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真正有益地方發展,應多些內涵節,少些“花草”節

桃花節、杏花節、梨花節、槐花節、棗花節……近年來, 各地政府熱衷借助各類花草舉辦節日, 也正如春天的植被一樣, 這類節日可謂是名目繁多, 舉辦者卻樂此不疲。 然而這些節日熱鬧的背後, 真正于當地特色文化的打造、經濟貢獻或地方影響力等是否存在積極意義?筆者認為還有待商榷, 也或許壓根只是一場花間聚會。

無論舉辦何種文化節, 首先需要相關文化背景或噱頭來做支撐, 但筆者發現, 很多類似的“花草”節所備文化背景甚是單薄, 其中編制的傳說和故事更顯牽強, 不少地方則乾脆隻字不提此類資訊,

寥寥數語介紹了當地地域情況就罷, 讓參加者一頭霧水, 怎還記得這個節日在幹什麼?

舉辦“花草”節帶動當地土特產品銷售和推廣?但很多地方可帶動銷售的土特產等地方產品少之又少, 更多仍處在原始規模生產狀態。 在各種前提資源不足的情況下, 舉辦方不息花費財力、物力廣邀各界賓朋千里迢迢參與, 然而大家只能現場捧捧場, 拍拍照再無所事事, 然後一走而散, 圖了一時熱鬧, 整個節日曇花一現, 收效甚微。

為了舉辦這樣的節日, 舉辦方費盡心思, 甚至將節日趕在了花期前。 曾在某縣舉辦的“桃花”節上, 許多嘉賓發現, 桃花花期本未到, 舉辦方將一些人工仿製桃花和樹葉纏繞於樹枝上營造氛圍, 可現場不見花香,

冷風陣陣, 怎會有節日應有的氛圍?對舉辦方而言, 速度雖然趕在了別地, 爭取了人流, 可借助該節希望促進當地旅遊發展卻成為了一個失敗的案例。

更為奇怪的是, 舉辦類似節日的地方除了一些地市外, 更不乏一些省級、國家級貧困縣。 雖說地方貧但智不能貧, 舉辦各類節日帶動當地文化旅遊業發展, 進而促進經濟提升早日實現脫貧致富本無可厚非, 但是太多缺少戰略意識, 將此看作一場熱鬧聚會, 顯然還停留在淺灘層面, 沒能挖掘到文化的真正內涵, 也缺乏耐心去將其發揚並實現成果轉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各地方文化更是特色鮮明, 若要在文化上做文章, 首先得要求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俯下身子,

耐心去挖掘屬地資源, 尋找特色。 無論是文化遺址、地方習俗還是特色產品等, 以此為線索和支點, 展開全景資源搜索, 進一步選中、穩固和突出其特色的地位, 然後策劃和借助相關節日活動, 互相服務, 形成互推態勢, 這樣就會呈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然, 也就不會再出現盲目跟隨別人辦節, 著急與人追趕辦節的時間和攀比誰家邀請嘉賓多, 誰家節日的場面大等無效還可笑的情況出現了。 (田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