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電影、電視分開管理後 影視劇避免慘敗當把編劇放在“首位”

戴有山

原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是國務院正部級直屬機構, 主要負責監督管理新聞業、出版業、廣播電臺、電視媒體和電影業。 2018年, 經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批, 實施機構改革, 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從字眼上看沒有電影、出版等, 電影、出版、新聞業的監督管理工作從廣電總局分出去, 由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

電影和電視自此分道揚鑣, 各自重新“組建家庭”, 那麼對於屬性十分相似的影視產品是否會走向不同的命運?從創作領域, 對影視分離後的未來市場進行綜合分析, 電影和電視作為高回報的文化產品,

依然是資本追逐的方向。 然而, 電影、電視分開管理後, 審核管理將更加嚴格, 影視劇從創作、製作、發行、播出等全環節加強了監管, 粗製濫造的雷劇, 毀三觀的低俗劇, 虛幻迷信的神劇慢慢會失去市場, 而小正大(小投入、正能量、大情懷)的主旋律影視作品將會成為市場主流。

影視投資本身就是風險非常高的投資項目, 在不瞭解市場, 不重視創作情形下, 很多項目都有可能血本無歸, 但為什麼資本還是對這個行業樂此不疲, 因為一旦方向準確, 投資成功, 回報率是極高的。 在審核愈加嚴格的當下, 影視製作方在追逐高回報的同時, 各種意外風險正在不斷增加。 對於過度押寶于風險極高的古裝穿越大戲、雷劇、神劇、低俗劇的公司而言,

緊急轉型是不可回避的現實。 在這種情況下, 如何影視劇避免慘敗于無形, 應積極從重視編劇的存在開始向主旋律方向發展, 更多地對當前社會發展大時代的書寫和對人性的刻畫。

透析影視作品失敗根源

影視行業作為文化產業中最活躍的一部分, 行業的新陳代謝從來沒有停止過。 勝者為王道, 成功的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夠在市場上產生強烈反響, 並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各有不同“江湖秘笈”, 其中最重要的“秘笈”之一就是對編劇創作存在和劇本品質的重視。 影視劇的炮灰作品慘敗於無形往往各有失敗的理由, 但從根本上分析, 往往是從初創階段就開始了, 一個影視作品如果不重視編劇的創作價值,

就會埋下失敗的種子。

而影視作品的創作一向是說起來重要, 做起來卻不重要, 儼然把創作變成了簡單的加減法。 甚至在影視投資領域特別是跨界的“熱錢”進入以後, 盲目推崇的江湖規則是“顏值鮮肉”+“熱門IP”然後亂燉出鍋, 完全失去了影視產業自身發展的規律, 更不要談影視藝術。 劇本作為影視作品的核心, 主創的編劇們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地位和尊重, 被投資人有限認知和錯誤的商業觀所左右, 最終把編劇變成了一個“碼字”的機器。 把編劇變成“碼字機”以後, 自然就失去了劇作家在作品上的創作靈魂, 沒有賦予作家創作靈魂的作品很難產生戲魂, 之後無論導演還是演員, 在二次創作上昇華作品,

都很難找到真正原汁原味的藝術價值, 所以就會產生了諸多的神劇、爛劇, 長期以往, 影視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很可能成為“中國足球”式現象, 影迷和球迷一樣活在永遠實現不了的理想中。

優秀影視劇的基因根植于優秀的創作

在影視江湖裡, 一流的編劇高手基本可以化有形為無形, 能夠影響著資本的決策方向, 這類編劇相對能比較好地實現自我的創作意願, 甚至能夠左右或引導投資人對劇本的判斷和立場, 使作品走向真正的方向, 為導演的二次創作和演員的再次創作打造一個堅實的基礎, 從而形成影視製作過程中的良性迴圈, 最後所製作生產出來, 搬上銀幕和螢屏上的作品會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和藝術水準,

比如電影《紅海行動》、《戰狼2》、《芳華》、《永不消逝的電波》、《最後一張簽證》, 電視《士兵突擊》《生死線》《我的團隊我的團》《一地雞毛》等都較好地實現了編劇的創作意圖, 從劇本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基因。

電影和電視管理機構分離是管理的分開, 而對於優秀作品的期盼卻是始終如一的, 中央宣傳部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作為電影和電視的主管部門, 都提出影視產業亟需精品工程, 這絕不單純的口號, 也不是從形式鼓勵原創, 鼓勵現實、農村、重大革命歷史題材, 扶持劇本創作等等政策, 這些都是政策面上的一種措施, 最重要的是還是引導創作方向, 引導社會整體影視欣賞水準的提升, 那麼如何才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就是重視創作者的存在,把創作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還給作家,而不是用資本對作家一劍封喉,即使委託劇、定制劇也要多給作家留出更多的自由想像空間;其次就是在創作環境和生活體驗上多給作家機會,讓作家在一種相對寬鬆的創作環境裡進行分作,讓作家在生活中去創作,少一些套路的約束,多一些生活的感受,保證作家的創作經費;第三就是從政策層面對作家給出明確扶持制度,沒有執行政策推動,多出優質作品就會形成空談;第四就是要更加嚴格約束主要播出平臺和體量大的製作發行公司,給小的製作公司留下生存空間,這樣才能真正帶動影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第五就是嚴把評獎活動,如果市場繼續亂象橫生,寧缺勿濫,把有瑕疵的作品永遠封殺;第六就是要造就文藝批評的新生,不能全部是吹捧抬,混淆視聽的危害巨大,文藝批評不是排磚抹黑,是發展和提升的根基之一;第七就是在規定方向的同時,放開藝術創作的手腳,遵循藝術創作的故事核心、橋斷、戲劇衝突、情境以及情感情懷等等,要給予大力支持,推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萬千嘗試;第八就是明確在影視劇製作方面的投入比例研究,影視劇已經到了播出機構無法承受的高成本狀態,片酬高只是表像之一,後面的資本肆虐才是根本原因。

劣質影視作品起源於不重視作品的初創

在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最為慘烈的搭配是對影視瞭解不夠深入且又自認為懂行的投資人,與具有一定創作能力但又沒有實現財富自由的編劇合作所生產的作品,這些編劇其藝術水準、創作靈感、創作能力雖然沒有國內優秀一線編劇高,但也相差無幾,但在與資本方或製片人溝通的效果卻有巨大的懸殊。這類編劇在一部影視作品的創作上常常處於被動,儘管編劇在影視內容整體架構上有自己的完整的構思,而且創作能力較強,對作品也有一定的藝術追求,但他們通常接觸不到頂尖的、優秀的製片公司,這些自身帶有一定缺陷的公司最大的問題是對影視的整體把握相對欠缺,對劇本的重視不夠,過分重視演員在作品中的作用,因此與編劇在創作的時候難以達成共識,難以有效溝通,難以按合同取酬和署名。所以這些編劇是最辛苦,很難完整意義上實現自己的創作理想,他們的作品是一種編劇與資本的化合物,是向投資人妥協的半成品,最後所生產的作品不是編劇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儘管編劇不斷把資本的意志加入到作品中,依然會在合作中產生很多矛盾,而且在和項目方出現的糾紛也難以界定。遇到這種情況,成熟編劇們往往都應對乏力,更不要說年輕、淺資歷的編劇。編劇在一部作品中完全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編劇最後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按協議約定拿到錢和署名為準則,對作品本身不再有更高的追求。

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作品,往往面目全非,最終的結果很難有較好的結局,一般以慘敗而收場,這部分影視作品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在前期“雷聲很大”,“秀作得很好”,但隨著拍攝的深入,問題會暴露的越來越多,一般很難走到終場,即使少量作品最終能夠頒上螢幕,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已經很微弱,完全沒有開始時的喧囂,因為這樣的作品再和社會發出聲音會成為業界的笑柄,基本是“來的驚天動地,悄無聲息地走”,沒有哪個作品會在臨“死”之前會開個新聞發佈會或者宣告“我先死,你們斷後”,所以業內基本上很難總結出這些影視作品“見光死”的真正內幕。

影視作為一個商品,其具有深厚的商業屬性,同時影視也是一個真正意義是的完整產業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人才和專業的機構,一個投資人對影視的把握應該是商業價值的判斷,既然看清了方向就把所要表達的商業元素和商業核心概念交給編劇去創作,由編劇去實現創作,再由編劇去對自己的創作負責,與二次創作的導演和演員進行無縫對接,這樣是一個標準的影視工業流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畢竟一個行業需要洗牌,需要淘汰裹足不前,不專業而又固執地阻礙產業發行的投資人和機構,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影視行業會進行洗牌是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影視行業的洗牌往往“殺人於無形”,在投資機構沒有覺醒時,格局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不重視創作的影視公司儘管一兩部作品獲得了利潤,暫時沒有死亡,但其實質已經走在死亡的路上。

觀眾欣賞水準的不斷提升倒逼投資主體對編劇的重視

任何事物如果固步自封不思改變,就會不可避免地被時代所淘汰,電影和電視不僅需要從管理機構的變革,更需要在創作層面的不斷發展,引領觀眾的欣賞觀念不斷創新。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各種藝術門類都在創新改變,觀眾已經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觀賞能力,自覺地摒棄了一些舊的、片面的欣賞觀念。欣賞水準不斷提高,對影視的需求由單純的視覺需求升級為社會、文化、人性等全方位的需求,單純的打打殺殺、癡男怨女、宮闈爭鬥已經使觀眾越來越厭倦,這其實已經在倒逼著影視作品在創作上需要快速提升,需要與時代相聚合,甚至引領社會發展心理,如果資本方不足夠從創作端重視作品,必須最後由票房會教育資本,一個資本只重視導演、演員,最後都會成為票房炮灰,最終被行業淘汰。

近年來在螢幕和螢屏上確實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觀眾審美趣味的變化和理論界關於影視觀念的討論都促進了影視行業的創新發展,影視作品的創作出現很多新的變化,而觀眾最直觀感受到的便是影視作品內容呈現的變化,主旋律影視作品實現了大膽突破,在不違背創作規律的前提下,形式在不斷革新,使主旋律影視作品能緊跟大時代的發展步伐。

影視作品在創作層面的創新的原動力之一便是要反映時代精神、滿足當下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我們的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創作的題材、內容、形式等提供了廣闊的表現空間,為了使作品反映時代精神、滿足觀眾需求,作家、編劇們不斷擴展生活視野,積極運用現代科技的先進成果,以大膽的審美想像、精妙的構思和獨特的視覺表現,創作出了一大批在思想、藝術方面極具創新性的影視作品。(作者為中國傳統文化專家、中國民生問題研究專家、管理學博士)

首先就是重視創作者的存在,把創作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還給作家,而不是用資本對作家一劍封喉,即使委託劇、定制劇也要多給作家留出更多的自由想像空間;其次就是在創作環境和生活體驗上多給作家機會,讓作家在一種相對寬鬆的創作環境裡進行分作,讓作家在生活中去創作,少一些套路的約束,多一些生活的感受,保證作家的創作經費;第三就是從政策層面對作家給出明確扶持制度,沒有執行政策推動,多出優質作品就會形成空談;第四就是要更加嚴格約束主要播出平臺和體量大的製作發行公司,給小的製作公司留下生存空間,這樣才能真正帶動影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第五就是嚴把評獎活動,如果市場繼續亂象橫生,寧缺勿濫,把有瑕疵的作品永遠封殺;第六就是要造就文藝批評的新生,不能全部是吹捧抬,混淆視聽的危害巨大,文藝批評不是排磚抹黑,是發展和提升的根基之一;第七就是在規定方向的同時,放開藝術創作的手腳,遵循藝術創作的故事核心、橋斷、戲劇衝突、情境以及情感情懷等等,要給予大力支持,推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萬千嘗試;第八就是明確在影視劇製作方面的投入比例研究,影視劇已經到了播出機構無法承受的高成本狀態,片酬高只是表像之一,後面的資本肆虐才是根本原因。

劣質影視作品起源於不重視作品的初創

在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最為慘烈的搭配是對影視瞭解不夠深入且又自認為懂行的投資人,與具有一定創作能力但又沒有實現財富自由的編劇合作所生產的作品,這些編劇其藝術水準、創作靈感、創作能力雖然沒有國內優秀一線編劇高,但也相差無幾,但在與資本方或製片人溝通的效果卻有巨大的懸殊。這類編劇在一部影視作品的創作上常常處於被動,儘管編劇在影視內容整體架構上有自己的完整的構思,而且創作能力較強,對作品也有一定的藝術追求,但他們通常接觸不到頂尖的、優秀的製片公司,這些自身帶有一定缺陷的公司最大的問題是對影視的整體把握相對欠缺,對劇本的重視不夠,過分重視演員在作品中的作用,因此與編劇在創作的時候難以達成共識,難以有效溝通,難以按合同取酬和署名。所以這些編劇是最辛苦,很難完整意義上實現自己的創作理想,他們的作品是一種編劇與資本的化合物,是向投資人妥協的半成品,最後所生產的作品不是編劇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儘管編劇不斷把資本的意志加入到作品中,依然會在合作中產生很多矛盾,而且在和項目方出現的糾紛也難以界定。遇到這種情況,成熟編劇們往往都應對乏力,更不要說年輕、淺資歷的編劇。編劇在一部作品中完全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編劇最後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按協議約定拿到錢和署名為準則,對作品本身不再有更高的追求。

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作品,往往面目全非,最終的結果很難有較好的結局,一般以慘敗而收場,這部分影視作品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在前期“雷聲很大”,“秀作得很好”,但隨著拍攝的深入,問題會暴露的越來越多,一般很難走到終場,即使少量作品最終能夠頒上螢幕,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已經很微弱,完全沒有開始時的喧囂,因為這樣的作品再和社會發出聲音會成為業界的笑柄,基本是“來的驚天動地,悄無聲息地走”,沒有哪個作品會在臨“死”之前會開個新聞發佈會或者宣告“我先死,你們斷後”,所以業內基本上很難總結出這些影視作品“見光死”的真正內幕。

影視作為一個商品,其具有深厚的商業屬性,同時影視也是一個真正意義是的完整產業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人才和專業的機構,一個投資人對影視的把握應該是商業價值的判斷,既然看清了方向就把所要表達的商業元素和商業核心概念交給編劇去創作,由編劇去實現創作,再由編劇去對自己的創作負責,與二次創作的導演和演員進行無縫對接,這樣是一個標準的影視工業流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畢竟一個行業需要洗牌,需要淘汰裹足不前,不專業而又固執地阻礙產業發行的投資人和機構,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影視行業會進行洗牌是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影視行業的洗牌往往“殺人於無形”,在投資機構沒有覺醒時,格局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不重視創作的影視公司儘管一兩部作品獲得了利潤,暫時沒有死亡,但其實質已經走在死亡的路上。

觀眾欣賞水準的不斷提升倒逼投資主體對編劇的重視

任何事物如果固步自封不思改變,就會不可避免地被時代所淘汰,電影和電視不僅需要從管理機構的變革,更需要在創作層面的不斷發展,引領觀眾的欣賞觀念不斷創新。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各種藝術門類都在創新改變,觀眾已經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觀賞能力,自覺地摒棄了一些舊的、片面的欣賞觀念。欣賞水準不斷提高,對影視的需求由單純的視覺需求升級為社會、文化、人性等全方位的需求,單純的打打殺殺、癡男怨女、宮闈爭鬥已經使觀眾越來越厭倦,這其實已經在倒逼著影視作品在創作上需要快速提升,需要與時代相聚合,甚至引領社會發展心理,如果資本方不足夠從創作端重視作品,必須最後由票房會教育資本,一個資本只重視導演、演員,最後都會成為票房炮灰,最終被行業淘汰。

近年來在螢幕和螢屏上確實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觀眾審美趣味的變化和理論界關於影視觀念的討論都促進了影視行業的創新發展,影視作品的創作出現很多新的變化,而觀眾最直觀感受到的便是影視作品內容呈現的變化,主旋律影視作品實現了大膽突破,在不違背創作規律的前提下,形式在不斷革新,使主旋律影視作品能緊跟大時代的發展步伐。

影視作品在創作層面的創新的原動力之一便是要反映時代精神、滿足當下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我們的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創作的題材、內容、形式等提供了廣闊的表現空間,為了使作品反映時代精神、滿足觀眾需求,作家、編劇們不斷擴展生活視野,積極運用現代科技的先進成果,以大膽的審美想像、精妙的構思和獨特的視覺表現,創作出了一大批在思想、藝術方面極具創新性的影視作品。(作者為中國傳統文化專家、中國民生問題研究專家、管理學博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