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梧州發現清朝儲糧地洞 史料記載為當時村民躲避土匪搶劫而建

西江都市報訊 日前, 長洲區倒水鎮富萬村發現清代咸豐年間修築的3座儲糧地洞。 這些儲糧地洞距今已有160多年歷史。

近日, 該村村民煉山準備植樹, 使這些隱埋已久的地洞重見天日。 4月28日, 筆者走進富萬村, 經過一個多小時跋山涉水, 在該村名叫蔬山的山崗上, 發現了三座儲糧地洞。 這三座地洞比較隱蔽, 扒開斜坡的荊棘、草叢, 人們才發現一字排開的三座山洞, 每洞相距五六米。 每個地洞的洞口較小, 呈橢圓形, 高約1.5米、寬約1米。 筆者彎著腰爬進洞內發現, 四周均是泥壁, 洞深4米、寬約2.5米、高約4米, 洞頂呈圓拱形。

村民進入富萬村清代修築的儲糧地洞中查探。 顏桂海 攝

為何洞內不用加固都能如此牢固呢?原來地洞所處的山體都是風化沙的葉岩結構, 岩層硬度也不大, 洞壁、洞底開挖得很平整。 筆者用手電筒探照了一下洞內四壁, 只見壁上刻著“咸豐七年 廣會”的楷體字,

字體蒼勁有力, 清晰可辨。

據70多歲的村民莫榮林稱, 這些山洞是清朝時期村民儲糧之用, 是當時村民為了逃避土匪的搶劫而開挖的。

據史料記載, 清代, 倒水富萬村隸屬蒼梧縣平政三鄉, 由於該村面臨桂江, 水上交通方便, 物阜民豐, 但上下游的土匪經常入侵洗劫。 清咸豐(1851~1862)年間, 各村集中築寨挖地洞儲糧, 以防土匪搶劫。 地洞一般選在易守難攻又比較隱蔽的山崗上。

據市博物館副館長鄭偉標介紹, 根據地洞的類型可以得知, 這些是清朝儲糧的民間倉庫, 如貯放稻穀、紅薯、木薯、花生等農作物, 當時是村民為了躲避戰亂或者土匪搶劫而修築的, “咸豐七年”是西元1857年, 距今已經161年了。 這些地洞的發現, 為研究清朝時期梧州市的農耕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實物資料。

據瞭解, 在清朝咸豐年間, 富萬村土匪猖獗, 在族長的宣導下, 村民們齊心協力紛紛挖洞藏糧, 共挖了20多個儲糧地洞, 這些地洞不僅起到儲糧護糧的作用, 而且在太平天國運動、桂粵系軍閥混戰、抗日戰爭中, 都發揮了很大作用, 有效保護了村民的生命與財產的安全。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 這20多個山洞才逐漸被當地人遺忘, 廢棄在崇山峻嶺之中。 現在, 村民只發現其中3座, 其餘的仍藏在深山野嶺中。

(顏桂海 廖冰 羅啟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