撕心裂肺的劇痛逐漸蔓延全身。

周智夫的“撕心裂肺”是真的撕心裂肺——這個貫通傷讓他失去了右側第六根肋骨, 以及近三分之二的右肺葉。 不過幸運的是, “戰友們冒著槍林彈雨把他抬下戰場”, 讓他活了下來。 可是, 在生死一線的戰爭中, 這樣的事情即便稱得上幸運, 也很難讓人感到輕鬆。

和周智夫一起負傷的通信員,截肢了。沒過多久,這名通信員傷口感染,病情不斷惡化,幾天後犧牲在醫院裡。

敵人的炮火震碎了醫院的門窗。醫生、護士和周智夫的戰友們,抬起擔架轉移陣地。剛剛做過幾次大手術的周智夫無法行走,就這樣被戰友們抬著,一路北上。許多次,他望著天空中彌漫的硝煙,眼角不自覺地淌出淚水。

經歷了大大小小數次手術,被戰友們抬著、攙著,一路從蘇北輾轉至東北。當時,只有20幾歲的周智夫,明白了什麼叫“九死一生”,心中也永遠地刻下一個信念:“我的命,是組織給的。”

外孫周洵在5歲的時候,第一次碰觸姥爺身上這道“可怕的傷疤”。懵懂之中,姥爺第一次給他講了“打仗的故事”,“雖然不太懂,可依然覺得很神聖”。再次觸碰,是2011年周洵第一次帶新婚妻子去探望他。

看著一手帶大的外孫成家立業,一向少與小輩交流的周智夫打開了話匣子,從苦難的童年講到安享的晚年。講完後,周智夫鄭重地將兩個年輕人的手交疊在一起,說:“你們要好好的。”

周洵第一次覺得,這個像極了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石光榮的老頭,這個小時候對自己嚴苛到連吃飯時間都要規定的老頭,這個天天捧著報紙、看電視只看新聞的老頭,老了。剛剛過去的四十分鐘,就像是自己的一場成人禮。那雙乾枯的大手,仿佛給自己傳遞了一種力量,傳遞一顆家族的火種。

周洵曾想向姥爺討一枚軍功章做紀念,媽媽告訴他,趁早打消這樣的念頭,“那幾枚軍功章,姥爺看得比命還重”。

90歲生日那天,周智夫與與老伴婁淑珍在家中拍下這張合影,他們已風雨相伴幾十年。

二、時光讓他身上的老軍裝褪了色,卻沒有讓他的心褪色

周智夫的家中,有一個黃色木紋的衣櫃。這個上世紀80年代的時髦物件,現在成了“老古董”,擺在周智夫簡樸的家中,也並不顯得突兀。

櫃子裡,掛著周智夫最愛穿的軍裝,一共3身,他卻只換穿其中兩套。他覺得,“有的換洗,兩套足夠”。兩套老式軍裝的袖口和領口都有磨損,但卻乾乾淨淨,平平整整。而另一套嶄新嶄新地掛在櫃子裡,直到他離開,也沒上過身。

陽臺上,放著兩把籐椅。如今,空了一把。

料理完周智夫的後事,老伴婁淑珍依然會像從前一樣,每天坐在籐椅上曬曬太陽,看看樓下車水馬龍。有時,一坐就是半天。

結婚的時候,周智夫17歲,婁淑珍19歲。沒過兩年,周智夫就秘密入了黨,參加了革命。知道丈夫受了重傷,婁淑珍帶著年紀尚小的大兒子去看他。沒待多久,就趕緊回家去了,“家中還有公婆,孩子還太小,哪裡都離不開”。

就這樣等呀,盼呀,終於,再見到丈夫的時刻,這個堅強的、“從不掉淚”的女人,趴在丈夫肩頭,哭成了淚人兒。多年的心酸與委屈,隨著淚水傾瀉而出,一點一滴滲進了丈夫的軍裝裡。

最大的苦,並非來自生活,而是你不在身邊。有你陪伴的日子,再多坎坷,也是幸福。往後的日子裡,每一次都是周智夫到新單位一安頓好,婁淑珍就領著孩子、拖著行李追隨而來,從南京到重慶,從重慶到雲南,從雲南再到北京。

即使漂泊,有你,便是家。

生活一天天變好,周智夫卻發現身邊有些人開始有了變化。他試圖去勸解,卻碰了一鼻子灰。

回到家,周智夫一把拉起正在洗衣服的婁淑珍,緊緊握住她濕答答的手說:“我絕對不會變心,我們要好好的,要白頭到老!”

婁淑珍被丈夫突如其來的表白“嚇了一跳”,愣了會兒神,兩朵紅暈在臉頰泛了開來。

坐在籐椅上的婁淑珍一臉幸福地回憶著過往,時不時抬起手捋一捋星光色的頭髮,然後笑呵呵地對我說:“你看,這不是就白頭到老了嗎?”

兒女們對父母的恩愛習以為常。“我媽做飯,我爸洗碗,這麼多年一直如此。”從江蘇趕回來的小兒子周衛民對我說。

“周老做飯嗎?”我問。

婁淑珍一聽,樂了:“我不在家的時候,他自己會下麵條。有時候,他做到一半,我回來了,他就一抹手說,還是你來做,我來洗碗。”

看著兩隻眼睛笑成兩牙彎月的婁奶奶,我的眼睛有些濕潤。生活磨去了他們的棱角,磨掉了他們的激情,卻把他們的感情打磨得溫潤而純粹。

有時,兒女們會看到婁淑珍一個人坐在周智夫的床上,用手輕輕撫摸那一身她不知洗過多少回的軍裝。

摸著摸著,眼淚就掉下來,一如當年,滲進他那褪了色的舊軍裝。

1963年10月13日,周智夫全家在重慶拍攝了這張合影。

三、在黨員的角色中,他是“無情”的;在父親的角色中,他是溫情的

二女兒周衛平最遺憾的事,就是搬家時弄丟了那個木箱子。

那是一個極普通、甚至做工有些粗糙的木箱子,卻也是父親親手為她打的木箱子——箱子的木板,是他們從重慶搬家時,用來保護傢俱的木板;箱子的合頁,是家中不知做什麼東西剩下的兩塊碎皮料。

17歲那年,周衛平中學畢業。看著周圍的小夥伴一個個“消失”,她和妹妹周衛華四處去打聽。最後,她們知道,小夥伴們都當兵去了。

姐妹倆相差一歲,想法相通,挑了周智夫在家休息的一天,同時跟父親開了口:“爸,送我們去當兵吧!”

周智夫一聽,停下手裡的活,上下打量著眼前的小姐倆。

周衛平和周衛華從小沒離開過父母。大兒子周華十幾歲時,就自己去參了軍,轉業之後留在了江西;大女兒周雪文,在他們舉家離開重慶前參加了工作,周智夫任憑周雪文怎麼在信中哭訴孤獨和難過,也不肯讓她辭工去雲南找他們;小兒子周衛民在畢業之後,聽了父親的話,“在哪裡都能闖出一片天”,在雲南退伍之後,隻身回到江蘇老家去創業。如今,只剩這對姐妹在他們身邊了。

周衛平被盯得心裡有點發毛,她又開口道:“你是不是捨不得我們離開?”

“你哥哥姐姐我都沒讓留在身邊,我會捨不得你?”周智夫回答。

“那是為什麼啊?我們當兵,這不就是您開口說兩句話的事兒嗎?”周衛平不依不饒。

周智夫剛剛面無表情的臉上,立馬露出了憤怒的神情:“別說兩句話,就是一句話,我也不給你開這個後門!”說完,一轉身出了屋。

周衛平心裡鬱悶極了,心想自己怎麼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一連幾天,她都有些賭氣。直到有一天晚上,她一回家便說:“我要去插隊!”

周智夫沉默了幾秒,說:“去吧,插隊也挺好,一樣鍛煉人。”

婁淑珍知道事情原委,卻也不開口勸。多年來,她習慣了周智夫的行事作風,也習慣了讓孩子們去自力更生。

星期天,周衛平吃過午飯便出去找同學散心。下午回家一進院子,就看見父親手拉大鋸在鋸木板。她從來沒見過父親做木匠活,這會兒是要幹嘛?

院子裡叮叮噹當一陣響。

“小衛平,你來看看,這個箱子怎麼樣?”周智夫一邊抹汗,一邊笑嘻嘻地問周衛平。

“好呀,真好!爸爸,你還有這手藝呢!”周衛平用手摸摸皮帶合頁,笑著回答。

“那送給你插隊用,你覺得怎麼樣?”

“真的嗎?這是送給我的箱子嗎?”周衛平喜出望外,之前心裡的氣一下子消了。

“那時候,能有個屬於自己的箱子,那絕對是奢侈品!”現在的周衛平早已兩鬢斑白,可說起父親給她打的木箱子,眼裡還會閃著小女孩兒般的開心。

周衛平將箱子內壁貼上一層紙,把衣物小心翼翼地放進去。箱蓋一鎖,小姑娘趴在箱子上傻樂。於是,這只兩尺見方的小木箱,成了周衛平最寶貝的東西。一把小鎖頭,鎖著周衛平所有“值錢的物件”,鎖著少女的心事,也鎖著周智夫作為一位父親的溫情。

父親走了,木箱子丟了。周衛平覺得這是她最大的遺憾。

曾經,她怪父親不肯為了自己放下原則,直到父親生病住院,她有時還會嗔怪父親的“摳門”。如今,凝視著家中父親的遺照,他那正氣凜然的臉上佈滿溝壑,如同時間挖下的戰壕,見證了變遷,見證了歲月。

周衛平懂得了父親。

講完木箱子的故事,周衛平透過窗戶望向遠方。一轉臉,她的眼眶內已經滿是淚水,她說:“爸爸住院時,有一天對我說,小衛平啊,如果我走了,我會很想念你們的。”

四、走過舊時代,來到新時代,這名老兵從沒忘記肩上的使命

直到現在,周智夫的臥室仍保持著他住院前的樣貌——

窗臺上摞著四本他正在讀的書,最上面一本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台小電視,放在離床兩米遠的地方,一打開,還是他之前看的新聞頻道;床頭櫃和大黃立櫃的年紀相當,深褐色的櫃門已經沒法關嚴,周智夫常用的新華字典、放大鏡等全放在裡面。櫃面上,還擺放著周智夫去年收到的一件小禮物,這件小禮物“不值錢”,周智夫卻愛不釋手。

那是一個金紫荊花造型的音樂盒,上面的塑膠包裝袋仍保存完好。可仔細一看才發現,包裝被打開過許多次,不乾膠早就失效了。

小女兒周衛華看著音樂盒,眼前總會浮現出父親開心的笑容。

2017年6月,周衛華跟著旅行團來到香港。旅遊大巴車上,導遊拿出音樂盒開始兜售:“現在大家手中的音樂盒,是香港的地標建築——金紫荊雕塑的微縮版。在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中央政府把雕塑送給香港,寓意香港將永遠繁榮穩定。”

周衛華仔細端詳著手裡的這個小東西,心裡盤算著一件事。

這時,導遊接著說:“打開它,音樂盒就會奏唱國歌。”說著,導遊打開隱藏在底座下的開關,鏗鏘的《義勇軍進行曲》飄蕩在車內。

周衛華聽到第一個音符的瞬間,將手揣進口袋,掏出20塊錢,買下了它。

“我知道,我爸爸一定會喜歡的。”周衛華篤定地告訴我。

後來,周智夫的反應印證了女兒周衛華的預言。捧著音樂盒,周智夫看了又看。他從沒去過香港,可是他在電視裡看過許許多多次這朵美麗綻放的金紫荊。周衛華輕輕撥動底座開關,打開音樂盒。

“當時,我爸爸的眼睛都亮了!”

周智夫把音樂盒裡飄出的國歌聲聽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周衛華告訴他,沒電就聽不了了,他才關上開關。從此,這個音樂盒也成為周智夫最常用的東西,陪伴他度過了生命最後的一段歲月。

現在,再打開音樂盒,飄出的國歌聲因為電量不足變得沙啞。但一如周智夫的雙手,枯瘦,卻有力;一如他的眼神,日漸渾濁,卻依舊堅定。

暮年時的周智夫,時常會打開裝滿軍功章的小盒子。看著自己的軍功章,跟老伴兒說:“要是那小通信員還活著,現在也是兒孫滿堂了。”

婁淑珍坐在他身邊,靜靜聽他說著,她知道,沒能找到犧牲通信員唯一的哥哥,是丈夫心裡的一個結。所以,這些年,他這麼努力,這麼執著,這麼堅持,這麼“固執”。那為今日之和平流過的鮮血裡,有他自己的一份,有他戰友的一份。

2015年“9.3”閱兵前一天,幹休所將又一枚閃亮的勳章送到周智夫的手上,上面寫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周智夫激動得話都說不出來,拿著紀念章的雙手不停顫抖。家人想要接過勳章瞧瞧,被周智夫一手擋開。那是一枚沒有他的允許誰都不能碰的神聖勳章。

閱兵當天,周智夫早早起床,吃過早飯,站在鏡子前認真整理身上的軍裝和那頂呢子軍帽。然後,小心翼翼地從盒子裡取出紀念勳章,鄭重其事地掛在胸前,連綬帶都整理得平平整整。他腰杆挺得筆直,端坐在電視機前,雙手併攏放在膝蓋上。那坐姿,一如當年坐在小馬紮上的那個小新兵一樣。

二女兒周衛平說,那天在老兵方陣通過天安門時,父親緩緩抬起右手,顫抖著敬了一個長長的軍禮。

後記

採訪第5天,我們單獨到周智夫家拍攝。

一進門,我還是像上次來一樣,面對周老的遺像鞠了三個躬。就在我最後起身的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了周老最後的心願。

12萬,對於周老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可他仍願意在彌留之際將它作為特別的黨費交給組織。其實,周老是將這筆黨費交給了自己畢生的信仰與信念。

這,是一份經過血與火淬煉的信仰;

這,是一份經過九死一生烙下的信念。

穿越時代,這份信念歷久彌新,愈加堅定。

2016年,周智夫的重外孫遠赴海外求學。在北京中轉時,一家人來探望他。時年92歲的他,拉著10歲重外孫的手說:“記住,你的根在中國,學成後要回來報效國家。”

看到重外孫認真地點頭,周智夫欣慰地笑了。那一刻,他想起自己這麼大的時候——在江南老家村裡的那座簡陋學堂裡,窗外下著細雨,他和同學們齊聲朗讀著先生教他們的那篇文章: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軍網)

和周智夫一起負傷的通信員,截肢了。沒過多久,這名通信員傷口感染,病情不斷惡化,幾天後犧牲在醫院裡。

敵人的炮火震碎了醫院的門窗。醫生、護士和周智夫的戰友們,抬起擔架轉移陣地。剛剛做過幾次大手術的周智夫無法行走,就這樣被戰友們抬著,一路北上。許多次,他望著天空中彌漫的硝煙,眼角不自覺地淌出淚水。

經歷了大大小小數次手術,被戰友們抬著、攙著,一路從蘇北輾轉至東北。當時,只有20幾歲的周智夫,明白了什麼叫“九死一生”,心中也永遠地刻下一個信念:“我的命,是組織給的。”

外孫周洵在5歲的時候,第一次碰觸姥爺身上這道“可怕的傷疤”。懵懂之中,姥爺第一次給他講了“打仗的故事”,“雖然不太懂,可依然覺得很神聖”。再次觸碰,是2011年周洵第一次帶新婚妻子去探望他。

看著一手帶大的外孫成家立業,一向少與小輩交流的周智夫打開了話匣子,從苦難的童年講到安享的晚年。講完後,周智夫鄭重地將兩個年輕人的手交疊在一起,說:“你們要好好的。”

周洵第一次覺得,這個像極了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石光榮的老頭,這個小時候對自己嚴苛到連吃飯時間都要規定的老頭,這個天天捧著報紙、看電視只看新聞的老頭,老了。剛剛過去的四十分鐘,就像是自己的一場成人禮。那雙乾枯的大手,仿佛給自己傳遞了一種力量,傳遞一顆家族的火種。

周洵曾想向姥爺討一枚軍功章做紀念,媽媽告訴他,趁早打消這樣的念頭,“那幾枚軍功章,姥爺看得比命還重”。

90歲生日那天,周智夫與與老伴婁淑珍在家中拍下這張合影,他們已風雨相伴幾十年。

二、時光讓他身上的老軍裝褪了色,卻沒有讓他的心褪色

周智夫的家中,有一個黃色木紋的衣櫃。這個上世紀80年代的時髦物件,現在成了“老古董”,擺在周智夫簡樸的家中,也並不顯得突兀。

櫃子裡,掛著周智夫最愛穿的軍裝,一共3身,他卻只換穿其中兩套。他覺得,“有的換洗,兩套足夠”。兩套老式軍裝的袖口和領口都有磨損,但卻乾乾淨淨,平平整整。而另一套嶄新嶄新地掛在櫃子裡,直到他離開,也沒上過身。

陽臺上,放著兩把籐椅。如今,空了一把。

料理完周智夫的後事,老伴婁淑珍依然會像從前一樣,每天坐在籐椅上曬曬太陽,看看樓下車水馬龍。有時,一坐就是半天。

結婚的時候,周智夫17歲,婁淑珍19歲。沒過兩年,周智夫就秘密入了黨,參加了革命。知道丈夫受了重傷,婁淑珍帶著年紀尚小的大兒子去看他。沒待多久,就趕緊回家去了,“家中還有公婆,孩子還太小,哪裡都離不開”。

就這樣等呀,盼呀,終於,再見到丈夫的時刻,這個堅強的、“從不掉淚”的女人,趴在丈夫肩頭,哭成了淚人兒。多年的心酸與委屈,隨著淚水傾瀉而出,一點一滴滲進了丈夫的軍裝裡。

最大的苦,並非來自生活,而是你不在身邊。有你陪伴的日子,再多坎坷,也是幸福。往後的日子裡,每一次都是周智夫到新單位一安頓好,婁淑珍就領著孩子、拖著行李追隨而來,從南京到重慶,從重慶到雲南,從雲南再到北京。

即使漂泊,有你,便是家。

生活一天天變好,周智夫卻發現身邊有些人開始有了變化。他試圖去勸解,卻碰了一鼻子灰。

回到家,周智夫一把拉起正在洗衣服的婁淑珍,緊緊握住她濕答答的手說:“我絕對不會變心,我們要好好的,要白頭到老!”

婁淑珍被丈夫突如其來的表白“嚇了一跳”,愣了會兒神,兩朵紅暈在臉頰泛了開來。

坐在籐椅上的婁淑珍一臉幸福地回憶著過往,時不時抬起手捋一捋星光色的頭髮,然後笑呵呵地對我說:“你看,這不是就白頭到老了嗎?”

兒女們對父母的恩愛習以為常。“我媽做飯,我爸洗碗,這麼多年一直如此。”從江蘇趕回來的小兒子周衛民對我說。

“周老做飯嗎?”我問。

婁淑珍一聽,樂了:“我不在家的時候,他自己會下麵條。有時候,他做到一半,我回來了,他就一抹手說,還是你來做,我來洗碗。”

看著兩隻眼睛笑成兩牙彎月的婁奶奶,我的眼睛有些濕潤。生活磨去了他們的棱角,磨掉了他們的激情,卻把他們的感情打磨得溫潤而純粹。

有時,兒女們會看到婁淑珍一個人坐在周智夫的床上,用手輕輕撫摸那一身她不知洗過多少回的軍裝。

摸著摸著,眼淚就掉下來,一如當年,滲進他那褪了色的舊軍裝。

1963年10月13日,周智夫全家在重慶拍攝了這張合影。

三、在黨員的角色中,他是“無情”的;在父親的角色中,他是溫情的

二女兒周衛平最遺憾的事,就是搬家時弄丟了那個木箱子。

那是一個極普通、甚至做工有些粗糙的木箱子,卻也是父親親手為她打的木箱子——箱子的木板,是他們從重慶搬家時,用來保護傢俱的木板;箱子的合頁,是家中不知做什麼東西剩下的兩塊碎皮料。

17歲那年,周衛平中學畢業。看著周圍的小夥伴一個個“消失”,她和妹妹周衛華四處去打聽。最後,她們知道,小夥伴們都當兵去了。

姐妹倆相差一歲,想法相通,挑了周智夫在家休息的一天,同時跟父親開了口:“爸,送我們去當兵吧!”

周智夫一聽,停下手裡的活,上下打量著眼前的小姐倆。

周衛平和周衛華從小沒離開過父母。大兒子周華十幾歲時,就自己去參了軍,轉業之後留在了江西;大女兒周雪文,在他們舉家離開重慶前參加了工作,周智夫任憑周雪文怎麼在信中哭訴孤獨和難過,也不肯讓她辭工去雲南找他們;小兒子周衛民在畢業之後,聽了父親的話,“在哪裡都能闖出一片天”,在雲南退伍之後,隻身回到江蘇老家去創業。如今,只剩這對姐妹在他們身邊了。

周衛平被盯得心裡有點發毛,她又開口道:“你是不是捨不得我們離開?”

“你哥哥姐姐我都沒讓留在身邊,我會捨不得你?”周智夫回答。

“那是為什麼啊?我們當兵,這不就是您開口說兩句話的事兒嗎?”周衛平不依不饒。

周智夫剛剛面無表情的臉上,立馬露出了憤怒的神情:“別說兩句話,就是一句話,我也不給你開這個後門!”說完,一轉身出了屋。

周衛平心裡鬱悶極了,心想自己怎麼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一連幾天,她都有些賭氣。直到有一天晚上,她一回家便說:“我要去插隊!”

周智夫沉默了幾秒,說:“去吧,插隊也挺好,一樣鍛煉人。”

婁淑珍知道事情原委,卻也不開口勸。多年來,她習慣了周智夫的行事作風,也習慣了讓孩子們去自力更生。

星期天,周衛平吃過午飯便出去找同學散心。下午回家一進院子,就看見父親手拉大鋸在鋸木板。她從來沒見過父親做木匠活,這會兒是要幹嘛?

院子裡叮叮噹當一陣響。

“小衛平,你來看看,這個箱子怎麼樣?”周智夫一邊抹汗,一邊笑嘻嘻地問周衛平。

“好呀,真好!爸爸,你還有這手藝呢!”周衛平用手摸摸皮帶合頁,笑著回答。

“那送給你插隊用,你覺得怎麼樣?”

“真的嗎?這是送給我的箱子嗎?”周衛平喜出望外,之前心裡的氣一下子消了。

“那時候,能有個屬於自己的箱子,那絕對是奢侈品!”現在的周衛平早已兩鬢斑白,可說起父親給她打的木箱子,眼裡還會閃著小女孩兒般的開心。

周衛平將箱子內壁貼上一層紙,把衣物小心翼翼地放進去。箱蓋一鎖,小姑娘趴在箱子上傻樂。於是,這只兩尺見方的小木箱,成了周衛平最寶貝的東西。一把小鎖頭,鎖著周衛平所有“值錢的物件”,鎖著少女的心事,也鎖著周智夫作為一位父親的溫情。

父親走了,木箱子丟了。周衛平覺得這是她最大的遺憾。

曾經,她怪父親不肯為了自己放下原則,直到父親生病住院,她有時還會嗔怪父親的“摳門”。如今,凝視著家中父親的遺照,他那正氣凜然的臉上佈滿溝壑,如同時間挖下的戰壕,見證了變遷,見證了歲月。

周衛平懂得了父親。

講完木箱子的故事,周衛平透過窗戶望向遠方。一轉臉,她的眼眶內已經滿是淚水,她說:“爸爸住院時,有一天對我說,小衛平啊,如果我走了,我會很想念你們的。”

四、走過舊時代,來到新時代,這名老兵從沒忘記肩上的使命

直到現在,周智夫的臥室仍保持著他住院前的樣貌——

窗臺上摞著四本他正在讀的書,最上面一本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台小電視,放在離床兩米遠的地方,一打開,還是他之前看的新聞頻道;床頭櫃和大黃立櫃的年紀相當,深褐色的櫃門已經沒法關嚴,周智夫常用的新華字典、放大鏡等全放在裡面。櫃面上,還擺放著周智夫去年收到的一件小禮物,這件小禮物“不值錢”,周智夫卻愛不釋手。

那是一個金紫荊花造型的音樂盒,上面的塑膠包裝袋仍保存完好。可仔細一看才發現,包裝被打開過許多次,不乾膠早就失效了。

小女兒周衛華看著音樂盒,眼前總會浮現出父親開心的笑容。

2017年6月,周衛華跟著旅行團來到香港。旅遊大巴車上,導遊拿出音樂盒開始兜售:“現在大家手中的音樂盒,是香港的地標建築——金紫荊雕塑的微縮版。在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中央政府把雕塑送給香港,寓意香港將永遠繁榮穩定。”

周衛華仔細端詳著手裡的這個小東西,心裡盤算著一件事。

這時,導遊接著說:“打開它,音樂盒就會奏唱國歌。”說著,導遊打開隱藏在底座下的開關,鏗鏘的《義勇軍進行曲》飄蕩在車內。

周衛華聽到第一個音符的瞬間,將手揣進口袋,掏出20塊錢,買下了它。

“我知道,我爸爸一定會喜歡的。”周衛華篤定地告訴我。

後來,周智夫的反應印證了女兒周衛華的預言。捧著音樂盒,周智夫看了又看。他從沒去過香港,可是他在電視裡看過許許多多次這朵美麗綻放的金紫荊。周衛華輕輕撥動底座開關,打開音樂盒。

“當時,我爸爸的眼睛都亮了!”

周智夫把音樂盒裡飄出的國歌聲聽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周衛華告訴他,沒電就聽不了了,他才關上開關。從此,這個音樂盒也成為周智夫最常用的東西,陪伴他度過了生命最後的一段歲月。

現在,再打開音樂盒,飄出的國歌聲因為電量不足變得沙啞。但一如周智夫的雙手,枯瘦,卻有力;一如他的眼神,日漸渾濁,卻依舊堅定。

暮年時的周智夫,時常會打開裝滿軍功章的小盒子。看著自己的軍功章,跟老伴兒說:“要是那小通信員還活著,現在也是兒孫滿堂了。”

婁淑珍坐在他身邊,靜靜聽他說著,她知道,沒能找到犧牲通信員唯一的哥哥,是丈夫心裡的一個結。所以,這些年,他這麼努力,這麼執著,這麼堅持,這麼“固執”。那為今日之和平流過的鮮血裡,有他自己的一份,有他戰友的一份。

2015年“9.3”閱兵前一天,幹休所將又一枚閃亮的勳章送到周智夫的手上,上面寫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周智夫激動得話都說不出來,拿著紀念章的雙手不停顫抖。家人想要接過勳章瞧瞧,被周智夫一手擋開。那是一枚沒有他的允許誰都不能碰的神聖勳章。

閱兵當天,周智夫早早起床,吃過早飯,站在鏡子前認真整理身上的軍裝和那頂呢子軍帽。然後,小心翼翼地從盒子裡取出紀念勳章,鄭重其事地掛在胸前,連綬帶都整理得平平整整。他腰杆挺得筆直,端坐在電視機前,雙手併攏放在膝蓋上。那坐姿,一如當年坐在小馬紮上的那個小新兵一樣。

二女兒周衛平說,那天在老兵方陣通過天安門時,父親緩緩抬起右手,顫抖著敬了一個長長的軍禮。

後記

採訪第5天,我們單獨到周智夫家拍攝。

一進門,我還是像上次來一樣,面對周老的遺像鞠了三個躬。就在我最後起身的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了周老最後的心願。

12萬,對於周老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可他仍願意在彌留之際將它作為特別的黨費交給組織。其實,周老是將這筆黨費交給了自己畢生的信仰與信念。

這,是一份經過血與火淬煉的信仰;

這,是一份經過九死一生烙下的信念。

穿越時代,這份信念歷久彌新,愈加堅定。

2016年,周智夫的重外孫遠赴海外求學。在北京中轉時,一家人來探望他。時年92歲的他,拉著10歲重外孫的手說:“記住,你的根在中國,學成後要回來報效國家。”

看到重外孫認真地點頭,周智夫欣慰地笑了。那一刻,他想起自己這麼大的時候——在江南老家村裡的那座簡陋學堂裡,窗外下著細雨,他和同學們齊聲朗讀著先生教他們的那篇文章: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軍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