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區塊鏈”傳銷騙局正倡狂 傳銷幣騙局不斷上演

投資者不瞭解何為區塊鏈就貿然跟風投資, 結果要麼是被“割韭菜”, 要麼就是掉入傳銷騙局

法治週末記者 平影影

18天、1.3萬余會員、8600余萬元……4月15日, 全國首例打著“區塊鏈”這一網紅概念, 實則“新壺裝老酒”的特大網路傳銷案被西安警方成功破獲, 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歸案。

隨著案情細節的披露, 大唐幣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這枚只為特定投資者群體熟知的“虛擬貨幣”, 引發了人們的好奇:為何它能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內吸引8000多萬元的資金, 這種打著“區塊鏈”“虛擬貨幣”旗號的傳銷騙局是否最近才出現?

大唐幣的生意經

“目前已經查明該案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涉案資金高達8600余萬元。 ”在4月17日的案情通報會上, 西安市公安局經偵支隊辦案民警介紹道, 根據前期線索, 犯罪嫌疑人鄭某為牟取非法利益, 打著“區塊鏈”概念, 與網路平臺管理員張某、李某、行銷副總勾某等9人, 於3月28日起以聚集性傳銷、網路傳銷為手段, 以每枚3元的價格在“消費時代”手機用戶端的二維碼以及商家招募的資訊。 此外, 頁面上方還時不時地跳出“DTC指數343”一行小字。

“2018年什麼項目穩定, 什麼項目有前景, 什麼項目值得投資!大唐幣你知道嗎?大唐幣持幣生息、儲量增值、複利倍增16萬余名會員, 涉案金額近兩億元。

2017年9月, 海南海口警方破獲“亞歐幣”傳銷案亦屬於同一類型。

短短一年時間, 亞歐幣騙局就吸引了4萬多名參與者, 吸收資金40多億元。

類似的“虛擬貨幣”傳銷騙局還在不斷上演, 隨手在網上一搜, 就會看到大量相關消息。 在這些騙局中, 有的發幣公司幾個月後就關門跑路, 只留受害者維權無門;有的發幣公司則被警方查獲, 組織者被逮捕歸案。

模式易複製 投資者莫投機

不久前, 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聯合國家工商總局(廣東深圳)反傳銷監測治理基地發佈了《騰訊2017年度傳銷態勢感知白皮書》, 《白皮書》指出, 各類境外資金盤、虛擬幣和ICO專案也成為新型網路傳銷的主要模式之一。

資料顯示, 截至2018年2月28日, 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共識別出3534個疑似傳銷平臺, 平臺參與人數高達3176萬人,

且每天新增識別傳銷平臺30個左右。

武長海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頂著“虛擬貨幣”“區塊鏈”等名義的傳銷騙局, 主要是抓住了普通投資者不懂虛擬貨幣、區塊鏈, 卻又希望趕上虛擬貨幣投資熱潮的心理。 其騙局往往設置複雜, 投資者很容易上當。

“不僅如此, 這類傳銷騙局的模式非常容易被複製, 參與過這類騙局的人, 後期很有可能會單幹。 所以這類騙局很容易呈現病毒式的擴散傳播。 ”武長海說。

一位早期進入區塊鏈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從去年開始暴漲的比特幣行情讓普通人開始關注區塊鏈和虛擬貨幣, 並對神秘的虛擬貨幣投資產生了嚮往。

“據我所知, 有些年輕人甚至從小貸平臺上借錢、用信用卡套現等投資一些虛擬貨幣,

他們認為只要踩對一個幣, 就會獲得可觀的回報, 甚至實現財務自由。 而這種盲目的心態往往會落入一些不法分子設計的內部發幣、幣值只漲不跌的圈套。 ”上述人士如是說。

該資深人士還向法治週末記者透露, 有一些所謂的區塊鏈項目方在沒有任何專案的情況下會先建立幾十個微信群, “這些微信群很有可能就是項目方後期發‘空氣幣’‘傳銷幣’的宣傳場所, 如此一來後果不敢想像, 發展成傳銷的可能性非常大”。

區塊鏈媒體三言財經合夥人楊苗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投資者不瞭解何為區塊鏈就貿然跟風投資, 結果要麼是被“割韭菜”, 要麼就是掉入傳銷騙局。 因此投資者除了平日裡要從正規、權威管道學習區塊鏈的相關知識外,

還要時刻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 不要輕易相信市面上那些所謂的“內部發幣”“只漲不跌”“超高回報”等項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