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六個錢包買房”?你的人生你做主

最近, 經濟學家樊綱在電視節目上提出“六個錢包買房”說法, 遭到網友一片噓聲。 所謂六個錢包, 是指夫妻雙方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積蓄。 準確地說, 這是12個長輩。

大資料分析

傳播趨勢

如上圖所示, “六個錢包”的話題自4月25日就有頗高熱度, 經過一天時間的發酵於4月26日9時達到聲量最大值, 隨後話題熱度明顯下降。

地域分析

由上圖可以看出, 更關注此事的受眾中來自北京的所占比重最大, 跟排在第二名的廣東省差距明顯。 其次是山東、江蘇、上海、四川等地。

口碑熱詞

口碑熱詞方面可以看出, 非敏感高頻詞有“人生”、“成功”、“發展”、“幸福”等詞,

敏感高頻詞有“啃老”、“崩盤”、“過剩”、“爭議”等。

媒體觀點

@澎湃新聞:不得不承認, 在過去二十年絕大多數時間絕大多數地方, “先上車”理論都是正確的。 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些上車早而得利的人, 也有一些沒有及時上車而懊惱悔恨的人。 在市場的教育作用下, 不擇手段湊首付買房儼然成了顛撲不破的真理。 買房成了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國情教育課。 事情甚至演變為:對一個人好, 就勸他買房;想害一個人, 就勸他相信房地產有泡沫。

但是我們同樣要認清, “先上車”理論只是一種被動適應的生存智慧, 它也並不是絕對的真理。 當下, 比房價更牢固的或許是人們對房價的非理性信仰。 作為經濟學家、公眾人物,

本不應該火上澆油。

@新京報:年輕人應該有更豐富的人生, 他們理應站在父母、祖父母兩代人的“肩膀”之上, 過一種更獨立的生活, 而不是被“六個錢包”所捆綁, 進入狹窄的歷史。

當然, 我們也應承認, 一線城市也提供了足夠的機會。 對年輕人來說, 更重要的是在移動互聯網這樣的時代, 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那比擁有房產重要得多。 如果他們足夠努力, 成功置業, 也不是多難的事。

網友觀點

@隔壁村子老王頭:我就算買不起,租一輩子房也不會去掏空爺爺輩的錢。

@zhp_purelove:一個房子要掏空三代人的財富,其中一代還要在未來幾十年為銀行打工,居然還有那麼多人覺得沒問題,果然是國家的好公民啊。

@hellojane68:大實話,政府應該反思吧,一對子女,掏空三代人。

復興觀點

這位經濟學者的論調之所以能引發廣大民眾的熱議不過是因為“六個錢包”涉及到了對年輕人而言相對敏感的兩個詞:“買房”和“啃老”。

買房,現在來說仿佛可以看作是定義年輕人是否成功地一個門檻,相親時是否有房也成為了硬性要求之一。啃老也是如此,現在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工資基本上都不高,跟日常的高額支出相比入不敷出,啃老也成了日常現象。但現在的房地產泡沫將房價炒到“天價”,年輕人靠自己的積蓄買房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六個錢包”付首付的理念引發了人們的激烈討論。

“六個錢包”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年輕人雙方的父母,以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十二個人的積蓄。如果看了經濟學家樊綱這期節目的話,會發現他的原話的大意是“比如說你要結婚,你們夫妻兩個上面的六個錢包都起作用的話,如果能夠為你付首付,那我說你還是買房的好。”可以看出,樊綱的本意是如果夫妻兩人的“六個錢包”能付首付的話可以買房,不具備“六個錢包”的條件當然可以不考慮,有些媒體確實是斷章取義了。

但無論如何,樊綱提出的“六個錢包”的論調本無對錯之分。“六個錢包”可以看做是用過去換未來,長輩們的積蓄來換取現在年輕一代的安穩,是否“划算”實際上還是要看整個家庭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若這一家人都認為先湊夠首付買房可以達成人生目標,有幸福感並無不可。如若這一家人認為年輕人應該站在長輩們的肩膀上過更加獨立地生活,房子不是人生的最終目的話大可不必將“六個錢包”投在房子的首付上。

論調都是別人的,人生的選擇是自己的。不必因為誰的言論而選擇過哪樣的生活,遵從自己的內心,能找尋到幸福感就是正確的選擇。

文/王娜

圖/復興大數據

網友觀點

@隔壁村子老王頭:我就算買不起,租一輩子房也不會去掏空爺爺輩的錢。

@zhp_purelove:一個房子要掏空三代人的財富,其中一代還要在未來幾十年為銀行打工,居然還有那麼多人覺得沒問題,果然是國家的好公民啊。

@hellojane68:大實話,政府應該反思吧,一對子女,掏空三代人。

復興觀點

這位經濟學者的論調之所以能引發廣大民眾的熱議不過是因為“六個錢包”涉及到了對年輕人而言相對敏感的兩個詞:“買房”和“啃老”。

買房,現在來說仿佛可以看作是定義年輕人是否成功地一個門檻,相親時是否有房也成為了硬性要求之一。啃老也是如此,現在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工資基本上都不高,跟日常的高額支出相比入不敷出,啃老也成了日常現象。但現在的房地產泡沫將房價炒到“天價”,年輕人靠自己的積蓄買房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六個錢包”付首付的理念引發了人們的激烈討論。

“六個錢包”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年輕人雙方的父母,以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十二個人的積蓄。如果看了經濟學家樊綱這期節目的話,會發現他的原話的大意是“比如說你要結婚,你們夫妻兩個上面的六個錢包都起作用的話,如果能夠為你付首付,那我說你還是買房的好。”可以看出,樊綱的本意是如果夫妻兩人的“六個錢包”能付首付的話可以買房,不具備“六個錢包”的條件當然可以不考慮,有些媒體確實是斷章取義了。

但無論如何,樊綱提出的“六個錢包”的論調本無對錯之分。“六個錢包”可以看做是用過去換未來,長輩們的積蓄來換取現在年輕一代的安穩,是否“划算”實際上還是要看整個家庭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若這一家人都認為先湊夠首付買房可以達成人生目標,有幸福感並無不可。如若這一家人認為年輕人應該站在長輩們的肩膀上過更加獨立地生活,房子不是人生的最終目的話大可不必將“六個錢包”投在房子的首付上。

論調都是別人的,人生的選擇是自己的。不必因為誰的言論而選擇過哪樣的生活,遵從自己的內心,能找尋到幸福感就是正確的選擇。

文/王娜

圖/復興大數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